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科學團隊與工程技術團隊,載荷PI制能否助力空間科學重大突破?

2020-10-28 科技導報

空間科學任務有哪些特點?有效載荷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何推進空間科學任務的工程質量管理?兼具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經驗的載荷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PI)能否起到科學家與工程技術人員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李超和韋飛對中國空間科學任務有效載荷的管理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2011年1月,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正式立項實施,總體目標是:在最具優勢和最具重大科學發現潛力的科學熱點領域,通過實施自主和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劃,實現科學上的重大創新突破,帶動相關高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發揮空間科學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戰略作用

空間科學任務具有很強的科學探索性,核心特點是科學驅動,在實現科學目標的同時,需要在探測原理、方法和技術上有重大的創新和突破。

有效載荷是指太空飛行器上裝載的為直接實現太空飛行器在軌運行要完成的特定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有效載荷管理工作是空間科學任務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保證載荷的先進性;另一方面要保證載荷的工程化和科學產出的最大化。


科學任務及有效載荷的特殊性


空間科學任務具有很強的探索性

空間科學任務是用具有確定性能的儀器探知未知世界,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其核心特點是科學驅動

有些空間科學任務探索的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科學問題,例如暗物質衛星的重大發現,顯示中國科學家已經從自然科學前沿重大發現和理論的學習者、繼承者、圍觀者,逐漸走到了舞臺中央。

暗物質衛星「悟空」號(來源: 科技日報)


空間科學實驗與探索「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每項任務都肩負著新的科學使命,或提出新的科學概念,或面對新的空間環境,或突破新的載荷技術,或滿足新的工程要求,這些「新」,是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必須正面的問題,也是衛星工程必須重點關注和管理的質量要素和風險。

科學任務有效載荷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有效載荷是科學衛星獲取科學數據和實現科學目標的「尖兵」,是科學衛星工程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其配置、設計、研製是確保實現科學目標的關鍵。

科學任務有效載荷的特殊使命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和開創性,主要特點包括:1)科學目標和探測對象的探索性強;2)指標的前沿性強;3)技術難度極大,設計極端複雜;4)精度要求極高;5)需緊密圍繞探測目標的系統優化設計;6)工作環境的不確定性大。

載荷研製單位及隊伍的現狀

由於中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起步晚,現階段,提出、參與空間科學任務的單位和人員許多是第一次參與航天工程項目。

這意味著加入空間科學任務實施過程的力量中包括了大量具有豐富科學思想、極高科學素養但航天工程經驗不足的人員。

而研製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多,技術狀態變化多,必然會遇到難以預計的困難和問題,對風險管控要求高


有效載荷管理實踐


空間科學衛星工程採用「首席科學家+工程兩總」的管理體制,在落實以科學目標為牽引、確保工程任務順利實施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實施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

建立載荷科學家制管理模式,促進科學與技術的有機融合

(1)採用載荷科學家制管理模式,激勵科學創新

通過借鑑國外經驗,空間科學任務科學載荷採用了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PI)制管理模式

載荷PI是既懂科學又有一定工程技術經驗的科學家,其角色相當於項目首席科學家助理,起到科學家與工程技術人員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在有效載荷設計方面實現科學家的思想,並協調載荷團隊開展產品研製。

載荷PI人選一般在工程立項論證階段由擬任首席科學家指定,每臺有效載荷可設置一名載荷PI。採用載荷PI制管理模式可激勵科學創新,提高有效載荷研製效率,促進科學與技術的融合。

(2)載荷PI 深度參與載荷設計和研製,確保科學與工程的有機融合

載荷PI與載荷研製單位共同開展有效載荷系統頂層設計,深度參與載荷研製、測試及在軌運行過程。其職責重點在方案設計階段和在軌運行階段。

(3)建立科學家團隊與工程技術團隊的溝通機制,促進科學與技術的有機融合

科學家總有新創意,工程技術人員卻追求穩定和低風險。為了相互理解對方的語言,及時、準確地識別和化解風險,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搭建了科學團隊與工程技術團隊溝通交流的平臺。

通過科學家與工程技術人員之間的反覆溝通迭代,確保需求的準確性,以及設計、試驗、生產和標定的正確性,將科學目標快速滲透到研製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實現科學與技術的有機融合。

高度重視載荷關鍵技術攻關,降低技術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從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研究、立項綜合論證至方案設計階段,關鍵技術攻關始終是空間科學衛星工程研製中的重要任務;工程研製階段仍需注意通過充分的地面試驗來降低關鍵技術風險。

