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數理本體論——存在與量度》

2021-01-13 匯藍出版
匯藍出版獨家策劃出品

尊敬的讀者,您好!

萬物是本體組成的,因此只有充分理解了本體才可能深刻理解萬事萬物。在當代,理解本體的重要性在有識之士那裡得到了重視,但是也被許多人所忽視。我國傳統思想雖然本來就優於理解本體,但是在現代,由於科學迅速發展,本體觀念需要得到更新。在學科上,本體論同語言、數學與各門具體科學密切相關,是這些知識的精華,因此涉及的方面廣泛而宏博,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本體論其實就是這樣一門通識的、博物的學問,在現代還需要加上另一個要求,那就是精確的、實用的。為此,作者花費了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創作了本著,力求概括各種知識、在思想上努力吸取新的觀點。本著也解釋了以往著名思想家的一些觀點,辨析正誤,這有助於理解他們深奧的思想。作者希望這本著作內容能夠作為精神食糧,時時閱之而增進智慧。

2020年8月26日

作者簡介:

林祥飛,浙江寧海人,漢族,出生於上一世紀六十年代,就讀於原杭州大學(現為浙江大學西溪校區)。畢業後長期探索與研究科學基本問題,與此同時深切關注人類與社會命運,在此過程中逐漸結累了心得體會,提出了自已的見解,形成了涉及範圍較為廣泛的相對完整的思想觀點。由此而有志於繼承前聖宿願,為理解這個世界作出努力。

內容簡介:

本書所闡述的範疇是各門學科中各種概念的基礎,這正如高樓大廈的堅實地基。書中一方面提出了一些範疇,另一方面對已有範疇的含義進行了澄清,給予了詳細解釋。這些範疇也是日常語言與思維所用的基本語詞的意義,深入理解能形成針對世界以及事物的完整看法。該書體系嚴謹,作者以認真的態度逐漸展開觀點,分析了歷代思想對同類問題的闡述,並且提出了自已的意見。本書所要澄清的方面涉及本原與本體的區分以及存在與不存在等相關範疇,進一步包括了單元與關聯、單位與數目、數與量以及單純量度與複合量度等範疇,也指出了這些重要範疇的相互關係。

序言:

最初的世界是虛空,本體是虛空產生的獨立對象,世界進一步包括了本體。有關本體的知識就是指本體含義,這些含義組成本體論。最初不可能對本體所有含義認識清楚,認識本體是個漫長的過程,直到今天。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本體論有各種範疇,有些經過了深入的思考。本體範疇在古代是對經驗進一步抽象得出的,逐漸深入理解最終得到相應含義。但是最初認識本體的結果是膚淺而籠統的,也有各種錯誤的觀點。認識從經驗開始,經驗在現代思想中仍然有重要作用,很多時候處理的都是經驗對象。古代的本體論是不完整的,內容顯得粗糙,發展到今天還沒有成為一門嚴格的學說,其中的困難在於,現代仍然沒有透徹理解本體,一些方面至今沒有被掌握。本體的有些方面是被深刻研究了的,可以認為完全把握了相應的含義,但是有些仍然隱藏在經驗中。經驗的原理雖然已經了解,但是沒有被完全提煉成本體含義。如果按照嚴格要求衡量,這樣的原理需要絕對抽象,從而完全排除經驗方面。由於沒有完全理解本體,現代基礎科學的發展也就不能完成,儘管科學研究已經十分深入,但是到了最為困難的階段,以往所產生的各種沒有被解決的疑難都集中在這個階段了。

作品目錄:

