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仍將延續,但內涵與條件發生變化,機遇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面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要充分利用大國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積極推進改革開放,主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國研視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15年是我國比較優勢轉換期,是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崛起的關鍵期,也是國際格局大調整期。這一時期,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大國競爭與博弈加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快速變革等,將深刻改變國際經濟格局。認清形勢、把握方向,做好對未來國際經濟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對中國影響的研判,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將呈現「十大變化」趨勢,外部環境的這些重大變化,將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中國需順應自身比較優勢變化,把握好國際經濟格局變化新趨勢,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趨利避害。
未來影響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關鍵因素
未來15年,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大國博弈,將是影響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變量。
(一)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將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加速趨勢。未來,新一輪技術革命中,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將推動數位技術創新,源於數位技術的顛覆性新興技術將不斷湧現,以交叉融合帶動各領域技術突破,共同促進全社會技術進步。數位技術革命將引發「關鍵生產要素」的變遷,深刻改變國家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並進一步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和國際經濟格局變化。
(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進入加速變革期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促進全球經貿格局的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進入快速變革期,治理主體呈現多元化、多極化趨勢,全球性議題和挑戰持續增加,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呼喚新的治理理念和規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權之爭日益凸顯,全球治理在推進政策措施落實的有效性和適應形勢變化的創新性等方面的不足更為凸顯,各方推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展望未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趨勢未發生根本性改變,但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各種利益訴求相互交織、博弈,導致國際環境中不確定因素顯著提升,全球經濟治理面臨新形勢與新挑戰,將給全球經濟格局帶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三)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博弈將進一步加劇
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崛起,既是影響未來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又是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總量持續增大,將在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以美國為代表的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相互之間博弈將加劇,國際形勢更趨複雜多變。一方面,守成大國希望分享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機遇,期待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解決全球性議題、應對全球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復甦中分擔更多國際責任。另一方面,守成大國為保持領導地位,會採取打壓、遏制等措施,加劇與新興大國的博弈。
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十大變化趨勢
未來,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際經濟格局將產生重大變化。總體上,未來15年國際經濟格局將呈現以下十大變化趨勢。
(一)全球經濟將處於低速增長期
未來15年,部分發展中國家將延續城市化進程,新一輪技術革命、城市化仍將是部分發展中國家未來增長的潛力所在,到2035年全球的城市化率將達到61.7%,這將是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但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人口增速放緩、老齡化程度加劇和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等。綜合技術、城鎮化、人口、環境等重大基礎因素變化,課題組模型模擬結果顯示,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呈現趨勢性下降,2020年至2035年,全球經濟增長平均速度為2.6%左右。
(二)全球經濟格局多極化將更明顯
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心將從歐美轉移到亞洲,並外溢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美國、日本和歐盟仍將是全球主要的經濟強國,新興經濟體將持續崛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地位更加重要。到2035年,發展中國家GDP規模將超過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和投資中的比重接近60%。以綜合國力論,美國將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未來15年,歐洲、日本仍然是全球重要經濟體,但地位將有所下降。
(三)新技術革命將重塑產業格局
以信息技術和數位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發的產業革命,將呈現出生產方式智能化、產業組織平臺化、技術創新開放化的特徵,對全球分工也將帶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預計未來15年,信息技術與新興數字經濟發展將為後發經濟體趕超提供機遇。信息技術正在改變產業特性,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將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不僅將會改變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全球布局,還會加速推動後發經濟體轉型發展。技術變革可能帶來一些新的有全局性影響的小概率事件,如社會變革嚴重滯後於技術變革導致的社會動蕩、工業信息安全重大事故導致的連鎖反應等,必須高度重視、加以防範。
(四)國際貿易將呈現數位化、服務化等新特點
未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仍將是國際貿易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國際貿易出現新趨勢,數字產品貿易、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佔比將明顯提高。在信息技術推動下,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平臺的快速發展,將催生新的監管模式。全球貿易格局將發生改變,新興經濟體在全球貿易中地位上升,國際分工價值鏈區域化特徵進一步增強。國際貿易規則更加強調高標準、高水平的便利化與自由化,規則制定的重點傾向監管一致性等新議題。
(五)跨境投資及規則制定出現新趨勢
