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沃爾夫的定義,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
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
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
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
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理念所標誌的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之外的東西。
在認識論中,理性主義把存在於另一個世界、組成純粹原理的 idea 改鑄為人的天賦觀念、即一般的概念。經驗主義則把 idea 一詞用作是對知覺中的東西的表述,稱為觀念。
康德在論述本體論的時候,他借用的是柏拉圖的理念來表達,意思是,他超越了經驗。而範疇目的是用來整理經驗材料,構造經驗對象以構成知識,這裡與本體論無關。所以如果說我們追溯到範疇說的始祖亞里斯多德,我們也可以看到,亞里斯多德並沒有進入到本體論領域。
但是康德並沒有大規模使用本體論這個詞,只有在上帝證明的時候,提及了這個詞。一般用到的是形上學,在康德的時代,形上學有四個分支:本體論、理性自然學、宇宙論和理性神學。
形上學指的就是超越於經驗的知識。不過從它們各自研究的對象來說,還是有區別的。理性自然學、宇宙論和理性神學都有自己各自相對確定的對象,儘管它們被稱為是「先驗幻相」。而本體論則沒有任何特定的對象,它只存在於純粹的概念關係中。
2、探索本體論問題的根源康德哲學的核心是證明,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然後提出了範疇說,這就是說,當人們作各種判斷的時候,從認識論上說,就伴隨著各種認識的形式。有人將這些認識形式或範疇比作模具,這很形象,不同的模具容納經驗材料,就鑄成不同的知識內容。
最後遺留下來的問題就是形上學的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根據康德的說法,從其主題方面看,形上學有三類命題。第一類是關於主體的,第二類是關於客體的,第三類是關於思維的最一般的對象,即「一切是者之是」的,並且,這些命題所表述的內容都是超越於經驗範圍的。
主體的問題,即理性心理學,他是對於我思故我在的反駁。即認為了,笛卡爾混淆了邏輯主語和事實主語。比如說,地球在轉,地球是一個事實主語。但是這句話背後隱含著一個邏輯主語,即我說「地球在轉」,我是作為邏輯主語存在的。但是「我」並不是一個確實存在的東西,只不過是邏輯上要求他的確立。一旦把範疇運用於其上,就會把邏輯主語超驗化,也就形成了錯誤的認識。
而我思故我在就犯了這樣的錯誤,通過我思導出了我是,認為我是一個精神實體,附帶著各種精神屬性。但是實際上,正確的說法是,我什麼也不是,是一個不可言說的,他其實是統覺。但是統覺只不過是一個自發的機能,而不是一個實體。
而客體的內容,即二律背反,康德認為,我們可以對於宇宙的具體事物進行認識,但是我們不能對於宇宙本身進行認識(因為作為一個存在者,人自身就是處於宇宙之中,但是當你追問宇宙的時候,你又是超越宇宙而存在,於是形成了概念的意義移動)
而二律背反揭示出來的是,互相排斥的命題,由於沒有經驗的驗證,同時成立,說明人的理性是一個有限的理性。
儘管康德揭示出來,形上學的謬誤,但是他也說
形上學已實際存在,即使不把它看成科學,也當看成是自然的傾向
所謂自然傾向指的是
一切人,當其理性成熟到可以思辨的時候,就具有了某種形上學、並會持續不斷地具有形上學
理性不甘於有條件的狀態(譬如說需要範疇和直觀形式的運用),試圖追求無條件的形上學。也就是說從特殊逐步走向一般,
因此,先驗的理性概念不過是一切當作有條件地給予的東西的條件的總體的概念。並且,由於一切可能的條件的總體只能是一個無條件的東西,那麼反過來說,條件的總體必定是無條件的東西。由此得出,一個純粹理性的概念可以一般地解說為一個無條件的概念,它是對受條件限制者進行綜合的根據
比如說,
人是會死的
蘇格拉底是人
蘇格拉底會死
在這個推論中,大前提給出一個概念,限定範圍,這就是條件。而蘇格拉底是符合前提的一個特例,然後得出結論。因此,前提是統攝、包涵結論的,或者說,賓詞蘊含在主詞內。
