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童慧明教授獨家授權視覺同盟發布,版權歸童慧明教授本人所有!
《設計與中國設計史學術年會》論文--
膨脹與退化
Expansion & Deteriorate
—中國設計教育的當代危機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童慧明
Tong Huiming
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College of Design,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摘要
擴招,儘管可以統計數據告知全社會: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水平上去了,同時也在以日益明顯的、但官方不願承認的事實告訴我們:教育質量也跌下來了。
中國的設計教育已成為擴招最典型的受害者。過去十年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1909所大學內膨脹起來的「藝術設計」教育,雖為許多學校提供了可觀的學費收入,卻未能提供與其相稱的教學質量,並使中國設計教育陷入了混亂無序的格局。設計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機能正在快速退化,大批對「設計」 缺乏基本理解且不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設計人才」正湧入社會,促使設計學科的學位快速貶值,並在稀釋來自社會的設計需求的同時,阻礙著設計行業向高水平的提升。
文章將深入剖析爆炸性成長的設計教育對其本身造成的嚴重傷害,呼籲理性發展中國設計教育思想的回歸。
關鍵詞
設計教育 擴招 藝術設計 規模膨脹 機能退化
Abstract
Through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our society can know the size of how many young people becoming university students during 「Expand enrolling」, but we also know, even though government unwilling admit the truth fact: the education quality also going down.
Chinese design education being most typical victim of 「Expand enrolling」. In past ten years, so fast developing expands about Art & Design education happening in 1909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es, although make so many tuition income, but haven’t provide equ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draw it down to confusion situation. The function of training 「Creativity person」 being deteriorate fast, so many new 「Designer」 go to market but don’t understand how about 」Design」 and can’t solve any real problems. The trend push the design education degree value go down fast, and dilution design needs come from economy, in the meantime, rejecting design industry go up to high level.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deeply how serious dangers to design education from blow up developing, calling on the rational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design education back to China.
Key Words
Design education,Expand enrolling, Art design, Scale expanding, Function devolution
引言
毫無疑問,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上設計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
儘管在每年全世界各設計專業領域的頂尖大獎評比中還鮮見來自中國大陸的設計師身影,而且在當下中國品牌與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中最大的困擾之一是大量的設計專利侵權案,以至於像「米蘭家具博覽會」這類張揚「創新設計」的年度商貿盛會竟然會限制中國企業的參展。但我們仍舊可以用無可辯駁的數字來說明:自1997年以來,中國高校在「擴招」驅動下僅用了區區10年,就已高速成長為不僅在學生保有量、而且在每年向社會輸送「設計人才」的總量上絕對領先於世界的國家。
然而,伴隨著中國設計教育「放衛星」式地高速增長,我們卻在近年來由報紙、雜誌、網絡上聽到日益強勁的撻伐聲,對教育質量的下降提出越來越尖銳的批評。但是,究竟是社會發展推動了設計教育規模的膨脹?還是由於中國特殊的教育體制以及招生方式的缺陷、人為地放大了所謂的「社會需求」?或者是學校在「教育產業化」的利益驅動下捲入了這一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興辦設計教育」熱潮?在「擴招」大潮之後,中國的設計教育應當如何走好未來之路?…… 學術界始終未能加以正面地理性討論與深度思考。
本文將在剝離由數字構成的「擴招」表象基礎上,剖析這已膨脹至臃腫和病態的教育規模對中國設計事業造成了哪些傷害,試圖提出「破局」的思路。
在展開論述之前,需要明確一個基本概念:國際上普遍認同的「設計教育(Design education)」,在中國現行的高等教育專業分類中被用非科學的方式拆解,分列於「文學」、「機械學」等學科下,構成了層級複雜、支離破碎的「藝術設計」、「藝術設計學」、「工業設計」、「動畫設計」、「廣告學」等專業或專業方向,不僅外國專家不懂、即使中國設計學院的大多數教師也不清楚目前的中國設計教育專業構架,從而為展開精確的數據研究帶來了極大困難。即使如此,筆者傾向於以「設計教育」的概念來統括這些專業並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最大的設計教育國家
由中國教育部的官方網站(www.moe.edu.cn)我們可以得知:截止2007年5月18日,中國的31個省、市、自治區已擁有1909所高等學校(含公辦、民辦的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