全球跨境投資金額將在波動中上升。跨境投資中,服務業佔比上升,製造業佔比下降;有形資產投資佔比減少,無形資產投資佔比上升。跨國公司將繼續是全球跨境投資和價值鏈布局的主要力量。新興經濟體的跨國公司數量將持續上升。發展中經濟體在跨境投資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制定跨境投資規則將是未來20年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完善的重要內容,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將繼續提升。
(六)全球人口結構發生變化
全球人口發展正在經歷深刻的調整。人口增長總體趨緩,全球的生育水平普遍下降,發展中國家的降幅更為明顯,部分國家長期處於低生育率水平。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提高。生育率仍將面臨下滑的趨勢;人口老齡化加快,發達國家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發展中國家總體也在呈現老齡化趨勢。從分布看,未來20年全球人口增長主要來自於發展中國家;中等收入群體將會有所擴大。到2020年,全世界的中等收入群體將超過32億人,2030年將會大幅攀升到48億人左右2/3會集中在亞洲國家和地區。
(七)綠色發展成為各國發展重要取向
近年來,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碳生產率、能源生產率、原材料生產率等均有所提升,雖然廣大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如何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實現協調平衡的嚴峻挑戰,國際社會對實現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也有比較廣泛的基礎。展望2035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控制汙染、實現低碳轉型的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主流。綠色發展對國際經濟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將影響各國經濟活動和跨國間投資和貿易;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尋找低成本發展的新路徑;將對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汙染減排形成倒逼機制,促進綠色創新和綠色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八)全球能源結構與格局將深刻變化
能源結構呈現清潔化、低碳化、電力化和數位化特徵。非常規油氣開採技術的重大突破大幅提升了油氣資源的供應能力,預計2040年前全球天然氣將增長45%左右;可再生能源成本出現大幅下降,將在2020年前後與常規化石能源平價上網;電力在未來全球能源系統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數位技術在能源供給與需求中的廣泛應用。
全球能源供求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從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看,據國際機構預測,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預期增長30%左右,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區域成為全球未來能源需求增長的中心,亞洲成為全球石油天然氣的主要進口地。從全球能源供給格局看,除了歐佩克、俄羅斯等傳統的能源出口大國,美國將成為全球能源新的供給國。
(九)全球糧食安全總體有所改善
全球農業資源潛力巨大,有利於保證全球糧食安全。全球實際可利用開發的農業耕地達到35億公頃,有14.67億公頃的潛在耕地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考慮到生產技術進步與作物適應性的不斷改良,全球還有26億公頃潛在農業耕地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總的來看,2035年全球糧食安全總體狀況會有所改善,未來全球糧食消費仍將持續增長。同時,糧食供需格局有所調整,糧食國際貿易持續增長,但部分地區糧食安全形勢仍然嚴峻,區域間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
(十)國際金融中心將多元化
國際貨幣多元化。到2035年,美國仍是對全球綜合影響力最大的國家,美元仍將處於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越來越多的經濟體進入到國際貨幣體系當中,國際貨幣體系的覆蓋範圍也大大拓展,國際貨幣有逐漸多元化的趨勢。
國際金融中心多元化。以上海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中心城市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排名緩慢上升,但倫敦和紐約仍將是國際主要金融中心城市。
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
國際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將為中國帶來機遇和挑戰。總體來看,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仍將延續,但內涵與條件發生變化,機遇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
(一)機遇
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將給中國帶來利用新技術「變軌」實現跨越提供歷史性機遇。產業分工格局重塑,中國有可能利用全球價值鏈「重構」機會,實現產業結構的躍升。通過充分利用多層次國內大市場、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逐步成長為引領全球數位化發展、改變數位化格局的重要力量;通過推動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推動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國際分工方式和新的貿易方式,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將為中國貿易投資發展帶來更大發展空間。儘管「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但經濟全球化方向不會逆轉,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的平臺與方式發生改變,區域合作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等廣泛應用帶來新的貿易方式和平臺經濟快速發展,將加速要素的跨國流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和巨大市場,將吸引世界各國不斷擴大和深化與我經貿合作。
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將為中國提升在國際分工中地位提供機遇。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心將從歐美轉移到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實力進一步提升。根據課題組測算,預計到2035年,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將達到60%,在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中的比重也將相應大幅上升。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和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將為我國實施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提供發展空間,為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機遇。
全球綠色發展和能源轉型,將為中國發展帶來新機遇。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數位技術等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獲得重大突破,資源不再是制約能源行業發展決定性的因素,這為中國乃至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打破了能源瓶頸的約束。中國市場巨大,且在可再生能源技術、電網技術和電動汽車技術、數字經濟技術的研究開發特別是商業化應用上走在世界前列,有可能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成為全球領導者,從而為中國在全球綠色發展治理中贏得主動地位和話語權。
全球經濟治理加速變革,為中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提供機遇。全球經濟治理正處於加速變革期,隨著全球性議題和挑戰的增多,國際社會對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發揮更大作用的期盼增強;在維護多邊貿易體系與完善全球經貿規則上,中國的政策選擇為各方矚目;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推動加快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這為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深入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新的空間,有助於中國切實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制度性話語權。
