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幾篇論文看黃秉維先生的學術思想
把這些提法加以概括和引申,可以說:自然地理學所研究的地理環境,就是巖圈、水圈、氣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物質、能量交換作用所形成的物質體系,研究的內容包括這一物質體系的發生、發展與地域分異,包括它的靜態和動態,包括歷史過程與現代過程。既然稱為地理環境,就應當把它看作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條件,並從這一角度來研究它。」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2018年5月15日晚7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Ⅱ第71講在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
施雅風:超地理學的帥才,科學工作者的楷模
於1953年1月在北京舉行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由竺可楨代理事長作《中國地理學工作當前任務》的報告,指出「解放後三年地理工作有一定進步,現在要充分準備迎接將要到來的偉大建設高潮,特別要做綜合工作,控制和改良環境,認識自然法則,使自然的破壞力轉而為社會造福。」
-
【中國科學報】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並致辭。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
-
陳百明:何謂生態環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院士曾指出:科技名詞規範化對於科學研究與創新、信息和知識的交流與傳播、科學教育與普及具有基礎性作用,要深刻認識科技名詞規範化事業的重要意義。生態環境是生態和環境兩個名詞的組合。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字,原來是指一切生物的狀態,以及不同生物個體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
科學網—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 本報訊(記者李瑜)5月5日~6日,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在京召開,本次年會是國際生物地理學會首次選擇在亞洲地區召開的會議,吸引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多位知名學者和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名研究者前來參會。
-
陳發虎、張國友:爭創世界一流學會,推動中國地理科學理論創新與技術進步
陳發虎院士陳發虎,自然地理學家、環境變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晚第四紀氣候和環境變化、史前文明演化與氣候環境變化相互作用研究。,以中國地學會為指揮所,為近代地理學在中國的確立做出卓越貢獻。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中國人文地理學創新發展的基礎是什麼?經歷了哪些不同階段?未來又將如何應對發展機遇與挑戰?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樊傑研究員梳理總結了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深度闡述了中國人文與經濟地理學者的學術探究和社會貢獻。
-
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作為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的交叉,生物地理學旨在了解歷史因素和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預測生物多樣性對快速全球變化的響應,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
定西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系首位獲維加獎...
原標題: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系首位獲維加獎的亞洲科學家 中國甘肅網1月4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牛小棟 石建強 張新建)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
-
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
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成立於1988年9月,由原地理學系、地質學系和大氣科學系3個系組成,是我國綜合大學最早成立的由地球與環境科學組成的學院。
-
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舉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在講話中指出,110年來,經過幾代地理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地理學會在加強自身建設、促進學科發展、培育科研人才、推動科學傳播、擴大國際合作、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今天的中國地理學會已經發展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社團。
-
我校林琿教授當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英國社會科學院,是在1902年由英國皇家特許成立的國家學術機構,由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團隊和相關機構組成,社會科學院的建立旨在跨越社會科學學科和學派,促進社會科學的發展與創新,支持相關學術活動,使社會科學的發展成為促進公眾利益的有力手段。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是英國社會科學院授予的最高榮譽,是對學者學術成就的最高認可。
-
於貴瑞院士為地科院研究生開設《生態系統生態學》課程
地科院以傳授地球系統科學知識、研究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目標,培養以地理學、地質地球化學和生態學為主要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人才。於貴瑞院士首先介紹學科的起源與發展,從生態系統組成、植被群落演替、物質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能量流動等方面詳細地講授了生態系統生態學中的基礎理論,並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向同學們系統地講述了我國在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生態化學計量學、全球氣變化生態學以及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技術和平臺等方面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以及未來的研究布局,分析了當前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重點講解了生態系統生態學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中的應用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鄭度院士代表前輩生物地理學家致辭,他總結了中國生物地理學的發展脈絡,對中國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隨後,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年輕學生向鄭度院士、鄭光美院士、蔣有緒院士、崔海亭教授和黃潤華教授五位生物地理學前輩敬獻鮮花,以表達後輩對生物地理學界前輩學者的崇高敬意。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人文主義地理學》 段義孚 上海譯文出版社段義孚教授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享譽全球的華裔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他1930年生於天津,後隨家赴澳大利亞、菲律賓,大學就讀於牛津大學,於1957年獲伯克利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多所名校任教。
-
2016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聯合學術年會在長春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十三五』時期中國人文地理學的協同創新」和「面向世界和服務國家的中國人文地理學發展」。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執行秘書長張國友主持,東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長高夯,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吉林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張平宇,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正方,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方創琳先後致辭。
-
「科學向日葵」「布鞋院士」——李小文
【科學向日葵】「布鞋院士」——李小文.1968年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85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獲地理學碩士、博士以及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前任所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資源與環境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專長於遙感基礎理論研究,致力於地物光學遙感和熱紅外遙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創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併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裡程碑系列」。是幾何光學學派的創始人,在國內外遙感界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