因為現行的「藝術設計」專業包含了 「環境藝術設計」、「廣告藝術設計」、「平面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廣告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染織藝術設計」、「家具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等若干最熱門的專業方向,所以成為中國設計教育的主要發展面。經網上搜索可進一步獲悉,上述院校中已有佔總數58.93%的1125所院校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並在2007年招收新生(附表1)。儘管江蘇省以76所院校排名第一,但在百分比上則以62.7%的數字落後於江西省的84.8%。在這些院校中,排前10名的省均為中國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省份,並以589所的數字佔據了中國開辦藝術設計專業的半壁江山。
在業界普遍印象中,北京、上海這樣的設計「核心」城市卻在擁有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總量上排在了10名之外,即使被認為是「強省」的廣東也僅排在第5名。
附表1 2007 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招收「藝術設計」專業方向院校總表
排名
有「藝術設計」的院校/ 高校總數
百分比
排名
有「藝術設計」的院校/ 高校總數
百分比
01
江蘇 74 / 118
62.7%
17
廣西 35 /56
62.5%
02
山東 72 / 110
65.5%
18
福建 34 / 72
47.2
03
湖北 72 / 86
83.7%
19
吉林 28 / 44
63.6%
04
江西 56 /66
84.8%
20
山西 27 /59
45.8%
05
廣東 54 /109
49.5%
20
重慶 27 /38
71.1%
05
湖南 54 /99
54.5%
20
雲南 27/ 51
52.9%
05
河南 54 / 82
65.9%
23
天津 25 / 46
54.3%
05
河北 54 / 88
61.4%
24
甘肅 22/34
64.7%
09
安徽 50 /89
56.2%
25
內蒙古 16 /37
43.2%
10
浙江 49 /73
67.1%
26
貴州 15 /37
40.5%
10
遼寧 49 / 79
62.0%
27
新疆 11/31
35.5%
12
北京 47/80
58.8%
28
海南 3 /15
20%
13
上海 45 /60
75%
28
寧夏 3/13
23.1%
14
黑龍江 42 /68
61.8%
30
青海 2/11
18.2%
15
陝西 41/76
53.9%
31
西藏 1/6
16.7%
16
四川 36 /76
47.3%
總數
1125 / 1909
58.93%
(資料來源:陽光高考信息平臺(http://gaokao.chsi.com.cn/sch/)2007-08-16 統計)
雖然目前無法獲得精確的統計數據可以表明這些學校究竟有多少在讀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但我們可以每所院校年招120名新生、四年本科在校生保有量480名這個偏於「保守」的平均值來計算,得出這1125所院校共有54萬名在校生(不包括碩士生、博士生和繼續教育生)的估算數據。
而當我們將研究的視角轉向設計教育的另一專業領域—工業設計,會得知2007年共有321所院校(附表2)招生,江蘇、廣東、浙江位列前三甲。而在兩年前則為248所(附表3)。新世紀以來7年的增長等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近20年的發展總量。如果按這些院校每年招收30名學生、四年保有量120名計算,則意味著工業設計的在校生總數為38520名,每年有9630名學生畢業走上社會。如果按目前的社會現實中每家企業年招收 2名工業設計師來測算,需要4800 多家製造型企業。但據前段時間的媒體報導,目前的中國企業中真正有自主研發設計需求的企業不足千分之一。
附表2 2007年中國各省區招收工業設計本科生的院校總數
排名
省區
學校數
排名
省區
學校數
排名
省區
學校數
排名
省區
學校數
01
江蘇
31
09
湖南
15
16
黑龍江
9
25
雲南
2
02
廣東
26
10
山東
14
16
安徽
9
26
貴州
1
03
浙江
22
10
四川
14
16
廣西
9
26
新疆
1
04
遼寧
21
12
上海
12
20
重慶
5
28
青海
0
04
湖北
21
12
江西
12
21
福建
4
28
寧夏
0
06
北京
19
14
吉林
11
21
內蒙古
4
28
西藏
0
07
陝西
18
15
河南
10
23
山西
3
28
海南
0
08
河北
16
16
天津
9
23
甘肅
3
總數
321 所
(資料來源:陽光高考信息平臺http://gaokao.chsi.com.cn/sch/ 2007-08-19 統計)
附表3 2005具備工業設計本科學位授予權的全國高等院校總數
年度
新增
總數
年度
新增
總數
2000年前
162
2003年
14
219
2001年
30
192
2004年
11
230
2002年
13
205
2005年
18
248
(資料來源:設計在線http://edu.dolcn.com/schoollist.html)
再讓我們看看藝術設計教育的專業院校—中國著名的「八大美院」(附表4,應為「九大」,因湖北美術學院數據不詳故排除),會發現這八所院校的在校生總量已達到了近38000名,僅2007年招收的本科新生即達9510名,平均每校1189名。其中除「清華美院」多年來堅持了「不擴招」的方針將招生數穩定在240名外,「中國美院」、「魯迅美院」、「四川美院」和「西安美院」均突破和接近了1600人,意味著這四所院校具備了向「萬人美院」衝刺的潛力。因此,如果今天要在全球範圍內評選「最大規模」的藝術設計院校,我堅信前10名非中國院校莫屬,而且在未來100年裡也不會有其他國家能夠摘走這「最大」的桂冠。
附表4 2007年中國八大美術學院在校學生總數
學校
2007本科生總數/
在校生總數
2007本科招生數
專業教師總數
生師比
中央美術學院
2500
850
180
13.9:1
中國美術學院
6000
1600
500
12:1
清華美術學院
1187/1813
240
220
10.2:1
廣州美術學院
4608 / 7200
1175
416
17.3:1
西安美術學院
8000
1590
341
23.5:1
魯迅美術學院
3476/4718
1655
322
14.7:1
四川美術學院
4700
1650
285
16.5:1
天津美術學院
3000
750
238
12.6:1
總數
37931
9510
2502
15.2:1
平均數
4796
1189
313
(資料來源:陽光高考信息平臺(http://gaokao.chsi.com.cn/sch/)2007-08-18 統計)
當然,「八大美院」所招收的並非全是設計專業的學生,但大學時學習「純藝術」的學生走上社會和跨入「職場」後卻大多數都會將「設計」作為就業的第一選擇,加入設計從業者的大軍。
對「大」的痴迷已成為當下中國設計教育發展的典型寫照,在佔地規模、建設現代化校園的競賽與招生人數不斷被刷新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官員為自己的政績大廈鑲嵌了「藝術」的明珠,校方領導們也陶醉於來訪者對校園的讚譽,但有多少人計算過需要多大的資金來支撐校園的運作(圖1、2)?需要尋找多少合格的師資保障如此眾多的學生正常行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估算出當下中國設計教育總計不少於60萬左右在校生(含本科生、研究生)的龐大規模,在全國2700萬在校大學生的總數中佔居了2.2% 的比例,即每46人中有1名是設計專業的學生。這個比例與每年走上社會15萬人的就業隊伍,已經使中國在短短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由完全不曉「現代設計教育」為何物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設計教育大國。假設能保持這樣的教育規模,且學生畢業後都能繼續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意味著到2050年時,中國16億人口中將有近700萬人工作於設計師的崗位。
