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人類從天國帶回現實的?(本體論簡史,收藏,政治課不再難)

2021-01-09 社會研究

馬克思以前,文化人所思考的對象都是虛無縹緲,玄之又玄的。

西方哲學一直在圍繞本體論問題展開討論,即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哲學家們基於這個基本問題展開思辨,引出眾多無聊而又有趣的哲學問題,諸如「一個針尖上能站立幾個天使」之類。

正所謂,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馬克思之前幾千年,人們都活在自己想像編制的世界中;馬克思之後,人們開始回到了現實世界,「一個針尖上站幾個天使」被馬克思消滅了。

在馬克思之前,西方哲學界從未將人作為歷史的前提。

西方哲學的範式是基於本體論(存在論,是論ontology,being)的邏輯演繹。

其實,本體論探討的是一種邏輯上的現在性的問題,因為什麼是世界的本源,我們是無法通過感性去認知的,也不能通過邏輯去證明的,它是先於邏輯存在的,是邏輯的起點,也是一切歷史的起點(包括自然歷史和社會歷史),是超越因果的。[1]

古希臘的本體論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位:

畢達哥拉斯認為 「數是一切事物的本質」。言外之意,數是脫離時空的自在的存在。

巴門尼德認為being是本源本體,「存在者存在。「它既非過去存在,亦非將來存在,因為它整個現在,是個連續的一。」或者「存在者也是不可分的,因為它全部都是一樣的,沒有哪個地方比另一個地方多些,妨礙它的連續,也沒有哪些地方少些。」再如「存在者是不動的,被巨大的鎖鏈捆著,無始亦無終。」「它是同一的,永遠在同一個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內。」[2]

赫拉克利特認為「logos」是世界的本源,logos在這裡的意思相當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一」,或者「道生萬物」中的「道」。「除此『一』外,一切別的都流轉著,無物是鞏固的」。[3]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萬物的起源,「它一步一步往上爬,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不用任何感性事物幫助,單憑理念本身,就可以達到結論。它從理念出發,通過理念,最後歸結到理念。」[4]柏拉圖的理念受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蘇格拉底[5]等人的影響影響,達到了本體論哲學的一個巔峰。

歐洲中世紀是神學統治的世界,哲學長期將「神」「上帝」作為歷史的前提。

笛卡爾把「我思」作為歷史的前提,開啟了理性時代。

康德把絕對觀念作為歷史的前提。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作為歷史的前提。

費爾巴哈把「人的類本質」作為歷史的前提。

以上這些,我們都可以統稱為形上學或者玄學,形而上者謂之道,他們討論的東西都是彼岸世界的東西。(「此岸」,「彼岸」是佛學用語,此岸世界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彼岸世界是與這個世界不同的世界。)

馬克思強調要回歸到人 ,回歸到人的生活,回歸人生活的歷史。

他認為歷史的前提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針對德國的哲學家把絕對觀念,絕對精神,理性作為歷史的前提的觀念,展開批判。

他指出,德國的哲學家們沒有一個人提出關於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繫的問題,沒有提出在他們批判的對象和自身生活物質環境相聯繫的問題。

馬克思的許多講點論述值得反覆品味。比如:

「德國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都沒有離開過哲學的基地。」

「老年黑格爾派認為,只要把一切都歸入黑格爾的邏輯範疇,他們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爾派則硬說一切都包含宗教觀念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學上的東西,由此來批判一切。青年黑格爾派同意老年黑格爾派的這樣一個信念,即認為宗教、概念、普遍的東西統治著現存世界。」

「他們和黑格爾的論戰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戰,只局限於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抓住黑格爾體系的某一方面,採用它來反對整個體系,也反對別人抓住的那些方面。」

結論

現實的人是歷史的前提。

人的生存和發展成為了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關係給與了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向。

生產關係衍生了一切社會關係,社會關係給與了我們是非曲直,善惡美醜的觀念。

歷史不是時間的流逝,不是空間的變換,不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歷史是成千上萬普通人為了生存與發展,生養不息,耕作不息,鬥爭不息,所交織的關係網的千變萬化。

[1] 譚苑苑.:《淺析古希臘時期哲學本體論發展概況》,《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2] 見《西方哲學原著選讀》P33

[3] 見亞里斯多德《論天體》第三卷第一章。

[4] 見柏拉圖《理想國》511頁。

[5] 蘇格拉底對柏拉圖最大的影響是在倫理學方面,蘇格拉底以前,哲學所討論的話題一般僅局限於自然科學領域,是對世界本質、本源的探索,是一種無關乎人自身的學問,但是自蘇格拉底開始,古希臘哲學開始有了倫理學轉向。

