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馬克思,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馬克思的哲學觀點。現如今,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論述,涉及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
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西方思想界通常的看法是,馬克思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形上學」,它沿襲了柏拉圖以來的哲學主題,即以追溯整個世界的本質或基質為目標,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則強調,馬克思哲學真正「顛倒了柏拉圖主義」並「完成了對形上學的終結」。這見解凸顯了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而且與馬克思哲學的「文本」相符。
「縱觀整個哲學史,柏拉圖的思想以有所變化的形態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形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而馬克思哲學從一開始就批判柏拉圖主義並拒斥「形上學」。在馬克思看來,「對一種更高的本質的深切追求」是柏拉圖哲學的根本特點,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柏拉圖哲學使「善、目的的這一抽象規定轉化為囊括世界的、全面展開的哲學」;這種對抽象普遍性的崇拜必然導致神秘主義,從而為後來的基督教精神創造了思想前提。在這一點上,後現代主義理論先驅尼採與馬克思不謀而合,認為柏拉圖哲學把善作為最高理念,是「先於基督教而基督教氣味十足」。
形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所以,對柏拉圖主義的批判必然促使馬克思批判整個「形上學」。研讀《神聖家族》可以看出,馬克思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批判了「形上學」,並認為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形上學的全部財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質和神靈的事物了」。
形上學這種哲學形態的根本缺陷就在於,它關注的是脫離了人及其活動的宇宙本體或「終極存在」,不僅「本體」在其中成為種抽象的存在,而且人本身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人和人的世界都消失了。因此,應「否定現存的哲學」並「消滅哲學本身」,使哲學面向「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關注「人類世界」。馬克思斷言:「這種形上學將永遠屈服於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並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
完成這一任務的正是馬克思本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前提是確認自然界的「優先性」,但它關注的並不是抽象的本體、抽象的物質,更不是以經院哲學的方式抽象地談論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狀態和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的批判,揭示被物的自然屬性以及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
這就是說,馬克思哲學拒斥「形上學」並實現了哲學主題的轉換,即從宇宙本體轉向人類世界,關注著「現存世界的革命化」。用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的話來說就是,馬克思哲學不是為了佔有「全部真理」,而是無限地追求真理;不是「為千秋萬代而營建」,而是「為他們自身的時代而拆解」。在馬克思這裡,「哲學進入其終結階段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譜系中,實踐範疇僅僅被作為認識論的範疇。
在認識論之外,即使提到實踐範疇,也只是一種應酬式的熱情。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則強調實踐的存在論意義,認為馬克思對社會生活實踐本質的強調,旨在突破西方哲學的知識論譜系,以立足於從人的活動來理解社會存在。應該說,這一見解深刻並具有啟示性,在馬克思哲學中,實踐的確具有存在論意義。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實踐是使存在和人的存在相互生成、相互轉化的原創性活動,人在這個世界上誕生之後,就通過實踐進入到存在的組合中,並以自身賦予存在以新的尺度—社會性,從而使存在具有「為我而存在」的性質;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天地立心」,在物質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重建世界,實踐因此構成了現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因此,人們的存在就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
在馬克思哲學中,實踐的權威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存在於認識論中,而且搏動於自然觀、歷史觀之中:在自然觀中,實踐是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實踐」揚棄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二元對立;在歷史觀中,實踐構成了社會的本質和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的歷史」和「歷史的自然」相統一的基礎,「實踐」消除了「物質的自然」和「精神的歷史」對立的神話。
正因為實踐具有存在論意義,所以馬克思以實踐為出發點,來考察和理解人類世界,來審視、評價和改變以往哲學的範疇和規範。實踐是馬克思哲學為之旋轉的真正的太陽,只有把「實踐」作為主旋律導入馬克思哲學這一宏偉的交響樂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才能表現為美妙的和諧。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同時蘊含著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確認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必然使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注意到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的確如此。馬克思哲學在對現代化負面效應的批判中預見到「後現代」,即當代社會的某些重要特徵,因而它與西方當代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並非如同冰炭,不可相容。同時,西方當代哲學的其他流派都是從人類世界的某一側面、某一環節、某種關係出發,並把人類世界歸結於這一側面、環節、關係,因此它們並未從根本上、整體上把握人類世界。
馬克思哲學則抓住了人類世界的根本—實踐,並從這一根本出發向人類世界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種關係發散出去,其本身成為一個思維整體,因而「不可超越」,並構成了西方當代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源頭活水。用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的話來說就是,西方當代哲學的其他流派只是同「零碎生活的局部原則」相一致,而馬克思哲學則提供了「整體社會的視界」,它讓當代西方哲學各個流派「各就其位」,「既消化又保留了它們」。馬克思哲學的確是當代「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
而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對馬克思哲學的褒與貶,公正也好,偏頗也罷,對我們來說,其意義主要在於其中呈現出來的一種對馬克思哲學的新理解。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既解構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又解構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解釋系統,重新直面馬克思哲學的「文本」,使馬克思哲學中某些長期以來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成分得以「甦醒」後現代話語倡導異質性和邊緣性,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所理解的馬克思哲學,即後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也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和把握游離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譜系之外的馬克思哲學,從而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馬克思關於自由和必然以及人和自然、東方和西方關係的論述,以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後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是以零散、疏離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對於馬克思哲學,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往往強調其方法而非結論,重視其思路而非體系,讚賞其某些片斷而非整體。更重要的是,一些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對馬克思哲學中某些成分的強調,其意圖在於對作為整體的馬克思哲學進行解構,使其呈現內在的對抗性和自我消解性。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或隱或顯有這樣一種看法,即當馬克思哲學被發揮成一種批判性的政治觀念時,其原初的哲學觀念的批判性就受到嚴重抑制,從而不可能貫徹始終。因此,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的哲學文本變得支離破碎,不再具有一以貫之的統一意義。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