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源所:結合國家需求,探索科學前沿,實現陸地表層系統科學的...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在研究所的知識創新工作中,領域前沿項目的部署是結合國家需求,把握學科發展方向,促進科研隊伍建設和整合的落腳點,是科研創新工作的具體措施之一。自2000年以來,我所在領域前沿項目的部署過程中,認真學習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有關指導性文件,學習院領導關於我所發展的具體指示,圍繞如何針對國家戰略需求,通過領域前沿項目的部署,把握學科發展前沿,提升研究所的原始創新能力,進而在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實現科學目標和國家目標的結合,不斷做出「三性」貢獻,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經過四年的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自由探索與主幹計劃相結合,部署研究所領域前沿創新項目

根據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整體部署,發動研究所科研骨幹實施領域前沿計劃,是我所在2000年初開始正式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之後所領導班子開展的首要工作之一。當時,實施領域前沿計劃的指導思想是通過這一舉措推動所創新基地對學科發展前沿的探索與把握,提升研究所的原始創新能力,進一步凝練和提升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科技目標,並且圍繞目標,優化資源配置,做出創新成果,培養優秀人才。為此,必須強調從世界科技發展和國家需求的戰略高度加強對知識創新工程科技目標凝練和項目組織工作的引導,突出國際科學技術前沿,突出創新,爭取在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方面取得突破。領域前沿項目布局的原則是:

1、符合研究所創新目標和結構調整的總體布局,有利於優化學科結構,有利於領域前沿與應用研究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加強創新基地的能力建設;

2、突出基礎性、前瞻性的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促進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的突破;

3、鼓勵跨學科交叉研究,提高綜合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4、強調以支持科學家和研究小組為中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布局原則,我所於2000年初啟動了首期領域前沿項目實施計劃。應該說,首批領域前沿項目的部署主要是針對我所在原地理所和綜考會整合之初,急需加強對學科發展前沿的探索與把握,急需提升研究所原始創新能力的迫切形勢要求而部署的。出於這一基本考慮,我所強調了首批領域前沿項目必須圍繞學科理論與方法論前沿,開展基礎性和自由探索研究。

通過發布領域前沿項目指南和公開評審,我所從63個有效申請項目中,確定了2000年首批資助34個領域前沿項目(課題)。它們分布在陸地表層系統、資源環境綜合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經濟研究、陸地生態系統與生態網絡研究,以及地球空間信息科學五個研究領域。34個項目(課題)的資助經費總額為1800萬元。在我所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初期部署與實施的這批領域前沿項目,對於所創新基地準確把握學科發展前沿,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路甬祥院長於2002年4月16日視察我所時,對我所的學科特點進行了精闢的闡釋,指出地理學和資源科學是綜合性、系統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求我們「從分析國家戰略需求同時分析本學科發展的自身前沿,來找到我們工作的重點,進行突破」。通過對路院長講話的學習領會和所內廣大老中青科學家的研討,我們認識到:要充分認識地理學和資源科學綜合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通過創新項目的部署,促進學科的交叉與綜合,在國家重大需求問題上和國際前沿學術領域,形成有份量的成果。

因此,在2001年我所進入知識創新二期試點之後,確立了以研究所主幹研究計劃與面上自由探索相結合的方式部署領域前沿項目的策略。經過充分的研討和醞釀,確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LUCC)與陸地表層生命物質過程」為我所的知識創新工程主幹基礎研究計劃。在學術上,這個研究方向是若干國際全球變化研究計劃公認的前沿領域,體現了當代地理科學強調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演化的相互作用,著重研究陸地表層系統人文、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及其相互關係的重要趨勢;在國家需求上,這一研究能夠為區分環境變化中自然與人類活動的貢獻,為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為國家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可持續利用,為中國參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國際合作和二氧化碳增匯減排的外交談判提供科學依據;在學科交叉和隊伍整合上,全所四大模塊均可對這一主幹計劃貢獻力量,同時實現各學科的交叉滲透和共同提高。借鑑國際上重大科學計劃的管理辦法,所主幹計劃採取指南引導與集中實施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所內各研究模塊以開放流動和國際合作等形式開展工作。從2001年開始,研究所在主幹計劃的研究項目和能力建設上已投入了1860萬元的創新經費。

