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20年度...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於2018年1月1日正式立項。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全景展示和動態推演「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過程與態勢,實現對全景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評價與決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數據驅動、多學科融合的科學發現新範式,提升中國科學院乃至國家層面地球科學領域數據資源的集成共享與挖掘分析能力,在資源環境、海洋、三極、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安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地球大數據技術創新、重大科學發現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觀決策支持,全面提升該領域在國家技術創新、科學發現、宏觀決策和社會公眾知識傳播服務等方面的重大成果產出。

  專項將以目標導向進行任務分解和項目設置。圍繞專項目標,結合頂層設計,按照專項論證確定的總體實施方案框架,專項共設置九個項目,包括:CASEarth小衛星,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數字一帶一路,全景美麗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三維信息海洋,時空三極環境,數字地球科學平臺,CASEarth科學工程總體。為支持國內外優秀人才開展地球大數據相關領域的前瞻性、創新性科技研究,科技前沿或交叉領域關鍵技術預先攻關,具有科學發現或決策支持的應用案例背景研究,促進地球大數據專項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與交流研究,培養有關領域的科研後備力量,特設立開放子課題,資助與研究指南方向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

  此次擬對「地球大數據理論、方法與前沿技術」、「地球大數據系統中的移動終端和公眾科學數據」、「地球大數據資源分類與多維標籤管理體系」、「地球大數據資源建設」和「地球大數據行業及區域應用示範」等5個任務方向進行擇優支持。

  一、申報範圍及研究內容

  任務1:地球大數據理論、方法與前沿技術

  研究目標:

  追蹤地球大數據相關國際科技前沿,提出地球大數據發展戰略規劃和諮詢建議、探索與發展地球大數據前沿理論、研究方法和關鍵技術;研究多源空間對地觀測大數據的智能處理、信息挖掘和知識發現方法。

  研究內容:

  (1)地球大數據發展戰略規劃、諮詢建議

  (2)構建地球大數據科學理論方法體系

  (3)發展地球大數據智能處理、信息挖掘和知識發現研究方法

  (4)追蹤地球大數據相關的世界科技前沿技術。

  任務2:地球大數據系統中的移動終端和公眾科學數據

  研究目標:

  探索通過移動終端與公眾科學獲取和管理生物、生態、資源、環境等領域地球大數據的創新性技術,開展基於CASEarth中公眾科學數據典型應用示範的研究,以及基礎科學與公眾科學互哺互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

  研究內容:

  (1)基於公眾科學的數據採集系統、數據管理系統和數據共享系統,管理規範和共享模式;

  (2)科學家參與的公眾互動平臺,專家參與的公眾科學數據審評與修訂機制;

  (3)公眾科學數據的典型應用示範。 

  任務3:地球大數據資源分類與多維標籤管理體系

  研究目標:

  有效的地球大數據分類體系與計算機可讀的標籤管理策略是解決其數據資源長期規劃和管理的重要基礎。旨在構建地球大數據資源的分類體系,實現數據標籤管理和交叉檢索,支持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資源的持續集成發展。

  研究內容:

  (1)國際國內常用相關數據資源分類與多維標籤管理體系和標籤的綜合分析借鑑

  (2)構建地球大數據頂層數據規劃與分類編碼體系

  (3)實現地球大數據多維分類語義標籤管理 

  任務4:地球大數據資源建設

  鼓勵環境、資源、生物、生態及對地觀測等地球大數據領域科研人員,將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支持、或其他渠道支持的科技活動形成的科學數據,或利用地球大數據相關處理技術形成的遙感數據產品,按照地球大數據專項數據規範進行數據整理,在產權明晰的情況下,匯交至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並開展共享服務。

  任務5:地球大數據行業及區域應用示範

  結合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的相關數據資源,聚焦生物、生態、環境、資源領域和跨區域、跨行業地球大數據創新應用,重點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海洋、農業、智慧城鎮等方向徵集地球大數據應用示範子課題。

  二、申報要求

  1、開放子課題擇優支持指南按照任務方向形式申報,可以申請任務方向內的全部研究內容或部分研究內容。

  2、開放子課題申請及過程管理按照《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開放子課題管理辦法(暫行)》(附件1)執行。原則上開放子課題僅設1名申請人;外籍及港澳臺人員作為申請人,需與境內承研或參研地球大數據專項副高級以上科研人員1人聯合申請,依託單位為境內聯合申請人所在單位。

  3、每位申請人限申報1項任務方向,申報內容符合本擇優支持指南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考核指標;依託單位對申請書內容和申請人員資格需進行嚴格審核,每個申報單位在同一任務方向限申報1項。

  4、申請人需籤署承諾書,具體見附件2。

  5、專項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科技成果及所形成的智慧財產權,由專項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與任務承擔單位共有(具體共有方式、份額比例根據具體項目及雙方貢獻大小在相關合同中另行約定),並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統一管理。各類科技成果的發布、使用、轉讓等,應按照任務書及相關合同約定的智慧財產權歸屬及權益分配原則進行處理。

  6、專項形成的研究成果在論文發表、專著出版、專利申請、獎勵申請時,應標註「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資助」及專項編號,代表性成果應標註在第一位。英文標註「Supported by the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rant No. XDA19*」。

