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2020-12-03 巧珠笑談

提到馬克思,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馬克思的哲學觀點。現如今,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論述,涉及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

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西方思想界通常的看法是,馬克思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形上學」,它沿襲了柏拉圖以來的哲學主題,即以追溯整個世界的本質或基質為目標,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則強調,馬克思哲學真正「顛倒了柏拉圖主義」並「完成了對形上學的終結」。這見解凸顯了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而且與馬克思哲學的「文本」相符。

「縱觀整個哲學史,柏拉圖的思想以有所變化的形態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形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而馬克思哲學從一開始就批判柏拉圖主義並拒斥「形上學」。在馬克思看來,「對一種更高的本質的深切追求」是柏拉圖哲學的根本特點,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柏拉圖哲學使「善、目的的這一抽象規定轉化為囊括世界的、全面展開的哲學」;這種對抽象普遍性的崇拜必然導致神秘主義,從而為後來的基督教精神創造了思想前提。在這一點上,後現代主義理論先驅尼採與馬克思不謀而合,認為柏拉圖哲學把善作為最高理念,是「先於基督教而基督教氣味十足」。

形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所以,對柏拉圖主義的批判必然促使馬克思批判整個「形上學」。研讀《神聖家族》可以看出,馬克思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批判了「形上學」,並認為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形上學的全部財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質和神靈的事物了」。

形上學這種哲學形態的根本缺陷就在於,它關注的是脫離了人及其活動的宇宙本體或「終極存在」,不僅「本體」在其中成為種抽象的存在,而且人本身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人和人的世界都消失了。因此,應「否定現存的哲學」並「消滅哲學本身」,使哲學面向「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關注「人類世界」。馬克思斷言:「這種形上學將永遠屈服於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並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

完成這一任務的正是馬克思本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前提是確認自然界的「優先性」,但它關注的並不是抽象的本體、抽象的物質,更不是以經院哲學的方式抽象地談論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狀態和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的批判,揭示被物的自然屬性以及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

這就是說,馬克思哲學拒斥「形上學」並實現了哲學主題的轉換,即從宇宙本體轉向人類世界,關注著「現存世界的革命化」。用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的話來說就是,馬克思哲學不是為了佔有「全部真理」,而是無限地追求真理;不是「為千秋萬代而營建」,而是「為他們自身的時代而拆解」。在馬克思這裡,「哲學進入其終結階段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譜系中,實踐範疇僅僅被作為認識論的範疇。

在認識論之外,即使提到實踐範疇,也只是一種應酬式的熱情。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則強調實踐的存在論意義,認為馬克思對社會生活實踐本質的強調,旨在突破西方哲學的知識論譜系,以立足於從人的活動來理解社會存在。應該說,這一見解深刻並具有啟示性,在馬克思哲學中,實踐的確具有存在論意義。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實踐是使存在和人的存在相互生成、相互轉化的原創性活動,人在這個世界上誕生之後,就通過實踐進入到存在的組合中,並以自身賦予存在以新的尺度—社會性,從而使存在具有「為我而存在」的性質;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天地立心」,在物質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重建世界,實踐因此構成了現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因此,人們的存在就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

在馬克思哲學中,實踐的權威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存在於認識論中,而且搏動於自然觀、歷史觀之中:在自然觀中,實踐是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實踐」揚棄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二元對立;在歷史觀中,實踐構成了社會的本質和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的歷史」和「歷史的自然」相統一的基礎,「實踐」消除了「物質的自然」和「精神的歷史」對立的神話。

正因為實踐具有存在論意義,所以馬克思以實踐為出發點,來考察和理解人類世界,來審視、評價和改變以往哲學的範疇和規範。實踐是馬克思哲學為之旋轉的真正的太陽,只有把「實踐」作為主旋律導入馬克思哲學這一宏偉的交響樂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才能表現為美妙的和諧。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同時蘊含著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確認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必然使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注意到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的確如此。馬克思哲學在對現代化負面效應的批判中預見到「後現代」,即當代社會的某些重要特徵,因而它與西方當代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並非如同冰炭,不可相容。同時,西方當代哲學的其他流派都是從人類世界的某一側面、某一環節、某種關係出發,並把人類世界歸結於這一側面、環節、關係,因此它們並未從根本上、整體上把握人類世界。

