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2017年06月13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筆者在《試析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8期)一文中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確立了勞動本體論思想。——兼與譚苑苑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7年第1期,以下簡稱「胡文」)一文中則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勞動本體論立場已經發生動搖,馬克思沒有在本體論意義上探討勞動,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展開了對勞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資本論》應該以資本為本體。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筆者認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從早期不成熟階段向晚期成熟階段的逐步邁進,而《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應被視作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本體論思想;剩餘價值;本體論立場;胡文;研究;提綱;抽象性;筆者

作者簡介:

  筆者在《試析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8期)一文中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確立了勞動本體論思想。胡嶽岷先生在《〈資本論〉中是勞動本體論嗎?——兼與譚苑苑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7年第1期,以下簡稱「胡文」)一文中則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勞動本體論立場已經發生動搖,馬克思沒有在本體論意義上探討勞動,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展開了對勞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資本論》應該以資本為本體。筆者認為,胡文對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的解讀及其資本本體論的觀點值得商榷,特就此作出回應。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

  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

  筆者認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從早期不成熟階段向晚期成熟階段的逐步邁進,而《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應被視作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發展動態可以通過六部經典著作得以展現,即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馬克思前五個本體論立場的呈現是為最後一個本體論立場(勞動本體論)服務的,正是經歷了前期本體論思想的深化與發展,才由此獲得《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的最終確立。

  首先,《手稿》是馬克思以「社會」為前提條件,以「人—自然—社會」三位一體為核心內容,包含感性存在本體論思想的標誌性著作。儘管《手稿》中多次提及「勞動」的重要性,但是馬克思這一時期的「勞動」觀點還未在真正意義上具有本體論內涵。我們若是就此依胡文所言,馬克思在《手稿》中「拉開了勞動本體論的序幕」,這是不恰當的。其次,《提綱》與《形態》創作於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並確立的關鍵時期,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是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孕育與形成的開始,而《形態》中的社會生產本體論則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軌跡又一次升華的必然結果。最後,《序言》進一步展開並升華了馬克思在《形態》中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思想,確立了社會存在本體論。馬克思社會存在本體論思想站在更為宏觀的視角,高度凝練了此前四個階段性本體論立場的精華部分,為下一階段《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的最終形成做好了理論與實踐的準備。

  《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的基本內涵

  在馬克思創作《資本論》(即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的過程中,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不僅沒有發生胡文中所稱的「裂變與動搖」,相反獲得了更為集中、典型、成熟的展現。以《資本論》第一卷為例:其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裡的勞動本體論思想通過作為研究起點的「商品」、商品二因素與勞動二重性學說、商品拜物教理論三個部分予以展現。其二,在「貨幣轉化為資本」部分,馬克思通過對特殊而關鍵的「勞動力商品」的分析,實現對勞動價值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的進一步具體化推演。其三,在「剩餘價值生產過程」部分,馬克思通過對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考察與分析,實現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在新維度上的拓展與延伸。其四,在「資本主義工資」部分,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工資本質的揭示以及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的分析,再次實現了勞動本體論思想的具體推演與升華。其五,在「資本的積累」部分,馬克思在資本流通到資本積累,再到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中的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的一系列論述中,全面展現其一以貫之的以勞動為本體的研究與創作思路。

  《資本論》是馬克思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完成的恢弘巨著,其中包含的勞動本體論思想深刻反映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精髓,這是勞動本體論作為唯物史觀內在邏輯必然的題中之義。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成為理解其此前各個階段性本體論立場的「一把鑰匙」,這是「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給予勞動本體論思想的方法論原則啟示。恩格斯通過《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以人類社會起源史的發現,從自然科學與人類學的角度,為確證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提供了科學支持。

