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起源的影響

2020-11-25 掌上懷化

編者按

馬克思思想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只有放在西方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革中才能獲得準確的把握和公正的評判。深入探討與馬克思思想的誕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具體事件和問題,有助於我們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對西方傳統的傳承與超越,進而彰顯馬克思思想的不朽價值。本版特刊發3篇文章,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與討論。

「原子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種哲學形態,也是觀照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作為古希臘哲學第一個成型的理論體系,從醞釀、雛形、質疑、矯正、修補到完善,耗費了當時哲學家(無論是歸屬於這一流派者,還是反對者)絕大部分心力,雖然其中確有樸素性和直觀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以一個典型的個案記錄和呈現了人類哲學思維發展的曲折進程和可能達到的高度,並且對後世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原子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起源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他在柏林大學學習期間所做的名為《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極為詳細地梳理了這一學說所涉及的具體議題以及圍繞它們在不同的哲學家之間展開的爭論,隨後撰寫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表達了他對世界的初步思考,標誌著其哲學思想的起源和自我意識的形成。

世界是一種包含多重矛盾的存在

按照原子論,作為世界的本原的除了原子,還有與之相對的虛空。如果把虛空想像為空空如也,即空間的無,那麼作為對其直接否定的原子就是一個空間的有,即空間中的點。作為空間中的點,原子的特性比如堅實性或強度等還是顯現不出來,因而它只有通過否定空間,即通過原子運動過程形成的時間來實現。這樣,原來在虛空中、純粹由空間來規約的原子通過否定空間而被賦予了另一種存在形式,即時間的存在。就是說,一方面原子的存在是純粹的物質性存在,另一方面在原子中還包含一個環節,即它是純粹形式的、概念的存在,同時這種存在也是偶然性的,即是對一切必然性的否定、對既有定在關係的否定。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的功績在於,他把兩個環節、兩個方面都呈現出來了:原子—虛空、空間—時間、物質—形式(主體)、必然—偶性、定在—非定在、絕對—相對等等,它們之間雖然是互相矛盾的,但是雙方又都包含在同一原子和物體之中。

原子偏斜運動的哲學寓意是「自由」

由於原子運動是在其所包含的各種特性、環節都存在(無論是隱匿的還是顯性的)的情況下進行的,當這些特性、環節互相對立起來時就開始了向現實轉化的進程。如果說,原子運動的絕對的、必然的定在是直線,那麼與其相對立的存在、原子對定在的擺脫、對絕對運動的否定而形成的另一種運動形式,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就是脫離直線的偏斜。如果作為純粹獨立的原子像天體一樣,那麼此時它已經不會按既定軌道即不會按直線而是要按斜線來運行了;如果說直線下落運動是原子非獨立性的運動,那麼偏斜運動就把這種獨立性體現出來了。這樣,「伊壁鳩魯就以原子的直線運動表述了原子的物質性,又以脫離直線的偏斜實現了原子的形式規定」。盧克萊修對伊壁鳩魯的這番苦心給予了準確的理解和高度的評價,說偏斜打破了「命運的束縛」,對於原子來說,偏斜是其中對定在進行的鬥爭和對抗。

原子的這種變化最大的哲學蘊含則是自我意識的凸顯。無論物還是人形成的標誌首先表現在自我的變化和發展。它誠然要與他物發生關係,但這個他物首先是它自身,即在自身內部這個他物以直接存在的形式同它的個體性相對立。一個人與之發生關係的他物不是一個不同於他的存在,要使自己成為唯一現實的客體,就必須在自身中打破其固有的定在,即欲望和純粹自然的力量。而自我排斥、反省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這是同那種把自己看作是直接存在的東西、有個體性的東西的自我意識相適應的。正是在這種自我排斥、反省中,真正的「我」誕生了。作為本原,原子的形式與作為其對立面的物質也是在原子的排斥中銜接起來的,即表現在直線下落中的原子的物質性和表現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規定結合在一起了;正是在原子的這種自我排斥和結合中,「原子—物—人」的體系逐步形成和實現了。

「哲學的世界化」與「世界的哲學化」的統一

對原子論的上述解釋啟發馬克思,哲學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既是矛盾的甚至是衝突的,又是雙向互動、相互促進和提升的。哲學家是帶著自我意識、帶著一定的原則面對現實的,因為現實不是自我和原則的演繹、說明和論證,而是自我和原則之外的存在及其運動,這樣就有一個二者之間適應或者不適應的問題。這無疑會打破或者改變哲學家原初的意圖、設計、邏輯乃至觀點。一個哲學家由於考量適應不適應的問題有時會犯表面上首尾不一貫的毛病,這是可以理解的,他本人也許也會意識到這一點。這其中最關鍵的地方在於,他的原則本身是否充分、周延、深邃和包容,或者哲學家對自己的原則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持開放的態度。如果一個哲學家確實使其原則適應了現實,那麼就可以根據其理論的內在本質來說明那些外在的東西。而現實中的東西獲得解釋、理解和引導而表現為進步,並不是意味著哲學家的「變節」和初衷的改變,而是表徵著知識的進步、哲學原則的進步,哲學家的本質意識和理論被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同時也獲得超出了意識和理論範圍的意義。

理論體系同現實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反思的關係。理論為實現其更大的理想而同外物發生關係,它原先的自洽和完整性被打破,就如「本來是內在之光的東西,變成轉向外部的吞噬一切的火焰」。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在哲學現實化過程中人的自我意識始終具有雙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針對著現實世界,另一面針對著哲學本身。在現實世界的發展,哲學本身成為被顛倒了的關係,人的自我意識表現出雙重自相矛盾的要求和行為。人的自我意識把現實世界從非哲學中解放出來,同時也就是把自身從作為一定的體系束縛著它的哲學中解放出來。自我意識處在發展過程中,並為發展的力量直接掌握,還未超出在理論體系的範圍,但它同理論體系存在著矛盾,當它轉而反對這個體系時,它成為哲學現實化的個別環節。

