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2020-12-06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胡長栓(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體現,也是道路、理論、制度自信能夠根植於人們內心的深層動因。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關於文化哲學的研究日益活躍深入,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重要成果,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為不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文化哲學作為哲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學科,人們對其的理解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如何理解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哲學,仍然是今天文化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1.文化哲學的多樣化理解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同樣,哲學觀也決定著哲學的方法論,如何理解文化哲學與如何研究文化哲學是內在統一的。關於文化哲學的不同理解可以從德國哲學家、文化哲學創始人卡西爾有關文化哲學的論述中尋找最基本的概括:「一個批判性的文化哲學不能屈從於兩種解釋中的任何一種。它必須避免自然主義這塊『錫拉巨巖』,又要避免形上學這一大漩渦。」卡西爾在這裡不僅強調了他關於文化哲學的研究旨趣,實際上也為我們揭示了人們關於文化哲學最為普遍的三種觀念。

  一是「自然主義」的文化哲學觀念。這種文化哲學觀念深受自然科學和近代科學主義的影響,把文化作為一種純粹客觀的外在自然,作為一種外在於人的生活和生存的客觀存在,當作科學研究的對象。這一觀念把文化哲學作為一種自然意義上的科學,按照經驗直觀或者實證科學的方法,通過研究不同類型文化的發生、運動、消亡,研究各種文化的要素、結構、構成和功能等,旨在發現人類文化發展變化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這裡的文化通常說來,主要表現為已經積累沉澱成為歷史客觀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價值信仰、行為規範、社會模式等。「自然主義」的文化哲學觀念本質上應該屬於文化學的範疇。

  二是「形上學」的文化哲學觀念。這種文化哲學觀念反映了哲學的形上學本質,承繼著西方本體論哲學的追求,把文化作為世界和人的本質,從世界是文化的世界和人是文化的人出發,來詮釋整個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不同圖景及其變化運動。對於形上學的文化哲學觀念來說,作為一種本體論,文化並不是其研究的根本對象,甚或說根本就不是其研究的對象,文化只是相對於人們把世界和人理解為「自然」的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解,作為一種認識論,其所確證的思維原則是與西方近代以來的科學思維或者說科學哲學相對應的人文主義思維。「形上學」的文化哲學觀念本質上應該屬於哲學的範疇。

  三是「人學」的文化哲學觀念。這種文化哲學觀念基於人的符號性存在,把人看成是「符號的動物」,把文化看成是人類「不斷解放自身的歷程」,認為對人的研究必然要通過對人類文化的研究來實現,因此,文化哲學本質上也就是人的哲學,是為了人而通過文化對人的真正本質的佔有。「以人釋文」與「以文釋人」的純粹統一是人學的文化哲學觀念最基本的方法和特徵,不同於文化學的「文化」研究,這種哲學不是「關於文化的哲學」,也不同於形上學的本體論追求,這種哲學不是關於一般世界的「文化本體論」,而是人性探索歷史中,人學理論研究的一個新路徑。這個路徑反對以往對人本質的抽象認識,堅持人永遠要進行文化創造的自由本質,旨在通過人類所有的文化創造物,主要包括神話、宗教、語言、藝術、科學、歷史等,來實現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復歸。

  以上關於文化哲學最普遍概括的三種觀念,基本上反映了到目前為止人們關於文化哲學研究的主要旨趣,對這三種觀念,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既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區別,又看到它們的相互聯繫,把它們作為文化哲學研究的不同維度,因為文化哲學不應只是純粹理性的對象,當然也不能只是經驗直觀的對象,而應該在實證科學和形上學中實現對二者的超越,完成人學理論的文化詮釋和人自由自覺活動本質的文化確證,從而不斷實現人的解放和對人本質的真正佔有。

  2.文化哲學研究的方法論省思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的基本邏輯,理解了文化哲學,那麼研究文化哲學的方法論也便不難理解。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文化哲學三種最普遍觀念及其內在統一性的認識,彰顯出文化哲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要求。

  一是「哲學就是哲學史」的哲學觀念。黑格爾指出:「我們的哲學,只有在本質上與前此的哲學有了聯繫,才能夠有其存在,而且必然地從前此的哲學產生出來。」恩格斯也強調,任何真正的哲學「就是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這充分說明了,不同於一般科學,任何哲學都應該是有哲學史的哲學,任何哲學研究都離不開對以往哲學的研究。因此,在「形上學」或者說哲學的意義上,文化哲學的研究同樣也離不開對以往哲學的研究,這種研究不僅應包括以往的文化哲學,還應包括以往其他各種類型的哲學和哲學理論,從而不是把文化哲學看成突如其來的所謂「新」哲學,而是當成以往全部哲學的繼續,在哲學的大邏輯中去研究文化哲學的小邏輯。

