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最古老又最具當代活力的人類文明。通過改變內外空間形態進而實現人們生存環境的優化,一方面推動著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重構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設計,甚至可以成為行業恢復元氣與活力的驅動器。
2020年7月28日,中國家博會(廣州)開展第二天、盛況依然如火如荼;期間,中國家博會(廣州)聯合一點資訊、建E室內設計網及喜歡設計、YOU設計等專業媒體,特別邀請曾建龍、黃全、莊子玉和青山周平,圍繞中國設計發展趨勢、分享前瞻性的思考與極具價值的實踐案例,共同探討當下中國設計的多元可能。
在2020設計趨勢風向大會上,中國家博會負責人鄧晶晶女士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國內經濟平穩發展和長遠向好的基本趨勢保持不變,同時人們對美好家居生活和辦公行業環境改善的需求也依然存在,可見中國家居行業目前仍處於一個持續優化結構、轉型升級、提升市場需求的階段。這對業內各界來說,都是一個亟待把握的戰略機遇期。
本次中國家博會(廣州)以創新驅動、設計引領為發展戰略,展會期間結合策劃主題展覽、舉辦論壇互動等多種型號,為設計師打造線上線下聯動「設」交圈,在設計師與參展企業、消費市場之間搭建溝通交流高效直接的橋梁,為中國原創設計發聲、為中國優秀原創設計師注入發展驅動力!
曾建龍
潮流經得起歷練
看「東·西」創新的原點
創始人、董事 曾建龍
「當代東方美學探索者」,GID格瑞龍國際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曾建龍,通過《2020看東·西》的主題分享,以巴黎之行的所觀所聽所感為切入點,講述個人對設計未來風向的預判,「歷史往往是設計師當下創新的原點,在巴黎舊貨市場的遊歷行程中,可以看到家具的古今演變及其反應的未來潮流,而這潮流是必須經得起時間的洗禮和印證的。」
觀,觀物態;歷史物件是有溫度的,不新但長存。他分析說:「新舊只是一個觀念問題,家具、產品的創新實際上是從當下生發的,例如不少包浩斯風格作品,革新的是材料和工藝、不變的是當年就定下的形態。」好設計的魅力是經得起歷練的,簡單地堆砌、過度地商業化,只會讓家具失去應有的溫度與趣味點。
△ 曾建龍作品:上海浦東陸家嘴 花禾牛餐廳
曾建龍認為,疫情也在促使設計師重新思考居住空間,「全球性的大流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行為,長時間的居家防疫,讓人們擁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醞釀對家的感知與情緒」。
多元、健康,相信是未來家居設計的趨勢走向;同時,未來科技如5G互聯等技術的介入也將對家居業態帶來迭代升級。「常規思維將會被顛覆,無論是室內空間、產品組合還是建築方式都將會有徹底改變。」
他最後表示,中國設計師是幸運的,國內龐大的市場提供著無限的需求可能;設計師不能盲目隨波逐流,要找尋並堅持表達自身對設計的態度,「每個人都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思考設計、表達設計」。
黃全
多維度設計思考
以網際網路思維打造差異化
△ 知名設計師、CLOISTER藝術中心創辦人 黃全
被胡潤百富評委「最受青睞的華人設計師」、以年入近5億元設計費登榜TOP 100 GIANTS亞太區第一名,知名設計師、CLOISTER藝術中心創辦人黃全圍繞《設計觀2020》的分享主題,首先總結了自身設計靈感的來源:一方面是觀外界,從不同維度、層面和角度進行觀察與反思從而形成設計方案。「未來的設計師不應是單純地完成室內或軟裝的設計和陳設,更應是具備多元的、一體化的設計能力,從建築規劃、景觀融合再到室內空間打造、軟裝搭配以及藝術陳設等,將設計思維從建築體到室內貫穿延續。」
△ 黃全作品:上海幸福裡 幸福集薈·黑石
另一方面是尋文脈,從東方的文化情結入手,如對山水的嚮往入手而利用更空間化的語言進行呈現。他提到:「自然呈現出最為多樣的形態及色彩呈現方式,這或多或少影響著設計師的工作。園林景觀是自然的延展,室內空間本身便是建築體和園林的延伸。」室內與自然的對話,滿足著都市人對自然的嚮往,同時也賦予了空間形態上的張力和視覺衝擊力。
此外,他在項目運營上大膽引入網際網路思維,「提取標誌性識別元素,形成具有迭代能力的設計產品,從而找到產品的內在邏輯和基因」。以產品模式創新設計落地,黃全堅信身為設計師,「我們努力追尋的應是產品本身的差異化,而非設計師的與眾不同」,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對不同背景和企業文化的甲方時、也能植入設計師個人風格情緒,並最終得以落地呈現。
莊子玉
從中國形式到中國敘事
堅持在地中國實踐
△ 建築師、德國RSAA設計集團合伙人 莊子玉
屢獲多項國際性設計大獎,曾主筆設計腔體教堂、銅陵山居等多個地標性建築,德國RSAA設計集團合伙人莊子玉以類型學研究角度分析當代中國建築的形式載體特徵,「我們試圖擺脫符號本身傳遞的文本信息,使用者無需藉助特定符號、也能感知建築空間或形式的本質信息,這才是更為當代、也相對較為成功的方式」。