  馬克思勞動本體論具有客觀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和具體—抽象性四個不同的本質特徵。其一,馬克思勞動本體論的客觀性特徵通過對「勞動過程」的分析得以彰顯。其二,馬克思勞動本體論的能動性特徵通過其中包含的辯證法思維方式得以彰顯。其三,馬克思勞動本體論的社會—歷史性特徵普遍彰顯於《資本論》的各個重要論述部分。一方面,人類所從事的勞動生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交換,都是一種社會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歷史性」的含義在於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勞動的不同歷史特徵。其四,馬克思勞動本體論的具體—抽象性特徵是從根本上對傳統本體論的一種揚棄。如構成商品二因素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別由「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創造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具體—抽象性。

  是勞動本體論而非資本本體論

  胡文認為,《資本論》以資本為題,並且《資本論》三卷的標題、副標題以及各卷次的命名中均未發現「勞動」二字,所以《資本論》應該是一部以「資本」為本體的著作。筆者並不贊同上述觀點。筆者認為,「勞動」是最適合概括總結《資本論》本體論思想的。勞動本體論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發展軌跡的最後一個環節,它最終定格於此並實現了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思想的完美融合。勞動本體論始終貫穿於《資本論》創作過程之中,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基礎指導地位從未發生改變,它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被賦予不同的時代內涵。

  從本質與來源看,資本不具備成為本體論的基本條件。一方面,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另一方面,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在於勞動力成為商品。儘管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衝破了傳統本體論形態的藩籬,但是它作為對事物本質的、基礎的、導向性問題的探討這一根本點不會改變。而資本是由貨幣轉化而來的,其中包含著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即資本家購買到的勞動力商品可以生產出超出自身價值的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及其他地方多次強調,剩餘價值產生的真正源泉是活勞動。剩餘價值是資本,但資本是死勞動,資本是創造剩餘價值的條件而不是源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錯誤在於,他們強調資本可以創造剩餘價值卻忽視了活勞動所起的作用。此外,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是相對於資本主義社會普通商品而言的,我們又回到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很顯然,勞動本體論思想是理解資本的前提與關鍵,是比資本更為本質、基礎的存在。