二、前沿領域呈現良好勢頭,主幹計劃得到有效擴展

經過三年的工作,我所於2000年部署的第一批領域前沿項目已經結題,2003年9月研究所組織有關專家,對這些項目(課題)進行了驗收。驗收結果表明,多數項目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豐碩成果。具體表現為:

1、產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在一些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工作已與國際前沿領域研究相接軌。經過三年的努力,這批項目已經發表SCI及SSCI刊物收錄論文82篇,另外還有10篇左右高水平論文已經被SCI及SSCI刊物接受錄用。82篇已經發表的SCI及SSCI論文中,一些論文在諸如Tellus、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Holocene等高水平的國際權威刊物上刊出,體現出這些課題已經開始產出與國際前沿領域接軌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2、在一些新的學科生長點上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流域系統侵蝕、搬運和沉積過程複雜行為研究」、「中國歷史時期高解析度氣候變化代用資料綜合集成研究」、「地表碳、氮、磷等循環過程及其環境效應」、「非地帶性因素對生命有關元素地域分異的影響及其健康效應」、「坡地侵蝕過程與流域產沙機理研究」、「作物生長模型及其在華北平原的應用」、「典型生態系統生產力區域模型研究」、「空間數據分析模型與可持續發展數學模型」等八個方向的高水平國際論文產出最好,一些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已經獲得了很好的評價。

許炯心研究員主持的「流域系統侵蝕、搬運、沉積過程複雜行為研究」、孫曉敏研究員主持的「地表水熱碳等時空多變要素的尺度轉換研究」、陳同斌研究員主持的「土壤重金屬汙染區域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王勁峰研究員和嶽天祥研究員主持的「空間數據分析模型與可持續發展數學模型」等首批領域前沿項目,在陸地表層系統科學領域的理論和方法論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學科生長點。得到國際和國內權威學者的關注。

3、成功實現了一批國家項目的孵化和培育,培養了一批有創新能力的科技隊伍。到目前為止,以這批領域前沿項目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孵化,成功地培育和申請到了國家科研項目近70項,其中包括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傑出青年基金項目、34項面上基金項目,以及973課題6項、863課題12項、國家攻關項目課題9項等,總經費近4000萬元,相當於本所首批領域前沿項目研究經費總投入的2倍多。

在主幹計劃的部署與實施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陸地表層生命物質過程」主幹計劃的實施,需要自然、生態、人文、信息等多學科研究人員的參與,要求陸地生態系統觀測和空間數據平臺等大型能力建設,單靠一個所的力量難以支持其持續的發展。因此,主幹計劃確立伊始,我們就積極爭取院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考慮到碳循環在全球變化研究上和國家戰略需求上的重要性,我院於2001年啟動了知識創新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由我所和大氣物理所共同主持;2002年底,國家973計劃啟動「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驅動機制研究」項目,我所為主持單位。院和國家在這個方面的立項,說明我所確立的主幹研究計劃的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

實施三年來,我所主幹計劃重點開展了能力建設、模型的構建和若干主題的研究工作。以院重大項目和國家973項目為依託,在於貴瑞和孫曉敏研究員的主持下,與兄弟研究所合作,在千煙洲、禹城、長白山、鼎湖山、西雙版納、內蒙、海北和當雄等8個實驗站的10種生態系統類型(4個森林、5個草地和1個農田)上布設和安裝了生態系統碳、水和能量通量觀測系統,與現有16個箱式/氣相色譜觀測法的土壤呼吸測定相結合,創建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該網絡具有國際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管理體制,已經成為 我國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科學研究的實驗基地和野外觀測數據平臺,成為國際通量觀測研究的重要區域網絡,得到國際同行的極大關注。ChinaFLUX已經於2002年開始獲得國內唯一的連續動態的生態系統水、碳和能量通量、植被群落微氣象要素和植物生理生態過程參數的動態變化資料。

同時,所主幹計劃在植物光合作用模型、土壤-植物-大氣系統耦合模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模型、地表水熱碳碳循環等時空多要素的尺度轉換及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碳通量和碳存儲等方面,已經開始產出有較大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