但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設計教育大國」未必能與「設計教育強國」劃等號,以「規模擴張」為特點的當下中國設計教育發展路徑,不僅不會促進中國創新設計事業的成長,反而可能成為向高水平提升的最大障礙。曾經禍害過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人多力量大」思維定勢正像鬼魅一樣迷惑著設計教育業界,使中國的院校迷失在炫耀碩大無比的校園與現代化「硬體」條件的喜悅中,忘卻了「培養創新人才」這個設計教育的本質,錯把高素質的專業教育視為大眾化的所謂「素質」教育,並降低了設計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因此,在設計教育規模快速膨脹的同時,教學質量下降並導致機能的退化,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那麼,究竟是何種因素主導了中國設計教育在過去十年中呈現了爆炸式的增長?探究其背後的社會變革動機與利益關係,或許可為我們止住這種退化的趨向提供一些啟迪。
二、「擴招」催動規模膨脹
在1997年以前,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國家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學校的校舍、設備、教師的工資等一切開支均由各級政府承擔,學費收入在學校的整體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不大。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只超過1%,90年代初也只有5%多一些。在此時間段內,設計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基本遵循著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具體的辦學條件有序地推進,形成了以傳統的美術學院為核心的、強調專業領域齊全的「藝術設計」與部分工科大學興辦的「工業設計」兩大特點,並均將培養「高級設計人才」作為辦學目標。因為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要求,一直延續著「個性化教學」的傳統,每個專業一屆只招收10-15名學生,任課老師在課堂上可施行「手把手」的教學方法,強調師生之間「一對一」的專業課輔導模式,讓學生在「因人施教」、「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專業技能與思維的同步提升,貫徹得是「精英化」教育思想,將保證教學質量置於第一位。在此階段,教學場地不足、設備落後、資金嚴重不足是各校發展普遍遇到的障礙。而從大的背景來看,各級政府用於發展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長期達不到「五年計劃」所規定的GDP比例是最大的瓶頸。
1997年,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教育部決定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在10年中,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將當時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不超過10%快速提升至21%。但在此過程中,除清華、北大這類國家級重點大學切身體會到了國家的「傾斜」性資金支持外,大量被下放為「省屬」、「市屬」的地方院校,卻被置於了「擴招」與「資金緊缺」的雙重夾擊中。
擴招需要更大的校園面積與教學設施,但來自政府的投入卻嚴重不足,提高傳統的文科、理工科專業的學費標準又將受到物價部門的嚴格限制與社會輿論的撻伐,所以許多大學都將應對擴招的「發展戰略」眼光盯住了擴大或創辦「藝術設計」學科與專業,並找到了三個理由來支撐這種戰略。
1 建設門類齊全的大學
這是最「正面」、也是理由最充分的主張。的確,由於歷史原因和前蘇聯的影響,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在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走了一條過分強調專業化的道論。上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將之前已經建立起來的、更類似於歐美大學體制的、各學科專業並存一校的「綜合性大學」拆解成一所所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突出各自專業特點的院校。
事實證明,這種過分強調專業特點的辦學模式,雖可保證受教育者專業技能的培養與提高,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綜合培養卻忽略了,導致人才的知識結構狹窄、社會適應能力不強。
於是,今天的中國各大學均向著「建設綜合大學」發展,過去以文科見長的大學現在拼命發展自己的理工科,理工科則快速建設著自己的文科 …… 而各類大學又不約而同地看上了「美術」和「藝術設計」。雖然「藝術教育」對拓展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質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但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裡開設此類課程與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卻完全不是一碼事,而絕大多數近年來快速開設「藝術教育」的院校真實目的是興辦「藝術設計」。
如果說因為「美術」的「象牙塔」屬性和就業出路不明會讓許多院校因自身師資條件不足望而卻步的話,「社會需求量大」則成了各校興辦「藝術設計」專業的第二個理由。
2 社會需求量大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說的「需求」絕不是指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市場需求,而是指「藝考市場」的需求。近幾年來,上述的「八大美院」每年在以「單獨招生」方式進行術科考試時,報名的考生均數以萬計,像今年中國美院考生突破6萬人、廣州美院3.4萬人的「爆棚」現象在各校已屬司空見慣。即使不那麼熱門、被考生們私下稱為「二、三類」的綜合性大學的藝術與設計學院、系科,計劃招生二、三百人有兩、三千人報名的現象則更是比比皆是。而類似於山東這樣的人口大省,去年就已突破美術設計考生的「十萬大關」,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美考大省」。的確,與許多城市在高考時普通文、理科招生計劃與考生人數的1:1.6、1:2 所呈現的接近「人人可以上大學」相比,可以進行「單招」的重點美術院校的1:40、1:30 或必須以地方「聯考」方式招生的綜合類大學的1:10、1:8相比,突顯了「藝術設計」的高熱(圖3)。
於是,「藝術設計」成為高考中的大蛋糕、各學校一哄而上就成了必然的趨勢。但是,各校在沾沾自喜於那居高不下的「考錄比」的同時,卻集體迴避了一個重要事實:「藝考熱」的水分極大!這些數據無法告知究竟有多少考生是少則報考五、六所、多則報考二、三十所院校?有多少考生是矢志不移地只考最熱愛的某院校?