那麼,人是會死的,這個判斷在這個推論中,是大前提。在其他推論中,他又是其他大前提推出的結論。於是我們層層往上推,就應當可以找到一個包含一切的大前提,這個大前提包含一切,因此他是無限的。如果限定了一切條件,成為條件的總體,那又等於什麼都沒有限定,因而倒反成了無條件者,即一個不受任何條件限定的東西。
隨著這個系列一步一步上溯,主詞所限定的條件也逐步擴大,直至一個不能作賓詞的主詞,這個詞就是「是」。
理性出於其自然傾向,會有超出於經驗的運用並形成純粹理性的概念,這就是產生形上學命題的原因。本體論作為形上學的一部分,它的根源也就在其中了。
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悖論,就是這個大前提是把全部東西都包含在內了,這個「全部東西」包不包括他自己?就好比,上帝能不能造出他自己?如果說上帝不能,他就不是全能的。如果他能,上帝就不是獨一的,況且一切被造物必須低於上帝。
3、對形上學的批判康德對於形上學的態度是批判的,
形上學,作為理性的一種自然趨向來說,是實在的;但是如果僅僅就形上學本身來說,它又是辯證的、虛假的。如果繼而想從形上學裡得出什麼原則,並且在原則的使用上跟著雖然是自然的、不過卻是錯誤的假象跑,那麼產生的就決不能是科學,而只能是一種空虛的辯證藝術,在這上面,這一個學派在運氣上可能勝過另一個學派,但是無論哪一個學派都決不會受到合理的、持久的贊成
他曾經提出一個比喻,他說在早晨,你極力遠眺,你會看到天地凝聚在一點的奇觀,於是有個小孩說,天地交為一線,只要我能跑到這一點中,我就可以登上天去。這個小孩就是形上學家,他不知道的是每當你離這一點越近,這一點就離你越遠。
康德對於形上學有兩個態度,
1、承認他是自然傾向
2、否認形上學作為知識存在
在承認自然傾向上,他是把形上學當成積極的一面展開,他說
人類精神一勞永逸地放棄形上學研究,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辦法,這種辦法是不能採取的。世界上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形上學;不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個善於思考的人,都要有形上學,而且由於缺少一個公認的標準,每人都要隨心所欲地塑造他自己類型的形上學。至今被叫做形上學的東西並不能滿足任何一個善於思考的人的要求;然而完全放棄它又辦不到
比如說,道德上善的理念,可以作為經驗意義的善的標準。形上學以其為倫理和社會生活設立了最高的追求目標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康德肯定了形上學的積極作用。
但同時,他會造成先驗幻象,也不可能成為知識。
理性的特徵就在於推理,推理無限向上追溯會到達一個無條件的判斷,而這個無條件的判斷不再受到經驗限制,因此他也成為了辯證法
4、對本體論證明的批判本體論證明,即上帝的本體論證明,這個證明和前面兩個即理性心理學和理性宇宙論不同,他們是從經驗出發逐步上升到超驗領域。
而在神學的理念這裡則不然,理性同經驗完全斷絕,從似乎是可以用來做成一個一般事物的絕對完整性的那些僅僅是概念的東西,然後藉助於一個最完滿的原始存在體(引者按:即Being)這樣的理念,下降到規定其他一切事物的可能性,再從可能性下降到規定它們的實在性
當人一旦意識到有關經驗事實的判斷都是受到某種條件限制的時候,思想事實上已指向了一切無條件的東西。相對於這種無條件的東西,才有「有條件的東西」的意識。無條件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指一切可能的條件。
這個本體論證明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的心中,上帝是一個最完美的觀念,作為最完美的觀念,必須存在,否則他就是不完美的。
大前提:上帝是一個完滿的「是」;
小前提:「存在」是屬
於「是」的;結論:所以上帝存在。
康德認為,「是」不是謂詞,而只是系詞。
因此說,上帝是全能的,全能和上帝可以各自指稱對象,「是」只不過起到一個連接作用
在西文中,「 Godis 」(上帝是)從語法上說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然而康德指出,這裡的「是」並沒有給作為主語的「上帝」增加什麼內容。這裡僅僅是設定了主語本身以及它可能有的一切賓語,即可以將上帝所可能有的種種所是加在「上帝是……」的句子中。康德的批判揭示了,本體論證明的大前提是不能成立的。
