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2020-12-01 求是網

    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當代中國最新發展成果,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時代推進特徵的文藝思想命題,其中的重要命題之一,甚至可能是諸多命題中的前置條件命題,就是文藝存在的人民本體論,因為它實際上已經成為具有普遍價值指涉的一般知識成果。作為知識成果,其命題指涉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知識史上的譜系定位與參照意義,不僅意味著理論本身的知識進展,而且更意味著它將在當代文藝場域會產生強大的實踐張力。

  馬克思文藝學知識史,無論就邏輯起點還是歷史起點,都充分展現出文藝存在本體追問的學理努力,這在早期文獻諸如《論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異》,抑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可以尋找到富有說服力的闡論證據。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知識主張由於具有科學槓桿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也就是說,它在將自身統轄於辯證方法論的同時,也以辯證的科學方法去統轄和審視分析一切人類文藝生存方式及其與時變化的動態進展。

  這一遞進如今就延伸至當代中國問題現場,更確切地說是中國文藝問題現場——這個文藝存在形態多種多樣、文藝存在方式千變萬化、文藝存在價值複雜糾纏、文藝存在背景全球化疊加現代的社會轉型場域。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存在本體追問,不僅要繼續亙古以來的追問方式,而且還要呈現我們所在時空的特有方式,因而也就要求在迭代追問方式和疊合追問指向的過程中,形成這個時代本體追問後果的文藝存在闡釋方案,並且力求這樣的闡釋方案,能夠代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在當代中國問題境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從而不僅具有知識譜系的填充意義、完形意義和拓值意義,而且以其強大的命題張力驅動當代文藝實踐努力建構時代精神高度、民族氣質亮度和精神家園厚度。

  我們沿著這一思考脈絡去研讀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就不難發現,其「人民本體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代中國本體追問的命題形態,其理論建構意義和命題實踐張力,足以使我們用本體論知識分析的學理方式去給予深度闡釋和把握,否則就會出現命題指涉的意義流失與價值低估。我們要從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整體知識框架的把握入手,不僅確立「人民本體論」這一框架中的支撐性功能地位,而且還要求真務實地從學理分析入手,清晰闡釋這一具有支撐功能文藝本體論命題的基本指涉,以及這一指涉的真實而且主要的意義內涵與價值超越性所在。

  人民本體論對習近平總書記而言,不僅是文藝存在的本體追問知識後果,而且更是其社會存在的本體論基本思想,是其治國理政宏大社會構想的內在依據與內驅動力。無論是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還是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無不是以人民作為社會本體核心作為其立論基點的。必須強調的是,之所以先秦時代的「民惟邦本」等一系列關聯主張,還只能是社會存在人民本體論的歷史思想資源而不是命題本身,不僅因為古典民本主義與現代民本主義之間有其內在不可逾越的價值鴻溝,也就是前者乃利益工具本體和被動社會存在力量,而後者則為利益價值主體的本體無條件優先性社會存在,而且還因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作為利益價值主體的社會存在本體,其所統轄的社會存在範圍以及處於存在支配地位的本體力量方式,都是古典民本主義不可相提並論的,並且就其全球社會背景與知識語境而言,社會存在的人民本體論意義主旨,也與西方國家公民社會本體建構之間有著諸多絕對不可通約的命題取向價值分異,其分異點,政治學家們會有十分精到的解析。

  從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文本本身的敘事邏輯切入,則我們不難看到,文藝存在人民本體論的命題建構,是從「文藝需要人民」與「人民需要文藝」的辯證統一關係展開討論的。文藝需要人民,是因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人民需要文藝是因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恰恰就是在這樣一種簡潔樸素的陳述方式裡,隱存著內在而深刻的存在本體結構和本體價值關係,因為在辯證統一關係的兩端,其所涉及到的關係結構在於,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方法論原則,那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過來又能動地作用於社會,由此而在無限的積極循環往復中推動社會歷史的價值延伸與意義拓值。而這一原則所框定的世界事態,顯然「人民」隸屬於社會存在範疇,與之相對應,「文藝」則無疑隸屬於社會意識範疇,彼此間構成辯證統一的互動激活關係,並且緣起互動的第一驅動力只能是社會存在。

  如果我們從宏觀觀照位置審視問題現場,可以很容易穿越厚重的社會現象堅甲,並在穿越之後對社會存在本體進行深度把握與簡潔歸納,那就是:幾乎在一切等級型制垂直社會裡,無論那些居高位置的神聖抑或他們的知識依附力量究竟說過些什麼,人民從來就不是社會存在價值本體、利益主體和意志主體,從來只是作為被動的工具主體工具性地在絕對支配下以生命置換的形式創造著社會存在的基本需要。反觀之,在新一輪的「不忘初心」社會繼續革命過程中,我們不僅是階段性「打虎拍蠅」地反腐防變,而更在於社會主義正義道路上「最大公約數」成為扁平社會的本體力量所在與主體價值所在。

