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當代中國最新發展成果,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時代推進特徵的文藝思想命題,其中的重要命題之一,甚至可能是諸多命題中的前置條件命題,就是文藝存在的人民本體論,因為它實際上已經成為具有普遍價值指涉的一般知識成果。作為知識成果,其命題指涉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知識史上的譜系定位與參照意義,不僅意味著理論本身的知識進展,而且更意味著它將在當代文藝場域會產生強大的實踐張力。
馬克思文藝學知識史,無論就邏輯起點還是歷史起點,都充分展現出文藝存在本體追問的學理努力,這在早期文獻諸如《論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異》,抑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可以尋找到富有說服力的闡論證據。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知識主張由於具有科學槓桿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也就是說,它在將自身統轄於辯證方法論的同時,也以辯證的科學方法去統轄和審視分析一切人類文藝生存方式及其與時變化的動態進展。
這一遞進如今就延伸至當代中國問題現場,更確切地說是中國文藝問題現場——這個文藝存在形態多種多樣、文藝存在方式千變萬化、文藝存在價值複雜糾纏、文藝存在背景全球化疊加現代的社會轉型場域。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存在本體追問,不僅要繼續亙古以來的追問方式,而且還要呈現我們所在時空的特有方式,因而也就要求在迭代追問方式和疊合追問指向的過程中,形成這個時代本體追問後果的文藝存在闡釋方案,並且力求這樣的闡釋方案,能夠代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在當代中國問題境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從而不僅具有知識譜系的填充意義、完形意義和拓值意義,而且以其強大的命題張力驅動當代文藝實踐努力建構時代精神高度、民族氣質亮度和精神家園厚度。
我們沿著這一思考脈絡去研讀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就不難發現,其「人民本體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代中國本體追問的命題形態,其理論建構意義和命題實踐張力,足以使我們用本體論知識分析的學理方式去給予深度闡釋和把握,否則就會出現命題指涉的意義流失與價值低估。我們要從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整體知識框架的把握入手,不僅確立「人民本體論」這一框架中的支撐性功能地位,而且還要求真務實地從學理分析入手,清晰闡釋這一具有支撐功能文藝本體論命題的基本指涉,以及這一指涉的真實而且主要的意義內涵與價值超越性所在。
人民本體論對習近平總書記而言,不僅是文藝存在的本體追問知識後果,而且更是其社會存在的本體論基本思想,是其治國理政宏大社會構想的內在依據與內驅動力。無論是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還是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無不是以人民作為社會本體核心作為其立論基點的。必須強調的是,之所以先秦時代的「民惟邦本」等一系列關聯主張,還只能是社會存在人民本體論的歷史思想資源而不是命題本身,不僅因為古典民本主義與現代民本主義之間有其內在不可逾越的價值鴻溝,也就是前者乃利益工具本體和被動社會存在力量,而後者則為利益價值主體的本體無條件優先性社會存在,而且還因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作為利益價值主體的社會存在本體,其所統轄的社會存在範圍以及處於存在支配地位的本體力量方式,都是古典民本主義不可相提並論的,並且就其全球社會背景與知識語境而言,社會存在的人民本體論意義主旨,也與西方國家公民社會本體建構之間有著諸多絕對不可通約的命題取向價值分異,其分異點,政治學家們會有十分精到的解析。
從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文本本身的敘事邏輯切入,則我們不難看到,文藝存在人民本體論的命題建構,是從「文藝需要人民」與「人民需要文藝」的辯證統一關係展開討論的。文藝需要人民,是因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人民需要文藝是因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恰恰就是在這樣一種簡潔樸素的陳述方式裡,隱存著內在而深刻的存在本體結構和本體價值關係,因為在辯證統一關係的兩端,其所涉及到的關係結構在於,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方法論原則,那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過來又能動地作用於社會,由此而在無限的積極循環往復中推動社會歷史的價值延伸與意義拓值。而這一原則所框定的世界事態,顯然「人民」隸屬於社會存在範疇,與之相對應,「文藝」則無疑隸屬於社會意識範疇,彼此間構成辯證統一的互動激活關係,並且緣起互動的第一驅動力只能是社會存在。
如果我們從宏觀觀照位置審視問題現場,可以很容易穿越厚重的社會現象堅甲,並在穿越之後對社會存在本體進行深度把握與簡潔歸納,那就是:幾乎在一切等級型制垂直社會裡,無論那些居高位置的神聖抑或他們的知識依附力量究竟說過些什麼,人民從來就不是社會存在價值本體、利益主體和意志主體,從來只是作為被動的工具主體工具性地在絕對支配下以生命置換的形式創造著社會存在的基本需要。反觀之,在新一輪的「不忘初心」社會繼續革命過程中,我們不僅是階段性「打虎拍蠅」地反腐防變,而更在於社會主義正義道路上「最大公約數」成為扁平社會的本體力量所在與主體價值所在。
在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人民利益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利益」的社會存在邏輯裡,人民也就無條件是社會存在與自身命運的主宰者和支配力量本身。人類社會公平正義未來發展道路的「中國方案」,旗幟鮮明地體現為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體現為人民作為社會本體與價值主體的人民本體社會存在方式。這不僅意味著一切仍寄希望於高居人民之上的形形色色社會投機者忘掉幻想,而且更意味著人民要有充分的主體自覺與本體自信,在永無止境的自我發展、自我進化和自我解放中實現中國的現實騰飛及未來夢想。「人民」和「社會」在這一邏輯結構裡,無疑是高度意義疊合的社會存在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