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資源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新數據清單》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整合集成分散國家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學家個人手中由科研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為全球變化、國家科技創新和發展戰略等提供數據支撐的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
截止到目前,本平臺對外進行數據共享服務平臺16個(一個總平臺、15個數據中心),開展數據資源建設任務的數據資源點15個。平臺先後匯聚來自清華大學宮鵬教授團隊、武漢大學梁順林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團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邵全琴研究員、方紅亮研究員、李召良研究員、劉榮高研究員團隊等一批知名科學家團隊共享的數據產品。
2018年度,平臺新發布數據產品1512個,類型涵蓋地理背景、水文、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壤、氣候氣象、海洋湖泊、古環境、固體地球、天文、空間、極地等方面。為了您能夠及時了解新發布的數據,為您的研究提供科學數據支撐,特發布此清單。歡迎所有科學工作者申請下載,本平臺全部資源免費。
在此,本平臺也特別歡迎國內外科學家向本平臺共享自身科研成果,為數據共享事業添磚加瓦。值此新春佳節,預祝所有科研工作者新春快樂,闔家幸福,科研事業再創佳績!
附:2018年度平臺新增/更新數據資源列表、資源目錄清單。
表 2018年度平臺新增/更新數據資源列表
資料庫
資料庫內容
主要數據資源描述
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綜合集成資料庫
基於遙感影像和地面監測數據,利用模型模擬,生成全球變化響應因子時空分布及動態變化、水循環、碳循環數據產品等
n 整合集成了全球尺度1949-2015年的IBIS模擬的碳氮循環、陸地數據同化系統GLDAS、NCEP逐日水儲量、對流層高度、對流層壓強、風速、降雨、GPP、逐月降水量、逐月近地表氣溫及海水透明度數據,以及中國區域1981-2011年的逐月降水量、逐月近地表平均氣溫、逐月平均風速、逐月平均相對溼度數據等。
n 在持續更新北京、天津、石家莊、無錫、合肥和南京等城市站點的氣態汙染物濃度數據的基礎上,整合集成了大氣成分觀測記錄稀少的西北沙漠站點策勒,西南森林站點西雙版納大氣汙染物濃度數據,同時針對我國大氣汙染高發區域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將數據集的空間尺度由站點拓展至區域,加工生產了這些地區主要大氣汙染物質量濃度空間分布數據集等。
「一帶一路」專題資料庫
通過專業科學考察、國際數據資源交換、自主加工生產等方式,整合集成建設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專題資料庫
n 自主生產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2013年的行政區劃、交通、水系、冰川、二級流域及三級流域分級數據等。
中國周邊國家/地區專題資料庫
通過專業科學考察、國際數據資源交換等方式,整合集成的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第一手考察調查數據資源和專題資料庫
n 整合集成了中南半島(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2018年省/市級行政區劃、交通路網、DEM數據,挖掘加工了該地區多期公裡格網人口數據、近30年公裡格網多年平均輻射、降水、氣溫等。
中國典型區域專題資料庫
面向地球系統典型區域關鍵科學問題,建設黃土高原、西南山地、長江/黃河三角洲、黃河中下遊、三江源地區、海岸帶與近海海洋等中國典型區域長期監測、考察和研究專題資料庫
n 整合集成了2016年中國六類地區(分省、分市、分地區、分經濟區、分城市群、分特殊地區)、五大主題(流動人口基本特徵、流動人口流動特徵、家庭成員與收支特徵、就業和居住特徵、基本公共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的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大調查數據,以及2014-2015年中國分省、分市流出地衛生計生專題序列數據等。
n 加工生產了1989-2015年長三角空間範圍及其動態變化過程數據,不同尺度自然地理類數據(土壤、湖泊、植被、生態系統數據),環境水文地質數據,城市群行政區劃變化、交通發展、人口變化、產業結構變化數據,以及蘇南示範區、揚子江城市群、寧杭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區域的規劃體系及發展變化等。
n 更新、整合和生產黃河下遊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空氣品質、地球系統科學全要素全球格網樣地野外驗證數據,以及黃河下遊水文與河道變遷系列區域特色數據資源(1919-1979年)等。
n 加工生產了三江源1997-2012年的土地利用/覆被、侵蝕模數、防風固沙、草地退化、植被淨初級生產力、水土保持服務功能保有率、水源涵養服務功能保有率、防風固沙服務功能保有率等。
n 整合集成了西南山地格網化空間數據、地質專題數據、喀斯特地區專題數據、金沙江中下遊地區專題數據等。
東亞古環境專題資料庫
以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陸乾旱區為中心,兼顧東亞大陸其它地理單元,通過數位化、綜合集成、數值模擬、二次挖掘、以及現代環境觀測系統收集、整理源於各類自然檔案(如黃土、湖泊沉積、山地冰芯、洞穴石筍和樹木年輪等),建設形成了構造-軌道-亞軌道-千年-百年-十年-年-季節不同時間尺度的東亞古環境變化歷史、過程與機制資料庫