  二是「形上學」的思維追求。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竭力體現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思想與現實關係的辯證法,不僅體現了理論的實踐訴求,而且也體現了實踐必須不斷把自身上升為理論才能把人的實踐與動物的活動區別開來的本質。因為人決然不會滿足於感官的能力,僅僅停留在經驗的現實面前,而必然要釋放理性的光芒,超越經驗現實的閾限,而達於理性的必然王國,這就是人的形上學本性。文化哲學在更根本的意義上作為哲學,它必然具有一般哲學的一切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形上學」的思維追求,這就意味著,只有超越經驗的文化現象和文化事實,達於對文化思想的思想,達於對文化本身抽象的理性直觀,文化哲學才能實現其哲學自身。

  三是「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批判性邏輯。在談到對未來社會的構想時,馬克思曾指出:「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這裡馬克思不僅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品質,而且也揭示了人類思維應該具有最基本的批判性邏輯。黑格爾關於事物發展正反合的三段論也在事實上揭示了人類思維中批判性邏輯的客觀依據。當然,這裡的批判並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通過對自身對立面的揚棄,去發現自身。具體到文化哲學的研究來說,不僅要把文化現象、文化事實等作為研究的對象,而且要深入到與文化哲學相對應的科學哲學或者說科學主義思潮中去,因為文化哲學的真正研究離不開對科學主義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四是「回到事物本身」的經驗方法。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的重要方法,但現象學的「事物」並不是單純的實在論意義上的經驗對象,而是邏各斯或者說理性把握到的經驗對象。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超越經驗範圍的思想方法是一切哲學的基礎」。現象學的方法和雅斯貝爾斯都闡述了哲學方法超越經驗的形而上本質,但同時這種超越經驗是包含了經驗在內的,而不是沒有經驗的,相反只有以經驗為基礎,才能真正超越經驗。文化哲學是具有現實關懷的哲學,由此也就確證了經驗對於文化哲學的特殊意義,這種經驗就是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文化事實,主要包括人們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價值信仰、行為規範、社會模式,以及社會文化制度等。對這些文化現象和文化事實的客觀經驗性考察,正是文化哲學研究最基本的起點之一。

  五是「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的現實立場。馬克思曾深刻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義大利學者克羅齊的歷史哲學則強調「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而闡明了現實的歷史意義,當然這種歷史意義不是要用現實去裁剪歷史和虛構歷史,而是強調要立足現實去研究歷史。馬克思和克羅齊在這裡都堅持了一種哲學研究的現實立場,也為我們確證了哲學研究要立足現實的方法。文化哲學從一開始就是在面向現實中產生的,也必然要從現實出發,堅持一種立足人類當下生活的現實立場,以增強其現實針對性和意義。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5日 13版)

[ 責編:王宏澤 ]

