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世界」的實證知識,而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實質內容的反思性的哲學理論。作為歷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歷史,哲學的世界觀是以理論形態所表徵的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

關鍵詞:反思;存在論;本體論;世界觀;辯證法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世界」的實證知識,而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實質內容的反思性的哲學理論。作為歷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歷史,哲學的世界觀是以理論形態所表徵的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

  關 鍵 詞:反思 存在論 本體論 世界觀 辯證法

  作 者:孫正聿

 

  什麼是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與辯證法是何關係?本文試圖以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聚焦點,澄清三者的內涵,釐清三者的關係,進而闡釋這三者與辯證法的內在關聯。

  一、存在論的辯證法或辯證法的存在論

  如果我們承諾「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就不能不首先關切什麼是哲學意義上的「思維」和「存在」。對「思維」和「存在」的理解,直接關係到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解;或者反過來說,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解,直接地取決於對「思維」和「存在」的理解。

  1.「存在」與「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存在」,從概念的外延和內涵上看,是一個最具矛盾性的概念:它的外延是最寬泛的——一切皆在;它的內涵又是最稀薄的—— 一切皆無。外延最寬泛而內涵又最稀薄、一切皆在而又一切皆無的「存在」,被黑格爾解說為「無規定性的直接性,先於一切規定性的無規定性,最原始的無規定性」。(黑格爾,第190頁)這種「最原始的無規定性」,顯然不是對「存在」本身而言的,而只能是對「思維」而言的,因此,黑格爾在《邏輯學》的開端,用三個「純」字來解釋作為「最原始的無規定性」的「存在」:「純有」「純無」和「純思」。探索哲學意義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不能不首先反思「純思」對「純在」的關係。

  「存在」作為「一切皆在」,就是「純有」——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純粹的「有」;「存在」作為「一切皆無」,就是「純無」——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純粹的「無」;「存在」作為「一切皆在」和「一切皆無」的「純有」和「純無」,就是「純思」——「先於一切確立性之直接性」的純粹的「思」。因此,「最原始的無確定性」的「思維」和「存在」,具有自在的「同一性」——「純有」就是「純思」,「純思」就是「純有」。

  黑格爾在《邏輯學》的「開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首先揭示為「純思」與「純有」的關係問題,這決不是唯心主義的「臆想」,而是哲學思維的理論自覺,也就是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論自覺。這種理論自覺,在「開端」的意義上,也就是在黑格爾所說的「最原始的無確定性」的意義上,不僅揭示了人類認識史和個體認識史的「開端」,而且揭示了「思維」的能動性的「開端」,從而為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奠定了「先於一切確定性之直接性」的哲學基礎。

  作為「最原始的無確定性」,與「純思」相對待的「純有」和「純無」,「純有」就是「純無」,「純無」就是「純有」,這裡的「思」與「在」、「有」與「無」,是「直接同一」的。然而,「思」與「在」、「有」與「無」,這本身不就是「有區別」、「非同一」的嗎?因此,在「純存在」的意義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就構成了一種根本性的矛盾:應該有區別,實際無區別。這個根本性的矛盾,既揭示了人類認識史和個體認識史的「開端」,又揭示了思維的能動性的「開端」,也揭示了作為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開端」。這個「開端」,就是「存在論」的「辯證法」或「辯證法」的「存在論」。

  作為人類認識史的開端,「純存在」所體現的乃是人類思維從無到有(即從動物的意識到人類的思維)的演變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人類思維處於萌芽的、潛在的狀態。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是極其貧乏的,但同時又包含了人類認識運動的所有矛盾的胚芽,所以,以「純存在」為開端,就是以人類思維的萌芽狀態為開端。

  作為個體認識史的開端,「純存在」所體現的乃是個體天賦的思維能力在其未進行具體的認識活動之前的潛在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的思維能力作為天賦的生理—心理機能,只是一種單純的、沒有表現出來的認識能力。它的內容和形式也都是極其貧乏的,但是,這種天賦的能力卻是其後來的豐富多彩的認識活動的基礎。所以,以「純存在」為開端,又是以個體天賦的思維能力為開端。

  「純存在」所包含的有與無的直接同一,正是萌芽狀態的人類思維和潛在狀態的個體思維的邏輯表現。在這種狀態下,人類已經萌發了區別於動物的思維能力,個體已經在類的遺傳中具有了天賦的思維能力,所以說它是「有」;但是,人類形成過程中的思維還沒有取得完全獨立的地位,個體在遺傳中獲得的思維能力還沒有通過具體的認識活動而顯示其現實性,所以又說它是「無」。亦此亦彼,既有又無,這就是「純存在」這個範疇所表現的人類認識和個體認識的萌芽或潛在狀態的本質特徵,它蘊含著「思維和存在」的全部「關係問題」的「胚芽」。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趙明霞)