(二)新格局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顯著增強。世界經濟結構調整仍在進行,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未能根本解決,人口老齡化加快,傳統增長引擎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新技術不斷湧現但短期內無法對經濟增長提供足夠支撐。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世界經濟發展仍將處於動能轉換期,全球經濟風險不容忽視。比如,摩擦持續升級導致貿易戰、不平等固化等,需警惕再次爆發較大規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風險。
全方位國際競爭顯著增強。未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進程仍將繼續,全球對資源、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和全球經貿規則制定權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產業革命,主要國家紛紛推出中長期產業發展戰略,中國面臨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發展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激烈競爭。同時,中國將面臨雙重競爭的擠壓。一方面,需警惕國內產業過快對外轉移產生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競合關係發生變化,貿易投資摩擦將會長期存在,發達國家為防範中國快速的技術追趕將出臺更多貿易投資領域的針對性限制措施。
中國經濟實力快速提升引發外部擔憂與遏制。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速度和方式的擔憂與質疑與日俱增。美國視中國為對其核心價值觀和全球經濟主導地位最具挑戰性的國家,明確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既要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又希望尋找其他大國平衡中國影響力的快速提升。大國博弈與多方角力,使得中國的外部環境變得異常複雜。
全球經貿規則重塑提出改革開放新要求。未來,各國意欲通過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維護自身利益的趨勢將進一步增強。發達國家在全球經貿規則制定中仍具有較強的主導權,加快推進WTO改革、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新趨勢、將市場開放的重點轉向服務業市場準入與投資自由化、著力「監管一致性」的邊境後議題和21世紀議題,將給中國的市場開放與體制改革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此外,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催生的貿易模式,對我國監管模式創新和規則制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為迫切的要求。
中國的戰略應對
面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要充分利用大國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積極推進改革開放,主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牢牢把握住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和綠色發展帶來的機遇
加強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加強數位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雲、網、端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數字基礎設施普及水平。加快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和推廣。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圍繞新興技術領域,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在應用基礎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打造良好的產業創新發展環境,加快科技體制、人力資源和教育、教育市場改革,培育創新型人才,激勵人才創新。積極構建高水平的開放創新體系,建立良好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環境和與國際接軌的創新環境,建立和完善與吸引一流海外創新人才相配套的稅收、醫療等制度,加強企業整合全球創新資源能力。
(二)著眼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市場化改革
正確處理「轉型」與「轉移」的關係,以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為動力,加速提升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造業、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積極推進關鍵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深入開展電力管理體制、油氣管理體制、戶籍管理制度、財稅管理體制、金融管理體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挖掘要素成本下降的空間,培育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加快重點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如在基礎設施領域引入市場競爭,加快推動公共數據開放等。
(三)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以監管模式創新,促進貿易轉型升級、不斷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在全面實施對外商直接投資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體制的同時,進一步擴大農業、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開放,加快建立健全事中事後監管體制建設,完善安全審查制度和風險防範體系。完善法律法規與加強能力建設,為擴大開放提供支撐與保障。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充分發揮先行先試作用,促進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四)積極穩妥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可選擇國際合作需求迫切、與中國實力能力和現實需求相匹配的領域等為重點,推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完善。對符合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需要的現存體系和規則,要維護其權威,通過改革完善以善加利用,如堅定維護基於規則的、開放公平、透明可預測、包容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主導地位,維護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和自由貿易。與此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新機制的建設。
(五)處理好與守成大國的關係
從維護戰略機遇期的高度處理好與守成大國的關係,以合作共贏為目標,保持戰略定力,審時度勢、沉著應戰,著力練好內功,以求把握機遇、趨利避害,使中美關係重回互利共贏的軌道。一方面,深化利益融合,以創新的視角和方式尋求利益契合點,挖掘合作共贏潛力。另一方面,堅守底線,趨利避害,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短期內,樹立底線思維,做好預案、精準反擊。對美國在雙邊經貿關係中挑起的摩擦,在總體克制、不激化矛盾的原則下,有理有力有節地妥善應對。長期來講,在全球治理上需謀定而後動。
(六)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設施聯通為優先領域、以貿易投資合作為重點,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五通」,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容。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重視沿線國家的核心關切和訴求,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互利共贏的實效,增強可持續性。深度挖掘利益交匯點,促進應對全球性議題與挑戰的國際合作,加強機制建設、不斷增進互信,為世界經濟提供新動力。
(執筆人:隆國強、張琦、王金照、趙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