馬克思哲學則抓住了人類世界的根本—實踐,並從這一根本出發向人類世界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種關係發散出去,其本身成為一個思維整體,因而「不可超越」,並構成了西方當代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源頭活水。用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的話來說就是,西方當代哲學的其他流派只是同「零碎生活的局部原則」相一致,而馬克思哲學則提供了「整體社會的視界」,它讓當代西方哲學各個流派「各就其位」,「既消化又保留了它們」。馬克思哲學的確是當代「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

而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對馬克思哲學的褒與貶,公正也好,偏頗也罷,對我們來說,其意義主要在於其中呈現出來的一種對馬克思哲學的新理解。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既解構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又解構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解釋系統,重新直面馬克思哲學的「文本」,使馬克思哲學中某些長期以來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成分得以「甦醒」後現代話語倡導異質性和邊緣性,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所理解的馬克思哲學,即後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也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和把握游離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譜系之外的馬克思哲學,從而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馬克思關於自由和必然以及人和自然、東方和西方關係的論述,以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後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是以零散、疏離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對於馬克思哲學,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往往強調其方法而非結論,重視其思路而非體系,讚賞其某些片斷而非整體。更重要的是,一些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對馬克思哲學中某些成分的強調,其意圖在於對作為整體的馬克思哲學進行解構,使其呈現內在的對抗性和自我消解性。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或隱或顯有這樣一種看法,即當馬克思哲學被發揮成一種批判性的政治觀念時,其原初的哲學觀念的批判性就受到嚴重抑制,從而不可能貫徹始終。因此,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的哲學文本變得支離破碎,不再具有一以貫之的統一意義。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留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近來,關於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康德、黑格爾兩種傾向之爭,使得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再次復歸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視野。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世界對「形上學」定義本身也還有爭議。形上學屬於哲學範疇,這個是沒有爭議的,形上學的老祖宗是亞里斯多德。但形上學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哲學,還是有爭議的。西方哲學認為,形上學是唯心論的基礎,主要研究的是超自然界本原、靈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關係等問題。因此,一般認為,形上學是把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或者無法證實其存在的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抽象。形上學的主要分支有:本體論、認識論、古代宇宙論、玄學等。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   自改革開放以來,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一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常青樹」。馬克思究竟如何變革舊哲學而創立一門新哲學?對此, 不少學者都作了深入研究。國內學術界提出了「兩次轉變說」和「雙重邏輯說」。近幾年來, 孫正聿、張一兵和吳曉明等教授又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
  • 「原子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起源的影響
    編者按馬克思思想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只有放在西方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革中才能獲得準確的把握和公正的評判深入探討與馬克思思想的誕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具體事件和問題,有助於我們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對西方傳統的傳承與超越,進而彰顯馬克思思想的不朽價值。本版特刊發3篇文章,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與討論。「原子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種哲學形態,也是觀照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阿倫特之所以會有這個認識上的盲點,原因之一在於,她與她同時代政治哲學家施特勞斯一樣,在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上都犯了一個原則性錯誤,這就是只看到了馬克思政治哲學與近現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同質性,而沒有意識到前者對後者所構成的突破性推進和革命性轉換。