相關焦點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陳靜)2020年11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京召開。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
  •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2018年08月31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薛剛 字號 內容摘要:政治哲學是公共闡釋理論重要的實踐領域。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關鍵詞: 形上學;哲學觀;哲學的問題;存在論 一 哲學應該說是所有人類文化門類中最為奇特的存在,它的奇特一方面是因為與其它人類文化門類不同,在其它人類文化門類看來哲學似乎從來就沒有什麼發展,它探究的總是哲學中的一些老問題,即便是所謂的新問題也往往導源於哲學中的那些老問題,它的意義也只是因為它是解決老問題的前提而已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在克茲爾看來,這一思想是追溯《存在與時間》之起源的關鍵要素,其發端可以追溯到1919年戰時亟待時期的講座《哲學觀念與世界觀問題》,這也標識著1919年的這一講座成為了《存在與時間》的開端。漢語學界相當及時地注意到了「形式顯示」的重要性。這些研究揭示出「形式顯示」作為方法論最為重要的兩個特徵:(1)「形式顯示」就是現象學方法的運用;(2)「形式顯示」並不是對象化的認識論,而是生命的經驗活動。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面對日益空間化的社會現實,歷史唯物主義如何可能生成出自己的社會空間哲學理論至關重要。但歷史唯物主義不可能直接轉化成為社會空間哲學,更不能淪為實證的非批判的社會空間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所開啟的社會空間哲學是社會批判理論,但它首先並不是對社會現實的直接批判,而是在反思批判西方主流社會科學方法或其中的意識形態基礎上才成為可能。
  • 【京師哲學】羅松濤丨阿多諾非同一性哲學視域中的生存論存在論批判
    早在1931年於法蘭克福大學所作的就職演說《哲學的現實性》中,阿多諾就已經開始質疑單憑思想的力量試圖完全把握現實總體性的同一性哲學。⑥換言之,在阿多諾看來,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新型存在論」並未擺脫傳統唯心主義的出發點:一方面,所有的現實存在者都要被統合到一種類似於「空洞的形式原則」的「存在」之中;另一方面,這種存在論意在祛除客體(存在者)自身相對於主體(思維)而言的異質性(或者說「他異性」)。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討論宇宙生成變化很多時要講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原很多時是說由現實世界的觀察中得到一個本原,例如:火、水、空氣等。但西方哲學的本體論並不是這樣,而是由亞里斯多德的本體範疇演變出來。「本體」成為範疇,成為研究對象,是在亞里斯多德時開始,但亞里斯多德不是由現實世界的觀察中找出來的本原,而由語言的邏輯關係中找出來的。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意義的形成過程把人與文化聯繫在了一起」。因此,文化研究也應圍繞著意義來進行組織。這從本質上要求文化探討與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甚至法律形成研究合力。這既是對認知主義的推動,也是第一次認知革命的延續。新的認知革命關注人們如何獲取世界的知識,如何組織這些知識,如何適應於人類必須生存其中的環境,如何運用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識改變世界。文化認知的研究維度會使我們對人類文化實質問題的理解更臻完善。
  • 面向新時代的發展哲學
    三、改進發展哲學研究的方式與方法  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總是需要形成相應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發展哲學也是如此。面對新時代,發展哲學要有所作為,必須改進研究方式和方法,以保證發展哲學能夠沿著規範化的方向健康推進。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文明衝突論的死結就在於這種理論本身直接反映出一神論的世界觀和認識論。一神論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有一種外在性,這與當初基督教世界把靈魂的救贖交給上帝一樣省事。這種省事的危險之處在於,聖經雖然是不變的,但解釋聖經的人是會變的。同一本聖經,不同的神職人員會有不同的解讀方法,也就可能影響到不同信眾的社會行動。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需要某種意識形態,這是社會大規模合作秩序的文化基礎。
  • 文化哲學:是什麼和為什麼
    從學科分類角度來看,文化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者從哲學研究的理論高度出發,通過對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而展開研究和論述的哲學理論。這裡之所以強調「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是因為只有明確回答了「文化是什麼」和「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這兩個基本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對文化哲學究竟研究什麼、又是如何進行研究的,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課程視域下研學旅行與教育掛鈎卻又因課程化過度和課程化不足而阻礙了研學旅行發揮教育價值。教育存在論揭示研學旅行以質料多樣、可供選擇、可供體驗而具有教育性。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性指:參與研學旅行的主體生成自己的價值性意義和事實性意義,教育發生,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得以展現。給教師和學生放權,讓學生體驗、生成、自評與互評,教師為督導,能夠讓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充分發揮,促使其成為教育的新增長點。
  • 什麼是文化哲學
    德國哲學家狄爾泰作為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將「總體的人」作為研究的中心,強調文化哲學(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強調現實文化創造主體有血有肉的知情意生活與無生命的死的「主體」的區別。他將本體論層次上的「悟」作為目標,追問人的體驗和理解——「悟」如何可能?他要透過邏輯層面,直觀邏輯背後的「事情本身」,即把握人的生命中那「先於邏輯的東西」。狄爾泰明確強調:「人是什麼,只有他的歷史才會講清楚。」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18世紀時,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已初露萌芽。一些歷史學家注意到古代社會的文化遺蹟,搜集民歌和民間故事蔚然成風,產生了英國麥克佛生《蘇格蘭民歌選》、弗列索《金枝》那樣的傳世之作。維柯在這樣的氛圍下提出了自己對歷史研究的獨到見解,開創了透過神話傳說研究人類各種文化、制度、特性起源的先河。神話研究至今仍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法。馬林諾夫斯基、列維―史特勞斯等在這方面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 新中國七十年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程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我們已經從追逐其思想動向的「跟跑」狀態,逐漸發展為與之交流對話的「並跑」狀態。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邁入「領跑」的新階段,是我們亟需思考的現實問題。
  • 西方法哲學研究前沿述評
    西方法哲學歷史悠久、學派林立、觀點各異,為西方法學建構和法治實踐提供了思想資源與理論指導。當代西方法哲學吸收和運用當代西方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論題範圍和研究深度進一步拓展,取得了許多新成果,可以為我國法哲學研究與法治實踐提供啟示和借鑑。   「語言學轉向」   在歷經本體論中心、認識論轉向之後,現當代西方哲學的研究重心轉向語言問題。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眾所周知,「理學」之名是從程顥、程頤兄弟創建的學說而來的,因其以「理」為最高哲學範疇,故名「理學」。而二程的理學同時又被稱作「洛學」,這便帶上了明顯的地理學和地域色彩。所謂「洛」,即今河南洛陽之地。中國南北方之分一般以長江與黃河間的秦嶺淮河為界,而河南恰處於淮河以北,又因位於中國中東部,稱「天下中原」。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哲學的「個性」與「個性」的哲學
    一  哲學的「個性」首先體現為民族性。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這意味著,但凡在歷史上有過重要影響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論思維、哲學思辨。中國人在創造獨具特色農耕文明的同時,構建出了體現中國哲學「個性」的哲學,譬如「和合」文化。
  • ——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葛蘭西不否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本質就是成為群眾的哲學」,也許能夠通過社會變革從人民文化的礦石中冶煉出新唯物主義的珍寶,但葛蘭西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是猶疑的。關鍵在於:用新哲學「對那些在文化上還處於中世紀狀態的民眾進行教育,……把新哲學組成一種略高於民眾平均文化的(那是十分低的)文化,不過這種文化是絕不足以戰勝有教養階級的各種意識形態的」,「因為這種文化根本沒有什麼批判闡述和發展過程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