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的相互關係及其環境影響機制...

2021-01-19 中國科學院

2月28日至3月1日,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項目「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的相互關係及其環境影響機制」2010年度總結及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項目專家組成員、各課題負責人、研究骨幹及研究生共100餘人出席會議。科技部973項目諮詢組責任專家、華東師範大學許世遠教授,項目專家組蔣有緒院士、傅伯傑研究員、劉紀遠研究員等專家出席了此次會議。

28日上午,由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研究員主持。他首先介紹了參會領導和專家,並對項目已取得的成果及下一步工作安排進行了匯報。四個課題負責人也分別對各課題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匯報。與會專家在聽完各課題的匯報後一致認為:本項目在過去的一年中進展很理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次年度總結及學術研討會的召開適逢其時,可以利用本次會議的契機進一步凝鍊科學問題,為迎接今年的項目中期評估奠定基礎;但也存在研究工作較為分散,需要進一步集中在重要科學問題上等缺點。與會專家建議:本項目隸屬於重要科學前沿領域,創新意義很大,每走一小步都是一個創新,該領域項目的主要檢驗標準是學術水平和學術隊伍的培養,因而要圍繞碳氮水通量的相互關係做些整合,提出一些重要的突破點,並進一步培養、形成一個團結更緊的學術團隊;也希望項目內部各課題之間以及與其他全球變化專項項目之間要多加強溝通,各課題負責人要充分發揮組織指導作用,加強機理方面的研究,做到不急不躁、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會議期間,26位項目研究人員就各自的研究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學術報告,並與其他參會人員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各課題就專家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細緻地討論,提煉出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突破點,並就近期工作進行了部署。

相關焦點

  • 發現北方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影響機制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
  • 「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項目
    10月10日至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基金委生命學部于振良處長、項目主任趙桂玲參加了論證會。項目跟蹤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葛劍平教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全發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同領域專家北京林業大學孫建新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張大勇教授、北京大學賀金生教授、樸世龍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曉敏研究員、李勝功研究員應邀出席會議。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文章以乾旱、極端降水、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為例, 系統總結了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及其機理. 已有研究表明, 乾旱是當前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重要脅迫因子, 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呼吸都存在壓製作用, 但生產力對乾旱的敏感性一般高於呼吸對乾旱的敏感性, 從而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顯著削弱, 甚至使之變成碳源.
  • 氮沉降和水位下降對溼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李裡,劉偉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2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介紹了溼地生態系統及其氮沉降和水位下降的概況
  • 於貴瑞院士為地科院研究生開設《生態系統生態學》課程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生態學分支學科,是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的主要支撐學科之一。於貴瑞院士首先介紹學科的起源與發展,從生態系統組成、植被群落演替、物質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能量流動等方面詳細地講授了生態系統生態學中的基礎理論,並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向同學們系統地講述了我國在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生態化學計量學、全球氣變化生態學以及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技術和平臺等方面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以及未來的研究布局,分析了當前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重點講解了生態系統生態學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中的應用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據介紹,氮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大氣氮沉降量激增,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中突出的科學問題,科學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成為全球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而我國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三大氮沉降中心之一,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中國科學院供圖「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介紹,「碳專項」於2011年啟動,來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按照專項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布,調查樣方17000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據「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科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雲院士介紹,陸地生態系統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本報記者 吳兆喆 本報通訊員 李青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作為負責任大國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締約方,中國近年來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也面臨著履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作為最先部署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之一,中國科學院於2011年1月率先啟動了「碳專項」,並設立了「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旨在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及其分布。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為了揭示土地利用變化(森林恢復)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課題組助理研究員鄧琦在程曉莉研究員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森林,灌叢和農田生態系統等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為對象,系統研究了土壤有機碳及其惰性有機碳的指數,總氮、氮的淨礦化及硝化和無機氮含量等碳氮循環過程。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72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源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碳匯、碳源的作用機制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責任。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地理資源所:結合國家需求,探索科學前沿,實現陸地表層系統科學的...
    在學術上,這個研究方向是若干國際全球變化研究計劃公認的前沿領域,體現了當代地理科學強調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演化的相互作用,著重研究陸地表層系統人文、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及其相互關係的重要趨勢;在國家需求上,這一研究能夠為區分環境變化中自然與人類活動的貢獻,為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為國家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可持續利用,為中國參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國際合作和二氧化碳增匯減排的外交談判提供科學依據;在學科交叉和隊伍整合上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幹擾對湖泊氮磷元素生態計量平衡的潛在影響
    該研究由我校環境學院童銀棟、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劉學炎等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挪威水環境研究所、西班牙全球生態研究院、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蒙大拿大學、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學者共同完成,環境學院童銀棟為第一作者、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2020-12-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利用氮同位素(15N)示蹤技術,進行了三年的中宇宙實驗,探討冠層對沉降氮的截留過程是否會改變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固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