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形成了幾種思路:或者將《資本論》看作歷史唯物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推廣應用的結果,《資本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證明;或者將《資本論》理解為人本主義的哲學表現,強調資本對人的異化統治,以及人獲得解放的可能性;或者將《資本論》看作無主體的、多元決定的歷史理論的頂點。除此之外,有些學者從創作史的角度對《資本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文獻出版情況進行過較為細緻的梳理,使學界對《資本論》這一文本有著更為全面的理解。這些不同的探討表明:《資本論》仍是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理論構架,任何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深入討論,也都離不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對於國內學界來說,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重新探索,如何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時代問題,繼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中的重大課題,而重讀《資本論》,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則是實現上述理論目標時繞不開的關鍵環節。在這個意義上,仰海峰教授不久前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資本論〉的哲學》,通過對《資本論》的深入解讀,形成了帶有原創性的理論構架。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關於《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前提的討論,提出了《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構架和理論方法,特別是著重討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邏輯、資本邏輯結構化的思想,強調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性,展現政治經濟學批判在馬克思哲學建構中的意義。下篇是對《資本論》,尤其是以第一卷為基礎的哲學思想的探討,這些探討圍繞商品、使用價值、拜物教、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邏輯與時空規劃、分工、機器與資本邏輯的結構化、主體問題、市民社會的哲學批判等問題展開,展現這些範疇或問題的哲學意蘊,從歷史與思想史的內在關係中,形成了對《資本論》的獨特解讀。通讀全書,筆者認為作者在以下幾個問題上做出了值得關注的新探索:

第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理解。作者認為,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到《資本論》,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著雙重邏輯,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確立的生產邏輯,以及在《資本論》中確立的資本邏輯。作者通過重新考察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認為隨著《哲學的貧困》中「歷史性」思想的確立,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一方面繼續從生產邏輯出發來考察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從資本邏輯出發來考察資本主義,前者以勞動本體論為基礎,後者以資本的結構化為內容。在寫作《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時期,馬克思意識到從物質生產出發並不能真正地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只有從生產邏輯進入到資本邏輯,才能批判地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從而確立了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物質生產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重要內容,但它並不佔據主導地位,不是生產邏輯決定資本邏輯,而是資本邏輯統攝生產邏輯。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辨識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並從資本邏輯出發重新展示《資本論》的哲學,而不是簡單地將《資本論》看作以生產邏輯為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證明。可以說,對雙重邏輯的區分與討論,構成了作者整個討論的基礎。這一區分以及對兩者關係的論述,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在基礎理論層面,提出了過去研究中沒有被呈現的問題,從而對《資本論》這一文本的哲學意義進行了重新定位,展現出與現有成果不同的研究思路。

第二,《資本論》哲學思想的新闡發。作者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範疇,對《資本論》的哲學思想進行了具體的討論,傳統研究中被忽視的範疇,在這裡呈現出新的思考。比如對商品的討論,不僅討論了商品本身的哲學意義,而且展現了在商品生產普遍化時代,社會生活中抽象的形式法則是如何建構的等問題;在對勞動力成為商品的討論中,過去的研究主要是從剩餘價值的生產這一視角展開思考的,而本書則從馬克思與近代思想史的關聯視角,展現了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一命題的思想史意義;作者從資本邏輯與時空規劃的視角對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討論,則是過去研究中沒有討論的問題;作者關於《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與《資本論》關係的討論,則提出了與現有研究完全不同的結論。這些成果都有著自己的獨創性,形成了作者對《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獨特解釋。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新嘗試。對於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學界已經有了一定共識:如要將馬克思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思想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但如何真正地將上述共識落到實處,這是具體研究中的難題。作者從政治經濟學批判與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的內在關係入手,適當地引進了關於社會主義的經濟學—哲學思想的討論,並以「認知型」這個概念為紐帶,形成了一種「總體性」的研究方法。在運用這一方法時,作者力圖展現思想與歷史之間的內在同構關係,以便將思想落實到社會生活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在生活過程中理解思想的建構過程,並在思想邏輯中展現對日常生活的批判,從而展現思想與歷史間的張力。實際上,這種張力正是馬克思思想中留給我們的東西,也是馬克思的「歷史性」思想中最為重要的東西。