序 言001

第一章 本原與本體001

第1節 虛空絕對存在本原001

第2節 本體的產生與消失007

第3節 本體的絕對產生與消失013

第4節 本體與本原的區別019

第5節 本體與本原的相對區別025

第6節 本原與物體之間的本體031

第7節 本體與物體的相對區別037

第8節 本體的存在與不存在043

第二章 本體的存在049

第1節 本體存在與虛空049

第2節 存在或不存在本體055

第3節 本體的獨立存在061

第4節 本體不存在與本原067

第5節 存在與不存在的區別073

第6節 相對的存在與不存在079

第7節 絕對存在與絕對不存在085

第8節 本體的存在與有無091

第三章 關聯與單元097

第1節 獨立且自由的本原097

第2節 本體的外在根據103

第3節 本原的潛在含義109

第4節 本原與本體的單元115

第5節 本體的存在與單元121

第6節 單元及其相互關聯127

第7節 單元彼此關聯成含義133

第8節 本體各種含義的區別139

第四章 單元與單位145

第1節 本體與單元的相對區別145

第2節 本體的單元彼此相同151

第3節 單元與單位及其含義157

第4節 一個單位與多個單位163

第5節 單位的相同與相等169

第6節 獨立的單位含義作為單元 174

第7節 單位的分立與數目181

第8節 單位的彼此關聯與數187

第五章 單位與數目193

第1節 單位組成數目193

第2節 數目與單位的含義199

第3節 單位的可分與不可分205

第4節 數目與單位相互根據211

第5節 數目的有限的與無限217

第6節 絕對的數目與單位223

第7節 絕對數與相對數229

第8節 絕對數的實際根據235

第六章 數理與量度241

第1節 理與數作為本體含義241

第2節 相互根據的數與理247

第3節 理與相對的數253

第4節 相等的數與相同的理259

第5節 離散數與連續數的理265

第6節 基數與序數的理271

第7節 數與理合成為量度277

第8節 不同量度的區分283

第七章 數量與程度289

第1節 本體存在與其量度289

第2節 本體量度的有與無295

第3節 量度與本體存在的根據301

第4節 本體量度的相對獨立307

第5節 數量作為不完全量度313

第6節 單位關聯或程度319

第7節 數量與程度複合成量度325

第8節 數量與程度相互根據331

第八章 複合的量度337

第1節 單元的關聯與量度337

第2節 單位關聯的相對區別343

第3節 彼此對反的單純量度349

第4節 單純量度與複合量度355

第5節 單純量度的先天複合361

第6節 單純量度的後天複合 367

第7節 相對與絕對的複合量度373

第8節 本體的獨立與可分379

引釋文本385

內文賞析:

虛空絕對存在本原

【解釋1】本原或者相鄰或者彼此間是別的本原,但是彼此獨立,各自沒有對方。虛空由本原組成,虛空絕對存在本原。本原是相同的,這種相同指一者可以替換另一者而不出現區別。在現象上,相同物體有這樣那樣的區別,一棵樹未長高時與長高后是相同的,但是有高與矮的區別,因此不絕對相同。相同的對象往往有數量的差別,或者有細微的含義區別。本原之間沒有間隙,本原之中沒有本原,否則本原由多個本原組成,因而區別於本原了。這意謂本原彼此相鄰,就象無限平面上密鋪了無數正方形或者正六邊形,這種鋪成的結果就是虛空。這樣的虛空有無數相同的本原,本原可以充實任何位置。本原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這是絕對存在的。虛空不是物體,又作為產生物體的原始對象,這顯得神秘,但是,本原又可以理解,例如,空氣中沒有凝成水滴,那麼空氣就有水滴的本原;土地上沒有生長出植物,那麼土地相對於植物就是虛空了。這些對象有本原的「影子」或者說相對地有本原。

本原在數量上是無限的。無限也是一種含義,但是不認為本原有這種含義。單一的本原如何產生萬物呢?這必須有許多本原或者無數本原。本原相對於虛空,有一個本原就有許多本原,彼此獨立且是一致的。如果本原是唯一的,那就是沒有產生任何對象的虛空。本原不能從虛空分離,本原存大以虛空為根據,本原的周圍不可能沒有別的本原,別的本原就成了這個本原的條件,這就是說,本原的獨立是相對的。獨立也是一種含義,這樣,認為本原沒有任何含義,那也是相對的,本原含義是潛在的。在虛空中,本原連續在一起而沒有間斷。這種連續不意謂本原之間不能分割,如果分割了就有相對的本原。虛空的本原彼此不相關,因此古代思想認為虛空是混沌的。彼此既然無關,這就造成混沌。這與連續的觀念有矛盾,實際上本原彼此沒有任何影響是不可能的,本原活動時由於彼此連續而受到制約,即不是絕對自由的。本原在相對情況下可以理解成既是連續的又是獨立的,虛空就由這樣的本 原組成。

【解釋2】虛空的本原是微弱的,這在認識上是感覺不到的對象,所以各種含義看來沒有了,就象空無一樣。虛空中本原微小,所以運動也不明顯,也沒有生成著什麼或者消失著什麼。但是這不意謂虛空是絕對靜止的,實際上,本原並沒有失去各種含義,只是過於微弱而似乎沒有了。虛空有所作為,其中的本原會彼此相關,這意謂某些對象產生,產生了也會消失。在現象上,物體運動時出現各種聯繫,例如,一個物體移到另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如果有別的物體,兩者就會相互影響,所以,靜止就意謂各個對象的聯繫消失,從而回歸於各自絕對存在,物體會因此而分解成彼此不相關的對象,這種分解繼續下去就會消失而回歸於虛空,分解成的對象則是本原。這就是說,以清靜無為的方式回歸本原,消除相應的方面。在現象上,太空中物質稀薄的地方是寂靜的,原因是物質稀薄那麼彼此聯繫就微弱了,溫度也很低,接近絕對零度。對人類來說,產生的各種物體有好有壞,壞的就應該分解而消失於環境中,好的則發展進步,例如社會環境由於生產消費而產生各種汙染,那麼,適度約束各種生產與消費就可以減少汙染。人的機體如果得病,消除這種病的一種方式就是使機體保持清靜無為,由此隔離與消除各種已發現的或者潛在的致病因素,讓機體自已恢復健康。物質對象由於靜止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清濁分離而不相關,邪與正互不相干而自行消失。因此,清靜無為促使了物體還原,反之,運動聯繫導致事物發展。如果將健康的生命體看作理想的原始對象,那麼產生了某種疾病必然有原因,為了消除這種原因,就必須有相互影響的各種對象,然後消除這種對象或者相互影響,例如,處在過量的細菌與病毒的環境中,機體就會受其侵襲,然後產生炎症而破壞組織,這時候必要的前提就是消除這些致病微生物,在中國古代,人們由於不能深入認識這些微生物而統稱之為邪。在現代,微生物仍然危害著人類健康,這並不是要完全消滅,人類自有免疫能力,或者暫時沒有,也會經過一段時間產生,從而在一定的水平上相互適應。有些微生物有強烈的傳染性,這可以採取隔離的辦法使之能力退化而逐漸消失。

