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3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內容摘要:筆者在《試析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8期)一文中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確立了勞動本體論思想。——兼與譚苑苑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7年第1期,以下簡稱「胡文」)一文中則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勞動本體論立場已經發生動搖,馬克思沒有在本體論意義上探討勞動,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展開了對勞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資本論》應該以資本為本體。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筆者認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從早期不成熟階段向晚期成熟階段的逐步邁進,而《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應被視作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本體論思想;剩餘價值;本體論立場;胡文;研究;提綱;抽象性;筆者
作者簡介:
筆者在《試析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8期)一文中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確立了勞動本體論思想。胡嶽岷先生在《〈資本論〉中是勞動本體論嗎?——兼與譚苑苑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7年第1期,以下簡稱「胡文」)一文中則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勞動本體論立場已經發生動搖,馬克思沒有在本體論意義上探討勞動,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展開了對勞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資本論》應該以資本為本體。筆者認為,胡文對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的解讀及其資本本體論的觀點值得商榷,特就此作出回應。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
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
筆者認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從早期不成熟階段向晚期成熟階段的逐步邁進,而《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應被視作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發展動態可以通過六部經典著作得以展現,即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馬克思前五個本體論立場的呈現是為最後一個本體論立場(勞動本體論)服務的,正是經歷了前期本體論思想的深化與發展,才由此獲得《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的最終確立。
首先,《手稿》是馬克思以「社會」為前提條件,以「人—自然—社會」三位一體為核心內容,包含感性存在本體論思想的標誌性著作。儘管《手稿》中多次提及「勞動」的重要性,但是馬克思這一時期的「勞動」觀點還未在真正意義上具有本體論內涵。我們若是就此依胡文所言,馬克思在《手稿》中「拉開了勞動本體論的序幕」,這是不恰當的。其次,《提綱》與《形態》創作於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並確立的關鍵時期,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是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孕育與形成的開始,而《形態》中的社會生產本體論則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軌跡又一次升華的必然結果。最後,《序言》進一步展開並升華了馬克思在《形態》中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思想,確立了社會存在本體論。馬克思社會存在本體論思想站在更為宏觀的視角,高度凝練了此前四個階段性本體論立場的精華部分,為下一階段《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的最終形成做好了理論與實踐的準備。
《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的基本內涵
在馬克思創作《資本論》(即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的過程中,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不僅沒有發生胡文中所稱的「裂變與動搖」,相反獲得了更為集中、典型、成熟的展現。以《資本論》第一卷為例:其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裡的勞動本體論思想通過作為研究起點的「商品」、商品二因素與勞動二重性學說、商品拜物教理論三個部分予以展現。其二,在「貨幣轉化為資本」部分,馬克思通過對特殊而關鍵的「勞動力商品」的分析,實現對勞動價值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的進一步具體化推演。其三,在「剩餘價值生產過程」部分,馬克思通過對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考察與分析,實現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在新維度上的拓展與延伸。其四,在「資本主義工資」部分,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工資本質的揭示以及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的分析,再次實現了勞動本體論思想的具體推演與升華。其五,在「資本的積累」部分,馬克思在資本流通到資本積累,再到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中的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的一系列論述中,全面展現其一以貫之的以勞動為本體的研究與創作思路。
《資本論》是馬克思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完成的恢弘巨著,其中包含的勞動本體論思想深刻反映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精髓,這是勞動本體論作為唯物史觀內在邏輯必然的題中之義。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成為理解其此前各個階段性本體論立場的「一把鑰匙」,這是「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給予勞動本體論思想的方法論原則啟示。恩格斯通過《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以人類社會起源史的發現,從自然科學與人類學的角度,為確證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提供了科學支持。
馬克思勞動本體論具有客觀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和具體—抽象性四個不同的本質特徵。其一,馬克思勞動本體論的客觀性特徵通過對「勞動過程」的分析得以彰顯。其二,馬克思勞動本體論的能動性特徵通過其中包含的辯證法思維方式得以彰顯。其三,馬克思勞動本體論的社會—歷史性特徵普遍彰顯於《資本論》的各個重要論述部分。一方面,人類所從事的勞動生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交換,都是一種社會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歷史性」的含義在於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勞動的不同歷史特徵。其四,馬克思勞動本體論的具體—抽象性特徵是從根本上對傳統本體論的一種揚棄。如構成商品二因素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別由「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創造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具體—抽象性。
是勞動本體論而非資本本體論
胡文認為,《資本論》以資本為題,並且《資本論》三卷的標題、副標題以及各卷次的命名中均未發現「勞動」二字,所以《資本論》應該是一部以「資本」為本體的著作。筆者並不贊同上述觀點。筆者認為,「勞動」是最適合概括總結《資本論》本體論思想的。勞動本體論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發展軌跡的最後一個環節,它最終定格於此並實現了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思想的完美融合。勞動本體論始終貫穿於《資本論》創作過程之中,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基礎指導地位從未發生改變,它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被賦予不同的時代內涵。
從本質與來源看,資本不具備成為本體論的基本條件。一方面,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另一方面,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在於勞動力成為商品。儘管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衝破了傳統本體論形態的藩籬,但是它作為對事物本質的、基礎的、導向性問題的探討這一根本點不會改變。而資本是由貨幣轉化而來的,其中包含著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即資本家購買到的勞動力商品可以生產出超出自身價值的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及其他地方多次強調,剩餘價值產生的真正源泉是活勞動。剩餘價值是資本,但資本是死勞動,資本是創造剩餘價值的條件而不是源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錯誤在於,他們強調資本可以創造剩餘價值卻忽視了活勞動所起的作用。此外,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是相對於資本主義社會普通商品而言的,我們又回到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很顯然,勞動本體論思想是理解資本的前提與關鍵,是比資本更為本質、基礎的存在。
從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方法論來看,資本不適合作為本體。《資本論》採用的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是從邏輯起點「商品」這個最簡單、最抽象、最一般的「細胞」形式開始,一直發展到資本這個相當具體的存在。雖然「勞動本體」表現為具體—抽象性,但是高度抽象必須作為其首要前提,資本很顯然不具備這個方面。從實質上說,資本已是許多規定的綜合以及多樣性的統一,已是從抽象發展到具體的結果。儘管資本作為現代社會的主體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主體不能簡單等同於本體,在資本背後是一個鮮活的勞動的過程。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