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貴瑞院士為地科院研究生開設《生態系統生態學》課程

2020-11-30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通訊員 李攀)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簡稱地科院)秋季學期開設的研究生課程《生態系統生態學》於2020年11月20日授課結束,該課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於貴瑞獨立授課,共講授32學時,目的是為強化地科院研究生的生態學理論知識。

地科院以傳授地球系統科學知識、研究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目標,培養以地理學、地質地球化學和生態學為主要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人才。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生態學分支學科,是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的主要支撐學科之一。於貴瑞院士首先介紹學科的起源與發展,從生態系統組成、植被群落演替、物質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能量流動等方面詳細地講授了生態系統生態學中的基礎理論,並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向同學們系統地講述了我國在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生態化學計量學、全球氣變化生態學以及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技術和平臺等方面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以及未來的研究布局,分析了當前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重點講解了生態系統生態學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中的應用。授課期間,於院士時常與同學和青年教師們分享自身做科研的經驗,探討例如科學家如何將自己的研究與國家需求結合、如何通過閱讀經典書籍和科學文獻了解學科知識的發展等問題,鼓勵青年教師和同學們在科研中積極利用和秉持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系統科學理論和理念,勤於和善於用系統科學理論思考和研究生態和環境科學問題。

該課程內容豐富翔實,突出生態科學前沿,受到研究生和教師們的普遍歡迎。地科院55名研究生以及眾多教師參與聽課,課間抓緊時間積極主動與於院士進行了交流。2020級博士生孔喆同學表示「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我領略到了學術大家的家國情懷,青年學者的責任和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在科研道路上,於院士為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希望自己在拓寬科學邊界的過程中,學好自然科學的同時積極介入人文科學,找到與世界的『關係』和相處之道。」

於貴瑞,生態學家,主要從事生態學與地理學交叉研究。長期致力於推動中國野外臺站網絡建設、聯網觀測實驗及生態環境綜合研究事業,創建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在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及耦合過程機制、碳氮水通量時空格局、植被功能性狀及生物地理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編輯 焦德芳 於丹陽)

