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世界」的實證知識,而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實質內容的反思性的哲學理論。作為歷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歷史,哲學的世界觀是以理論形態所表徵的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
關鍵詞:反思;存在論;本體論;世界觀;辯證法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世界」的實證知識,而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實質內容的反思性的哲學理論。作為歷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歷史,哲學的世界觀是以理論形態所表徵的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
關 鍵 詞:反思 存在論 本體論 世界觀 辯證法
作 者:孫正聿
什麼是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與辯證法是何關係?本文試圖以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聚焦點,澄清三者的內涵,釐清三者的關係,進而闡釋這三者與辯證法的內在關聯。
一、存在論的辯證法或辯證法的存在論
如果我們承諾「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就不能不首先關切什麼是哲學意義上的「思維」和「存在」。對「思維」和「存在」的理解,直接關係到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解;或者反過來說,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解,直接地取決於對「思維」和「存在」的理解。
1.「存在」與「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存在」,從概念的外延和內涵上看,是一個最具矛盾性的概念:它的外延是最寬泛的——一切皆在;它的內涵又是最稀薄的—— 一切皆無。外延最寬泛而內涵又最稀薄、一切皆在而又一切皆無的「存在」,被黑格爾解說為「無規定性的直接性,先於一切規定性的無規定性,最原始的無規定性」。(黑格爾,第190頁)這種「最原始的無規定性」,顯然不是對「存在」本身而言的,而只能是對「思維」而言的,因此,黑格爾在《邏輯學》的開端,用三個「純」字來解釋作為「最原始的無規定性」的「存在」:「純有」「純無」和「純思」。探索哲學意義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不能不首先反思「純思」對「純在」的關係。
「存在」作為「一切皆在」,就是「純有」——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純粹的「有」;「存在」作為「一切皆無」,就是「純無」——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純粹的「無」;「存在」作為「一切皆在」和「一切皆無」的「純有」和「純無」,就是「純思」——「先於一切確立性之直接性」的純粹的「思」。因此,「最原始的無確定性」的「思維」和「存在」,具有自在的「同一性」——「純有」就是「純思」,「純思」就是「純有」。
黑格爾在《邏輯學》的「開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首先揭示為「純思」與「純有」的關係問題,這決不是唯心主義的「臆想」,而是哲學思維的理論自覺,也就是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論自覺。這種理論自覺,在「開端」的意義上,也就是在黑格爾所說的「最原始的無確定性」的意義上,不僅揭示了人類認識史和個體認識史的「開端」,而且揭示了「思維」的能動性的「開端」,從而為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奠定了「先於一切確定性之直接性」的哲學基礎。
作為「最原始的無確定性」,與「純思」相對待的「純有」和「純無」,「純有」就是「純無」,「純無」就是「純有」,這裡的「思」與「在」、「有」與「無」,是「直接同一」的。然而,「思」與「在」、「有」與「無」,這本身不就是「有區別」、「非同一」的嗎?因此,在「純存在」的意義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就構成了一種根本性的矛盾:應該有區別,實際無區別。這個根本性的矛盾,既揭示了人類認識史和個體認識史的「開端」,又揭示了思維的能動性的「開端」,也揭示了作為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開端」。這個「開端」,就是「存在論」的「辯證法」或「辯證法」的「存在論」。
作為人類認識史的開端,「純存在」所體現的乃是人類思維從無到有(即從動物的意識到人類的思維)的演變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人類思維處於萌芽的、潛在的狀態。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是極其貧乏的,但同時又包含了人類認識運動的所有矛盾的胚芽,所以,以「純存在」為開端,就是以人類思維的萌芽狀態為開端。
作為個體認識史的開端,「純存在」所體現的乃是個體天賦的思維能力在其未進行具體的認識活動之前的潛在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的思維能力作為天賦的生理—心理機能,只是一種單純的、沒有表現出來的認識能力。它的內容和形式也都是極其貧乏的,但是,這種天賦的能力卻是其後來的豐富多彩的認識活動的基礎。所以,以「純存在」為開端,又是以個體天賦的思維能力為開端。
「純存在」所包含的有與無的直接同一,正是萌芽狀態的人類思維和潛在狀態的個體思維的邏輯表現。在這種狀態下,人類已經萌發了區別於動物的思維能力,個體已經在類的遺傳中具有了天賦的思維能力,所以說它是「有」;但是,人類形成過程中的思維還沒有取得完全獨立的地位,個體在遺傳中獲得的思維能力還沒有通過具體的認識活動而顯示其現實性,所以又說它是「無」。亦此亦彼,既有又無,這就是「純存在」這個範疇所表現的人類認識和個體認識的萌芽或潛在狀態的本質特徵,它蘊含著「思維和存在」的全部「關係問題」的「胚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