我國未來15年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轉向

2020-09-04 創新創造創業


作者:陳光,來源:陳光教授



過去15年,在「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方針的指引下,我國科學技術主要領域取得了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驕人成績。但是,面向世界科技發展新前沿、面向建設科技強國戰略新需求、面向日益複雜的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我們仍然有許多關鍵核心技術需要突破。綜合現有基礎、嚴峻形勢、目標使命和發展路徑等因素分析,我們提出,面向203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思想——「自主創新,開放跨越、科技強國、引領發展」,以實現我國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


一、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與轉型


什麼是創新型國家?2020年中國能否達到世界創新型國家的「門檻」?麥可·波特於1990年提出創新型國家的概念,認為創新導向型經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處在創新導向型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就是創新型國家。學術界並沒有一致的看法,從實踐上歸納世界上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有四個特點,即創新投入多(可用「R&D經費投入強度」等指標衡量)、創新能力強(可用「對外技術依存度」等指標衡量)、創新績效好(可用「科技進步貢獻率」、「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等指標衡量)和創新競爭優(可用「三方專利佔世界比值」、「PCT專利申請量」指標衡量)等。


參照2005年世界創新型國家平均水平,《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


過去15年,在「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方針指引下,我國科技創新跨越發展,綜合創新能力從全球25位進位到15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2019年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總體上,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能夠實現。在具體指標上,如表1所示,到2020年,標誌創新型國家門檻的「R&D經費投入強度」、「科技進步貢獻率」、「對外技術依存度」、「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等達到、接近或超過原定目標值。


表1 上一輪中長期規劃主要目標實現情況


同期,以5G移動通訊、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科技、人工智慧、高鐵技術、基建工程技術、超高壓輸出技術、太陽能發電技術、風力發電技術、核電清潔能源技術、中國天眼等為標誌,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世界級技術和品牌,強有力地支撐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也根本改變了世界產業版圖和創新版圖。


面向世界科技發展新前沿、面向建設科技強國戰略新需求、面向日益複雜的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我國目前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跑」位置的還不多,絕大多數技術依然處於「並跑」和「跟跑」的階段。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態尚未根本轉變,我國目前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的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一;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關鍵材料依賴進口。其中,最大的短板是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這些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突破但又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突破的。


在2020年起點上,我國必須適時推動創新範式(Innovation paradigm)的轉變。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的戰略方向,堅持把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卡脖子」技術作為基本立足點,推動「十四五」暨中長期(2021-2035)科技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轉型。


二、「十四五」暨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根據我國科學技術現有基礎、嚴峻形勢、目標使命和發展路徑等綜合因素分析,我們提出,面向203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思想應確立為,自主創新,開放跨越、科技強國、引領發展,支撐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現代化目標實現。


(一)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我國上一輪科學技術規劃期(2006-2020)制定並實施的重要方針。「自主創新」內涵有三:

一是原始性創新。即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


二是集成創新。即通過對各種現有技術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新興產業;


三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即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學習、分析、借鑑,進行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我國過去15年科學技術主要領域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域「領跑」,取得驕人成績,得益於「自主創新」政策的實施。


但是,中美科技「脫鉤」已成現實,科學技術面臨的能源資源、產業結構、農業現代化、人口健康與老齡化、生態環境與城市化、空天海洋拓展、新安全等一系列新問題前所未有,在2020年起點上,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與政策面臨「四個戰略轉向」:


(1)從引進技術到更加重視核心技術自主研發;

(2)從技術組合集成到更加重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體系建設;

(3)從提升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到更加重視發展戰略科技和新興未來產業;

(4)從漸進性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二次創新到更加重視突破性創新(breakthrough innovation)、根本性創新和從「0」到「1」的原始性創新(Original innovation)。


轉型後的「自主創新」關鍵內涵是,從主要依靠現有技術的引進、集成、組合、應用到新技術基礎理論的自主發展,實現從「0」到「1」的突破。21世紀20年代起,中國科技戰略演變進入「自主創新2.0版本」。


(二)開放跨越


未來15年我國將面臨「外部環境根本變化」和「自身階段性跨越」兩個新局勢。新的開放格局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時空特徵。


越是外部環境變化,越要堅持改革開放。國際高端技術壟斷競爭出現新特徵、全球供應鏈技術鏈斷裂重組風險加劇,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在未來15年甚至更長時間,形成持續開放新格局。


一是要更加堅定高水平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


二是要主動調整科技開放合作的方向和策略;