相關焦點

  • 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獲「馬世駿生態科學成就獎」和「中國生態學...
    來自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300多個大學、研究機構等的3000餘名生態學科技工作者以及部分國外學者參加了大會。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院士,河北大學校長康樂院士、中國科學院劉叢強院士、於貴瑞院士,國際生態學會主席Eun-Shik Kim、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Spencer Barrett,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長歐陽志雲,以及其他相關領導出席了開幕式。
  • 著名生態學家93歲孫儒泳院士逝世,是中國動物生理生態學奠基人
    首次對鼠類宿主開展了生境分布、 季節消長、垂直分布和繁殖生態等種群生態學研究。60載教書育人生涯中,孫儒泳院士開設了動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實驗、動物生理生態學、生物統計等課程。為我國生態學的學科發展和隊伍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地理資源所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科學家提出生態系統性狀新概念體系
    如何將器官或個體水平測定的植物性狀拓展到植物群落或生態系統水平,如何建立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尺度的性狀與生態系統過程、生態系統功能的理論聯繫,成為該領域未被解決的科學難題,也是全球變化生態學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亟須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 聽「大家」之聲,探神奇地球 地科院舉辦「走進地球科學」系列講座
    本站訊(地球系統科學學院供稿)2020年11月17日至2021年1月8日,天津大學地科院首門本科專業課《地球概論》暨「走進地球科學」系列講座在衛津路校區成功舉辦。來自天津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理研究所等八所知名院校/所的6位中科院院士及7位國家「傑青」獲得者講述了多姿多彩的神奇地球。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態學科評議組發布生態學二級學科方向
    第一,明確生態學作為一級學科的基本內涵,不能從屬任何一個已有的一級學科;第二,二級學科應該有自己的標籤,能形成相對獨立的專業方向;第三,二級學科可進一步劃分研究方向或三級學科;第四,為每一個二級學科建立課程。在此基礎上,生態學科評議組召開多次會議和擴大會議對學科方向進行研討,並最終形成了二級學科方向的設置方案。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 科學網—我與《動物生態學原理》的緣分
    1984年我在報考研究生的時候,曾寫信聯繫過他。孫先生當時給我回了信,還給我寄了一份油印的《動物生態學》複習題。 孫先生上世紀50年代留學蘇聯莫斯科大學,師從著名生態學家納烏莫夫教授 (我國曾翻譯過納烏莫夫的著作《動物生態學》,1958年,科學出版社)。1958年他獲得副博士學位後,即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
  • 考研非統考專業介紹:生態學
    一、專業介紹  1、概述:  生態學原本是研究生物界動態平衡的過程、機制和制約條件,以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屬於生物系的一個學科。隨著本世紀70年代以來,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越來越高,生態學更注重研究動物、植物、生態系統的環境協調性。生態學逐漸發展成為生物學與環境工程相結合的學科。
  • 科學網—生態學「獨立門戶」之後
    比如都是研究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這差別很大。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學生,都需要一個更加明確的『標籤』。」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學家方精雲所感受到的「彆扭」,本質上與我國生態學科的不合理結構有關。
  • 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的課程有哪些?
    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代碼:090204T專業類別: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學科門類:農學授予學位:農學學士開設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生化工程、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下遊技術、發酵工程設備、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動物生理學、生態學等。
  • 關於景感生態學與生態系統服務評價的幾點思考
    同時為了擴展景感生態學的研究和應用範圍,提出了景感,景感營造和廣義景感生態學(景感學)的概念,探討了景感生態學與生態系統服務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並概述了景感營造的3種途徑和8項主要原則。這3種途徑包括藉助已有載體、對已有載體進行改造形成新的載體、新構建載體來進行景感營造。
  • 黃秉維院士對綜合地理學及環境科學發展的貢獻
    於是這兩個方向:水熱平衡和化學地理被批准於1961年招收第一屆碩士研究生。生物地理群落(生態系統)方向,起步較遲,在60年代初我只開過一些「專題講座」課。當第一屆研究生畢業不久,第二屆研究生入學時,十年動亂開始了,一切變成了泡影。 「文革」後期,開始教育革命探索。
  • 2016考研專業:生態學專業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6考研,對考研專業了解越多,考研人越易選出適合自己的方向,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將陸續推出2016考研業解析系列,進行基本的專業介紹,探析就業前景與方向,推薦知名院校,介紹相近可調劑專業,並以一所高校為例對課程設置進行說明。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這一成果不僅為驗證和發展相關的生態學基本理論、評估生態系統對未來環境變化的響應提供了基本數據,也為今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提供了重要支撐。  陸地生態系統可以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這一特性被視作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備受關注。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生課程網絡授課全面開啟
    【MBA中國網訊】疫情當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生課程網絡授課於2月17日全面開啟,共有88門課程按照課表時間如期開課。任課老師和學生總體反饋較好,選用的網絡平臺基本穩定、學生出勤率高、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討論、教學效果較好。全國眾多高校均在近期正式線上「開學」,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大學的線上教學面臨著一次「大考」。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的相互關係及其環境影響機制...
    2月28日至3月1日,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項目「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的相互關係及其環境影響機制」2010年度總結及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項目專家組成員、各課題負責人、研究骨幹及研究生共100餘人出席會議。科技部973項目諮詢組責任專家、華東師範大學許世遠教授,項目專家組蔣有緒院士、傅伯傑研究員、劉紀遠研究員等專家出席了此次會議。
  • 北海道大學英文授課開設了哪些專業?
    北海道大學sgu英文授課本科開設項目:本科開設有2個項目,分別為:1.Integrated Science Program—綜合理學課程 (簡稱ISP)ISP課程為綜合科學課程,該課程是一個跨學科的教育項目,面向有意攻讀理學學位的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