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這一論斷,蘊含著中國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如何處理對外依存與戰略自主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命題的新思考。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大體適宜的外部環境。而塑造和維護這種環境,需要因勢利導,積極作為。近年來,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新現象,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基於此,什麼才是中國最現實的戰略選擇?
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轉載請註明來源
01
全球化進程:新逆流出現,總趨勢不會改變
近年來,英國脫歐、美國川普政府頻繁「退群」,被視為「逆全球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各國政府出臺了樣式不同、力度各異的貿易限制措施。權威報告顯示:從2020年初到5月中旬,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執行了針對醫療物資的共計156項出口限制措施,全球經貿體系開放性遭到新的損害。跨境貿易在全球商品產出中的佔比繼續下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均是如此。國家中心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在某些國家重新抬頭,民粹主義進一步泛濫。由此,新的「逆全球化」現象形成,人們對全球化進程的悲觀態度進一步加重。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羅賓·尼布賴特(Robin Niblett)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壓垮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目前情況看,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嚴重經濟、政治和社會後果,的確會讓各國政府在當下和未來一段時期更加關注國內事務,期盼控制住疫情、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的社會心理也會對國家—社會關係的既有平衡產生重大衝擊,從而使得「強政府」時代加速回歸。在全球層面上,以新自由主義為基底的國際秩序坍塌也已不可避免。但鑑於經由經濟全球化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人類不同群體空前相互依賴的總體狀況,因此不能斷言全球化將出現明顯倒退,更不應當對全球化的長期前景持悲觀態度。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特別是在全球範圍的快速蔓延表明,全球化已遠遠走在當今世人觀念的前面。與此相關聯,建立在既有認知和理念基礎上的全球治理體系,確已不能滿足全球化發展的新需要。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平息後,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必將會受到國際社會更大的關注,並在各國政府的對外事務議程中發生較大前移;各國圍繞這一改革的爭論、交鋒甚至對抗難以避免,從而為國際關係增添新的不確定因素,並對國際體系轉型產生影響。
02
國際體系:大國關係出現新起伏,金磚國家的重要性顯著衰減,國際格局前景難料
對一國發展外部環境的分析,必然涉及對國際體系的分析。而在國際體系中,大國關係的現狀及走向無疑佔據核心地位。當下和今後一個時期,大國關係預計呈現以下特點和趨勢。
→中美之間全方位、多領域的對抗烈度可能繼續上升。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美關係大體呈現「小幅高開」「大幅低走」態勢。起初,川普政府對中國政府抗疫措施表示讚許。然而,隨著疫情在美國本土暴發和蔓延,以及由此帶來的美國國內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態的急劇變化,川普政府對華態度驟變,政策大幅調整,一種「利用一切機會對中國進行攻擊抹黑」的政治病毒在美國國內快速擴散。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後,美國在南海、臺灣、新疆、西藏以及香港等一系列問題上頻頻出手、惡意畢露。種種跡象顯示,美國一些政治勢力試圖綁架中美關係,將這一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推向全方位、多領域的「新冷戰」。這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如得不到有效制止,不僅會葬送兩國多年積累的合作成果,也將損害美國自身的發展,並危及世界的穩定與繁榮。2020年美國大選,如果川普連任成功,他會有路徑依賴,不排除其將採取比之前更為非理性的對華政策;如果民主黨的拜登勝選,根據歷史經驗和目前美國國內政治生態,其上臺執政的最初階段,也不大可能在對華政策方面有重大調整。而這一切都將對全球大國關係框架構成新挑戰,並為亞太地區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俄美關係略有升溫,但仍未擺脫「死循環」。受彼此結構性深層矛盾以及美國國內右翼反俄勢力的影響,近年來俄美關係總體處於低谷狀態,彼此間明爭暗鬥、齟齬不斷。