在本體論證明的小前提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判斷:「『是』是存在著的」,並且,這被當作是一個必然的判斷,其中「是」是主詞,「存在」是賓詞。
單純從邏輯上來說,「是」應當是存在著的,如果說「是」不存在,這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是」意味著一切的賓詞的限定,其中存在也屬於這樣的賓詞。
比如說,說飛馬會飛,就邏輯而言,這是正確的,反而說,飛馬不會飛,這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如果將主詞和賓詞一起除去,那麼並沒有在思想上留下矛盾。如說,壓根沒有飛馬,也就沒有矛盾了。
一個可能發生矛盾的情況是這樣的:如果你既已相信上帝,那麼,「上帝是全能的」,這是一個必然的判斷,在這裡,上帝和全能是同一的關係,不能去掉「全能」而設想上帝,這就是說,你設想的是一個無限的「是」的概念,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其他的概念就與它有了同一的關係。
最高的「是」的概念,是人的理性為了給一切經驗中的有條件制約的判斷尋找一個無條件限制的絕對判斷的根據的結果,一個邏輯上絕對必然的概念「是」,不就是它在事實上的必然性、或必然具有存在的規定性。
從原則上說,康德承認,一個概念,只要不自相矛盾,就是可能成立的。但這也僅僅是停留在可能性的層面上,至於這個概念是否指示實際的對象,那是另一回事。
一般說來,我們的概念是圍著表象轉,一個詞只有指示對象,才會被認為是有意義的。
但是在哲學上,一個詞(概念)顯然是不指示經驗對象的,它的意義是從它與其他同樣是在經驗之外的詞(概念)的相互關係中得到規定的。這就是康德所說的「空洞的概念」。
「是」這個概念被設定的時候,其中就包含了「存在」的意思。於是,說「是」存在,並不給人以新的知識,而只不過是將你預先設定在其中的一種意思引出來而已。
這裡的意思是,為什麼能夠從是引出存在?是因為,「是」可以接納一切賓詞,顯然也可以接納存在,如果說無法接納存在,那是自相矛盾的。
提出「是」這個概念,就意味著「有」這個概念,或這個概念的「存在」,因此,說「是」存在,這豈不是同義反覆嗎?
康德的這一批判揭示了這一證明實際上是同義反覆,它的結論事先已蘊藏在前提中,因此這樣的證明是無效的。
我們已經知道了,通過對「是」的概念的分析以證明上帝的存在,這樣證得的「存在」充其量只是一種邏輯的可能性,並不是我們可以知覺到的、在時空中的存在。但是,「是」這個概念是與任何經驗的東西無關的、純粹是一個邏輯上最高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是沒有實際存在的,如要說它存在,這就只能是一個綜合判斷
因此在這裡,存在出現了兩個意思,
前一種意義,「存在」是一個邏輯上規定的概念,它在判斷中是邏輯賓詞。後一種意義,它是一個「實在的賓詞」。作為邏輯賓詞,它可以由主詞推論得出,但這樣推出的「存在」其實並不指示實際的存在。後一種「存在」,人們用以指示實際的存在,但它決不能從「是」的概念中推論得出。
5、批判本體論的啟示康德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把這種純粹從概念到概念的推論得出的本體論原理當作真理看待。
首先,它們都是由先天的分析命題組成的,從中得不出新的知識;
其次,其中的概念都不能從經驗得到驗證,它們充其量只是一些邏輯上的可能性;
第三,即使在不違反邏輯規則的前提下,純粹概念的推論也可能造成二律背反的現象,即以兩個互相對立的命題為前提,都可以得出各自的符合邏輯的推論。這對於依邏輯為生命的本體論來說是一個致命傷。
最後,如果要用本體論的方法證明上帝存在,那麼,如果把這個證明看作一個分析判斷,所得的結論只是一種邏輯上的可能性;如果目的是為了得到上帝實際的存在,這個存在不能由概念分析得出,而是要由經驗來證實,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由本體論的途徑證明上帝存在是行不通的
然而,康德認為,包括本體論在內的形上學畢竟是由人的理性的自然傾向造成的,雖然超驗的目標在認識論的範圍內是無法得到確證的,但是在道德和政治生活領域裡,卻是一個指引方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