高度重視載荷標定和試驗驗證,確保結果可靠

空間科學任務高度重視有效載荷的標定工作,並充分做好各項地面試驗驗證。

例如,建成了國內首個達到國際水準的X射線標定束線的HXMT衛星,在發射前開展了長達4~6個月的標定試驗,取得了載荷能量響應函數、探測效率、溫度響應等核心技術數據,與衛星在軌實測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檢測確定產品的基本狀態,確保瞭望遠鏡觀測結果的正確性、有效性和適用性。

HXMT衛星發射現場圖片(來源:Insight-HXMT)


以單位載荷研製為抓手,全面推進工程質量管理

通過推動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堅持常態化培訓,開展專項質量檢查和重大風險獨立評估等,確保全過程質量可控,提升全員質量意識,確保不帶問題轉階段,有效降低研製風險。

(1)推動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確保全過程質量可控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探索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質量管理模式,制定了《空間科學衛星工程質量管理總要求》等系列頂層管理文件,建立了專項的質量管理體系和產品保證體系。通過有效的制度建立、體系管理和持續改進,確保了研製全過程質量可控。

(2)開展常態化培訓,提升全員質量意識

在工程各階段,專項總體邀請國內外航天領域專家就工程研製工作重點、風險點及應重點關注的事項等進行培訓,為保證隊伍技能提升和知識儲備提供必要的保障。另外,各級任務承擔單位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分層分類的培訓措施。通過工程實戰與培訓提高相結合,努力打造一支「嚴慎細實」敢打硬仗的航天隊伍。

(3)開展專項質量檢查和重大風險獨立評估,降低研製風險

在各衛星工程重要裡程碑節點前,專項總體充分調研,組織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開展專項質量檢查,確保有效載荷和衛星不帶問題轉階段和出廠、不帶疑點上天。同時,專項總體策劃組織了重大風險項目獨立評估工作,組織質量與可靠性、軟體工程化等相關領域專家對量子衛星和暗物質衛星初樣研製階段重大風險項目開展獨立評估。

提升管理等級,工程、衛星和有效載荷三級總體共保載荷質量、進度和成本

(1)設立有效載荷總體,統籌管理載荷分系統

選擇航天經驗相對豐富的科學院所作為有效載荷總體,負責有效載荷分系統的質量、進度和成本的管理工作。載荷總體在載荷層面貫徹航天產品研製質量要求和技術規範,按照產品研製技術流程協調管理和資源統籌。

(2)工程、衛星和有效載荷三級總體共保質量和進度

工程總體協同衛星系統總體,制定有效載荷分系統年度考核節點,推行對有效載荷分系統的項目管理準則;加大對有效載荷分系統各階段研製工作的管理力度,實時掌握研製進展。進入正樣研製階段,要求對質量和進度管理細化到周報、「短線」日報,及時比對每天的工作完成情況


關於載荷PI制及數據PI制的思考


鑑於載荷PI在工程各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可考慮在後續衛星任務中全面推廣,並進一步規範載荷PI制。目前的做法是在工程立項論證階段由擬任首席科學家指定,在工程立項後由首席科學家所在單位任命。是否需要上升到工程總體統一任命,尚無定論,需要在衛星任務實踐中探索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ASO-S衛星任務對有效載荷級數據PI制管理模式進行了有益嘗試。但數據PI職責如何定位才能更有益於發揮作用、更有益於成果產出最大化,與載荷PI的責權如何劃分,是否具有推廣應用的普適性等,仍需在實踐中探索。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模擬圖(來源: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致謝: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暗物質衛星工程總師助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陳曉敏研究員的指導。本文主要觀點在空間科學任務中經過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參研參試和管理人員的實踐,已得到有效應用。