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國家集中暴發後,俄美關係出現某些緩和跡象,普京與川普一度互動頻繁,並就防疫合作、穩定全球能源市場等議題達成共識。然而,兩國關係中存在的痼疾依然不時發作。最近幾個月來,美國與中東歐、北歐盟國多次進行具有明顯指向性的聯合軍事訓練,美國空軍戰略轟炸機多次飛抵靠近俄羅斯領空的黑海、波羅的海和北極地區上空。美俄兩國還就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問題發生正面衝突,並在敘利亞問題、伊朗核問題上互有攻防。俄美雙邊關係之所以未能走出長期存在的「死循環」,根子還在於兩國對世界政治的前景以及彼此地位有著完全不同的認知:期冀重振大國雄風的俄羅斯試圖構建一個「後西方」「後美國」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美國只是幾個主要大國之一,而非世界唯一霸主;美國必須承認俄羅斯的全球大國地位和勢力範圍,並徹底改變對俄長期實施的圍堵和遏制戰略。然而,目前還看不到美國有如此意願以及由此展現的善意。美俄關係的持續「死循環」,勢必對俄歐關係、中俄關係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跨大西洋關係繼續波動下行,歐洲地緣形勢的未來走向值得關注。蘇聯解體後,大西洋兩岸國家的共同對手消失了,彼此關係的基石開始鬆動;而美國愈發明顯的輕慢態度,歐盟成立、擴容及一度良好的發展勢頭,加之俄羅斯持續採取的分化舉措……跨大西洋關係逐漸下行的態勢日益明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川普政府拋棄歐洲新老盟友的自私自利行為,顯著擴大了跨大西洋關係中已有的裂痕。這在對待世界衛生組織(WHO)問題上體現得最為鮮明。在川普高調宣布斷供WHO並終止與其合作關係後,歐盟國家與他拉開了距離。德國政府公開表示對川普此舉的失望,認為這將重創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即使一貫給人「緊跟美國」印象的英國政府,此次也未亦步亦趨,聲明沒有從WHO撤資的計劃。不僅如此,川普政府試圖擴大七國集團(G7)搞反華聯盟的舉動,也未得到顧慮重重的歐洲盟國的積極回應。當然,擁有相同價值觀並在現階段仍存在諸多重大共同利益的跨大西洋關係,也不會在一朝一夕之間就發生重大斷裂進而一拍兩散、形同陌路,彼此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仍有可能採取集體行動。
→中歐關係整體緩慢上行,但隱患時有發作。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舉行的記者會上指出:「中歐關係歷經國際風雲變幻,總體保持合作的主基調,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歐雙方總體而言有著較為積極的互動。習近平主席與歐盟及多個成員國領導人展開「雲外交」「電話外交」,其中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通話就有三次。中國向義大利、塞爾維亞等國提供了大量抗疫援助,得到受援助國及歐盟的歡迎和讚賞。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以及國家治理方式的差異,還是對中歐合作產生了多方面的消極影響。比如,一些歐洲政治精英、主流媒體公開質疑中國援歐抗疫行動的目的,認為其具有地緣政治乃至全球政治的考量。個別歐洲國家如瑞典與中國的關係更是漸行漸遠。中歐關係中既有隱患的新發作,不僅對中歐關係未來發展造成消極影響,也將給中國整體外交布局調整帶來新的困難。
→中俄戰略互信再次經受考驗,雙邊關係將進一步加強。自俄羅斯1991年獨立以來,經過雙方共同努力,不斷經受考驗的中俄關係持續在高水平上運行。習近平主席曾稱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為「新型大國關係的典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多次通話,在全球主要大國領導人中保持了最為緊密的溝通。俄羅斯是第一個派遣防疫專家代表團來華的國家,中國則是向俄羅斯提供抗疫物資支持最有力的國家。在全球經濟整體低迷的形勢下,中俄雙邊貿易逆勢增長。雙方第一季度貿易額增長3.4%,全年有望實現2000億美元目標。面對個別國家的無理攻擊、抹黑言論和挑撥行徑,中俄相互支持,彼此仗義執言,成為在全球肆虐的「政治病毒」攻不破的堡壘,體現了中俄高水平戰略協作的新氣象。可以相信,此次中俄共同抗疫的經歷將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疫後中俄關係提速升級的強大動力。
→中國與印度的關係出現新問題,金磚國家的作用顯著衰減。中印關係既是一種周邊關係,也是一對新興大國關係,對地緣政治、地區安全和全球格局均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中印關係在兩國領導人的強力引領下總體向好,但近期在兩國邊境地區發生的流血衝突給雙邊關係的未來發展蒙上了濃重陰影。而個別域外大國日益公開的挑撥行為,將使得中印關係的未來具有更大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一度為各方看好的印度經濟近期嚴重下滑,工業生產和服務業增長均處於十年來最低水平,商業信心指數則呈自由落體狀態。另一個新興大國巴西近年來飽受國家高財政赤字、政府高負債和社會高失業率等多種因素的困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又遭受重創,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前景短期內不容樂觀。因烏克蘭問題而長期遭受西方制裁之苦的俄羅斯,近期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價的雙重打擊,未來經濟發展將面臨更多難題。本來就因經濟發展成色不足而遭受質疑的南非,今年以來GDP正以「驚人的規模和速度萎縮」,固定資本佔GDP的比率持續下降,企業債務超過GDP的100%,失業率節節攀升。驟然黯淡的經濟發展前景,自然對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產生嚴重消極影響,並導致世界力量走向新平衡出現不確定性。
