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2021-01-09 科學網
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 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本報訊(記者李瑜)5月5日~6日,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在京召開,本次年會是國際生物地理學會首次選擇在亞洲地區召開的會議,吸引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多位知名學者和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名研究者前來參會。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並致辭。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作為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的交叉,生物地理學旨在了解歷史因素和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預測生物多樣性對快速全球變化的響應,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近年來,我國的生物地理學研究迅速發展,研究人員和論文數量均快速增加。「在北京召開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將進一步促進國內外生物地理學和生態學學者的學術交流,以及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溝通。」大會組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員王志恆說。

此次會議共設置了7個分會場,主題分別為:生物多樣性格局及其維持機制、譜系地理學、物種分布與全球變化、群落譜系、生物入侵、保護生物地理學和功能生物地理學。

此外,為鼓勵青年學者的參與,大會設立了「青年生物地理學者獎」,並由全部報告人投票評選出了5位優秀的獲獎人。大會特邀報告人為獲獎者頒發了證書。

《中國科學報》 (2016-05-0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作為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的交叉,生物地理學旨在了解歷史因素和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預測生物多樣性對快速全球變化的響應,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 【中國科學報】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本次大會圍繞「中國生物地理學的進展與展望」的主題,旨在總結和交流近年中國生物地理學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方法、技術進展和應用新成果,研討中國生物地理學問題的全球意義,以及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地理學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等社會需求的重要作用。9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院長、生物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劉鴻雁教授主持會議開幕式。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中國人文地理學創新發展的基礎是什麼?經歷了哪些不同階段?未來又將如何應對發展機遇與挑戰?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樊傑研究員梳理總結了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深度闡述了中國人文與經濟地理學者的學術探究和社會貢獻。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群落組成和功能性狀從區域到全球尺度的時空分布模式。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機制,以及養分循環、有機物分解、植物生產力維持和公共衛生等關鍵生態系統過程的調控機制。憑藉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圖1A)和日益增長的研究興趣(圖1B),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圖1)。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第三輪通知
    一、邀請大會報告傅伯傑(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地理學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主任
  • 黃秉維院士對綜合地理學及環境科學發展的貢獻
    環境理論與生態系統方向的指導思想是將地理學三個新方向結合起來,從地球表層物質體系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及其演化規律來說明地球表層的現狀和過去。因此,環境與生態系統在本科生課程中作為一門核心課,內容包括物理演化、化學演化、生物演化和生態系統四大部分,教學時數為180~240小時,以課堂講授為主;在研究生課程中,將它分為三門課,即環境學、生物系統學、生態系統學。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論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並檢索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發文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研究技術(圖1)。論文系統介紹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微生物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的空間分布規律,北方溫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氣候的動態變化,旱地和水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群落構建機制。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依靠固氮菌,氮利用率可達到100%,全球生物固氮量可達每年2億噸,超過工業氮肥生產總量,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 生物醫藥界大咖聚焦成都醫藥產業發展
    來自美國、英國、日本以及國內知名醫藥企業及商協會機構的100餘名嘉賓聚首北京,聚焦成都的醫藥產業發展。副市長劉烈東出席推介會。「成都的投資條件和配套設施非常具有吸引力,希望有機會在成都這個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大力發展。」「為什麼我們來到成都?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成都有適合我們企業發展的一個環境。」「我們未來將立足成都,服務全球。」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傅院士提到,在當年的城市規劃中,我們沒有很好地用地理學的觀點實現京津冀的協調發展,而首鋼的發展經歷也體現了這些後果——產業結構的失調和生態環境的汙染。於是,在現在的社會,地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已經成為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基礎。在未來,我們能夠運用地理學,更加深刻地認識和耦合社會、文化在地表環境系統變化中的作用及驅動機制。
  • 生物地理學半個世紀的猜想獲得驗證
    長期以來,群島一直被視為天然的生物「實驗室」,對於生物多樣性相關的一些重要問題,這些區域往往能給出最佳答案。近日,《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報告,研究團隊採用新方法,對世界各地群島上的鳥類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人們期待已久的答案。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以展示、交流中國地理科學研究的成果為辦刊宗旨,主要刊登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及對地理學應用和發展有指導性的研究報告、專題綜述與熱點報導等。
  •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未來戰爭
    腦科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腦科學具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從目前發展趨勢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控腦。通過非侵入性的腦腦接口,或對大腦的特定部位實施特殊頻譜信號刺激,達到幹擾和控制大腦思維活動的目的。二是腦控。通過非侵入性腦機接口,實現大腦對生物目標或物理目標的直接控制。這類技術伴隨產生的軍事威脅值得警惕,未來有可能催生新型腦機武器裝備,出現「認知戰」「大腦戰」等新的戰爭樣式。
  • 生物塑料的應用與發展
    生物塑料的應用與發展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國家都看好生物塑料?驅動其發展的原因是什麼?該材料的兩個突出特性就足以回答這些問題。一方面,生物塑料的來源是可再生原材料;另一方面,生物塑料具有生物可降解能力,後者更是作為其主要特性。這兩個特性彼此獨立,方向不同,並且各自的代表材料相互間沒有競爭性。
  • 高德智感出席2020生物識別論壇,聚焦紅外熱成像創新應用
    10月30日,「新挑戰·新機遇——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論壇」在深圳正式舉辦,來自生物識別技術領域及上遊供應鏈相關企業,共同探討新冠疫情之下生物識別及結合紅外熱成像等相關技術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 高德智感出席2020生物識別論壇,聚焦紅外熱成像創新應用
    10月30日,「新挑戰·新機遇——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論壇」在深圳正式舉辦,來自生物識別技術領域及上遊供應鏈相關企業,共同探討新冠疫情之下生物識別及結合紅外熱成像等相關技術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