「藝術設計考生」在近年來的高考大軍中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了媒體與社會的關注,他們以每年2- 4月份的「南徵北戰」為中國的高考制度塗抹著獨有的考試畫卷。筆者五年前在主持廣美青島考點的考試時,就曾遇到過幾位「住車站吃方便麵,縱橫4省12考點、投考38院校、歷時52天、花費8000大元」的考生,讓我見識了由這些「藝考流民」組成的、中國獨有的「藝考風景線」。
除了當下中國的「藝考熱」說明興辦藝術和藝術設計教育會「滿足社會需求外,還有第三個不願拿到桌面上來說、且任何一所學校都不願承認的理由:高學費收入、低成本投入。
3 高學費收入
根據教育規律,藝術與藝術設計學科的高學費是很正常的事情。如前所述,以培養「精英」為目標的藝術教育是以「小」見長的,強調小班教學、師生之間「一對一」式的面對面教學模式。在高度發達的西方社會,諸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這些國家,至今依舊延續著此種培養模式,能有上千人本科生的規模已經是「大型」院校了,而像 RCA、DOMUS、AA、Art Center、Central Saint Martin 這類全球著名的院校均是維持「小而精」的辦學模式。
圖3 2004年3月14日,廣州美術學院南京寧海中學考點開考前
由於上述培養模式,決定了教師隊伍的龐大和教學成本的高昂,使藝術設計教育在當下大學教育中屬於「高投入、低產出」的類型——要求師生比低、學費高,全世界的藝術設計類院校的學費標準也無一例外遠遠高於普通綜合類院校。從表4中我們可以得知,近年來沒有擴招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其師生比為10.2:1,是唯一延續了傳統的藝術教育師生比關係、與發達國家多數院校相似、並符合教育部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有關「師生比例」考評項目的「優秀」等級標準(11:1)。
另外,設計教育對各專業實驗室建設與設備配置的要求以及學生在製作設計作品中過程中的材料消耗,都決定了藝術與設計教育是一個「高成本」的教育領域。新世紀初,廣州美術學院曾根據所處城市的物價水平對培養一位本科生的投入成本做過粗略的核算,得出的數據是每年4 萬元,說明每年1萬元的學費僅及成本的四分之一。因此,多年來報考藝術與設計專業的考生多數都來自較富裕的城市家庭。
但是,伴隨「擴招」而在最近10年來新創立的許多綜合性大學的藝術與設計專業,僅在學費上依循了專業美術院校的收費標準,每年少則七、八千,多則過萬,但在教師隊伍、實驗室與設備配置等方面卻並未按照藝術與設計教育的要求去建設,而是用普通文理科的模式來辦學和授課。在專業教學課堂上,一位老師面對六、七十位甚至上百位學生的狀況比比皆是,所用的多媒體電腦實驗室往往是學校「共享」的,工業設計專業用到的模型工作室也是與機械類專業「共享」……在堂皇的「資源共享」方針下,這類院校的藝術與設計教育基本是處於「不投入」或「少投入」的狀態中。筆者曾對廣州地區的幾所院校進行過粗略的調查,儘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費收入是文理科的兩倍或更多,但多數院校在下撥經費給專業院、系時卻是統一標準的,並未對藝術設計專業有任何應有的「傾斜」。
因此,學費收入數倍於文理科,但學科建設投入卻等同、甚至遠低於文理科,將辦「藝術設計」視為一種教育產業化的新途徑,成為當下許多綜合類院校的普遍現象。高學費,成了中國目前藝術設計辦學熱潮的最主要目的。
綜上所述,導致中國設計教育規模膨脹的三個「理由」,沒有一個涉及到如何提高國家的整體設計創新水平。如果有觀點認為「人多基數大,成才的可能性也大」,我建議他去研究一下中國的足球。在看得見的未來,我們還看不到我們這個擁有13億人口、每年畢業15萬設計類學生的大國,在設計水平上超越僅有數千萬人口、每年畢業2萬多設計類學生的英國的可能性。
從另一角度來看,對「做大」了的院校來說,即使已痛感只有保持甚至減少招生規模方能停止質量下滑勢頭的必要性,也為時已晚—要維持那龐大校園的運營,除了多招學生、多收學費之外似乎難有他途。
三 學生素質退化
如前所述,「藝考熱」已成為當代中國高考的一道風景線。這種景象是否說明熱愛藝術與設計的中國年輕人大大增加了?非也!營造這種「風景線」的根本原因,是現行的高考制度。
以「高考」為指揮棒的中國現行教育體系,在考題設計的難易度上是依「理科」、「文科」、「藝術」……依次遞減的。這就意味著報考「藝術」或「藝術設計」的考生,在參加高考時會面對相對前兩類較為容易的考題,因而可較輕鬆地跨過「綜合文化素質」考試門檻。看起來,這似乎是高考系統的設計者們為「照顧」藝術與藝術設計類考生特設的「後門」,卻在根本上摧毀了中國藝術設計人才選拔的基礎。
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所有設計教育發達、設計創新能力強盛的國家,均是從智商水平最高、知識面寬廣、學習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最強的考生中選拔人才的。因為「設計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從業者必須走在社會發展的前端,他們是社會的精英,創造著未來。因此,報考設計學科的難度一點都不亞於理工科名校、「設計學科難考」,也是這些國家的普遍現象。
但是,這種人才選拔的模式在中國卻被顛倒過來。由於我國特有的考試機制,「考不上理科考文科,考不上文科考藝術」成為當下中學裡廣為流傳的考生選報專業時的準則,凸顯了中國設計教育的尷尬地位。
在「高考」指揮下,當下我國的中學教育盛行將高中生「分科」培養的模式:根據學生初中畢業時的綜合成績,將高分學生分到「理科班」,其他學生分到「文科班」,形成了高「智商」學生讀理科,中、低「智商」學生讀文科的局面;待高一或高二結束時,校長或班主任們多會給「文科」班中成績偏後的學生出主意:你們參加普通高考希望不大,不如早些轉學「藝術」吧!