至此,馬克思不僅釐清了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在統攝和概括出原子論最重要的議題及其所蘊含的自由與必然、個體與總體、本質與現象、短暫與永恆、主體與客體等哲學原則進行了辨析,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較為成型的哲學體系。這可以說是其思想起源期最重要的成果。儘管存在表述晦澀、思路紛雜、思考尚待完善等問題,特別是當時的現實境況和社會發展還未真正進入馬克思的視野,哲學運思與現實生活還缺乏實質性關聯,但有了這樣的哲學意識、主體構架和價值取向,當他馬上面對「《萊茵報》—《德法年鑑》時期」所遭逢的複雜局面時,他能很快辨別和發現其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及其癥結,進而引發出更深刻的思考和比較現實的解決思路。如果沒有「博士論文」的歷練和奠基,這種思想進展是不可能實現的;就更往後的「意識形態批判」和「政治經濟學轉向」來說,也不是對「博士論文」所闡發的哲學原則和框架的拋棄、顛倒,而是在此基礎上的現實化、具體化,是進一步的拓展、開掘和深入。(作者:聶錦芳 北京大學哲學系)

相關焦點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思想退出、學術登場,當代馬克思哲學研究已經突破了傳統的解釋體系和學科建制的藩籬,建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領域基礎之上的總體性的哲學思考成為一種趨勢。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家的工作往往包含著對時代問題的「診斷」。對於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的「時代診斷」是其內在問題意識獲得的基礎。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近來,關於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康德、黑格爾兩種傾向之爭,使得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再次復歸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視野。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以思想把握事情本身黑格爾哲學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馬克思的思想無論就基本概念還是基礎論題而言,大部分都直接脫胎於黑格爾哲學,是以後者為直接的思想資料所取得的超越性進展,並且由於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專門從事哲學體系的建構工作,使得我們今天對馬克思思想本身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必須依靠與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性的對照來展開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是人人皆知的革命導師。特別是在20世紀給世界1/3的人提供了官方學術觀點。他的觀點在世界上影響了好幾代人。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國的特裡爾。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一、弗洛姆與馬克思的異化思想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思想,既是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起點,也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狀態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異化現象與工人的勞動結合起來,提出異化勞動的思想。馬克思對此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這些不同的探討表明:《資本論》仍是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理論構架,任何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深入討論,也都離不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提到馬克思,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馬克思的哲學觀點。現如今,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論述,涉及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阿倫特的誤解主要體現為四點:一是認為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存在無法彌合的邏輯和思想矛盾,二是認為馬克思對勞動的讚頌從根本上違背了自由原則,三是認為馬克思應當為20世紀的極權主義負責任,四是認為馬克思「實現哲學」的思想終結了政治哲學的傳統。鑑於阿倫特在政治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別是鑑於她在理解和闡釋馬克思上所產生的廣泛影響,我們必須全面澄清並認真對待阿倫特的這四個根本性誤解。
  • 準確把握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關係
    論壇以「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以及《哲學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江海學刊》等學術期刊約100位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德國社會政治哲學」「馬克思與現當代德國哲學」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哲學著作,在其問世後的大半個世紀裡一直是學術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主要依據之一,影響巨大。然而它在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未能出版,甚至寫作也沒有最終完成,尤其是備受關注的「費爾巴哈章」,離完稿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研究在學界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相關學者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就馬克思是否存在本體論思想以及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具體含意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學術論爭,可謂眾說紛紜。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
  • 原子論的開山鼻祖,唯物主義哲學創始人——宇宙並非無限可分
    他是原子論的開山鼻祖,唯物主義哲學創始人,甚至被認為是「現代科學之父」,他就是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德謨克利特誕生於一個貴族家庭,然而貴族的家世並沒有鎖住他的翱翔之心,他周遊列國,去了亞洲,甚至據說已經到達印度和衣索比亞。他也到訪了埃及,並在那裡住了四年,不斷學習先進知識,他對埃及數學的成就非常讚賞。
  • 思想的光芒永遠閃耀(國際論壇·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馬克思發現的是人類社會關係的根源,重新認識馬克思的大門已經打開  如果人們要從過去200年間尋找那些塑造我們今天思考方式、改變我們生存方式的思想家,不會有太多名字出現在腦海中。
  • 「原子論」的創始者——德謨克利特
    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是「原子論」的創始者,由原子論入手,他建立了認識論。他認為每一種事物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整個世界的本質只是原子和虛空。原子不可分割,並不完全一樣。在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一個自然的原因,這個原因原本即存在於事物的本身。並在哲學、邏輯學、物理、數學、天文、動植物、醫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軍事、藝術等方面,他都有所建樹。
  • 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原標題: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促進社會的權利平等、保護人們的精神自由,是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重要維度。從這三個維度把握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精髓、要義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構建中國倫理思想體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摘    要:馬克思十分關注中國,注重研究中國問題。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和影響的深入研究,馬克思指出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起的野蠻侵略戰爭,認為這場戰爭將會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帶來中國的變革與新生,並對歐洲和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從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發展看,抽象的唯物主義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根本特徵。馬克思只是在受費爾巴哈影響的早期才設想過用一種現成的抽象的唯物主義直接反對唯心主義,並用這種唯物主義去直接教育人民,實現社會變革的目標,也就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