我們試圖在建築設計實踐的不斷迭代中探討新的空間體驗,嘗試應用於空間的新態度和新觀念。項目的迭代是形式層面的反饋,而大多數人閱讀到的是關於建築的語彙,其實這些都只是表象,呈現的埠可以是多樣的,但背後的觀念是延續的。
腔體教堂的設計,重新審視「上帝和宗教」的認知、也詮釋著回歸母體柔性的概念。「這是一種觸動人心的體驗形式,表現了人與造物、人與自然的博弈與挑戰。教堂內的十字架被隱喻為線條,呈現出更為極致的形態。」
莊子玉結合個人作品——上海新天地「壇城」、銅陵山居、成都花間堂,闡釋了一種全新的空間設計方式,「不同於傳統的單點透視或平面元素閱讀方式,採用中國傳統文人畫軸的形式以創新建築體的設計,藉此在空間中形成多層次『閱讀』體驗以及多元化信息提取」,從而也消弭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差別感,同時也在不同項目的實踐迭代過程中找尋不同的建築原型。
我們在不同領域的實踐看似在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不同的命題,但本質上在談的是貫穿始終的一件事情、一個序列。每個人、甚至生物看待同一空間的視角是不一樣的,所以形成了對這個世界模型框架下不同的認知體系。而由於認知體系的差異,每個人尋求的內容的敘事結構和故事的關聯性也是不同的,所以空間或許不需要被明確地定義。我們所希望呈現出的一種新的語境和體驗方式以及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青山周平
模糊空間邊界感
融合「家與城市」的界限
創始人、主持建築師 青山周平
以極小型空間改造而走紅網絡,從日常居住行為出發重構未來人居生活形態,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主持建築師青山周平提出「設計師的角色或主要工作,是懷疑現有的界限、繼而打破並賦予全新定義,而這也是設計師存在的理由」。在他的願景中,設計建築不應為建築而設計,而期待通過設計建築的落地從而實現對城市生活的改變和提升。
△ 青山周平作品:承德「森之谷」溫泉中心
「建築與城市相融合,讓渡部分室內空間給城市環境。當室內與戶外的邊界變得模糊,進入其中的人們可以得到更豐富的空間體驗,這也將影響人與人、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青山周平結合個人近期作品闡釋著,建築體的開放式以及邊界的模糊對社區氛圍與城市生活帶來的變化。
青山周平的分享以「建築城市、自然建築、家庭戶型」為關鍵詞展開,結合商業、文旅、居住等空間設計項目講述了設計引領下的「邊界消逝」與「界限模糊」,「未來的家居不一定局限於封閉的小空間之中,而可能是與城市融合共生的,通過設計不同的小型手工裝置,希望可以模糊家和城市的邊界、或實現家與城市的結合。」
他最後提及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城市中的「突起物」,即人與城市、建築、空間發生連接的物體,如北京老胡同裡供人們臨時掛衣服的牆釘。「正因有這種突起物的存在,人們得以發現把城市改造成自己生活空間的可能性;而當下越來越現代化的城市,突起物也越來越少、城市表面日漸平滑,相應地生活其中的人們也越來越缺少參與感和歸屬感,這便意味著『家』的缺位和『日常生活』的消逝。」青山周平表示,家是城市最小的組成單位,設計師的出發點應是為城市保留「家」的存在感,通過打破傳統、模糊界限並重新賦予定義,而成就更合適、更美好的設計作品。
「設計是實現他人需求、藝術是表達自我需要」,以此為註腳,設計師必須被給予各種約束並在此基礎上找到最優解。這是一場帶著鐐銬起舞的歷程,設計尚未開始著手、條條框框已然不斷疊加,而這些外在因素又是設計師工作的「導引者」,最終引領通往驚豔眼球、勾起共鳴且推動社會審美迭代的建築空間形態。
7月28日下午,「2020潮流選品之旅」由青山周平、莊子玉、曾建龍、黃全四位工作營導師帶領多位專業設計師、設計愛好者等參觀3.2館內的「設計之春」當代中國家具設計展。
觀展導賞途中,通過對產品「看「」摸」「坐」「用」的親密接觸,以及與原創家具品牌設計師的面對面交流後,導師們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原創家具設計的觀察與看法。
莊子玉說:「不少品牌都涉及對中國傳統工藝和文化的傳承,但又各自演繹出了獨特的語境和形態,這是讓我比較驚訝的。」
黃全也提到展館內的不少設計師品牌都體現出當代中國設計師對市場情況、生活方式的深入觀察和積極探索,其中不乏成熟的品牌已經打造出具有極高大眾接受度的產品。
而去年也參與過選品之旅的青山周平表示,與往屆相比,今年的展覽更為年輕化、時尚化、多樣化,可以看到中國設計師正在從不同的觀點和方向著手研究和設計。
曾建龍則認為,「設計之春」體現了中國家具從古到今及至未來的發展過程,通過解決材料革新、生活方式變化的時代命題中,不斷完善著中國原創設計的可能性,這是讓他比較有收穫的地方。
設計是人性的物化,格心成物方可成就多元可能;中國設計的生生不息與長足進步,離不開如曾建龍、黃全、莊子玉、青山周平這樣優秀設計師、建築師們,得益於他們一直致力融匯東西、挖掘傳統、重構經典、打破定義,當下中國「設計之春」不再寂靜、不遠的將來或將是碩果纍纍的黃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