本文作者:李超,韋飛


作者簡介:李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科學衛星工程總體管理。

論文全文發表於《科技導報》第15期

本文有刪減,歡迎訂閱查看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是怎樣開展國際合作的丨以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為例
    對於載荷層和研究層合作,通過載荷研製團隊定期協調機制推進工程研製,通過科學團隊「載荷科學家」模式促進成果產出;對於任務層深度合作,通過工程團隊推進工程研製,通過科學團隊「項目雙首席科學家」模式促進產出最大化。
  • 「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載荷控制器:全面服務7臺科學載荷
    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作為「天問一號」科學探測的數據管理者,由該中心負責研製的火星環繞器載荷控制器也一路相伴同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團隊介紹,「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共配置7臺科學載荷,在奔赴火星期間將開展火星大氣逃逸機制等科學研究,環繞火星時將開展火星全球和綜合性科學探測任務。
  •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璐2日說,為了減輕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重量,該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力學分析和試驗,研究合金材料複合碳纖結構的新形式,實現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承載比大幅提升,由國際上的1:1提升到了1:4。
  • 助力嫦娥五號奔月採樣返回 中科院承擔突破系列關鍵技術
    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發起者、參與者、實施者,中科院所屬14家科研機構承擔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突破月球樣品長期儲存條件的維持、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雷射雷達等多項關鍵技術。中科院 供圖在嫦娥五號任務中,中科院繼續牽頭論證提出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承擔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產品的研製任務,後續還將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 清華團隊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魏飛、副教授張如範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為題,於8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清華團隊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魏飛、副教授張如範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為題,於8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合工大團隊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
    11月24日,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但少有人知,此次「月球挖土」任務順利開展的背後,還有咱合肥力量的「助力」。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連續7年奮戰在科研一線,為此次探月工程取樣鑽具溫度分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2019-09-11 12:06: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科學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研究「群星」閃耀—新聞—科學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了對我國基礎科學領域進展的高度關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實施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讓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邁上新臺階。任繼剛在量子衛星項目中擔任科學應用系統主任設計師,他和團隊成員負責地面站望遠鏡工程,驗收了5個地面站中的4個,包括2014年的河北興隆站,2015年的新疆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2016年的阿里站。 圓滿完成了「墨子號」的三大科學試驗任務,團隊又有了新的想法。下一步,團隊將在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的基礎上,再進行貝爾態測量,實現相距遙遠的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隱形傳態。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2020 年 11 月 24 日 4 時 30 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順利將其送入預定軌道,至此,以 「嫦娥奔月」 神話故事命名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已成功實施 5 次發射任務。嫦娥五號的發射將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申城先鋒|平均年齡不足35歲 這支科研團隊助力墨子號上天
    圖片說明: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王建宇院士    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20日報導:2年前的8月16日,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不僅將助力於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構建,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還將開展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尺度實驗檢驗,加深人類對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解。  量子衛星載荷分系統是實現此次科學實驗任務的核心,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量子衛星有效載荷團隊承擔了發射任務中量子密鑰通信機和量子糾纏發射機2項有效載荷的研製。
  • 中科院創新團隊——為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穿上「防護衣」
    杭州灣跨海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00年;港珠澳大橋,突破我國「百年慣例」,設計標準達120年……重大工程設計標準的不斷攀升,一個令歐美知名公司豔羨不已的團隊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就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耐久性防護與工程化創新團隊(以下簡稱為「防護團隊」)。
  • 韓傑才院士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為題,發表在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為題,發表在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
  • 科學網—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進展的高度關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實施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讓空間科學研究邁上新臺階。任繼剛在量子衛星項目中擔任科學應用系統主任設計師,他和團隊負責地面站望遠鏡工程,驗收了5個地面站中的4個,包括河北興隆站、新疆南山站、青海德令哈站和西藏阿里站。 下一步,該團隊將在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的基礎上進行貝爾態測量,實現相距遙遠的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隱形傳態。「『墨子號』還會飛行1年時間,不久前我們在青海湖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
  • ...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510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將在13個科學載荷中最先開機
    510所研製的火星探測設備7月24日,作為火星環繞器主載荷之一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將在火星探測器的13個科學載荷中最先開機,它也是在「奔火」期間唯一長時間開機的科學載荷。這臺由510所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聯合研製的產品,研製過程是一段充滿挑戰和不斷成長的歷程。
  • 北京科技大學謝建新院士團隊、邢獻然教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項目和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化學研究所邢獻然教授團隊牽頭的「固體結構的化學調控與功能強化」項目獲得重大項目資助。
  • 蘭州理工大學重點實驗室納米材料與技術團隊獲重大突破
    人民網蘭州6月10日電(魏怡)據蘭州理工大學消息,由蘭州理工大學喇培清教授帶領的納米材料與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一種MoCrFeMnNi高熵合金及其製備方法」及「一種TiCrFeNiMn高熵合金及其製備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
  • 中天海洋系統有限公司張鋒團隊:突破深海禁區 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原標題:中天海洋系統有限公司張鋒團隊: 突破深海禁區,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海洋觀測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