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是」的本體意義

2021-01-19 哲學園

由於微信公號改版不按時間流推送,很多哲友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讀到哲學園文章。為及時看到新推文,可將哲學園「設為星標」。


WW兄建了一個哲學讀書群「雅典學園」,理想是將葉秀山先生主編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全八卷讀薄。都說哲學群難搞,但「雅典學園」集聚了眾多哲學老師、學者以及專業人士和靠譜的哲學愛好者,在志願者團隊的認真而又專業的領讀下,大家緊扣書本認真學習討論,呈現了良好難得的哲學學習氛圍。為此,哲學門特推出「雅典學園」專欄,作為「雅典學園」群的輔助閱讀,希望哲友們喜歡。

原發:《世界哲學》2003 年第6期

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

哲學門鳴謝


本文所論之「是」 , 依康德的定義, 為判斷中的系詞;「本體」 則被認為是這個「是」 的一種哲學意義。(參見Kant , p .504 、159)。漢語學者很難把普通的是動詞與哲學探討的大本大源想到一起。許多學人不贊成將西方哲學中的Being 翻譯成「是」 , 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認為Being 是本體, 而「是」 決沒有本體的意義。可是我們畢竟不能否認西方人所說的Being 也有「是」 (to be) 的意義。這兩個意義——— 「是」 和「本體」 擺在一起, 就迫使我們去想一想:這個通常用作系詞的「是」 為什麼會有本體的意義? 哲學要探討的本體為什麼竟然會是「是」 ? 這兩個問題都因我們只把Being 簡單地翻譯為「存在」 而被掩蓋起來了。現在我們將其重新發掘出來, 以便如陳康先生當年所期望的:「練習一種新的思想方式」 (柏拉圖, 第107 頁)。由於問題主要涉及我們自身思想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擬暫時撇開Being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 而直接從漢語中系詞「是」 的實際表述功能和哲學言說本體的可能性出發。當然, 如果我們依此途徑可以對哲學本體論獲得更好的理解, 那麼Being 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也就有了一個相應的「解決」 。

漢語學者一般都能理解本體不能說它「是什麼」 的道理(所謂常道不可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似乎從未有人由此推出「本體」 就是「是什麼」 中的「是」 。這是由中西哲學思路的差異造成的。西方本體論依賴於語言和思想自身的邏各斯。由本體不能說它「是什麼」 ,必然地得出它只能是「是什麼」 中的「是本身」 , 這是「是」 的問題邏輯使然, 依賴於「是本身」 和「是什麼」 (或「是」 和「是者」)的區別和關聯, 因而只能從「是」 得出, 從「存在」 或「有」 是得不出來的。前面的分析顯示, 本體之「有沒有」 與其「是什麼」 兩問題之間構成一種解釋學循環。第一環節, 不管你說的本體是什麼東西, 你首先必須承認有本體這種東西;第二環節, 到底有沒有本體這種東西, 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你所說的本體是什麼東西。可是一旦我們試圖說明本體是什麼東西, 馬上就陷入了言說本體的矛盾困境。如果現在我說:我所說的本體其實並不是什麼東西, 只是「 是什麼」 中的那個「是本身」 , 就順著上述循環走出了言說本體的困境。「是本身」 因為什麼也不是, 剛好符合於那個自相矛盾的本體概念:有這種東西, 但又不是任何東西。「是本身」 真是這樣的東西麼?