n 在繼續查缺補漏黃土古環境,湖泊古環境等數據集的基礎上,及時更新國內外最新產生的與黃土、湖泊等有關的古環境代用指標,其中包括湖泊與海洋數據集、風塵數據集、黃土古環境數據集、古氣候模擬數據集。
土壤科學專題資料庫
充分利用整合集成、數字製圖及研發等多種土壤資源調查技術手段,實現多尺度數字土壤製圖和歷史土壤數據更新,建立了土壤科學專題資料庫,涵蓋土壤資源、土壤肥力、土壤環境、土壤生物等土壤學主要學科分支
n 加工整合了我國涵蓋土壤資源、土壤肥力、土壤環境、土壤生物等。
n 新增整合集成了東北黑土區土壤微量元素硒數據(1980-2016年),東北區域古代-近代-現代農業墾殖過程動態變化數據(公元1183-2010年),東北重點黑土區100m土壤全量養分、速效養分、有機碳動態變化數據,海倫生態站多期土壤定位觀測數據,以及世界四大黑土區的美國土壤分布數據集等。
湖泊/流域專題資料庫
基於野外臺站監測、遙感反演等方式整編、加工生產了覆蓋全國基礎的、重點的以及典型的湖泊/流域資料庫
n 加工生產了典型湖泊(洞庭湖/撫仙湖/博斯騰湖等)水生植被序列數據(2000-2017年)、典型湖泊(太湖/洪澤湖/巢湖/滇池等)藍藻水華反演數據(2018年)、典型流域營養要素載荷時空分布數據(2018年),更新太湖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資料庫專題數據(2016-2017年),整合集成了典型湖泊/流域(鄱陽湖/洞庭湖/呼倫湖/洪澤湖/太湖/貝加爾湖/巴爾喀什湖/博斯騰湖/興凱湖)的測高衛星水位數據(2002-2011年)等。
海洋科學專題資料庫
基於開放航次科學考察、海洋觀測網絡、遙感反演、國際數據資源引進等方式,建成涵蓋海洋水文、氣象、生物、化學、生態、災害等信息的海洋科學資料庫
n 整合集成了2004-2016年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海洋表層流、海洋熱含量、浮標剖面觀測資料,加工整編了南海歷史考察海洋水文、氣象、溫鹽、海流數據集(1963-2015年)、東印度洋綜合考察航次大面觀測/走航觀測數據集(2011-2015年)、南海歷史地圖數據集(1557-2017年)、南海諸島歷史地圖數據集(1918-2017年)等。
物候專題資料庫
基於中國物候觀測網44個典型站點歷年保存的木本、草本植物以及氣象水文物候現象的觀測記錄進行數據化加工,通過物種鑑別、數據質量檢查(檢驗)和數據空間化處理,形成物候專題資料庫
n 新增整合了中國物候觀測網1952-2007年20種廣域植物的展葉始期格網化數據以及7種廣域植物最佳觀賞季格網化數據,1963-1996年22種觀測5年以上草本植物物候觀測數據,22個站點2009-2012年更新數據,歐洲PEP725,10000個站點1952-2007年7種廣域植物物候數據的格網化數據,以及青海海北、河南信陽、陝西西安的物候相機拍攝的光譜圖像數據及提取的NDVI指數數據等。
陸地表層遙感影像及數據產品庫
通過國際數據資源引進,自主研發遙感參數反演模型算法、遙感分類解譯,形成覆蓋全球範圍的多時相、多源的遙感影像及其產品庫
n 自主生產了2000-2017年長時間序列的全球陸表特徵參量GLASS數據產品(包含下行短波輻射DSR、發射率BBE、潛熱ET、植被覆蓋度FVC、淨輻射NR、光合有效輻射PAR等),2000-2017年全球生態系統碳循環關鍵參數產品(涵蓋植被聚集指數、森林冠層高度、TanSat衛星葉綠素螢光等),全球30m地表覆蓋(2010、2015、2017年)、農地分布數據(2010年),中國長時間序列地表凍融(1978-2015年)、雪深數據(1979-2016年),中國1km多期土地利用數據(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中國30m森林分布數據(2010年)、溼地分布數據(1978、2000、2008年),中國全天候地表溫度數據(2002-2011年)、土壤溼度/蒸散發數據(2017年),中國北方沙漠(地)、沙漠化數據(1975、1990、2000、2005、2010年)等。
n 整合集成了全球植被參數數據(1981-2016年),全球逐日土壤溼度數據(1979-2016年)、逐月土壤溼度重建數據(2001-2012年)、逐月多層土壤溼度再分析數據(1979-2016年)、逐月土壤溼度重建數據(2001-2012年)、300m土地覆蓋數據CCI-LC(1992、1998、2015年),北半球積雪數據(1981-2015年)、地表反射率數據(1981-2016年),蒙古高原地表反照率數據(2002-2018年),美國土壤溼度地面監測網絡逐日標準化數據(1996-2013年),澳大利亞OzNet土壤溼度地面監測網絡逐日標準化數據(2001-2011年)等。
日地系統與空間環境資料庫
通過國內和國際電離層、地磁臺網、天文光譜、射電等監測網絡,磁層等離子體探測及鏡像站點數據交換等方式,建成了獨特、可靠和連續的涵蓋地球物理、空間科學、天文科學的日地系統與空間環境專題資料庫
n 在地球物理科學領域,整合集成了2018年電離層參數數據、電離層TEC原始數據、中高層大氣風場數據,以及全球非相干散射雷達、GNSS等鏡像數據、自產及交換的地磁、地磁脈動數據、三亞站VHF雷達參數數據、三亞站流星視頻原始觀測數據等。
n 在空間科學領域,重點整合更新用戶使用高頻科學數據,如地磁Dst、Kp、AE等指數,太陽日冕多波段成像圖,行星際太陽風等離子體以及太陽黑子數和太陽射電流量等。
n 在天文科學領域,更新集成了涵蓋LAMOSTDR5數據、嫦娥三號WWT全景圖、SONG恆星巡天數據、GAIA太空望遠鏡數據,以及太陽磁場望遠鏡數據等。
國家科研項目數據匯交專題庫
涵蓋「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數據匯交專題庫
n 持續開展973計劃及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數據匯交工作,在已有91個973計劃項目、166個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匯交數據資源基礎上,本年度新增9個結題項目數據。
共計
/
1512個數據集
來源: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