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賀蓓 通訊員楊柳青 2月15日,華南師範大學發布訃告,華師痛失孫儒泳院士!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生態學家、中國動物生理生態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孫儒泳先生因突發心梗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4日8時5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孫儒泳院士是我國種群生態學和生理生態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他提出了地理變異季節相的新概念。首次對鼠類宿主開展了生境分布、 季節消長、垂直分布和繁殖生態等種群生態學研究。60載教書育人生涯中,孫儒泳院士開設了動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實驗、動物生理生態學、生物統計等課程。為我國生態學的學科發展和隊伍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國種群生態學和生理生態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
孫儒泳院士1927年6月12日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51年6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195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1958年在國立莫斯科大學生物土壤系讀研究生,獲副博士學位。1951年至今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生物系)。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被聘為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儒泳院士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態學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中國生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北京市政府水產科技顧問團成員。《生態學報》和《獸類學報》副主編,《動物學報》和《動物學研究》編委,國際學術期刊《Physiological Zoology》編委等職。
孫儒泳院士是我國種群生態學和生理生態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他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相距僅百餘公裡的地理種群在生理生態特徵上存在顯著的地理變異,為獸類地理物種的形成微小階段提供了生理生態學證據,並提出了地理變異季節相的新概念。
在森林腦炎自然疫源地調查研究中,首次對鼠類宿主開展了生境分布、 季節消長、垂直分布和繁殖生態等種群生態學研究,關於雄性繁殖強度研究對預測數量變動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在國家自然科學規劃資助下開展了我國大家鼠屬的能量代謝和水代謝研究,闡明了與棲息生境相適應的種間差異。
據華師訃告介紹,上世紀70年代以來,研究工作從闡明我國鼠類的生理生態特徵的種間差異、種內季節變化、年齡變異、地理變異等, 向生理適應進化和能量生態控制的機理等方面深入發展,並將研究領域擴展到水生動物生理生態學、行為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系統管理等研究領域。
他的研究成果獲1983年北京市科技二等獎、1991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等。
60載教書育人成果豐碩,一生嚴謹治學淡泊名利
孫儒泳院士在近60年的教書育人生涯中,成果豐碩,開設了動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實驗、動物生理生態學、生物統計等課程。編著的《動物生態學原理》(1987年)出版後,獲1992年第二屆高校教材全國優秀獎和1992年全國教學圖書展一等獎。他撰寫和翻譯生態學教材近20部,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影響了我國幾代生態學工作者,為我國生態學的學科發展和隊伍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主持的北京師範大學基礎生態學課程2005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他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的生態學教學、科研和管理人才。
華師訃告中表示,孫儒泳院士一生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提攜後學,為我國生態學科教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孫儒泳院士的逝世,是我們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生態學界的重大損失,他的學術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孫儒泳院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