先說「是本身不是任何東西」 。胡塞爾的一段論述可用於說明其認識論原因:我可以看見顏色, 但不能看見顏色的「是」 。我可以感受光滑, 但不能感受光滑的「是」 。我可以聽見聲音, 但不能聽見聲音的「是」 。「是」 不是處在對象之中的東西, 如對象的部分、因素、內部形式和構造標記等等。「是」 也不是附在一個對象上的東西, 如對象的外部標記、高與低、左與右等等。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感知的, 「是」 卻是絕對無法感知的東西(胡塞爾, 第138 -139 頁)。海德格爾講得更明白:「我們無處不與是者照面。是者包圍著我們。它支撐、驅使、蠱惑、滿足我們, 它使我們激發起來, 又使我們失望下去。但是, 在這一切之中, 是者的是又在哪裡呢? ……我們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捉到是者的是, 既不可能在是者身上, 也不可能在是者之中, 還根本不可能在其它什麼地方。」 (Heidegger , 1987 , S .24 -25)可見這個「是」 同「本體」 的情形一樣:萬事萬物裡裡外外都找不著它的蹤影。因此黑格爾、海德格爾和薩特等人才能夠把這個「是」 直接思為什麼也不是的「無」 或「否定性」 。

再說「是本身不存在而有」 。我們很難把「是本身」 想像成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但又不能說根本沒有「是」 這種東西, 沒有「是」 這種事情。如海德格爾所論證的:無論我們如何同是者打交道, 我們總已經活動在對「是」 的某種領悟中了。儘管我們很難從概念上確定這個「是」 意味著什麼, 但是這種通常而模糊的「是」 之領悟卻是一種實際情形。(Heidegger, 1999 , p .25)假定根本沒有「是」 的不確定的意義並且我們也不領會這個意義, 那會是什麼情況呢? 那就會是在我們的語言中少了一個名詞或動詞而已嗎? 不是這回事。那就根本沒有任何語言了, 那就根本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提到與論到這回事了。(Heidegger , 1987 , p .62)據此他認為:在一切認識中、一切陳述中, 在對是者和自身的一切關聯行止中, 都用得著「是」 。(Heideg ger , 1999 , p .23)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一念發動處便有著「是」 ;一言一行中都有著「是」 。

二、通常用作系詞的「是」 為何具有「本體」 意義

葉先生還說巴門尼德要問的就是那個尚未生出「什麼」 來的「 是」 :estin 固可單獨使用, 但它並不排斥賓語, 甚至可以說它常常「等待」 著「賓語」 。(同上, 第577 、579 頁)沒有「什麼」 的「是」 總是在「等待著」 、「生長著」 它後面的賓詞「什麼」 , 這話說的就是「是」 的本體意義。要理解這個實際上什麼也不是的「是本身」 為什麼竟然是能生萬物的本源, 先得對下述問題感到驚訝:為什麼總是是什麼而不是什麼也不是? 這是因為我們人的意識在自然狀態下總不得不是關於某物的意識。薩特有一形象比喻, 說人的意識就像一座滑梯, 人們不可能停留在上面而不立即滑出去。由於「是」 與「意識」 同構, 那尚未滑出自身的「純粹意識」 就是沒有「什麼」 的「是本身」 (sein/Sein), 已經滑向某物(即關於某物)的意識便是一個「是什麼」 (das bew u  te Sein)。所以薩特把「是本身」 理解為「虛無」 ,而把「是什麼」 即「從無到有」 的產生過程比喻為「填洞」 。這兩個比喻也生動地說明一個道理:沒有「什麼」 的「是本身」 總要「是」 一些「什麼」 。反過來說, 自身不是什麼的「是本身」 卻具有「使之是什麼」 或「讓其是起來」 的能動性。