但是在「藝術」的學科平臺上,報考音樂、演奏、表演等方面的專業要求考生必須有長期訓練的積累並已達到較高的專業技能水平,而且對身高容貌等先天素質也有較高的要求,唯有「美術」與「藝術設計」在「術科」考試方面的要求是最低。
在這種模式影響下,考生家長也順理成章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勢:我的孩子讀書成績不好,將來幹什麼呢?去學藝術設計吧!於是,「藝術設計」成了接納「讀書成績不好」的學生最理想的去處。大量的考生「惡補」 半年左右的繪畫技能就可以順利通過許多院校的「素描」、「色彩」考試。
而且,在面對數萬考生參加考試的前提下,為儘量降低閱卷、評分(圖4)等考務方面的難度與壓力,各校在「術科」考試的題目設計、閱卷方式上呈現出日益「標準化」的趨勢。「人像」、「石膏」、「靜物」正固化為「素描」、「色彩」、「速寫」這三門「老三篇」考試的必選內容之一。而這些已被固化的考題已經沒有任何「保密」特點可言:每年各院校進行「術科」考試時那一車車作為「模特」的數百武警戰士(圖5)或考點人員到菜場去購買作為「靜物」的上百公斤蘋果、蘿蔔、青椒、雞蛋 ……在對周邊社區引起震動的同時,也已經告訴考生考什麼了(圖6)。
「擴招」前曾在一些優秀的設計院校內必考的、旨在考察考生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創意設計」科目,今天除了清華美院還在堅持外,其他院校已難見蹤影。藝術與藝術設計專業的「術科」考試在今天已蛻變為標準化的、純粹的技能化考試,幾乎不能測試出考生是否具有創新素質。
圖5 2003年3月16日,在廣州美術學院操場上列隊準備進入考場作模特的武警戰士
考試標準化的導向,必然會營造出更加機械化的「應考」手段與載體。在廣州美術學院的老校區周邊生存著大量以「考生輔導」為主營業務的「畫室」,通過精細地解剖考試內容與層層提煉完成考卷的表達手段,已培育出接近「完美」的快速提高「應考」能力的模式:用攝像機實時拍攝、電視機實況轉播、數百考生手執畫筆通過電視跟著頭戴擴音器的老師學習用19筆畫一個梨的「現代化」教學場景,正在被快速「推廣」與複製。可想而知,當閱卷老師面對著數百份考號不同但畫面水平幾乎一致、似乎是複製出的試卷時,勢必會喪失鑑別力。
在這樣的考試機制與「應考」對策作用下,低「智商」學生集體轉向了「藝術」或「藝術設計」——導致藝術設計院校所招到的學生在整體素質結構上成為了生源的「籮底橙」(註:廣東俚語,泛指質量低下)。
當然,在各校每年招收的新生中也不乏優秀者,但經進一步研究會發現,這類學生往往很早就已鎖定了自己心目中的院校,是「有備而來」。許多任課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在擴招前一個班為20名學生時,會有5-6名優秀學生畢業後成長為出色的設計師;擴招後變為兩個班60名學生時,仍舊只有5-6名優秀學生可能達到過去的入學標準,但由於教師的教學壓力增大,在不額外增加授課時間的前提下,這些優秀學生能從教師身上獲得「面對面」指導的機會則大大下降,從而導致他們「成才」的可能性打了折扣。
對大學來說,是否能夠招收到高素質的學生,基本上已決定了這所學校教學水平能夠達到的高度。學校的品牌影響力、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均與學生在學期間的能力表現、參加專業範疇內的設計競賽所獲名次、畢業後的分配去向以及用人單位的評判密切關聯。
上述的考試機制與人才選拔模式導致中國的設計類大學生居於素質的「底層」,使中國設計教育已經輸在了參與國際競爭與發展的「起跑線」上。
四 設計教育機能退化
十年擴招,儘管能以可信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有更多適齡青年邁入了大學校門,政府在自身投入仍舊不足的前提下卻鼓勵各校向銀行貸款來建設更大、更現代化校園,將這些學校拖入了「負債運營」……政府的「政績」有了漂亮的統計數字,但「做大做強」的初衷卻並未兌現,雖然各級政府都在小心迴避這個話題,但日益明顯的事實卻在告訴社會:教育質量正全面下滑。
質量下滑不僅出現於大學教授們的抱怨聲中,更直接表現為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透過每年的媒體報導,人們更多了解到在降低門檻、被「擴招」入校的大學生們走上社會時,因並未是在經改革後的教學體系裡成長、所學專業知識老化、不適應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出現了「就業難」的社會性問題,凸顯了教育質量下降的嚴重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設計教育整體質量的下降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伴隨著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目標被修正為堂皇的「素質教育」導向,大批對「設計」 缺乏基本理解且不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設計人才」正湧入社會。一家企業招聘一、兩名設計師時往往會收到數百封求職函,人力資源部門耗時數日面試了幾十個初選出的求職者後卻無一能夠勝任工作要求……這種景況在近兩年的設計人才市場上已經司空見慣。
處在上升階段的中國社會,目前對設計人才的需求還不足以提供每年15萬的就業崗位。而設計能力低下、就業無門的大量過剩人才,為了生存的需要,勢必以極低的薪酬標準與收費水平衝擊設計服務的專業市場,大量稀釋來自企業的設計需求,推動設計價值向低價運動,阻礙中國設計行業整體向高水平的提升。
中國設計教育整體質量的下降,通過以下六方面體現出來。
1 培養目標降低
研讀今天「八大」美術學院的本科招生簡章,你會發現:十年前被普遍作為培養目標的「培養高水平藝術與設計人才」已經被廣泛替換為「符合社會需求的美術創作與設計人才」。不見蹤影的「高水平」被放置到了碩士生的培養目標中,說明在擴招的壓力下,各校都在「強調素質教育」的方針指引下,主動下調了對本科生培養目標的定位。而今天的研究生招生計劃與規模恰恰相似於20年前的本科生,因此各校教師們這樣戲稱:今天的研究生相當於過去的本科生。
