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瑜)5月5日~6日,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在京召開,本次年會是國際生物地理學會首次選擇在亞洲地區召開的會議,吸引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多位知名學者和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名研究者前來參會。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並致辭。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作為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的交叉,生物地理學旨在了解歷史因素和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預測生物多樣性對快速全球變化的響應,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近年來,我國的生物地理學研究迅速發展,研究人員和論文數量均快速增加。「在北京召開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將進一步促進國內外生物地理學和生態學學者的學術交流,以及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溝通。」大會組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員王志恆說。
此次會議共設置了7個分會場,主題分別為:生物多樣性格局及其維持機制、譜系地理學、物種分布與全球變化、群落譜系、生物入侵、保護生物地理學和功能生物地理學。
此外,為鼓勵青年學者的參與,大會設立了「青年生物地理學者獎」,並由全部報告人投票評選出了5位優秀的獲獎人。大會特邀報告人為獲獎者頒發了證書。
《中國科學報》 (2016-05-09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