  在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人民利益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利益」的社會存在邏輯裡,人民也就無條件是社會存在與自身命運的主宰者和支配力量本身。人類社會公平正義未來發展道路的「中國方案」,旗幟鮮明地體現為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體現為人民作為社會本體與價值主體的人民本體社會存在方式。這不僅意味著一切仍寄希望於高居人民之上的形形色色社會投機者忘掉幻想,而且更意味著人民要有充分的主體自覺與本體自信,在永無止境的自我發展、自我進化和自我解放中實現中國的現實騰飛及未來夢想。「人民」和「社會」在這一邏輯結構裡,無疑是高度意義疊合的社會存在本體。

相關焦點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文藝理論的大規模傳入,文藝理論界先後出現了「方法論熱」「觀念論熱」等知識論反思。其中,發軔最早、持續至今的是關於文藝本體論的討論。新時期以來文藝理論界關於文藝本體論的探討,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從文藝獨立性層面引發的文藝認識論與文藝本體論的爭論,二是從哲學理論層面引發的文藝本質論與文藝存在論的爭論。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論「是」的本體意義
    由於問題主要涉及我們自身思想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擬暫時撇開Being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 而直接從漢語中系詞「是」 的實際表述功能和哲學言說本體的可能性出發。當然, 如果我們依此途徑可以對哲學本體論獲得更好的理解, 那麼Being 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也就有了一個相應的「解決」 。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1其中的許多討論都是圍繞狩獵採集社會而展開的,而本體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狩獵採集社會及其生存之道,這使得狩獵採集社會研究者需要對人類學的本體論進行關注與透徹理解。對於何謂本體論,科恩(Eduardo Kohn)認為本體論是對真實(reality)的研究,即一個包含但不限於人類建構的世界的研究。
  • 宇宙的共同本質: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天地萬物極其複雜,它們究竟有沒有統一的東西呢?有沒有共同的本質?古代哲學家在尋找宇宙統一性中提出了宇宙的共同本質的不同說法。這些共同本質,我們就稱之為宇宙本體。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亞里斯多德把本體論定義為關於存在的科學。與其他具體科學不同,這些具體科學都是研究一類事物及其相關信息,本體論研究的是「所有存在事物及其相關屬性」。這可以稱為「一般本體論」,相對應的是那些面向具體領域的各種特定本體論。一般本體論不關心某些具體的存在對象,而是關注於這些對象存在形式的嚴格描述,即結構特性。在實踐中,本體論可以作為區分理論,可以獨立應用於世界狀態。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覆滅了。代起的漢王朝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感到有建立新的統治思想的必要,開始轉向法治和德治並用。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語言本體論是一種特殊本體論,不是基礎本體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期待的東西與海德格爾實際上所做的完全不同。本體論之所以能逐漸從個體導向其目的,是因為這一級級的本體的剝離和漸進,是因為本體具有層次性和運動過程的特點。但是,這一級級展開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又不同於主體論中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前者是從個體出發的存在本體的運動,後者是從普遍到一般至個體的認識論過程。  邏輯上的界定有助於我們分析本體的生存狀態。本體論素來有自然本體論、神學本體論、物質本體論、人學本體論等分別。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 當代藝術近30年來的某種潛意識,很多重要的思潮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上展開的,不管是為配合社會政治學的主流地位,還是盲目拓展實驗空間的「趕超」價值觀,都導致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本體論的嚴重缺失。 藝術本體論長期被忽視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關於這個原因的討論與追溯尚需時日,但它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本體論」是哲學中的一門,如果本來沒有哲學,又怎會有本體論呢?中國人以前分「經、史、子、集」四部,最重視的是「經」,「經」是儒家成德之學,「史」是歷史,「子」是其他諸子的思想,「集」是文學,這種分類中沒有甚麼哲學、本體論等項目。由此而言,中國當然沒有哲學,沒有本體論。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這三個宗系,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本文試圖對大乘佛教的各種體論做一番邏輯分析,從而澄明佛教本體的本質規定。一、何謂「本體」?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
  •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法本體論命題,即法與法律的實質涵義有無區分,法與法律的實質內涵分別為何的問題。在西方法學思想史上,法的本體論存在多種學說觀點,其主要包括實證主義法本體論、意志論法本體論、自然主義法本體論等。在自然法學看來,法與法律的實質涵義有所區分,法就是自然法,而法律是實定法,法(自然法)是法律的存在依據。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一)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  對於哲學思想體系來說,本體論的建構是重要的,因為它是全部問題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那麼,在中國哲學史上,是誰開創了本體論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內外哲學界普遍認為本體論起源於古希臘哲學,興盛於歐洲,而中國哲學從來就沒有本體論。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二、教育哲學本體論  對本體論以及教育本體論的追尋一直都是哲學和教育哲學研究者的重點研究話題。本體論就是要超越現有對象來追求其本真、本性和本源,追求當下的超現實存在(高清海,1997)。教育哲學的本體論就是回答教育是什麼,或教育起源與發生的問題。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筆者認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從早期不成熟階段向晚期成熟階段的逐步邁進,而《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應被視作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本體論思想;剩餘價值;本體論立場;胡文;研究;提綱;抽象性;筆者 作者簡介:   筆者在《試析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8期)一文中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確立了勞動本體論思想。胡嶽岷先生在《〈資本論〉中是勞動本體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