相關焦點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李澤厚認為,「理性」「聖愛」「欲望」乃不可分的整體,而西方哲學常將其分別認定為「本體」,故而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本體」。例如,儘管「欲望」於人類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但若將拋棄「理性」「聖愛」的「欲望」作為本體,則只能是「動物的哲學」。他說:「今日有反哲學的哲學:眼前即是一切,何必思前顧後?目標意義均虛無,當下食、色才真實。這大有解構一切陳規陋習及各類傳統的偉功,但也就不再承認任何價值的存在。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文藝理論研究者在上述兩種路徑獨立發展的基礎上,找到了推進文藝本體論建設的統一方向,並使這兩種路徑達到有效結合。自20世紀50年代畢達可夫等蘇聯文藝理論工作者的文藝認識論傳入中國後,國內文藝工作者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提倡的客體反映與主體創造相結合的文藝認識論等同於僅反映客觀現實的文藝反映論,將文學看作反映社會生活的工具、宣傳政治策略的傳話筒。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人類對教育本體論的認識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複雜,我們需要重新追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問題。本研究回顧了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教育本體論發展,指出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必須正視教育的複雜性問題。進一步結合對「網際網路+教育」創新特徵與本質的分析,提出「聯通主義」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我們沿著這一思考脈絡去研讀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就不難發現,其「人民本體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代中國本體追問的命題形態,其理論建構意義和命題實踐張力,足以使我們用本體論知識分析的學理方式去給予深度闡釋和把握,否則就會出現命題指涉的意義流失與價值低估。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這一時期,馬克思一方面承受著自我意識本體論立場給其帶來的理論困惑與矛盾,包括伊壁鳩魯哲學的內在缺陷以及業已承襲的黑格爾「絕對理念」思想;另一方面,存在於馬克思內心深處的矛盾與困惑同時孕育著下一階段本體論立場開始關注現實的轉向。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基礎本體論的存在究竟停留在何種層而上?存在者是否回到存在狀態就心領意足,還是向一定的不斷變更的目標奔赴?本體論的闡釋學還有沒有必要建立方法論和價值論?那麼,海德格爾和加達默爾的本體論闡釋學便有許多值得懷疑之處,或者說有不少缺陷。  存在者的存在主要是人類社會,個體作為存在者處在人類社會的存在狀態中。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一)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  對於哲學思想體系來說,本體論的建構是重要的,因為它是全部問題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那麼,在中國哲學史上,是誰開創了本體論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內外哲學界普遍認為本體論起源於古希臘哲學,興盛於歐洲,而中國哲學從來就沒有本體論。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本體論的發生淵源與印歐語系的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是」,恐怕也沒有本體論。一切東西,都可以用「X是什麼」這樣的句式去追問,一切「XX」都可以稱之為所是,所是或者說在者,就成為泛指一切的概念。而存在不再是系詞,而是謂詞。所以,例如說上帝存在,就是God is.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哲學和本體論這些名詞是由西方學術的詞語中翻譯過來,既已翻譯了科目名稱,當然便要找找有沒有這些科目的內容。所以要了解甚麼是「本體論」,首先要看看西方學術中的「哲學」和「本體論」是說些甚麼,然後再在中國學問中找,看有沒有相類似的學問,如有,便把這些內容稱為「中國哲學」、「中國的本體論」。
  • 論「是」的本體意義
    都說哲學群難搞,但「雅典學園」集聚了眾多哲學老師、學者以及專業人士和靠譜的哲學愛好者,在志願者團隊的認真而又專業的領讀下,大家緊扣書本認真學習討論,呈現了良好難得的哲學學習氛圍。為此,哲學門特推出「雅典學園」專欄,作為「雅典學園」群的輔助閱讀,希望哲友們喜歡。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什麼是天國?| 天國的重要性,被現今教會忽略得很嚴重
    這和耶穌的講道方式恰恰相反,因為耶穌從傳道開始,就在不停的講論天國,不停的傳揚天國,耶穌基督所有的言論幾乎都是圍繞著天國展開的。可以說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所有傳道的都是在傳播天國。可是不幸的是,耶穌的傳講的所有內容被後來的教會濃縮成了――信耶穌得永生。
  • 從「重寫」到「本體論」
    狩獵採集社會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以前是怎樣的。通過回溯這種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類生活方式,我們可以理解環境與文化的關係,並反思農業和畜牧業發展以來生產食物的社會制度。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智慧及其與環境的互動方式,對於解決今天人類面臨的危機都是具有啟發和借鑑意義的。但在目前國內學界,少有研究者對關於狩獵採集社會的研究成果真正加以重視,並以此出發點對狩獵採集民族進行深入研究。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 當代藝術近30年來的某種潛意識,很多重要的思潮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上展開的,不管是為配合社會政治學的主流地位,還是盲目拓展實驗空間的「趕超」價值觀,都導致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本體論的嚴重缺失。 藝術本體論長期被忽視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關於這個原因的討論與追溯尚需時日,但它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宇宙的共同本質: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天地萬物極其複雜,它們究竟有沒有統一的東西呢?有沒有共同的本質?古代哲學家在尋找宇宙統一性中提出了宇宙的共同本質的不同說法。這些共同本質,我們就稱之為宇宙本體。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只有其本體描述的事物,對於代理來說才是存在的。因此,本體是一個知識表達方案的最基本層次。例如,一個語義網絡表達的連結類型集合,是基於一系列「本體」區分對構建的,這些區分對包括:變化-不變、一般-具體。本體論最初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處理現實世界的本質和組織。它試圖回答「什麼是存在」,「什麼屬性能夠解釋存在」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