三是要研究和改變與守成國長期競爭相處之道;


四是要把強化國內開放與國際產能合作相結合。如果不能夠堅持改革開放路線,我國經濟長期下滑或低速增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十四五」期間的不可迴避的「歷史之坎」。綜合考慮未來影響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的若干主要因素及其傳導機制,根據經濟系統模型,可預測未來15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在基準情景下,2021—2025、2026—2030和2031—2035年三個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預計分別為5.6%、4.9% 和4.5%。2035年中國不變價GDP規模將為 2000年的10.06倍、2010年的3.99倍、2020年的2.02倍,按照當年價GDP規模2020年為100萬億人民幣元、2025年為147萬億人民幣元、2035年為281萬億人民幣元。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預測我國總人口在2020年達到14.25億人,2025年14.39億人,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峰值,約為14.42 億, 此後開始緩慢下降。在保持1.8的生育水平條件下,到2035年, 我國總人口會維持在13.38億。按照目前發展趨勢,2020年我國人均GDP為1萬美元計算,2025年人均GDP為1.4萬美元,2035年人均GDP可望到達2.8萬美元。我們將在「十四五」期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並接續在「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間穩定發展。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國要實現「技術依賴」到「自主創新」、「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中低端產業」到「高端產業」的歷史性跨越。


‍‍‍(三)科技強國


2020年我國將步入世界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進入世界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明確「科技強國」為我國「十四五」暨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戰略思想,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是指通過顯著提高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形成強大的原創技術能力和自主創新技術供給能力,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動力實現過程。「科技強國」的預期目標狀態是,2035年國家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居於全球10名以內,2050年國家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居於全球領先地位。與2035年初步實現國家現代相適應,屆時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基本標誌是,除了論文專利產出、世界百強企業與大學、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員比例等一般指標到達國際同期創新型國家平均指標外,在諾貝爾科學獎、領域科技大獎、高被引科學家、「領跑型」技術所佔比例方面應有重大突破。科技發展的評價重點也會發生變化,更加重視論文高被引率、原創成果影響、國際標準、高技術出口等指標。


(四)引領發展


明確「引領發展」為我國「十四五」暨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戰略思想有時代特徵所確定的內涵。


一是發展目標引領。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指引,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領科技工作,為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科技貢獻;


二是國家戰略引領。以國家重大戰略嵌入階段性發展為契機,緊緊抓住實現「兩個一百年」重大戰略機遇,助力國家在大國科技競爭中增強實力,助推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中心城市(群)引領。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等全球、全國創新資源匯聚能力,提升中心城市(群)和重點區域資源集聚和帶動輻射周邊地區共同發展能力,推動全國差異性區域協同發展;


四是科技創新引領。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14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科學技術不僅要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而且要推動創新型中國的持續發展;不僅要滿足在中美「脫鉤」中民族產業的科技需求,而且要為中國製造升級換代提供科技支撐;不僅關注物質財富的增長,而且要推動社會文化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高新技術的產業價值,而且要用科學技術解決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和公共安全領域的現實問題;不僅要關注科技創新的戰略意蘊,而且要把科學普及置於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僅要關注當代人的發展和需求,而且要用科學技術創造和引領新的需求,更多地造福子孫後代;不僅要重視科學技術成果的價值,更要彰顯科技人才的巨大價值和制度設計的重要作用,為開闢創新發展道路奠定廣泛、堅實的社會基礎。