這個能動的「是本身」 可以從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之光」 和「奴斯精神」 獲得理解。康德認為「某物是」 中的「是」 仍然是判斷中的系動詞(Kant , p .504)。經驗綜合判斷「某物是怎樣」 說的全是現象;先驗綜合判斷講的則是「某物如何是之為某物」 這回事。《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範疇演繹直接指明了這個系詞「是」 的本體意義:標誌著所予的表象與本源的統覺及其必然統一性的關係, 其作用是使所予的知識獲得統覺的客觀統一性。(Kant ,p .159)我們可以把系詞「是」 的這種本源作用簡單概括為「把某物規定為某物的純粹活動或能力」 。任何東西從源頭上說先並不是「什麼」 , 只是因為「是」 _______(活動作用) 才是之為「什麼」 (成為某物)。因此這個「是」 潛在地包含著發展出一切「什麼」 (萬事萬物)的可能性。這個意義的「是」 就是所有本體論體系都會講到的「能」 , 如亞里斯多德的「潛能」 , 金嶽霖的「道-式-能」 。恰好西文中sein/esti 本來就有「能」 的意義(宋繼傑, 第69 、273 頁)。有的漢語學者卻正因為esti 有「能」 的意義而反對將其翻譯成「是」 , 這已不是文字翻譯問題, 而是不能理解「是」 為何具有「能」 的意義。

「是」 的這種本體意義聯繫語言問題更便於理解。福柯曾說:動詞「是」 之所以盤踞在語言的邊界上, 既是由於它是詞之間的最初聯繫, 同時也是由於它執有著根本性的肯定力量。(第386 頁)「詞之間的最初聯繫」 意味著「是」 這個動詞與語言中的每個詞都相關聯,而這種關聯正是通過系詞之「是」 與賓詞「什麼」 的關係(即表述活動)來實現的。「 根本性的肯定力量」 是指「是」 這種行為與每個事物都相關聯, 用福柯的原話說:「沒有這個詞,萬物都將沉默不語」 (第127 頁)。海德格爾也說過類似的意思:假定根本沒有「是」 的不確定的意義並且我們也不理解這個意義, 那就意味著根本沒有任何語言、根本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提到與論到這回事了。(Heidegger , 1987 , S .62)他們的話已明確說出了「是」 對萬物的本源作用。要點在於:作此理解的「是」 不只是我們語言中的一個名詞或動詞而已, 它同時即是我們的整個言語活動。可以說「是」 (Being) 即是「言」 (Word)。因此我們平常所說的話, 不管是否說出了「是」 這個詞, 只要它確有所說(所言、所是), 裡面都含有「是」 。既然人所說的任何話裡都含有「是」 , 那麼任何事物對人來說都是一個命題或判斷。這樣, 我們再從命題結構理解「是」 的本源意義就更順當了。

一個關於現象的命題, 如「花是紅的」 , 必以「這是花」 為基礎。把「這是什麼」 中的「什麼」 括出去, 還剩下「這是」 。張東蓀說:「這是」 乃思想的原始方式或最初方式;哲學上說的「純粹經驗」 或「純粹感覺」 就是所謂「這」 。「 這」 所指的乃是經驗的原始狀態,「如我們有時看見火光, 絕不辨是甚麼, 雖有所見卻不覺所見是甚麼又不覺自己是見者而與所見者相對立」 。這種經驗之所以是原始的, 因為它「 是在主客未分與分別未起以前的」 。(張東蓀, 第2 頁)當代人文哲學的本源概念, 經常是指這種主客未分的原始狀態。張東蓀說只有初生的小孩才會有這種原始的經驗, 我們成年人永無這種境地, 因為「我們無論看見甚麼東西都能立刻辨別這是甚麼」 。(同上) 「什麼」 是用名詞概念表述出來的謂詞, 所以當代人文哲學強調:要進入人類經驗中主客未分的原始狀態, 必須採取「前謂詞」 或「前概念」 的思維方式。人對世界的認識說到底就是要弄清楚「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 說的是具體的某物, 僅僅「這是」 而不是「什麼」 的東西便是萬物的本源。因此無論人對世界的認識還是萬物對人的生成, 都是從原初的「這是」 進到「這是什麼」 的過程。所以張東蓀說, 追問萬物的本源, 就相當於追問「這」 何以變為「什麼」 。(同上)