  7、專項形成的可共享數據成果和數據產品應專項數據集中共享平臺上進行首次共享發布。

  三、申報書撰寫要求

  1、按照附件3中的申請書格式撰寫,要求文字精煉,數據真實、可靠。

  2、申請材料使用A4紙、雙面列印並左側平裝成冊,同時附上電子版。

  3、申請材料應有申請人和依託單位負責人籤字並加蓋公章。

  四、申報受理與遴選

  1、申請書由研究單位分類匯總、審核並加蓋本單位公章後,一式2份,連同匯總的電子版文件(光碟或E-mail至聯繫人郵箱),請於2020年7月29日前送(寄)至郵寄地址,同時請提交申請匯總表(附件4)電子版和紙質版1份。逾期不予受理。

  2、申請受理後將進行形式審查,如申請內容不符合專項研究目標和支持方向或有違反有關規定等情況的,不予受理。

  3、通過形式審查的申請書將由專項組織專家進行書面評審,通過書面評審的候選項目進行現場答辯。答辯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五、聯繫方式

  1、郵寄地址:

  北京市海澱區鄧莊南路9號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郵編:100094

  2、聯繫人:王媛媛 010-82177689 wangyy@aircas.ac.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
    7月4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暨愛因斯坦探針(EP)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衛星工程啟動會在北京召開。在「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後,專項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部署一批新的空間科學任務,力爭取得重大科學成果。此外,專項還部署了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 中科院先導專項(A/C類)2019年度管理工作研討會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C類)2019年度管理工作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會議由「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總體組辦公室、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辦。  此次研討會旨在進一步加強先導專項過程管理,宣貫政策規定,搭建專項間交流平臺,促進各專項相互學習借鑑,從而提升先導專項管理水平,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
  • 中科院「器官重建與製造」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17-2018年度研究...
  • 中科院先導專項(A/C類)2019年度工作會舉行
    3月21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C類)2019年度工作會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新年賀詞、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提到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大成果,其中多項由A類先導專項支持完成,可喜可賀。
  •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A類,以下簡稱「專項」)正式啟動,現已進入實施階段。    專項核心是明確現有藥物及自主研發的候選藥物的敏感人群,提高療效、降低毒性;針對敏感人群研發適合規模人群的個性化新藥。
  •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
    專項聚焦「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調控」這一生命科學前沿科學問題,以「細胞分裂方式的可塑性調控」、「細胞增殖、分化與死亡的可塑性調控」和「應激條件下細胞可塑性調控」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同時運用和研發「細胞命運可塑性研究新技術方法」。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
    11月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啟動會在京召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主持。  會上,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徐帆江宣讀了立項通知和專項總體組等有關任命文件。
  • 慧眼發射:四顆中國星,圓滿完成空間戰略先導專項十二五任務
    但空間科學領域,由於缺乏自主的科學衛星,長期使用國外數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正在打破這一僵局。HXMT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暗物質衛星、實踐十號衛星、量子通信衛星一起,為空間戰略先導專項十二五期間的任務畫上了完美句號。
  •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是怎樣開展國際合作的丨以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為例
    ——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為例》王 赤* 李 超 孫麗琳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國際合作是空間科學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中央的必由之路。空間科學研究的問題大多是全人類共同面臨和關注的共性問題,其學科特點及科學發現、經費投入和科學產出需求決定了國際合作是空間科學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中央的必由之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使我國空間科學任務第一次有了系統性的支持計劃,其中的每項任務都包含了重要的國際合作元素。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先導專項成果③|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0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2020-2022年度實驗室開放...
    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2020-2022年度實驗室開放課題申請指南主要涉及的研究內容包括:(1)燃氣輪機、閉式布雷頓循環(氦氣輪機、超臨界二氧化碳輪機)等熱功轉換技術;(2)反應工程工藝與模擬與仿生分形(微納)反應器開發;(3)綠色智能城網和能源高效利用。 可再生能源與儲能制氫 發展可再生能源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遏制全球變暖起著決定作用。
  • 我國正式啟動「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等科技前沿項目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鄒維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二期)」正式啟動軍報記者北京7月4日電(記者鄒維榮)2018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宣布「空間科學(二期)」 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
  •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2020-11-03 上海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地球2.0衛星於2020年6月列入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第二批),上海天文臺是項目牽頭承擔單位,參加單位包括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項目負責人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葛健。
  • 專題:科技評價—實踐與展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2期發布
    朱永彬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宏觀經濟政策模擬研究、產業與科技政策研究以及數字經濟與數位化轉型戰略研究。先後承擔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端智庫、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課題研究任務。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合著 6 部。
  • 先導專項成果⑥|有機薄膜電晶體:給全世界貼上「標籤」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工程正樣研製工作動員會在...
    (觀察者網訊)近日,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工程正樣研製工作動員會在京召開,會議透露GECAM雙星計劃於9月出廠。按照此前消息,GECAM雙星計劃於2020年發射。 據中科院網站1月10日消息,1月8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工程正樣研製工作動員會在京召開。
  • 中科曙光助力「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用雲計算「讀懂」地球
    這議程的眾多目標中,地球大數據至少可以為實現其中八個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特別是純淨的水源、低廉的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全球變化、水下生命、陸上生命、健康和平等發展目標。 2017年中科院成立了為期五年的「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其中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是「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的重要建設任務之一,屬於綜合型基礎設施項目。
  • 連接科學團隊與工程技術團隊,載荷PI制能否助力空間科學重大突破?
    2011年1月,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正式立項實施,總體目標是:在最具優勢和最具重大科學發現潛力的科學熱點領域,通過實施自主和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劃>新的載荷技術,或滿足新的工程要求,這些「新」,是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必須正面的問題,也是衛星工程必須重點關注和管理的質量要素和風險。
  • 先導專項成果⑤|有機微納雷射:許「視覺革命」一個未來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