相關焦點

  • 未來15年怎麼幹?楊振寧等共謀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科技部網站29日消息,9月27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高層次專家座談會在科技部召開,會議邀請了來自科技、經濟、產業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共同擘畫未來15年中國科技創新的宏偉藍圖。規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主持會議。
  • 科技部:正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
    央視網消息:5月19日,國新辦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上世紀50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威脅和訛詐,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用10年左右的時間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蹟,極大地增強了國防實力,振奮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國際地位。如今,天宮、蛟龍、天眼、北鬥、國產航母、隱形戰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走的無不是自立自強之路。在一些領域,我國之所以能在世界科技競爭中走在前列,靠的就是艱苦奮鬥、自力更生。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含義
    今天,一份被稱為「中國到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報告——《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在北京舉行了隆重而簡單的發布儀式。路線圖的研究就是在仰望未來科學的星空。 全球經濟危機往往會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從兩年前開始,李國傑院士帶領30多名專家開始繪製這份信息科學領域未來發展的「路線圖」。
  • 未來15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戰略選擇
    國研視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15年是我國比較優勢轉換期,是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崛起的關鍵期,也是國際格局大調整期。這一時期,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大國競爭與博弈加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快速變革等,將深刻改變國際經濟格局。
  • 中科院戰略研究院聯合大富科技發布中國企業創新發展路徑課題報告
    11月12日,大富科技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簡稱「中科院戰略院」)在京共同發布基於大富科技自主創新案例分析的課題報告《疫情、4thIR與中美技術脫鉤三大挑戰下的中國創新戰略路徑》。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部政策司、工信部電子元器件發現研究中心、新華社國家財經智庫等專家在課題評審後對報告研究方向及產生的重大意義給予充分肯定。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準確把握科技改革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對於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 杜江:科技創新會對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產生變革性影響
    中國網12月15日訊 12月14日-15日,2019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在京舉行。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江發表主題演講。他從三個方面對科技與旅遊高質量發展進行解讀,並強調未來的科技創新將會對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產生變革性影響。杜江指出,從理論上講,科技創新是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要在2020年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 戰略研究丨我國天基信息系統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刊發《我國天基信息系統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立足中國航天長遠發展,以文獻調研、專家諮詢為研究手段,梳理與總結了國外天基信息系統發展現狀,凝練我國在本領域的政策、產業、裝備和技術發展情況,並對天基信息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概括。文章重點分析了我國天基信息系統面臨的體制機制、政策保障、技術能力、產業發展等短板問題。
  • 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題: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前景新華社記者董瑞豐、溫競華人工智慧、量子信息、腦科學、深地深海……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正在布局。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本文梳理了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發布的生物經濟戰略、實施路線圖和相關的項目部署;介紹了全球生物科技領域的重要進展;並針對研發現狀和生物技術與其他技術之間交叉融合的大趨勢,對我國相關領域發展提出4點建議。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這就要求,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我國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堅持創新的發展脈絡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自主創新發展路線。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機遇挑戰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對於新形勢下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
  • 科技日報: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這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的中國宣言,是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的中國抉擇,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引領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展開「三步走」的時代畫卷   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這一宏偉目標,與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絲絲緊扣,必將開啟中國發展的美好未來。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麼支撐?
    許多未知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科技需求孕育在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孕育在諸多技術的集成創新中。比如,大氣灰霾的預測與治理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已被黨中央國務院提升到國家生態文明的戰略高度。  強化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面向未來高技術和我國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還需要我們積極適應初現端倪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趨勢,整合創新資源,加強物質、生命、信息、地球等可能出現革命性突破的科學前沿及交叉領域方向布局,加強在信息、生物、能源、空天、海洋、網絡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前瞻系統布局,努力搶佔未來科技制高點,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長遠發展的後勁。
  • 要建設什麼樣的科技創新體系,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繼續擴大,以及經濟結構向高質量調整發展,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成為必然,但增速放緩的幅度和程度取決於通過鼓勵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開放等措施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所帶來的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未來 10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平均保持 5% 左右或可實現,但這需要科技創新驅動給予有力支撐。
  •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的若干問題
    主要匯報三方面的情況:一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些基本情況,二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問題,三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我國的水電裝機2008年底為1.72億千瓦,發電量已可滿足大約7%的一次能源需求。未來我國水電的發展潛力仍然很大,裝機到2020年可達到3-3.5億千瓦。目前水電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移民安置和生態保護問題。
  • 前沿研究: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展望|中國工程院院刊
    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5年我國的GDP有望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30年中國的碳排放達到峰值將對我國的能源結構影響很大。到2035年,我國在工程科技方面將與美國並駕齊驅——中國的工程科技將從跟蹤階段發展到與之並行,再到引領工程科技發展方向,實現工程科學、工程技術源頭創新。
  • 戰略研究丨我國雷射技術與應用2035發展戰略研究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0年第3期作者:「我國雷射技術與應用2035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綜合組來源:我國雷射技術與應用2035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前沿雷射技術是關係到佔領未來科技戰略制高點的關鍵技術之一,是國際上各國激烈競爭的焦點。當前,我國科技計劃對上述前沿雷射技術方向都有一定的規劃布局和支持,總體上說,大部分研究方向與世界先進方向有一定差距。在智能製造領域,我國雷射製造已成為過去十年先進位造領域發展最快的方向之一,但大部分技術還處於跟蹤國外先進水平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