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當代中國最新發展成果,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時代推進特徵的文藝思想命題,其中的重要命題之一,甚至可能是諸多命題中的前置條件命題,就是文藝存在的人民本體論,因為它實際上已經成為具有普遍價值指涉的一般知識成果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藝術將被消解,即便沒有被瓦解也似乎沒有為其他學科提供什麼建設性的啟發,也沒有提出新的、有反思價值的思想與認知。 在不斷全球化、碎片化的今天,藝術自身的理念性、精神性、社會性與它自身的本體性仍需要尋找一個堅實的平衡點,在表達和語境的拉鋸中,也不能缺失藝術本體分析這一環。當下重新回到藝術作品本身的形態之源去進行爬梳和探求,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提升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現實中,討論各種抽象存在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是構建結構能否重構感應、對應經驗。當代有沒有哲學家?某種意義上說,數學家就是哲學家。如果有方法論大師出現,再加數學上有整合性思想推出,那就是劃時代思想家。
-
南哲思享丨殷曼楟:從作品到行動:當代藝術本體論的冒險
摘要藝術本體論研究多以藝術品為核心來考察藝術存在問題,其代表便是當代圍繞藝術品存在展開的類型/殊例關係討論。研究者以此來解決文化語境論視野下所彰顯的藝術品作為文化產品而面臨的身份不確定性危機。這場討論中,柯裡獨闢蹊徑地提出「行動—類型假說」,主張把本體論討論從藝術品轉向藝術欣賞及生產的過程,D.戴維斯繼而又提出「行動—殊例理論」修正了柯裡的方案。這類方案仍然無法從根本上應對上述危機,但在突破藝術本體論範式上卻有重要價值。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兼與譚苑苑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7年第1期,以下簡稱「胡文」)一文中則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勞動本體論立場已經發生動搖,馬克思沒有在本體論意義上探討勞動,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展開了對勞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資本論》應該以資本為本體。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這三個宗系,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本文試圖對大乘佛教的各種體論做一番邏輯分析,從而澄明佛教本體的本質規定。一、何謂「本體」?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2王銘銘則認為本體論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與「真實」的要素,與旨在辨析認識者的知識之本質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相對。4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本體論就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即本體論和文化是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相似的概念。44在論述與狩獵採集社會相關的經驗研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體論在理論層面上所批判的目標之一——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認識論。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當於吟詠時,先揣知作者當日所處境遇,然後以我之心,求無象於窅冥惚恍之間,或得或喪,若存若亡,始與茫焉無所謂,終如元珠垂曜,灼然畢現我目中矣。」(10)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地追問:存在是什麼?基礎本體論的存在究竟停留在何種層而上?存在者是否回到存在狀態就心領意足,還是向一定的不斷變更的目標奔赴?本體論的闡釋學還有沒有必要建立方法論和價值論?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論「是」的本體意義
由於問題主要涉及我們自身思想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擬暫時撇開Being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 而直接從漢語中系詞「是」 的實際表述功能和哲學言說本體的可能性出發。當然, 如果我們依此途徑可以對哲學本體論獲得更好的理解, 那麼Being 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也就有了一個相應的「解決」 。
-
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方立天
識,識別、了別作用,有認識論意義,但作為心理感受能力的情識而言,是與主觀虛妄執著俱起的作用,主要是心理學意義,且是負面價值的意義。瑜伽行派把識分為八類,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前五種識是對具體對象的感性認識,第六種識是認識抽象概念。第七末那識是一種我執作用,它意識到自我,執取第八識見分為我,故稱為我識,即自我意識。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這兩種關於文藝本體論建設的爭論,不僅體現了40餘年中國文藝自身發展的路徑及方向,也為深化當代文藝研究提供了反思角度和多種研究方法。從機械反映論到本體論與認識論相結合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文藝理論界經歷了這樣的轉變:從忽略自身獨立性的文藝認識論、推崇建設文藝本體論,到批判走向狹隘化的文藝本體論、強調外部研究的文藝認識論。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他說:「李澤厚這一說法相當重要,這就是,即使在今天的廣義形上學中,物自體的設定仍然是必要或必需的;但當代廣義形上學的物自體不是康德式的與現象分裂的物自體,不是超絕於此世界的本體。」但是,李澤厚未能擺脫「作用是性」的批評,即在「用」的層面來立體,故所謂「情本體」實際上「不能真正立體」。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作者簡介: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基於對該本體論的認識,「網際網路+教育」的創新實踐包括三條核心思路。其一為學習視角層面的聯通,即認知、概念、社會三類網絡的聯通與創新;其二為教學層面的聯通,即以資源共享、開放大學與混合式學習為代表的創新;其三為組織生態層面的聯通,即以自組織、社區化教育等新業態發展為代表的教育新生態。研究最後分析了聯通主義本體論的價值以及教育理論創新的方向。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因此,對於意識或一般主體之內在性所持的本體論立場,便成為決定某種哲學是否從屬於現代形上學的基本尺度。在這一主題上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積極「對話」,將開啟出一個從根本上超越現代形上學的批判性視域,而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基礎只有通過這樣的視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