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句型「這是什麼」 , 在哲學思考和體驗中相當於「這」 如何變為「什麼」 。在此, 「是」 就意味著「變」 ;「這」 和「什麼」 在西語中即that (ness)和w hat(ness), 或者Dasein 和Sosein 。我們知道亞里斯多德的兩個「第一本體」 以及後世關於「存在」 和「本質」 的區分即由此而來(蕭詩美, 第2 章第4 -5 節)。古漢語中的「是」 和西語系動詞最古老的詞根es 都具有「這」 的意思, 也表明「這」 與「是」 相通。因此「這」 變為「什麼」 又相當於「是本身」 變為「是什麼」 。「是本身」 什麼也不是, 變為「是什麼」 , 等於從「抽象」 上升到「具體」 。「是本身」 為無, 變為「是什麼」 , 就是從無到有的「顯現」 , 即現象學的「現象」 之意。可見, 亞里斯多德從「 潛能」 到「現實」 的實現, 黑格爾從「存在」 到「本質」 的進展, 以及絕對理念的「外化」 和「對象化」 , 還有現象學的「本質直觀」和「事情本身」 等等, 都可以按照從「是本身」 (本體)到「是什麼」 (現象)的「產生(是其所是)過程」 來理解和體驗。這意味著不僅傳統本體論, 而且近代辯證法和當代現象學,說到底都是關於「是」 的哲學理論。

參考文獻

柏拉圖, 1982 年:《巴曼尼得斯篇》, 陳康譯註, 商務印書館。

馮友蘭, 1999 年:《中國現代哲學史》, 廣東人民出版社。

福柯, 米歇爾, 2001 年:《詞與物》, 莫偉民譯, 上海三聯書店。

黑格爾, 1981 年:《邏輯學》, 楊一之譯, 商務印書館。

胡塞爾, 1999 年:《邏輯研究》第2 卷第2 部分, 倪梁康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馬爾庫塞, 1993 年:《理性與革命》, 重慶出版社。

宋繼傑主編, 2002 年:《BEING 與西方哲學傳統》, 河北大學出版社。

蕭詩美, 2003 年:《是的哲學研究》, 武漢大學出版社。

《熊十力全集》, 2001 年, 湖北教育出版社。

亞里斯多德, 1959 年:《形上學》, 商務印書館。

張東蓀, 1995 年:《理性與良知:張東蓀文選》, 上海遠東出版社。

Hegel , G .W .F ., 1999 , The Logic of Hegel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Heidegger, M ., 1978 , Wegmarken , Vit torio Klostermann .

 1987 , Einfuhr ung in die Metaphysik , Tǜbingen .

 1999 , Being and Time,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

Kan t , I ., 1999 , Cri tique of Pure Reason ,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

Sart re , J .P ., 1999 , Being a nd Nothingness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