相關焦點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道」既是世界萬物的邏輯起點,又是萬物的終極根據。從終極根據的意義上說,「道」便成為本體論範疇。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如果意識並不對應實體性物質,而是對應於人改變世界的活動關係,對應於人們交互活動建構起來的複雜生活,那麼傳統認識論中的那個主體—客體二元圖式就沒有立足之處。可是,這還不夠,因為它並沒有解決「意識的社會的、歷史的被制約性,其本源的交互主體如何可能」[1](P18),這是一個更實質性的問題。
  • 本體論和認識論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這是孫正聿先生花了十年時間研究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關係的力作,是作者關於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專題研究,既在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意義上推進了辯證法研究,又在辯證法理論的意義上深化了對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1、人們對辯證法存在種種誤解  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文萃】「生命共同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本體論奠基
    一、「生命共同體論」的批判指向  作為生態中心主義重要流派的「深層生態學」提出的「內在價值」理論具有明確的本體論擔當,但是,它存在著誤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能性。因此,必須消除生態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  (一)「內在價值論」的基本主張  自然界的內在價值是指自然事物由於其自身的存在就具有價值。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反映論》是第二章第九小節,其中揭示了認識的本質,闡述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意識對物質的可認識性。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2王銘銘則認為本體論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與「真實」的要素,與旨在辨析認識者的知識之本質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相對。4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本體論就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即本體論和文化是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相似的概念。44在論述與狩獵採集社會相關的經驗研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體論在理論層面上所批判的目標之一——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認識論。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本體論的發生淵源與印歐語系的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是」,恐怕也沒有本體論。一切東西,都可以用「X是什麼」這樣的句式去追問,一切「XX」都可以稱之為所是,所是或者說在者,就成為泛指一切的概念。我們知道,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核心是普遍性、特殊性和個別性的三一式上,即從普遍性、特殊性的矛盾關係,然後通過揚棄雙方,走向個別性,在個別性中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羅素認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辯證法呢?
  • 新書推薦《數理本體論——存在與量度》
    在學科上,本體論同語言、數學與各門具體科學密切相關,是這些知識的精華,因此涉及的方面廣泛而宏博,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本體論其實就是這樣一門通識的、博物的學問,在現代還需要加上另一個要求,那就是精確的、實用的。為此,作者花費了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創作了本著,力求概括各種知識、在思想上努力吸取新的觀點。本著也解釋了以往著名思想家的一些觀點,辨析正誤,這有助於理解他們深奧的思想。
  • 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存在論意義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當存在問題與語言問題、語言理解與實踐哲學統一起來,本體論問題不再是一種超驗的實體性思考,而是置於人們現實存在經驗的語言之中而得到新的理解和規定,形上學或許因此有了新的方向。
  • 論「是」的本體意義
    這兩個問題都因我們只把Being 簡單地翻譯為「存在」 而被掩蓋起來了。現在我們將其重新發掘出來, 以便如陳康先生當年所期望的:「練習一種新的思想方式」 (柏拉圖, 第107 頁)。由於問題主要涉及我們自身思想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擬暫時撇開Being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 而直接從漢語中系詞「是」 的實際表述功能和哲學言說本體的可能性出發。
  • 存在論為什麼是「第一哲學」?對希臘存在論的一個再思
    然而另外一派學者認為,亞里斯多德沒有把神學而是把研究「作為是的是」的學問說成是一門最普遍的學問:它所研究的基本範疇和原理是其他一切特殊學科都要使用但並不專門研究的;它研究普遍的本體,研究本體的特徵和分類,而不動的分離的本體只是其中一類特殊的本體。這樣的學問當然超驗(即「形上學」)。神學只是這種研究「作為是的是」的學問的本體論的一個特殊方面和部分。這兩種觀點在《形上學》的不同篇章中都能找到根據。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通過20個句子認識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通過20個句子認識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1.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提高理論思維的方法就是學習哲學。3. 哲學是研究普遍規律的,屬於「形而上者謂之道」領域,被稱為「本體論」「總開關」。4.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的,人類社會是有規律的5.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是從觀念出發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解釋觀念。」
  • ——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實踐哲學的研究界面是社會領域而非自然領域,由於唯物主義抽象的實體性的本體論立場無法處理以人的關係為中心的社會領域中的複雜理論問題,馬克思大規模地吸收了德國唯心主義的哲學成就,對唯物主義進行改造和重建。(同上,第76-77頁)  但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不可在直觀的非反思的意義上僅僅理解為「人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它是馬克思用來取代一切舊本體論立場的新的理論思維即辯證法,具體說,是用來取代絕對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關係範疇即中介性。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引言:數學屬於認知方法論,和其他方法論一樣,所有的基礎本身都是源自經驗。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