總而言之,當下及未來一個時期,無論是傳統大國間的關係,還是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的關係,以及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對抗性、不穩定性的一面將有可能不斷強化,國際格局的未來難以預料。
03
國際安全領域:全球戰略穩定遭受新的嚴重損害,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議題排序發生重要變化
全球戰略穩定遭受新的嚴重損害源自美國一系列不負責任的行為。今年5月21日,川普政府宣布,鑑於俄羅斯未能遵守條約,美國將退出《開放天空條約》。俄羅斯對美國此舉提出強烈批評。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芬蘭、法國、捷克和瑞典等10國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遺憾。但從目前情況看,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已不可逆轉。與此同時,川普政府還公開表示,正在考慮是否要延長美俄之間另一個重要軍控條約——即將於2021年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無疑是對全球軍控體系的又一個沉重打擊,將對全球戰略穩定構成新的重大威脅。更令人不安的是,今年5月中旬舉行的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就美國重啟核試驗問題進行了討論。美國國防部的一位高級官員對外宣稱:一旦川普總統下達命令,美方就可以在「數月內」安排一次實彈核試驗。中國權威軍控專家認為,「美國如重啟核試驗,產生的連鎖效應會比以前川普退出的所有條約加一塊還要大,等於把一個巨大的魔獸放了出來」。
國際安全領域的一個新現象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議題排序發生重要變化,相關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嚴重經濟和社會後果,使得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受到各國前所未有的重視。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性、擴展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全球依賴性,也使公共衛生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在6月4日舉行的全球疫苗視頻峰會上已見端倪。此次峰會有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為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籌集了88億美元的資金。各國在公共衛生安全領域的積極合作,又將對彼此在其他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產生積極影響。
04
國際輿論場:非理性言論甚囂塵上,圍繞社會制度優劣的博弈重新浮現並可能激化
國際輿論環境是國家發展外部環境的重要一環。由於歷史原因,以英文國際媒體為代表的歐美主流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上長期佔據主導地位,而這些歐美主流媒體背後又總是閃現著國際壟斷資本和歐美主要大國、活躍政黨的身影。有觀察者認為,「這些媒體都是操控在同一批人手裡,或者說操縱在同一類人手裡」。而這「一批人」或「一類人」基於自己的價值、信仰特別是狹隘利益,對快速成長的社會主義中國通常並不友善。僅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國際輿論場上就出現了大量針對中國的汙名化言論,諸如「中國病毒源頭論」「中國不透明論」「中國轉移責任論」「中國問責論」乃至「中國崩潰論」,林林總總,令人錯愕。某些反華政治勢力或團體甚至利用遠程控制的「機器人帳號」,協同轉發海量針對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的假消息,致使國外公眾對中國產生了新偏見、新誤解與新誤判。中國所面臨的外部輿論壓力也因此陡然增加。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制度競爭話題再度浮現並有可能進一步發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對不同國家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的檢驗,也是對不同社會制度優越性的展示。社會主義中國的出色表現和資本主義制度領頭羊美國的狼狽不堪,使得社會制度競爭話題再次浮現。《華盛頓郵報》發文稱:抗疫考驗著東西方不同模式。法國政治學者布魯諾·吉諾撰文指出,現實可能會令一些所謂的自由世界媒體不爽,但他們需要習慣這一點。中國做到了別的國家從未做到之事:通過國家與社會的大規模動員戰勝了一種流行病。面對這種不無尷尬的情勢,歐美國家的各界精英自然心有不甘。他們中的一些人或公開詆毀中國,或為自己所擁戴的體制進行辯解。可以預見,重新浮現的社會制度競爭議題肯定不會很快消失。面對優越性益發凸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將為捍衛其制度的合理性而竭盡全力,在對華輿論戰方面可能會採取一些出人意料之舉。