由於主幹計劃的選題屬多個國際科學計劃的交叉集成領域,我所主幹計劃自提出以來得到了多個國際科學計劃和各國科學界同行的高度關注。到目前為止,我所科學家與國外同行合作,成功申請到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國際合作項目3項,為我所借鑑國際一流科學家的研究經驗,為陸地表層系統研究方法論和青年科學家研究能力的迅速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

三、幾點體會

通過幾年的學習和探索,我們認為,資源環境類研究所在部署前瞻性科研項目工作中,應協調好三個方面的關係:

1、自由探索與長期科研計劃的關係。資源環境領域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科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涉及學科的多樣性;二是科學實驗的難以重複性因而對於長期和系統觀測的依賴性。這兩個方面的特性決定了該領域的研究對於科研工作的計劃和組織,對於數據和設施等能力建設,有更大的需求。這也要求資源環境類研究所在前瞻性科研項目的部署中,必須重視長期、綜合、系統的研究方向,重視全所各領域的協同攻關。同時,我院對領域前沿項目的定位主要是瞄準基礎性和前瞻性的自由探索,因此,必須協調好科研人員的自由探索與研究所長期發展計劃的協調。

2、基礎性、前瞻性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關係。資源環境類與基礎類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主要區別之一,是直接服務於國家需求。從國家目前和未來的重大戰略需求中凝鍊科學問題,特別是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科學問題,結合本所的知識、數據積累和創新能力,從而確定研究項目,是這類研究所部署重大前瞻性科研項目的工作步驟。

3、研究所經費支持與爭取各方面投入的關係。研究所掌握的科研經費十分有限,部署重大前瞻性科研項目,必須爭取各方面的投入,在專題研究和能力建設兩方面都能得到其他渠道的經費支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應保證提出的研究方向確屬國家重大需求,同時要求我們的科學家群體和研究所科研組織管理工作者具有前瞻性意識。其次,應廣泛徵求所內外科學家和科研管理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廣泛的認同。再有,資源環境領域的一項重大前瞻性研究項目,靠一個研究所的力量難以完成,必須爭取相關科研單位的合作,包括院內兄弟所、院外及國外研究單位的合作。當然,本所「種子經費」的先期投入是重要保障。