相關焦點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本體論和認識論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馬克思文藝學知識史,無論就邏輯起點還是歷史起點,都充分展現出文藝存在本體追問的學理努力,這在早期文獻諸如《論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異》,抑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可以尋找到富有說服力的闡論證據。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1.1 哲學本質術語本體論來自於哲學。根據Webster詞典定義,本體論的含義是指:一個與存在的本質和關係相關的形上學的分支;一個關於存在本質或者存在種類的特定理論。本體論(存在科學)是一個字詞,類似於形上學,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論「是」的本體意義
    這兩個問題都因我們只把Being 簡單地翻譯為「存在」 而被掩蓋起來了。現在我們將其重新發掘出來, 以便如陳康先生當年所期望的:「練習一種新的思想方式」 (柏拉圖, 第107 頁)。由於問題主要涉及我們自身思想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擬暫時撇開Being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 而直接從漢語中系詞「是」 的實際表述功能和哲學言說本體的可能性出發。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 當代藝術近30年來的某種潛意識,很多重要的思潮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上展開的,不管是為配合社會政治學的主流地位,還是盲目拓展實驗空間的「趕超」價值觀,都導致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本體論的嚴重缺失。 藝術本體論長期被忽視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關於這個原因的討論與追溯尚需時日,但它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2王銘銘則認為本體論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與「真實」的要素,與旨在辨析認識者的知識之本質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相對。4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本體論就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即本體論和文化是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相似的概念。44在論述與狩獵採集社會相關的經驗研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體論在理論層面上所批判的目標之一——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認識論。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研究在學界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相關學者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就馬克思是否存在本體論思想以及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具體含意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學術論爭,可謂眾說紛紜。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本體論自18世紀的唯理論者沃爾夫到海德格爾以前,一直是作為一種導致有關存在本質的必然真理的演繹方法。與康德所論的本體不同。康德所論的本體,是指與他所稱的現象——顯現於一位觀察者的事物——相對立的事物本身。人們可以認識現象,但不能把握本體。海德格爾認為,以前的本體論不是像他那樣追問「存在者為什麼存在」,而是尋求「存在者是什麼」的答案。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二、教育哲學本體論  對本體論以及教育本體論的追尋一直都是哲學和教育哲學研究者的重點研究話題。本體論就是要超越現有對象來追求其本真、本性和本源,追求當下的超現實存在(高清海,1997)。教育哲學的本體論就是回答教育是什麼,或教育起源與發生的問題。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文藝理論的大規模傳入,文藝理論界先後出現了「方法論熱」「觀念論熱」等知識論反思。其中,發軔最早、持續至今的是關於文藝本體論的討論。新時期以來文藝理論界關於文藝本體論的探討,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從文藝獨立性層面引發的文藝認識論與文藝本體論的爭論,二是從哲學理論層面引發的文藝本質論與文藝存在論的爭論。
  •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法本體論命題,即法與法律的實質涵義有無區分,法與法律的實質內涵分別為何的問題。在西方法學思想史上,法的本體論存在多種學說觀點,其主要包括實證主義法本體論、意志論法本體論、自然主義法本體論等。在自然法學看來,法與法律的實質涵義有所區分,法就是自然法,而法律是實定法,法(自然法)是法律的存在依據。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一)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  對於哲學思想體系來說,本體論的建構是重要的,因為它是全部問題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那麼,在中國哲學史上,是誰開創了本體論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內外哲學界普遍認為本體論起源於古希臘哲學,興盛於歐洲,而中國哲學從來就沒有本體論。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筆者認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從早期不成熟階段向晚期成熟階段的逐步邁進,而《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應被視作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發展動態可以通過六部經典著作得以展現,即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