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8年02月06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研究在學界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相關學者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就馬克思是否存在本體論思想以及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具體含意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學術論爭,可謂眾說紛紜。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與自我意識本體論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其公開發表的首部哲學著作,他在這一時期繼承黑格爾「絕對理念」的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並展現了自我意識本體論立場。比如,馬克思在探討「原子偏斜運動」所包含的本體論思想時,特別在闡釋「原子偏斜運動」的規律時,充分展現了黑格爾式的辯證邏輯思維方式。馬克思認為,原子的運動過程就是從「直線運動」到「偏斜運動」,再到原子間的衝擊的過程,這很顯然符合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內涵。這一時期,馬克思一方面承受著自我意識本體論立場給其帶來的理論困惑與矛盾,包括伊壁鳩魯哲學的內在缺陷以及業已承襲的黑格爾「絕對理念」思想;另一方面,存在於馬克思內心深處的矛盾與困惑同時孕育著下一階段本體論立場開始關注現實的轉向。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與感性存在本體論

  馬克思在這一時期開始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熱切渴望與關注,展開直達政治經濟學領域的批判,這是一種包含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雙重批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確立了以「社會」為前提條件的「人—自然—社會」三位一體的感性存在本體論立場。感性存在本體論是馬克思在批判並超越黑格爾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繼承費爾巴哈感性原則的人本唯物主義本體論思想之後確立的。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的感性存在本體論賦予費爾巴哈本體論思想所不具備的新內涵:馬克思從「感性存在」出發,同時肯定感性的「人」與「自然界」的地位;馬克思在「人」與「自然」的基礎上,突出強調「社會」的前提基礎地位以及實踐對於人的積極主動作用。馬克思感性存在本體論立場的確立實現了對上一階段自我意識本體論的修正與揚棄,同時也為即將出場的社會實踐本體論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與社會實踐本體論

  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確立了社會實踐本體論立場。社會實踐本體論的具體含義包括:實踐是人們獲得一切理論認知的來源;人們唯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現實的、感性的「人化自然」,形成人與人的社會;人們通過實踐展現的主觀能動性是實現人與環境對立統一的根本前提。筆者將《提綱》的本體論立場定義為「社會實踐本體論」而不是「實踐本體論」是有特殊用意的:這裡反映了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本體論展開批判,從而賦予費爾巴哈本體論思想中不了解或極少涉及的像「實踐」、「社會」這樣的內容。究其實質,社會實踐本體論既可反映馬克思在《提綱》創作時期的本體論思想發展最新動態,又可將其本體論思想區別於其他傳統本體論思想。

  《德意志意識形態》

  與社會生產本體論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確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是對「現實生活」、「物質生活」致思取向的再次延續、深化。社會生產本體論立場以上一階段的社會實踐本體論為前提,但它不應被視為區別於社會實踐本體論的另一種本體論立場,而應被視為社會實踐本體論思想進一步具體深化的結果。社會生產本體論的具體含義包括:社會生產是人化自然實現歷史發展的本體論前提;社會生產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並不斷發展的本體論前提;社會生產對人的存在與發展發揮著本體作用。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與社會存在本體論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中確立的社會存在本體論又是對上一階段社會生產本體論的再進一步展開與升華。應該說,社會存在本體論涵蓋了馬克思此前各個階段本體論立場的合理部分,是其更為宏觀、凝練、成熟的本體論思想的一種高度概括。社會存在本體論的具體含義包括:馬克思為社會存在本體論確立了唯物主義立足點;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社會存在本體論提供理論依據;人類社會變革與發展的根本動力歸結於社會存在本體論。