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今天對馬克思的解讀,就是要按照馬克思的方式重新回到經典,並在當代歷史與思想史的交融中加以發展,使之成為面對時代問題的理論根據。在《〈資本論〉的哲學》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對經典進行深入解讀,另一方面對當代歷史和思想史加以反思,從而在當代語境中發展馬克思的思想。作者能夠在較為開闊的理論視野中,重新深入研究馬克思的經典文本,在「回到馬克思」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形成帶有原創性意味的理論成果。在我看來,這也是今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值得提倡的。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馬克思關於「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科學預言正在被日益生成的人類普遍交往所證實,這充分顯示出馬克思思想的前瞻性與洞見性。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既是我們科學審視當今世界發展重大問題的理論武器,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出場邏輯。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誕生於近代歐洲大變革的時代。
  •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的目的是闡述自己的唯物史觀與德國意識形態的對立,他們還說在書中已經達到了自己的主要目的,即「自己弄清問題」,可見在寫作書稿時問題已經「弄清」,唯物史觀思想已經形成。一個已經形成的思想內部不可能沒有完整的邏輯聯繫。最後,恩格斯說:「其中關於費爾巴哈的一章沒有寫完。已寫好的部分是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之中,當代中國學術理論的發展仍然沒有偏離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理論效應史。以現代性批判作為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基本視角,具有總體性的特質。這一基本理論視角的確立,有助於克服傳統的解釋體系和學科建制的局限,從而深化我們對馬克思哲學內在邏輯和歷史發展的理解。
  • 立黨立國根本指導思想的歷史、理論與實踐邏輯
    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黨的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從它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這是因為這個主義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最正確最革命的科學思想的結晶。」新中國成立後,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詞中,毛澤東同志鄭重宣告:「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比如,馬克思在探討「原子偏斜運動」所包含的本體論思想時,特別在闡釋「原子偏斜運動」的規律時,充分展現了黑格爾式的辯證邏輯思維方式。馬克思認為,原子的運動過程就是從「直線運動」到「偏斜運動」,再到原子間的衝擊的過程,這很顯然符合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內涵。
  • 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
    這些理論形成於不同國家,分屬於不同學科領域,在思想的起始點上也有所差異,但它們卻在同一時間段裡相繼進入了各自發展的黃金期,共同構成了青年馬克思思想形成的重要支援性背景,列寧稱之為馬克思學說的「三大理論來源」。長期以來,針對「三大理論來源」的討論主要集中於對馬克思理論來源的邏輯維度考察,相對忽視了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這一重要的歷史線索。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自改革開放以來,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一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常青樹」。馬克思究竟如何變革舊哲學而創立一門新哲學?對此, 不少學者都作了深入研究。國內學術界提出了「兩次轉變說」和「雙重邏輯說」。近幾年來, 孫正聿、張一兵和吳曉明等教授又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這一思想在理論邏輯上,是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承續;在文化邏輯上,是天下為公優良傳統的延續;在實踐邏輯上,是新中國六十多年來和平外交核心價值的體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成邏輯進行深入探討,可以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動力和方法支撐。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摘要]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是一個科學完整、邏輯嚴密的思想體系,凸顯了馬克思對於人的生命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的統一。{1} 「生命」是馬克思關注的焦點之一,「構建人的意義世界」成為其全部思想的精神內核和一以貫之之道,當然馬克思並沒有刻意去繪製這一體系,而是其所有的理論、學說、行動自覺融匯成一個整體,凸顯出這一精神要旨,彰顯出馬克思特有的精神氣質、理論旨趣和人文關懷。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類整體發展的歷史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理論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之辯證統一,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邃的世界眼光與高尚的時代情懷。
  • 「原子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起源的影響
    編者按馬克思思想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只有放在西方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革中才能獲得準確的把握和公正的評判深入探討與馬克思思想的誕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具體事件和問題,有助於我們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對西方傳統的傳承與超越,進而彰顯馬克思思想的不朽價值。本版特刊發3篇文章,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與討論。「原子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種哲學形態,也是觀照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一、弗洛姆與馬克思的異化思想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思想,既是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起點,也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狀態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異化現象與工人的勞動結合起來,提出異化勞動的思想。馬克思對此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馬克思文本中的資本邏輯與人的邏輯  馬克思畢其一生的理論探究,就是在「書房與現實」的結合互動中,揭示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這是他整個思想理論的主題和主線,他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和主線而展開的,馬克思思想演進的歷程,也是圍繞這一主題和主線而進行的。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該成果認為,人們應該從動態發展的角度,揭示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豐富而深刻的理論內涵,切忌局限於某一個時期的馬克思歷史決定論思想,並把其絕對化、簡單化。基於此,該成果從邏輯與歷史統一的角度,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演化的內在規律;在思維具體中構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體系,展示了這一歷史理論的豐富內涵和辯證本性,闡明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是徹底超越機械歷史決定論和唯心主義歷史決定論兩極對立的科學歷史理論;同時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和方法,概括了當代科學和歷史哲學的最新成果,顯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當代價值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黑格爾的學生們對著老師的偉大創作不知所措,正是馬克思史無前例地把社會歷史之現實的思想注入到哲學理論中,並且構成了馬克思宏大理論敘事的直接前提。我們在思想史中談論馬克思哲學時,交織在一起的不同性質的批判與繼承的關係,在思想史梳理過程中引發一些爭議和分歧是自然的。
  •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2016年01月23日 09:33 來源:《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6期 作者:劉勇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辯證汲取了先前思想家有機體學說的思想養分
  • 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2)
    三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有其深層的方法論根源。此時,真正支撐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及其政治經濟學進行顛覆性批判的方法論基礎,不僅包括索緒爾和巴特的符號學方法,更根本的是莫斯和巴塔耶的象徵交換與非生產性耗費理論。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三、人與自然關係異化衝突的根源及徹底和解路徑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中蘊含著這樣一個內在邏輯:只要人類存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就不會中斷,更不會結束。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中蘊含著這樣一個深層邏輯:即資本家憑藉自身的資本霸權,僱傭工人並佔有工人的勞動及勞動成果,進而控制自然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