相關焦點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異規律、時間演變過程的科學,「探索自然規律,昭示人文精華」,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等特點。之後,他用自己當年在地理專業學習時的困惑以及他當地理班班主任後的迷茫,說明了地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通過學科多樣化來體現的綜合的學科,學習範圍廣闊,內容繁多。
  • 【聚焦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張逸菲)為貫徹落實天津大學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地學建設,為學科整體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提升創新能力和重要成果產出,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地科院)於12月7日-8日在校召開了院科技工作會議,研討地球科學發展新動向以及地科院科技工作目標。
  • 中國山地科學發展構想
    當前,國外重大研究計劃(IGBP,IHDP,GTOS)非常關注山地重大科學問題的探索,山地研究已成國際熱點和科學前沿。加強山地科學研究,著力發展山地科學體系,為新山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確保山區發展又好又快,同時對提高我國在國際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 首屆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召開
    3月27日,首屆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會議樓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主辦。由水圈、巖石圈表層、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和人類構成的表層地球系統維持了幾乎所有陸地生物的生存,是地球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這次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四十餘位院士、學者共聚天津大學,就「表層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討地球科學在應對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水資源匱乏等人類面臨的挑戰與威脅方面的積極作用。
  • 地理資源所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能值時空動態分布規律
    植被所固定的太陽能既是生態系統運行最重要、最基本的驅動力,同時也是一種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生物質能源佔能源消耗總量不足1%,而傳統的化石燃料卻長期佔能源消耗總量的60%以上。
  • 劉偉平帶隊宣布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理化所黨委主要負責人任免...
    劉偉平帶隊宣布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理化所黨委主要負責人任免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本文原標題:《資源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新數據清單》↑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整合集成分散國家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學家個人手中由科研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系統模擬與計算平臺建設...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系統模擬與計算平臺建設採購項目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系統模擬與計算平臺建設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通用設備/計算機設備及軟體/計算機設備/伺服器
  • 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5月13-14日,來自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相聚津城,以「表層地球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主題的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正式開幕。開幕式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天津大學副校長王樹新和本屆會議主席、天津大學地科院院長劉叢強院士分別發言,從國家、學校、學者三個層次表達了地學人孜孜以求的「天下皆寧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按照教育部要求,前沿科學中心將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驗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樞紐,成為我國在相關基礎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 地理資源所與浙大"科教結合 協同育人"協議籤署儀式暨啟動工作會在...
    地理資源所黨委書記劉毅,副所長於貴瑞、封志明,所長助理劉衛東、陸鋒,以及自然地理學教研室、人文與經濟地理學教研室、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教研室、資源科學教研室、生態系統生態學教研室負責人及學科帶頭人出席會議。   會上,劉毅代表地理資源所致歡迎辭。
  • 俄羅斯科學院伊爾庫茨克科學中心代表團訪問地理資源所
    1月14日,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茲克科學中心主席庫茲明•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Kuzmin Mikhail)院士率代表團訪問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並同該所領導和研究人員進行了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趙川宇部長,地理資源所周成虎副所長、董鎖成研究員、莊大方研究員等參加了交流會。
  • 黃秉維院士對綜合地理學及環境科學發展的貢獻
    又說:「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即使完成了,如不與經濟研究結合起來,仍不能起到為社會和農民出謀劃策的作用。」「有待建立的地理學應該研究和解決社會發展和自然的矛,在這裡,自然是資源與環境。自然地理綜合研究應指向資源和環境。」[3] 顯然,黃先生在這裡已為綜合地理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紀60年代以後,環境汙染問題突出。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最後提出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需求下, 應發揮中國自然地理研究的優勢, 釐清自然地理要素變化的過程、規律與機制, 持續推進中國自然地理研究為國家戰略服務, 在全球視野下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地理學理論貢獻.
  • 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
    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成立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叢強院士、天津大學黨委書記劉建平、校長李家俊、副校長元英進等出席了儀式。李家俊在儀式上發表講話。校領導和來賓一同為「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揭牌。天津大學相關部處、院系負責人及環境學院、化工學院、理學院的教職工和學生代表等100餘人參加了成立儀式暨學術研討會。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 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和學科定位,顯示了冰凍圈科學研究由單要素向圈層綜合的轉變和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結合起來的轉變,標誌著冰凍圈科學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圖 3)。從研究內容來看,在氣候變化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需求驅動下,冰凍圈科學根據自身特點,從動量、能量、水量、經濟社會特徵出發,不僅研究冰凍圈內在機理和過程,更加注重研究冰凍圈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陸地表層)及人類經濟社會(人類圈)的相互作用。冰凍圈變化對各圈層的影響和適應研究,涉及社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實用性強,社會需求迫切,這些內容豐富了冰凍圈科學的內涵,促進了學科體系的完善。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從研究內容來看,在氣候變化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需求驅動下,冰凍圈科學根據自身特點,從動量、能量、水量、經濟社會特徵出發,不僅研究冰凍圈內在機理和過程,更加注重研究冰凍圈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陸地表層)及人類經濟社會(人類圈)的相互作用。冰凍圈變化對各圈層的影響和適應研究,涉及社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實用性強,社會需求迫切,這些內容豐富了冰凍圈科學的內涵,促進了學科體系的完善。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及其團隊在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中科院科技戰略院重大諮詢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從理論探索到模擬應用、從典型縣區到流域的多尺度綜合研究,在森林景觀動態模擬、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1、構建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綜合模擬框架。
  • 海內外千餘名華人學者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
    大會由中國綜合大洋鑽探計劃專家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國際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地球系統科學」首屆大會於2010年在滬舉行,600多人參會; 2012年的第二屆大會吸引了800餘名與會者;此次大會代表超過千人。主辦方表示,大會的吸引力首先緣於其新穎的主題——「地球系統科學」。
  • 2020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以下簡稱「科學數據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促進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的重要平臺。「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聚焦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國相關資源和優勢力量,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