當然,我們可以說過去的培養目標定得太高,「高水平」是一種不可量化的說法,用國際視野作為參照系,現在的目標定位會更加實在些。而且,本科招生規模的成倍擴大與入學門檻的降低,必然使學生「成才」的比例大大降低,再提「高水平」已不合時宜。
用「素質教育」來替代過去強調的「專業技能」,已成為抵禦對「教學質量下降」批評的絕妙託詞,因為兩者之間不存在可比性。而且在強調「素質教育」的原則下,壓縮學生上專業課的時間,讓學生大量參與各類文體與社會活動,也可緩解專業教師隊伍不足的壓力。不少教師已看透了其中的「貓膩」,以輕鬆的語調詮釋自己的態度:今天的許多藝術設計學生只想在校園裡快樂地生活四年,混張文憑就走人。那我們就給他們快樂,沒必要在其身上花氣力,只專注於幾個想學知識的學生就行了。
但是,這種經「素質教育」培養出的、快樂地生活了四年的大學生,在職場上有誰願意聘用?卻沒有被各方面認真思考過。
2 教師隊伍素質下降
上世紀一位中國教育名家曾說過:一所大學可以沒有大樓,但不能沒有大師。對我們審視今天的中國設計教育仍舊適用。
經歷十年擴招,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可以成倍增長,現代化校園可以中國獨有的高速度拔地而起,廣州能夠在19個月裡在18平方公裡的荒島上走完徵地、規劃、建築設計、施工、設備配置、新生入住並開學的全過程,以「令世界震驚」的速度建設一座容納10所大學的「大學城」。但是,任何學校卻無法在5-10年內打造一支真正優秀的教師隊伍。
「擴招」之前,國內既有的設計類院校中,除少量美術院校經數十年傳承積聚了一支以傳統美術教育為核心的教師隊伍外,多數也都有了自「改革開放」後在「現代設計教育」基礎上打造了近20年的教學團隊,有條不紊地按照設計教育規律推進自身的發展,在新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上以循序漸進地策略與國際社會一步步接軌,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處於一個較好的平衡點上,不少學校的畢業生處於「供不應求」的良性關係鏈中。
「擴招」打破了這種平衡,在中國慣有的「一刀切」行政管理思維下,沒有人論證將「藝術設計」納入「素質教育」的新方針下、採用「擴招」的手段推進其超常規發展是否妥當?中國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究竟需要每年輸送多少設計人才即可達到「供需平衡」?於是,在十年、尤其是最近的五年間,設計教育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在宏觀上令原有的「專業教師不足」問題凸顯為最大的瓶頸,教師隊伍在職稱結構、教學經驗、專業適應性等關鍵素質點上水平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
對「擴招」之前就已存在的設計院校來說,教師資源被「稀釋」成為最突出的「下降」觀察點。一方面,教師隊伍整體上承受著數倍於10年前的授課壓力、令自身幾乎沒有了喘息「充電」、從事科研與設計實踐的時間與空間,無暇革新課程並跟進設計行業的發展,不能向學生傳授新知識;另一方面,為緩解教學壓力而突擊大量增補的、剛由研究生畢業就任教的年輕教師,在教學經驗與專業經驗嚴重不足的前提下被放到「獨立開課」的崗位上,勢必導致教師素質出現結構性下降,教學質量不保、學生投訴頻繁成為必然結果。
對「擴招」之後新創立的綜合類院校、民辦院校的設計系科來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是普遍存在的指導原則,教師隊伍的「非專業化」成為最受詬病的弱點。本科畢業生教本科、學繪畫的教 「藝術設計」、學機械的教「產品設計」、學計算機的教「動畫」、學經濟的教「設計史論」 …… 甚至於不少院校的院長、系主任是由非設計行業的人士擔任,只看其是否教授、副教授,不在乎其對設計教育了解多少。在這類院校中,還談不上教師隊伍的強弱問題,因為在本質上這隻隊伍並沒有建立起來。
3 院校同質化
在缺乏評定標準、空洞的「素質化教育」指引下,擴招時期創立的許多院校設計類系科,在專業設置上極少考慮自身特點以及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似乎都將「胸懷全國、放眼世界」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培養走到哪裡都能適應的學生。以「參觀學習」為名的校際互訪從正面來看推進了後起院校的進步,但在負面上也讓忽略自身實際條件、照抄照搬所謂的「先進院校辦學經驗」、全面拷貝別人的課程系統成為一種流行。
學校無法界定自己的強勢專業、區域特點逐漸模糊、校際間同質化日趨嚴重。這種趨勢在國家教育部門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催動下,正朝著統一辦學理念、統一教材、統一課程內容甚至統一評判標準的方向發展。
這種「統一化」的辦學思維,與設計教育鼓勵創新特點、鼓勵多元化、鼓勵個性化的核心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4 學生動手能力下降
在日益強調「素質化教育」、弱化「專業性」的導向影響下,設計教育正在被塑造成一種「動腦不動手」的專業形象。除少數具有較長辦學歷史積澱的院校今天仍在專業課程中堅持要求學生必須用實際材料與工藝將自己的設計作品「親手製作」出來、強化學生的設計體驗外,絕大多數新辦院校或由於實驗條件不具備、或由於專業教師的嚴重缺乏、或根本就沒有「培養動手能力」的概念,將各設計專業方向的課程都辦成了「無電腦不能開課」。
學生不具備表達設計構思的徒手草圖能力、不懂材料與工藝、不了解市場與用戶、甚至畢業後很長時間都不能獨立完成一項簡單的實際設計任務,已成為當下國內設計類學生的通病,說明相當多數院校的辦學理念與課程系統是失敗的。