  • 謝耘:從辯證唯物主義到老鼠哲學、庸俗哲學與唯心主義形上學
    經濟是社會的基礎與核心,利益訴求的滿足,當然是一個社會要實現的主要核心的功能。但是,如果社會成員滿眼只有利益,它與動物世界還有本質性的差異嗎?這樣的社會又將走向何方? 西方現代政治體系就是建立在庸俗哲學以利益為最高原則的基礎之上。每一次大選,候選人都使出渾身的解數去迎合最多選民的利益訴求。這成為了西方最引以為自豪的「普世價值」。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稍後,霍克海默在其名篇《唯物主義與形上學》中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他首先正確指出,把唯物主義歸結為「任何真實的東西都是物質的東西」,以及由此引發的「精神活動能否分析為物質過程」的爭論,都是荒謬的和毫無意義的,因為唯物主義並非一種普通形上學。「唯物主義觀點不相容於那種向人發出絕對要求的觀念。這種要求只有在存在著對絕對意識有所信仰的地方,才可能是合理的。」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李猛:現在有兩種不同的傾向:分析哲學思潮興起以後,形上學在某種意義上被認為是一種哲學疾病,是可以被消除掉的;而對大陸哲學來說,形上學一直有很大的影響,但大陸哲學的主流也是在某種意義上批判形上學,而且這種對形上學根本問題的檢討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西方如果要走出形上學,其整個思想的特殊性是很難保持住的。
  •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這裡我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意義。我這裡所說的形上學與我們平常在馬哲裡面學到的不一樣。讀到了這裡引發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形上學重建者-康德(1)究竟什麼是形上學,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形上學有什麼不同?
  • 準確把握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關係
    論壇以「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以及《哲學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江海學刊》等學術期刊約100位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德國社會政治哲學」「馬克思與現當代德國哲學」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康德對哲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過人們更多地關注康德對形上學的批判和他的認識論思想,而往往忽略了他的形上學情懷,我想更進一步突顯其哲學中的這一方面。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在科學方法論史上,康德是從近代自然科學到現代自然科學承前啟後的人物,其方法論思想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康德被稱為西方哲學史上的「哥白尼革命」。邏輯實證主義即邏輯經驗主義系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為維也納學派所倡導,因其學說的核心是邏輯分析的可證性而得名。該學派的一些觀點對現代科學方法論亦有重要影響。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自然主義」的文化哲學觀念本質上應該屬於文化學的範疇。  二是「形上學」的文化哲學觀念。這種文化哲學觀念反映了哲學的形上學本質,承繼著西方本體論哲學的追求,把文化作為世界和人的本質,從世界是文化的世界和人是文化的人出發,來詮釋整個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不同圖景及其變化運動。
  • 力圖全面準確反映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和基本內容-光明日報-光明網
    第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西方哲學史的主要理論進行系統闡述。教材充分反映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經典作家對西方哲學史上重要派別及其代表人物和社會文化背景的重要評價和有關論述,並以此為指導闡述有關問題。教材的主要線索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上學、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矛盾,通過哲學爭論來闡述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和主要環節。
  • 推薦|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與神話》
    「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擬將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經典著作和高端的研究成果匯集起來,以理論性、綜合性、前沿性為選編特點,進行系統、規模地引進和收錄,力爭實現此研究領域的寬覆蓋。內容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系列、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馬克思主義的當代闡釋系列、馬克思思想研究系列。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在講座中,郭湛先生從「創造與闡釋在哲學史上的轉換」「個體、群體、整體諸層面及其關聯」「當代中國哲學發展中的闡釋和創造」「創造和闡釋的變奏的啟示」四個層面依次展開,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哲學發展中創造與闡釋的歷史變奏。他認為,相對於西方哲學更注重創造,中國傳統哲學顯得更注重闡釋。這提醒中國哲學的後人們既要正確對待闡釋的歷史作用,又要看到創新不足帶來的問題和可能導致的困境。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不再像古希臘哲學那樣把眼光投向自然世界和客觀存在,而是把靈魂和上帝作為研究的對象。因此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關於主觀精神世界的哲學,具體表現為心靈哲學和宗教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儘管具有種種扭曲和偏頗的形式,但是它對於西方哲學精神向自身內部的深化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構成了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