  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動態形成的過程。以社會實踐本體論為開端,它既代表馬克思嶄新世界觀、本體論觀的問世,又為此後《形態》《序言》將「社會實踐」進一步升華、具體化後確立社會生產本體論、社會存在本體論打下基礎。總之,上述五個本體論立場之間的動態連結與深化發展均為馬克思即將問世的皇皇巨著《資本論》做好了一切理論與實際的準備。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相關焦點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筆者認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從早期不成熟階段向晚期成熟階段的逐步邁進,而《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應被視作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  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  筆者認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從早期不成熟階段向晚期成熟階段的逐步邁進,而《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應被視作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上海 200433  原發信息:《現代哲學》第20165期  內容提要: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基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無論是第二國際的理論家,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領袖都嚴重地誤解了這一基礎,並使之局限於現代形上學的總體框架之中。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3)在徹底摧毀「思辨神學」的本體論立場時,馬克思把辯證法重新建立在「實在主體」之自我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實在主體乃是既定的、具有實體性內容的社會,從而將其方法論揭示為「辯證法-唯物史觀-歷史科學」。只有通過本體論基礎的闡明,辯證法的實質和意義才突出地顯示出來,並由此形成對我們學術總體的積極動力。
  • 朱立元:馬克思為現代存在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提到存在論(ontology),有的學者斷定是海德格爾的專利。這至少是極大的誤解。是的,海德格爾的「此在在世」的現象學存在論的確在存在論上超越了傳統形上學的主客二分認識論。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是奠基在「對象性活動」基礎上的存在論,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馬克思文藝學知識史,無論就邏輯起點還是歷史起點,都充分展現出文藝存在本體追問的學理努力,這在早期文獻諸如《論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異》,抑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可以尋找到富有說服力的闡論證據。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實踐哲學的研究界面是社會領域而非自然領域,由於唯物主義抽象的實體性的本體論立場無法處理以人的關係為中心的社會領域中的複雜理論問題,馬克思大規模地吸收了德國唯心主義的哲學成就,對唯物主義進行改造和重建。  從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發展看,抽象的唯物主義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根本特徵。馬克思只是在受費爾巴哈影響的早期才設想過用一種現成的抽象的唯物主義直接反對唯心主義,並用這種唯物主義去直接教育人民,實現社會變革的目標,也就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2019年06月13日 10:01 來源:《社會科學動態》(武漢)2018年第9期 作者:李永紅 謝拓 字號 關鍵詞:自然法
  • 「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類本質異化」思想其實是馬克思自青年時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將其認定為他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是不符合事實的。在《手稿》之後的馬克思科學著作中,這一思想並未被拋棄、否定,而是得到了繼承和深化,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這裡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超越了費爾巴哈,他認識到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論述了經濟關係決定其他關係,這是接近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但《手稿》中的馬克思異化思想仍然是人本主義的。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發生重大變化。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開題論證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但是,現在已必須將他人的存在這一事實理解為認識的本質的一契機。而且,這種他人,同時不能光是理解為各個他人,理解為處於一定的社會的、歷史的相互關係中的人,只能作為中介性存在於當中的那種共在。[1](P18)  這裡的構序新質邏輯為:馬克思說過,意識總是社會的產物,意識的本質是「我對環境的關係」。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作者通過重新考察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認為隨著《哲學的貧困》中「歷史性」思想的確立,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一方面繼續從生產邏輯出發來考察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從資本邏輯出發來考察資本主義,前者以勞動本體論為基礎,後者以資本的結構化為內容。
  • 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覆滅了。代起的漢王朝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感到有建立新的統治思想的必要,開始轉向法治和德治並用。
  • 【文萃】「生命共同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本體論奠基
    三、「生命共同體論」的豐富意蘊  在綜合吸收上述思想資源的基礎上,按照唯物辯證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揭示出「生命共同體」所具有的人與自然為有機生命軀體的科學內涵。  (三)「生命共同體論」的立體要求  「生命共同體」的本體論意蘊。生態是一個統一的自然系統。「生命共同體論」指明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科學回答了人與自然何以和諧共生的問題,為正確認識和科學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本體論依據。  「生命共同體」的方法論要求。生態環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然"本體論"在列維納斯那裡既不是亞裡斯多德的解釋,也不是海德格爾式的解釋,他認為,無論何種形式的"本體論"其中都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西方哲學最為經常的是一種本體論:通過中介或中項的介入把他者還原為同一以保證存在的包融性。"[2―p43]自古希臘以來,這種"把他者還原為同一的本體論"[2―p42]一直代表了西方哲學的努力方向。這種本體論以泯滅他者的他性為己任,追求同一性。
  • (本體論簡史,收藏,政治課不再難)
    馬克思以前,文化人所思考的對象都是虛無縹緲,玄之又玄的。西方哲學一直在圍繞本體論問題展開討論,即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哲學家們基於這個基本問題展開思辨,引出眾多無聊而又有趣的哲學問題,諸如「一個針尖上能站立幾個天使」之類。正所謂,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