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程朱理學在20世紀曾一度受到鞭撻,有對二程「天理」的批判,有對尊奉朱熹「四書」者的鄙視。那麼,今天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程朱理學?在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之時,重新探討程朱理學及其文化價值,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二程洛學到朱熹閩學

在中國學術史上,宋代的一大特點是學派繁多林立。與此同時,另一特點便是以地域命名不同學派,諸如濂學、洛學、關學、閩學、浙學、湖湘學等,地域性往往成為某一學派的突出標誌。儘管學派林立,但主線邏輯和佔據主導的無疑是程朱理學,不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產生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而程朱理學的形成和體系化,顯然是經過北宋和南宋兩大階段、跨南北地域的發展才逐漸完備的。

眾所周知,「理學」之名是從程顥、程頤兄弟創建的學說而來的,因其以「理」為最高哲學範疇,故名「理學」。而二程的理學同時又被稱作「洛學」,這便帶上了明顯的地理學和地域色彩。

所謂「洛」,即今河南洛陽之地。中國南北方之分一般以長江與黃河間的秦嶺淮河為界,而河南恰處於淮河以北,又因位於中國中東部,稱「天下中原」。二程的祖籍即在洛陽,兩人活動、從政以及創建書院也都主要在北方,後皆卸任辭官回到洛陽靜心講學著述,故世人便將其學派稱作「洛學」。首先從程顥的地域活動軌跡來看,程顥(1032—1085)嘉祐年間舉進士後,任鄠縣(今陝西戶縣)及上元縣(今南京一帶)主簿、晉城令(今山西晉城市),因有治績官至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後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其間歸鄉侍奉父親,主要時間都在北方。程頤(1033—1107)歷任汝州團練推官、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王安石當政時不被起用,與兄程顥在洛陽講學,曾一度被貶到四川涪州,但晚年歸鄉隱居龍門著述終老。也就是說,二人主要的學術活動與講學都是在故裡進行的,其中最著名的為嵩陽書院和伊皋書院。《宋史》本傳說:程顥在政治上受到壓抑後,「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程頤自述,他的著書時間主要在60歲以後,《二程集》中有曰:「吾四十歲以前讀誦,五十以前研究其義,六十以前反覆繹,六十以後著書。」學界一般認為,程頤的思想體系和著書講道與伊皋書院關係密切,史料亦證明《周易程氏傳》的撰寫和傳授大部分時間在伊皋書院進行。正是在這樣的授學著述過程中,「洛學」形成規模並產生了廣泛影響。對二程理學的創立和貢獻,歷代研究浩如煙海,在此不作贅述。僅以開創新儒學而言,對於儒家道德教育,二程不僅將其提到「天理」的高度,進而總結出一套道德教育規律,提出「存誠」「居敬」「集義」等思想,並在教材上始開「四書」與「五經」並列之先河,創造了一個從孔子到曾子,再到子思至孟子的義理道學體系。

理學之所以在北方先行興起併名聲大振,無疑與宋代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相關。而隨著北宋滅亡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方遂成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那麼,南方的理學是誰帶過去的呢?這便是程門弟子楊時、謝良佐、周行己、許景衡等人。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一書中說:「二程的門生將『洛學』帶回自己的家鄉,傳入陝西、四川、荊湖、福建、兩浙、江南等地,在各地生根開花,形成南宋時期主要的各個學派。」其中無疑數朱熹閩學的成就最高,以至與二程珠聯璧合地完成了理學的系統建構。對於朱熹與二程的淵源關係,清代學者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中說得很清楚:「自龜山而豫章為一傳,自豫章而延平為再傳,自延平而朱子為三傳」,此「謂文靖四傳而得朱子,蓋統四先生言之」。也就是說,二程之學是由程門弟子楊時經一傳弟子羅從彥,再傳弟子李侗三傳至朱熹的,因得承襲二程「洛學」的正統,最終經過朱熹集大成而形成「閩學」,並成為二程理學發展的主線,被統稱為「程朱理學」。可見,宋代程朱理學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僅經過南北兩宋和由北南傳的歷程,而且得之於同一師門淵源相傳與完善。因為有朱熹的理論貢獻,尤其是他編撰了《四書集注》《論孟精義》《太極圖傳通書》《程氏遺書》等,將理學系統化、體系化,才有兩宋理學的貫通和完整體系,這也成為中國哲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書院文化的播撒及其教育價值

理學與書院的關係極為密切。程朱辦學講學,最突出的一個特徵就是書院的創辦,由此播下綿延千年的書院文化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據《中國歷代書院志》載:「書院始於唐而盛於宋。」從時代先後和地理學視域看,與二程相關的書院較早出現在北宋和北方,即如嘉祐元年(1056)「二程講經於(開封)繁塔之左」和程顥於治平四年(1067)任晉城縣令建晉城書院(又稱「程顥書院」「古書院」),其後二程主要創建和講學於洛陽周邊的程氏書院、伊皋書院、大程書院、春風書院、嵩陽書院、龍門書院等。當然北宋時南方也已建有書院,如景佑年間(1034—1038)範仲淹知嚴州事創建了釣臺書院,與朱熹相關的瀛山書院前身「雙桂書堂」亦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南宋時南方書院空前繁盛,朱熹所創辦的滄州精舍(後詔賜「考亭書院」)和講學之地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鵝湖書院等更是名聲赫赫。據著名史學家方彥壽《朱熹書院與門人考》,朱熹一生親自創辦書院4所,修復書院3所,讀書講學的書院47所,題詩題詞的書院13所,總共67所。可以說,兩宋時期,書院文化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