相關焦點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一)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  對於哲學思想體系來說,本體論的建構是重要的,因為它是全部問題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那麼,在中國哲學史上,是誰開創了本體論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內外哲學界普遍認為本體論起源於古希臘哲學,興盛於歐洲,而中國哲學從來就沒有本體論。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存在本體追問,不僅要繼續亙古以來的追問方式,而且還要呈現我們所在時空的特有方式,因而也就要求在迭代追問方式和疊合追問指向的過程中,形成這個時代本體追問後果的文藝存在闡釋方案,並且力求這樣的闡釋方案,能夠代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在當代中國問題境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從而不僅具有知識譜系的填充意義、完形意義和拓值意義,而且以其強大的命題張力驅動當代文藝實踐努力建構時代精神高度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只有其本體描述的事物,對於代理來說才是存在的。因此,本體是一個知識表達方案的最基本層次。例如,一個語義網絡表達的連結類型集合,是基於一系列「本體」區分對構建的,這些區分對包括:變化-不變、一般-具體。本體論最初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處理現實世界的本質和組織。它試圖回答「什麼是存在」,「什麼屬性能夠解釋存在」等問題。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 在不斷全球化、碎片化的今天,藝術自身的理念性、精神性、社會性與它自身的本體性仍需要尋找一個堅實的平衡點,在表達和語境的拉鋸中,也不能缺失藝術本體分析這一環。當下重新回到藝術作品本身的形態之源去進行爬梳和探求,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提升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2王銘銘則認為本體論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與「真實」的要素,與旨在辨析認識者的知識之本質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相對。4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本體論就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即本體論和文化是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相似的概念。44在論述與狩獵採集社會相關的經驗研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體論在理論層面上所批判的目標之一——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認識論。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因此甚礎本休論以分析我(親在)的生存狀態為內容,不像傳統本體論只討論各種抽象範疇的規定性及其相互關係。「基礎存在論把存在論即存在者狀態上與眾不同的存在者即此在作為課題,這樣它把自己帶到了關鍵的問題即一般存在的意義這個問題面前來了。從這種探索本身出發,結果就是:現象學描述的方法上的意義就是解釋。此在現象學具有詮釋的性質。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我們看黑格爾時代的分類,哲學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理論哲學又分為邏輯和形上學,形上學又分為本體論和宇宙論等。這個本體論是討論Being(本體、是者)的問題,不是宇宙論,不是討論宇宙的生成變化,所以不要直接把凡有關宇宙生成變化的內容就叫做本體論。中國學問中有討論關於宇宙生成變化的,但這不就是本體論的主要內容。本體論也不是討論世界本原的問題。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這就使作家在創作過程中過度關注社會意識形態的演變,作品的思想意義大於審美意義,進而導致文學自身的審美特性逐步弱化,文藝認識論也走向了主要關注文學外部研究、忽視文學內部研究的僵化模式。文藝本體論不僅注重文藝自身的審美特性,也注重探討文藝內部發展理論的本體研究,並大體出現了形式本體論、人類學文藝本體論、否定形式本體論、格式塔質本體論等形態。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兼與譚苑苑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7年第1期,以下簡稱「胡文」)一文中則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勞動本體論立場已經發生動搖,馬克思沒有在本體論意義上探討勞動,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展開了對勞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資本論》應該以資本為本體。
  • 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方立天
    就識、境對比的相對意義而言,境無實在性,識有實在性。然就究極意義而言,識也是非實在的,因為由識生起的種種現象也都是虛妄的,都與煩惱相連,所以識也應舍掉。瑜伽行派認為,眾生成佛的根本途徑就在於轉識成智,即捨棄心識轉為智慧。從哲學的角度考察,上述唯識的「識」無疑是存有論或本體意義的抽象本體,這一心識本體又是如何變現世界現象的呢?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這三個宗系,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本文試圖對大乘佛教的各種體論做一番邏輯分析,從而澄明佛教本體的本質規定。一、何謂「本體」?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1、、「是」是本體論的核心範疇前面說了,本體論是以「是」為核心的一些範疇,通過邏輯化的方式,構造起來的先驗原理體系。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對教育(教學)本體論的認識經歷了從思維本體論向生成本體論的轉向(遲豔傑,2001)。最初,人們將知識理解為客觀存在的真理,教育即主體對客體知識的認識。教育中人存在的意義,即認識外部世界,掌握客觀知識。在班級授課制中,這種關係更是演化為所有人按照同樣的進度掌握同樣內容的機械主義傾向,而忽視了對人的其他方面的關懷。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關鍵詞:辯證法/ 本體論/ 外部反思/ 實在主體/ 自我活動/  內容提要:辯證法長期以來被當作形式方法來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質、特徵和意義陷入晦暗之中。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二、列維納斯對本體論的批判列維納斯對"他者"的強調旨在批判並超越西方本體論傳統。本體論(或曰存在論)之為第一哲學,自亞裡斯多德以後已成定論。即便海德格爾對存在論的反思,亦不挑戰其第一哲學的地位。而列維納斯哲學卻對本體論的首要性提出質疑:"在知識的分支中本體論的首要性難道是最明顯確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