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10月份,還差三天才到11月份,等於說2020年還有兩個月才是完成,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大家看到了科學家們的偉大,鍾南山、李蘭娟、陳薇等諸多科學家的挺身而出才讓中國的新冠肺炎能夠在短時間內得以緩解。
直到現在人們才真正意識到科學家才是最偉大的人,才是值得我們追逐的明星。然而回顧以來,我們發現在2020年就已經有31位院士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在這裡他們值得我們銘記,值得我們追思!
1月去世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
蔣洪德長期從事葉輪機械內部流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2020年1月4日,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
池志強長期從事藥理學研究,在抗放射損傷藥物、神經系統藥物研究,成績突出;早期從事血吸蟲病化學治療、銻劑解毒研究,採用二巰基丙磺酸鈉解銻毒,有顯著療效;研究放射損傷化學防護,找到一些對實驗動物有防護作用的藥物,並對其防護作用原理進行系統研究;從事分子神經藥理的研究,特別對強效鎮痛劑、阿片受體的分離純化及選擇性配體研究有一定影響。2020年1月7日1時43分,池志強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
方守賢主要從事帶電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工作,發現等時性回旋加速器中存在著一種由於自由振蕩而引起的不等時性現象;對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儲存環設計作了改進;全面領導BEPC工程建設。2020年1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李方華主要從事衍射物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研究。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的襯度理論和圖像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微小晶體結構測定,原子解析度晶體缺陷測定,以及準晶體學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1月24日,李方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2月去世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
孫儒泳長期從事動物生態學的研究和教學,在嚙齒類動物生理生態的研究和動物生態學教材建設方面做出成績。2020年2月1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
段正澄長期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2020年2月15日,段正澄因病在武漢去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
周同惠主要從事藥物分析與中草藥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礎研究,開展藥物代謝及代謝產物的鑑定與分析方法的研究。他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籌建了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2020年2月23日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95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
沙慶林長期從事公路路面學研究和工程設計與施工 [5] ,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級公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設計施工和質量管理。2020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
蔣亦元院士一生致力於農業裝備研究,長期在科研教學第一線。2020年2月24日16時18分,蔣亦元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2歲。
3月去世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
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2020年3月15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
李道增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對建築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
周俊長期從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的研究,率先在中國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雲南白藥和植物環肽的研究。創立了我國植物化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3月27日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
盧世璧主要從事骨科基礎研究與臨床工作。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3月2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9歲。
4月去世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鬱銘芳
鬱銘芳主要從事化學纖維的理論和工程應用研製,主要有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醯亞胺纖維、碳纖維、滌綸高速紡絲、高強滌綸等。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5月去世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
張乾二早年參與了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研製粉末衍射儀的照相機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場理論研究方面獲得突破;20世紀90年代帶領課題組開展價鍵理論計算程序化的攻堅研究。2020年5月3日20時33分,張乾二逝世,享年93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
萬衛星主要從事電離層物理、電離層電波傳播、高層大氣物理等領域的研究。2020年5月20日,萬衛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6月去世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
陳肇元長期從事爆炸、撞擊作用下防護結構性能與設計方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以及混凝土結構性能的研究,並取得系統成果。2020年6月25日,陳肇元因病於北京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
肖碧蓮長期從事婦產科、生殖內分泌等的研究工作。2020年6月30日,肖碧蓮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7月去世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
許其鳳長期從事「衛星大地測量與導航定位」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7月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
童秉綱主要從事非定常流與渦運動、運動生物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與氣動熱力學的研究。2020年7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
曾毅於1956年至1961年主要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及其它腸道病毒,1962年至1968年主要研究雞白血病病毒、小鼠多瘤病毒和腺病毒,1970年以後主要研究Epstein-Barr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1984年開始了對獲得性免疫缺損病毒(HIV)的研究,1985年分離了中國第一株HIV病毒,發展了一系列檢測方法。2006年獲第七屆貝利·馬丁獎。2020年7月13日,曾毅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
李吉均長期從事青藏高原現代冰川、第四紀古冰川及青藏高原隆生及其在東亞和全球環境變化中的影響的研究,對黃河起源、黃土形成及中國東部廬山古冰川問題有獨到見解。2020年7月21日,李吉均因病逝世,享年87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
鄭守仁主要從事設計、隔河巖現場全過程設計等方面的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獲得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2019年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2020年7月24日,鄭守仁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8月去世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
1994年調入浙江大學任化學系教授;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委;1999年兼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曹楚南領導和開拓了中國腐蝕電化學領域的發展。2020年8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
9月去世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
陳定昌長期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制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9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
李東英主持研究成功30餘種稀有金屬的生產方法,保證「兩彈一星」等軍工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尖端技術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鈦應用推廣工作,經濟效益顯著;並長期從事中國稀土的開發和應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並組織實施稀土微量元素用於農業生產實際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推廣,獲得普遍增產、優質和抗逆效果。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主編大型叢書《有色金屬進展》40卷。2020年9月22日,李東英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張新時
張新時長期以來主要從事中國高山、高原、荒漠與草原植被地理研究,還致力於信息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研究與發展。他是中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2020年9月24日14點10分,張新時因病醫治無效在美國西雅圖逝世,享年86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
戴元本長期從事粒子物理理論和量子場論的研究,研究方向為量子場論中的非微擾現象、重味物理、超對稱理論和中微子物理等。2020年9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10月去世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劉若莊
劉若莊致力於物理化學尤其是量子化學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貢獻是創造性地將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方法應用於研究實際化學問題並取得優秀成果。在應用量子化學和培養化學專業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2020年10月8日,劉若莊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俐娜
張俐娜長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2020年10月17日晚8時,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
保錚院士長期從事雷達與信號處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治學嚴謹,學術造詣深厚。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他毅然扛起中國雷達研究的重任,在祖國國防科技戰線上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雷達之父」、「中國雷達裁判長」。他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主持研製成國內第一臺微波氣象雷達。70年代中期以來,在數位訊號處理、統計信號處理、陣列信號處理、自適應信號處理、時空二維信號處理、空間信號超分辨、雷達成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消息,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他們獻身科研,一生盡瘁
這些「國之脊梁」
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