進一步看,正是上述教育、學術、書院的一體化,開創了自宋以後一種獨特的講授傳播途徑,同時也將書院文化播撒到了社會各階層和民間百姓之中,直接影響到各地鄉俗民風的經義化育。例如晉城書院(位於今山西晉城市)是北宋治平年間程顥所建最早講學之所,一般被認為是「理學之源」,也是程顥早期教育實踐之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版《澤州府志》曾載:「宋(英宗)治平四年,明道先生來令晉城,建鄉校七十二處,社學數十所。行縣時親為兒童正句讀。春風藹仁,所在向化。迄今人猶嚮往之。陳跡竟莫可考,唯鳳臺城西北鄉,地名書院村有明天啟間石碣,書『古書院』三字。」據後世統計,由於程顥興教辦學所產生的影響,晉城自兩宋至其後的數百年間,澤州5縣就有進士及第者二三百名,金代狀元李俊民、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尤為傑出。再如朱熹創辦的考亭書院(位於今福建南平市建陽區),朱子在此講學授徒八年,群賢畢至,包括其時已聞名的門人弟子蔡元定、黃幹、葉味道、蔡沈及來自廣東潮陽的鄭南升、郭叔雲等一大批學人,某種意義上成為南宋之學術研究和教育中心,並形成以朱子為代表的考亭學派。而這些人受朱熹的影響,在學成返回家鄉後也紛紛創建書院,由此將古代書院建設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帶給各地深遠的歷史影響。