5 實踐能力下降
在本質上,設計教育是一門「應用」學科,要求在專業課程內容上貼近設計實踐。越是高年級學生,這種接觸設計實踐的機會應當越多,訓練學生以更專業的態度與深入探求的精神去創造性地解決實際設計問題。
這就要求辦學者全面了解學校所在地區的經濟結構與產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辦設計專業,並與該產業建立廣泛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將企業的實際設計課題帶上課堂,既為教學提供了實踐機會,又為學生的畢業去向開闢了途徑。
但是,由於當下眾多院校的辦學初衷是以「賺取學費」為目的,所以關門辦學、僅靠電腦來教授「藝術設計」、學生在學期間沒有任何接觸實際課題的體驗,就成為了普遍現象。筆者近年來在面試許多「考研」的學生時,這類完全沒做過一次實際設計的考生不在少數。
6 學位貶值
對設計學生以及其家庭來說,最令人困惑、也是難於接受的,是學位的貶值。被捲入擴招大潮的中國設計教育,已使「設計師」這個10年前令人豔羨的職業快速蛻變為今天就業市場上的普通職業類型(圖7)。
作為中國「擴招」的主要效仿對象,英國已經在反思大學擴招帶來的學位貶值惡果。在2007年7月於倫敦召開的英國教育研究協會年會上(注1),公布了由英國教育學院經濟、社會和人類發展系教授安娜? 維尼奧爾斯主持的一項研究成果。她指出:由於某些人文學科的大學畢業生過剩,意味著他們的薪水可能不足以「彌補」他們接受大學教育的費用。「這些學科的新畢業生與完成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的畢業生所賺薪水相當」。而像歷史、美術、法語或英語文學的畢業生,則位於畢業後「回報率」排行榜的最低檔。
英國的現象正在中國重演。出於職業敏感,筆者最近三年來對廣州美院的工業設計類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起薪點作過一些抽樣調查。除少數外資企業聘用的優秀學生外,2005、2006、2007 的平均起薪點為2500元、2100元、1800元。而對其他院校來說,「跌破」1000元的已不是個別現象。設計教育已跌落為中國高等教育中「性價比」最低的專業種類。
在中國設計市場上,設計價值並未隨同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對原創設計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日益重視而同步提升,卻表現為設計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日益下降的「倒掛」趨勢,導致設計行業墜入惡性競爭的旋渦,始作俑者就是設計教育的連年擴招,輸出的人才嚴重過剩,設計學科的學位貶值,成為中國設計良性發展的最大障礙。
圖7 對每年興高採烈地拿到畢業文憑走出校園的設計專業畢業生來說,學位貶值已成為走向職場的最大困擾。
設計教育質量的下降,在今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由政府官員的角度、學校領導的角度,基本都不願承認並迴避這個事實,因為討論這個話題會導致對「擴招」的政策提出更加廣泛的質疑,會使高速增長的高校學生數據與碩大無比的校園背後的社會價值受到貶值的威脅,並會危及各級領導的「政績」。但事實擺在那,我們必須以理性與務實的態度去正視它,探求解決之道。
五 走出困境
可以預見,最近五年來中國興起的以「藝術設計」教育為重點的「藝考熱」,會在不久的未來出現明顯的「退燒」。由於大量的新辦院校不能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務,學生支付了高昂的學習費用卻不能獲得相對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在職場上表現為薪資的低水平運行,且相當多數的「藝術設計」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勢必令許多家長大呼「上當」,並形成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導致這類院校的招生陷入困境。
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2010年前後,一批院校關閉或縮小已有的「藝術設計」教育規模在所難免,當下中國大學中的設計教育格局將出現「重新洗牌」的可能,整體規模會由目前的明顯「虛胖」走向「瘦身」,回歸至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水平。
根據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可持續增長的可能性,我認為,中國大學裡有30萬左右的設計類大學生(即將全國設計類學生的數量控制在 1%的水平上)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規模。這意味著應有半數的學校需要退出設計教育市場,或者大家集體減少50%的招生規模。
當然,讓處於「發燒」狀態的中國設計教育冷靜下來,扼止整體質量下滑的趨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設計教育的宏觀指導思想與院校具體策略來看,我認為起碼應在如下四個方面實現徹底變革。
1 回歸「精英教育」軌道
如上所述,設計教育的本質,是為中國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創新思想與專業技能的人才。它決定了設計教育不應承擔「大眾教育」的責任,不應納入國家發展高等教育「提高毛入學率」的思考範圍。
最近來自國家教育部發言人的官方話語,也開始關注伴隨擴招而帶來的教育質量下降問題,提出了在「大眾教育」的框架下鼓勵一些院校保持「精英教育」的新思路。而設計教育恰是應該回歸「精英教育」的領域。