  從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方法論來看,資本不適合作為本體。《資本論》採用的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是從邏輯起點「商品」這個最簡單、最抽象、最一般的「細胞」形式開始,一直發展到資本這個相當具體的存在。雖然「勞動本體」表現為具體—抽象性,但是高度抽象必須作為其首要前提,資本很顯然不具備這個方面。從實質上說,資本已是許多規定的綜合以及多樣性的統一,已是從抽象發展到具體的結果。儘管資本作為現代社會的主體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主體不能簡單等同於本體,在資本背後是一個鮮活的勞動的過程。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8年02月06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仰海峰:《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
    仰海峰:《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 2017年06月30日 23:34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仰海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歐陽志遠:生態哲學本體論
    關鍵詞:生態;哲學;本體論生態屏障的急劇崩塌和生態政治的迅速崛起,使得生態哲學隊伍空前壯大。緣於生態系統的龐雜性和哲學學科的思辨性,生態哲學研究呈現明顯的模糊。從外界看,研究之上似缺規範;從內部看,研究之間似有壁壘。形勢已到必須研究生態哲學學科本體的地步,如果不把相關問題澄清,那麼就既不利於社會對生態哲學研究的理解,也不利於生態哲學各種研究的互補。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3)在徹底摧毀「思辨神學」的本體論立場時,馬克思把辯證法重新建立在「實在主體」之自我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實在主體乃是既定的、具有實體性內容的社會,從而將其方法論揭示為「辯證法-唯物史觀-歷史科學」。只有通過本體論基礎的闡明,辯證法的實質和意義才突出地顯示出來,並由此形成對我們學術總體的積極動力。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2019年06月13日 10:01 來源:《社會科學動態》(武漢)2018年第9期 作者:李永紅 謝拓 字號 關鍵詞:自然法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開題論證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一、作為存在論維度出場的勞動是感性的對象性活動  在研究異化勞動問題之前,馬克思經歷了從宗教領域向政治領域,再向經濟領域的批判轉向。1844年,馬克思在「勞動」之中找到了答案。  作為存在論維度出場的勞動指向的是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但從思想來源來講,這一原則是對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揚棄成果之一。在黑格爾的「主奴關係」④中蘊含了對象性的思想,而這一思想同樣體現在勞動中。「勞動陶冶事物。
  • (本體論簡史,收藏,政治課不再難)
    西方哲學一直在圍繞本體論問題展開討論,即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哲學家們基於這個基本問題展開思辨,引出眾多無聊而又有趣的哲學問題,諸如「一個針尖上能站立幾個天使」之類。正所謂,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馬克思之前幾千年,人們都活在自己想像編制的世界中;馬克思之後,人們開始回到了現實世界,「一個針尖上站幾個天使」被馬克思消滅了。
  • 朱立元:馬克思為現代存在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提到存在論(ontology),有的學者斷定是海德格爾的專利。這至少是極大的誤解。是的,海德格爾的「此在在世」的現象學存在論的確在存在論上超越了傳統形上學的主客二分認識論。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總體而言,馬克思對現代性存在論基礎的揭示,可從人類歷史之一般與資本邏輯批判兩個層面來闡釋:前者指出一般意義上的勞動構成社會存在的基礎,是適用於任何時代的一般性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後者則展開了對資本邏輯的揭示,是對現代性加以特殊說明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的哲學變革是哲學思維方式現實化的過程。以往的哲學家都把時代問題抽象化,所以思想的戰場表現為韋伯所說的「諸神之爭」。
  • 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覆滅了。代起的漢王朝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感到有建立新的統治思想的必要,開始轉向法治和德治並用。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一、他者問題的提出列維納斯認為西方哲學的根本特徵在於它的本體論傳統。西方哲學史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本體論,柏拉圖的理念論,亞裡斯多德的實體論,黑格爾的邏輯學,海德格爾的"基礎本體論"。然"本體論"在列維納斯那裡既不是亞裡斯多德的解釋,也不是海德格爾式的解釋,他認為,無論何種形式的"本體論"其中都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西方哲學最為經常的是一種本體論:通過中介或中項的介入把他者還原為同一以保證存在的包融性。"[2―p43]自古希臘以來,這種"把他者還原為同一的本體論"[2―p42]一直代表了西方哲學的努力方向。這種本體論以泯滅他者的他性為己任,追求同一性。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廣松涉這裡是指認了,如果說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是一種深刻的關係本體論,那麼,進一步說,馬克思的認識論必然就是基於這種人與人交互共在的關係認識論。當然,廣松涉此處的「共在」並非海德格爾那個常人化的沉淪生存狀態,而是正面肯定的交互主體關係。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資本論》的結構與方法——兼論法蘭克福學派早期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杜岡—巴拉諾夫斯基首先認識到1885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二卷中提出的馬克思再生產模型的重要性,但是他在批判消費不足論的過程中,卻認為只要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所有部門以適當的比例增長,可以避免生產過剩,實現「比例協調」。以杜岡—巴拉諾夫斯基的「新和諧主義」為基礎,希法亭和鮑威爾認為資本積累中並不包含資本主義走向崩潰的趨勢。
  • 《資本論》的當代價值
    和西方經濟學不同的是,《資本論》不僅試圖解釋市場經濟的效率,而且在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基礎上,解釋了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和由這些矛盾造成危機的趨勢。因此,《資本論》的思想既有助於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助於認識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資本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當代中國最新發展成果,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時代推進特徵的文藝思想命題,其中的重要命題之一,甚至可能是諸多命題中的前置條件命題,就是文藝存在的人民本體論,因為它實際上已經成為具有普遍價值指涉的一般知識成果
  • 我們為什麼要思考本體論?
    稍微接觸過哲學的同學應該都聽說過「本體論」這個詞,而且還知道在本體論上的差異(即「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的問題)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觀點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或本體)」,那麼我們常說的這個「本原」或者「本體」到底指的是哪方面的東西呢?「本體論」到底在「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