應該說,程朱書院及其文化傳播不僅是當代彌足珍貴的中國文化史遺存,對於今之教育亦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元初大儒郝經《宋兩先生祠堂記》載:「明道先生令澤之晉城,厚風化,立學校……未幾被儒服者數百人,耕夫販婦亦知愧謠諑道文理。」明代張琾《重修程子祠》談到其輻射力「達乎鄰邑高平,漸乎晉絳,被乎太原,所謂濟濟洋洋有齊魯之風焉者」。南宋黃幹在《朱文公行狀》中對朱子亦給予了高度評價:「紹道統,立人極,為萬世宗師。」朱熹在創辦和重建書院過程中,曾親自製定學規並編撰各類教材,例如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及修己治世道理都作了明確闡述,不但成為後續中國社會書院辦學的模式,且為世界教育界矚目,成為國內外教育家建構教育制度的重要資源。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宋元理學視域下的郝氏家學與郝經詩文理論研究」(17BZW04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侯文宜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意義的形成過程把人與文化聯繫在了一起」。因此,文化研究也應圍繞著意義來進行組織。這從本質上要求文化探討與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甚至法律形成研究合力。這既是對認知主義的推動,也是第一次認知革命的延續。新的認知革命關注人們如何獲取世界的知識,如何組織這些知識,如何適應於人類必須生存其中的環境,如何運用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識改變世界。文化認知的研究維度會使我們對人類文化實質問題的理解更臻完善。
  • 跨越千年的怦然心動|探訪二程書院,再沐理學之光
    木蘭故裡,大美黃陂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精彩~~~▲探訪二程書院,再沐理學之光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國宋朝以後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而程顥、程頤兄弟則是程朱理學的奠基者,並稱為「二程」。二程源出安徽,其祖在唐朝時移居河北,出生於湖北黃陂草木巷(今文教巷)程鄉坊,卒後歸葬河南。在今湖北黃陂仍然保留著其相關的建築,其中以二程書院最為有名。在去往二程書院的街道牆壁上有介紹程顥、程頤的書畫作品,寫著「二程故裡,花柳前川」的字樣。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已將「共建人文灣區」、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等列入重要舉措;他認為此次會議是研討地域文化與族群文化傳承的學術盛會,對堅定中華民族自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促進嶺南文化創新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劉寧作品《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出版
    唐詩詠長安散發出的芬芳似乎千餘年來尚在西安這座古都裡瀰漫,近日由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寧撰寫的《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在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仍然充盈著濃鬱的漢唐芳香。該書作為陝西出版資金精品項目成果,共計33萬餘字,是劉寧耗時多年,以文本細讀、史料考證、田野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完成的一部百年西安城市史、文學地理學研究專著。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陳靜)2020年11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京召開。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
  • 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
    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研討活動順利舉行 2020年11月21日 14:07:58 來源:四川新聞網 > 四川新聞網消息(高惠玥)11月20日,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研討活動在德陽市第一小學校順利舉行。
  • 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忠實」的前提是以原文為中心,是單維面向原文及其意義的,顧及靜態意義,「忠實」的譯文就正確,否則為錯誤。且「忠實」主要用於檢驗譯文結果,而「求真」用來說明譯者行為,兼及評價譯者行為下譯文的質量。  周領順論述過翻譯和翻譯活動性質之別。
  • 嶽麓書院講壇第429期|湯勤福:集權禮制的變遷階段及其特點
    紅網時刻11月18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1月23日(周一)下午15:00,嶽麓書院講壇第429期將邀請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湯勤福教授講學,主題為「集權禮制的變遷階段及其特點」,講述集權禮制的特徵、誕生、初步發展、成熟、下移、漢制恢復及滿漢混融等問題。
  • 以「夏學」求真文——臺灣奉元書院的文化求索故事
    走進臺灣奉元書院的會客廳,創院宗師愛新覺羅·毓鋆的遺訓和雕像肅然而立,提醒著求學者要以華夏思想解決時代問題。  奉元書院位於臺北市中心一棟寫字樓裡,成立於2012年,以學會形式運作,其前身是毓鋆先生的私塾「天德黌舍」。書院定期開設國學班、舉辦文化研討會。毓鋆的弟子們還常年在兩岸講學,致力弘揚經典,推動建設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
  • 書院在線 | 中江書院255周年慶,深根行動再添新書院
    書院在線,在線看書院書院在線是書院中國基金會推出的書院信息、資訊聚合平臺,
  • 古代書院的現代化「重生」
    往「舊書院」裡注入新生機,復活古代書院的文化傳承功能,成為一種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正誼書院追求的是活態保護,它為傳統書院的「現代化轉型」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讓傳統文化「接地氣」  年初,正誼書院正式重裝開放,這裡不僅陳列眾多國學經典書目,每個周末、傳統節假日,還開設少兒國學、傳統文化的公益課程。
  • 二程書院探真相
    在武漢黃陂的二程書院我找到了答案,這其實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哲學流派有關。一般認為,理學起源於韓愈,以韓愈的《論佛骨表》為理學興起的標誌。韓愈之後,有他的弟子李翱,後有宋初三先生,再有北宋五子,至朱子集其大成,至王陽明再創新高峰。他們哲學的中心觀念是「理」,把「理」說成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二程書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魯臺村。
  • 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作為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的交叉,生物地理學旨在了解歷史因素和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預測生物多樣性對快速全球變化的響應,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 喬江書院 風雨滄桑
    設立在三賢堂內的喬江書院,是除嶽麓書院外,長沙建立最早的書院。喬江書院曾在明朝洪武年毀於大火。之後,鄉民集資重修的書院,維持了近六百年。 一 去喬口的那天下午,雨突然大了起來,雨點落在臉上,濺起一片冰涼,單薄的衣服扛不住成串落下的雨水,只得把手裡的傘撐開來。撐著傘,走過空空的百壽長街,走過長長的柳林湖棧道,走過窄窄的小巷,終於走進了喬江書院。
  • 【中國科學報】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課程視域下研學旅行與教育掛鈎卻又因課程化過度和課程化不足而阻礙了研學旅行發揮教育價值。教育存在論揭示研學旅行以質料多樣、可供選擇、可供體驗而具有教育性。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性指:參與研學旅行的主體生成自己的價值性意義和事實性意義,教育發生,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得以展現。給教師和學生放權,讓學生體驗、生成、自評與互評,教師為督導,能夠讓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充分發揮,促使其成為教育的新增長點。
  • 現在是歷史地理學最好的時代
    20世紀50年代,在侯、譚、史三位先生的引領下,主要在地理學的支撐下,歷史地理學得到迅猛發展。可以說,直到這個時期,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轉變才真正實現。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各主要分支漸次展開。  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的第一道分水嶺是研究範圍的變化。沿革地理作為傳統史部的一個門類,基本上只研究歷代疆域政區沿革,此外雖兼及都邑、河渠,但並不佔重要地位。
  • 科學網—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並致辭。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
  • 《地理學與生活》:梳理古老地理學龐雜分支,可讀性強的經典之作
    領銜編著的阿瑟·格蒂斯是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傑出學者獎的獲得者,他的妻子朱迪絲·格蒂斯曾參加過「美國中學地理學計劃」,而傑爾姆·D.費爾曼教授則尤其擅長城市與經濟地理。而這本書的中文版,也是由北京大學的教授們傾力合譯。這本書總論性地梳理了地理學的全部脈絡,按順序介紹了山海變遷、氣候變化、全球資源、多樣文化、經濟形勢、城市規劃、區域傳統等內容。
  • 新文化地理學中的非表徵與再物質化研究進展
    ,Jackson的《Maps of Meanings》一書從文化政治的角度討論了各類社會群體和權力關係如何通過符號與話語生產的方式爭奪文化意義(Jackson,1989),以及文化意義如何被呈現和傳達,這作為社會群體「重新呈現世界」方式的「表徵」開始成為文化地理學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