在當今世界,唯有英國是將設計教育納入到「公民教育」指導思想下的,旨在培養「有較高審美品位的消費者和專業人士」。但15% 從事專業工作的就業率,已經令當下的英國設計教育界正在討論這種戰略的合理性。何況中國的國民收入水平遠未能與英國同日而語,讓60萬個中國家庭以高昂的學費投資於設計教育,將自己的子女培養成一個畢業後可能找不到合適工作的「高品位消費者」,以目前的國情來看,是一種非常超前的「消費」,是難以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因此,以「大眾需要」為藉口在設計教育領域進行的擴招,實在是有違「教育」的初衷。
回歸「精英教育」的模式,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在短期內用行政手段關停一批明顯在辦學資質上不合格的院校。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將會以「學生就業」作為學校優劣的驗證機制,決定哪些院校應該被淘汰出局。而能夠調整辦學思路,逐漸縮小招生規模,將教學質量置於第一位、令畢業生整體創新能力與專業素質保持高位運行的院校,自然會形成自身的「精英教育」模式特點。
2 改革招生制度
扭轉「藝考熱」的最根本手段,在於徹底革新目前導致藝術類考試「文化課水平低」的體系。尤其是對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室內外環境設計、數碼動畫等許多設計學科來說,學生的總體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直接決定其本人在本專業領域所能達到的高度。因此,應將設計教育各專業在高考中的綜合文化課考試與其他院校統一,不再專為「藝術與藝術設計」類專業特設低門檻的試題。
這種變革將堵死「讀書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入大學的「後門」,勢必導致「藝考熱」急速降溫,從而堵死了一些專心賺取學費的院校的財路,但也會因切身利益受損而招致學生家長以及許多院校的激烈反對。但對中國設計教育的長遠發展來說,這種改革之路卻是必須要走得。
如果擔心這種「轉彎」太急導致新的社會問題出現,可以讓一批辦學歷史長、教師團隊雄厚、知名度高的優秀院校先行試驗,逐漸形成這樣的社會共識:設計教育關乎中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選擇在專業技能與綜合文化素質兩方面都很優秀的學生。
必須用實事求是的輿論導向讓全社會明白:設計教育是一個培養成本很高的專業教育種類。對相當多數收入較低的家庭來說,將「學習成績不好」的子女送入設計類院校學習,不僅不會「脫貧致富」,反而可能會使家庭負債纍纍,並由於子女畢業後的薪酬不高而長期滯留於更加貧困的生活狀態。
3 更新考試內容
招生制度的變革,在使考生數量銳減的同時,也將真實地映射出考生對「藝術與藝術設計」以及投考院校的認識與熱愛程度。對優秀的學校來說,儘管會損失一筆可觀的「考務費」,卻會使考生的整體素質大大提高,並通過「考務」壓力的疏解與閱卷工作量的下降,從而為考試內容趨向於專業化的革新、較為準確地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如前所述,僅通過側重於考核學生繪畫能力的「老三篇」式術科考試內容,遠未能夠檢驗出考生的創新潛質,必須根據不同方向的設計專業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考試內容。在此方面,擴招前的經驗以及國外優秀院校的考察模式,都會為這種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鑑(圖8、圖9)
4 打造有特色的專業
就目前國內已有的「藝術設計」以及其他相關設計教育專業來說,除了「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設計」、「廣告設計」這類專業方向對產業環境的依賴不太明顯、更多地取決於城市建設與一般性的商貿活動發達與否之外,其他諸如「工業設計」、「汽車造型設計」、「服裝設計」、「家具設計」、「動畫設計」、「珠寶首飾設計」、「玩具設計」等方向均與院校所在地的產業環境、地區政府的產業政策密切相關。
因此,對已具有一定的師資積累和辦學經驗的院校來說,清晰地「盤點」、了解所處地區已有的產業環境與政府的發展規劃、將專業建設更多地向能夠與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密切結合的方向上傾斜,逐漸將這類專業打造成自己的「強勢專業」。例如,對一所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來說,僅以通用型的課程教學,希望把學生培養成「任何產品都能設計」的人才,今後將越來越難於在設計教育市場上立足。如果你所在的地區具有良好的玩具產業環境,在「工業設計」的平臺上將學生向玩具設計人才方向上培養,必然會將這個專業辦出特色來。這才是確保自己的設計專業能夠從日益嚴峻的辦學熱潮中「突圍而出」、向社會輸送真正有競爭力的合格設計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六 結論
今天正在中國四處蔓延的、浮燥的「藝術設計教育」辦學潮,除了可向社會輸送人才素質參差不齊的「勞動者」之外,並不能從根本上有助於提高中國的創新設計水平。如果我們可以忽略政府和官員的「政績」的話,中國的設計教育事業的確不需要令人嘖嘖稱奇的龐大在校生數字與那麼多宏偉大樓組成的「壯觀」校園。唯有在「科學發展觀」思想指引下呼喚理性辦學精神的回歸,將興辦設計教育的戰略重新鎖定於「精英教育」的目標,並以務實的態度對待專業建設與教師隊伍的打造,中國的設計創新事業才真正能有在未來攀登世界頂峰的希望。
注1 英國大學擴招學位貶值 《南方都市報》2007-09-09 A19 版轉發新華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