就中國方面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部分歐美媒體的荒腔走板、狹隘偏私也給中國公眾好好地上了一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在國際輿論場上持續發出強有力的中國聲音,爭獲更大國際話語權,塑造更好中國形象,以為中國發展創造更為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對中國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來說,仍是一項十分艱巨但又不得不努力做好的大事和難事。
05
中國的戰略選擇
無論如何,世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對中國而言,上述新變化、新態勢、新趨勢恰好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時間段上重合,挑戰直接而嚴峻,如何有效應對十分重要。我們應當在正確運用統籌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的基礎上,努力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繼續強化「四個自信」。「四個自信」是中國悠久的歷史特別是波瀾壯闊的現當代史的有效積澱,是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科學結晶,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克服萬千困難、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要充分利用好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激發出來且廣受肯定的民心、士氣和強大凝聚力,努力把「四個自信」轉化為應對外部環境的新變化與新挑戰、推進國家發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二是努力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態勢。解決當今中國所面臨的各種內外挑戰,都在於中國自身的發展,其中關鍵是要保持經濟平穩、持續、健康的發展。面對新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發的新產業革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劇烈的衝擊,中國經濟應當在穩住陣腳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努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與此同時,還要穩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治理體系,促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治理能力建設的轉化與融合,激發和凝聚全社會的創造力。
▲三是更加積極地推動全球化向更為包容、普惠和平衡的方向發展。拒絕全球化,為新的「逆全球化」現象過分焦慮,均是歷史短視;重拾國家中心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舊幟,默認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泛濫,註定沒有前途。作為一個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受益頗豐的國家,中國應當繼續全力推進全球化的發展,堅決反對各種「逆全球化」的政策、行為和思潮,努力維持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總體穩定;繼續大力弘揚多邊主義精神,更加有力地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各種多邊機制,更加積極地構建新的具有包容性、普惠性、平衡性的多邊治理機制,以有力提升全球治理的績效,推進全球化穩步、健康、持續地發展。
▲四是大力穩定國際體系特別是國際關係總體格局。首先是穩定大國關係總體格局,特別是竭力遏止中美關係持續下行勢頭。為此,既要在涉及自身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又要注意對美反擊、反制的節奏、分寸和著力點,同時持續弘揚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理念,以佔據雙邊關係的道義制高點。其次是要進一步加強與俄羅斯和歐盟核心國家的關係,鞏固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並把東北亞、東南亞放在周邊外交總體布局中更為重要的位置,以次區域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有力推進全區域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最後是進一步提升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大國關係的質量,努力打造內涵一致、形式各異的雙邊命運共同體,夯實中國總體外交的基礎。
來自 | 人民論壇網
上文略有刪減
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8月下
作者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王存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