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創新團隊——為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穿上「防護衣」

2020-09-22 瀋陽日報

杭州灣跨海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00年;港珠澳大橋,突破我國「百年慣例」,設計標準達120年……重大工程設計標準的不斷攀升,一個令歐美知名公司豔羨不已的團隊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就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耐久性防護與工程化創新團隊(以下簡稱為「防護團隊」)。近日,該團隊負責人李京研究員在金屬所師昌緒樓,解密了為國家重大工程保駕護航過程中發生的鮮為人知的故事。

團隊帶頭人李京研究員代表團隊領取建橋功臣獎。(圖片由中科院金屬所提供)

打造全鏈條研發 實現彎道超車

防護團隊組建於上世紀90年代,現已發展成為擁有5名研究員,共計50餘名專業人員的專業團隊。李京表示,材料耐久性防護,是重大工程必須面對的問題。20多年來,防護團隊成功突破重腐蝕防護塗層、「高性能塗層+犧牲陽極」聯合防護、高性能耐蝕塗層鋼筋及其工程化等關鍵技術,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SEBF/SLF重腐蝕防護技術體系。至今已獲得授權專利65件。在眾多國家超級工程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涵蓋重腐蝕防護新材料、施工工藝和施工裝備研發的全鏈條工程化應用模式,是防護團隊在競爭中屢屢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李京說:「彎道超車必須以創新為基礎。我們開展全鏈條一體化同步研發,使材料防護研發、工藝和施工裝備研發互為促進,提高了效率和整體競爭力。」在長達4200公裡的「西氣東輸」長輸管線工程中,調整海拔高度和管路走向的彎管腐蝕防護成為「卡脖子」難題,防護團隊臨危受命,不到40天的工期裡,在材料防護、工藝研發的基礎上,對施工裝備進行應急設計製造。他們吃住在裝備加工企業,20天研製出主要設備,5天後便生產出合格的彎管並火速運往施工現場,避免了潛在的重大工程損失。

「港珠澳」大顯身手 創新聯合防護

港珠澳大橋入選「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超長耐久性」成為四大亮點之一。金屬所防護團隊在建設過程中大顯身手,功不可沒。

港珠澳大橋橫跨的外伶仃洋區域,因位於珠江出海口,多年來形成了大量的生物腐敗沉積物,硫化物和亞硫酸鹽物質比例極高,因此成為厭氧菌的樂園。李京告訴記者,厭氧菌生活在海泥乏氧環境中,可通過腐蝕金屬獲得能量進行繁殖代謝,是海洋工程的大敵。因海洋環保的要求,港珠澳大橋的承臺全部設計在海泥以下,這樣一來,鋼管複合樁也整體埋置在海泥下。

面對120年設計要求和特殊的環境,防護團隊信心不減。李京說:「我們在聯合防護技術體系基礎上,在鋼管複合樁耐久性防護方面採用內外塗層法,對鋼管複合樁的內部鋼結構進行雙重保護;並在海水中安裝犧牲陽極,對處在海泥下的大型鋼結構進行陰極保護;使用普通碳鋼鋼筋加高性能塗層,提高混凝土結構壽命,降低建設成本;開展原位腐蝕與防護動態在線監測,對大橋的基礎結構不同部位的腐蝕狀態和防護狀態進行連續監測。」這些創新技術為工程結構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提供了科學的方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尤其是經過多次試驗和調整塗料配方,防護團隊發現,複合樁內鋼結構高性能塗層非但不會破壞鋼結構和混凝土之間的力學耦合作用,還因為塗層的存在,在兩者之間添加了一個彈性過渡中間層,使整個複合樁的協調受力性能大幅度提高,大橋基礎的穩定性更好更安全了。

越是艱險越向前 建功海洋工程

苛刻環境海洋工程是防護團隊的另一個戰場,他們要在高溫、高溼、高鹽霧、高紫外線輻照的「四高」重腐蝕環境下,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晝伏夜出是常態,天氣再熱也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一天可經歷30餘次降雨,吃不到新鮮的蔬菜魚肉,甚至可以領略一下17級強颱風的威力……

團隊成員趙洪濤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為了完成一個應急任務,他在島上堅守了220多天,體重減掉了40多斤。回到瀋陽後,同事們差點沒能認出又黑又瘦的他。李京曾連續駐守47天,原本準備用一個月的降壓藥,在最後階段「彈盡糧絕」,好不容易找到7片降壓藥,他每天只能吃半片。

即便如此,防護團隊在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瀋陽市科技創新「雙百工程」項目的支持下攻關不停。升級苛刻環境海洋工程SEBF/SLF重防腐技術,為30餘萬件工件「穿」上了防護衣;研發出新一代高性能耐蝕塗層鋼筋,結束了苛刻環境海洋工程混凝土結構鋼筋無塗層「裸用」的歷史;研發出梯度結構塗層,為我國萬米級水下平臺提供腐蝕防護服務。建成了我國首個苛刻環境海洋材料綜合腐蝕科學觀測研究站,實現了對常用材料在海島大氣、海水和土壤環境下的全方位腐蝕監測。


帥正新聞、沈報全媒體記者 嶽雨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王沛霆

相關焦點

  • ——記中科院寒旱所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創新團隊
    鳥兒展翅高飛,直上雲霄/廣闊的天空有鳥兒的夢想……研究凍土的科學家們愛上了凍土/有凍土的地方就會有凍土團隊的夢想……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在北京揭曉,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成為我省首個問鼎這一獎項的創新團隊。
  • 【視頻】勞模風採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努力奮鬥
    正式投入運行以來,圍繞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共完成四輪用戶實驗,支持國內外科研與工業界的課題220多項(含國外和港澳課題20餘項),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成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和新能源等學科的先進、功能強大的科研平臺,助推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 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研製」通過...
    2013年,在中科院和財政部的策劃支持下,廣州生物院啟動「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研製」項目,針對自動化、規模化、標準化獲得幹細胞的需求,利用iPSC技術、幹細胞分化誘導技術的研究成果,突破基於人工智慧算法的幹細胞克隆自動化識別、高精度克隆挑取、雙核運動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濟南在這條「創新賽道」上全力提速
    從幾年前的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到如今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在這條「創新賽道」上按下加速鍵,全力衝刺!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在全國爭先進位  2020年濟南首次進入世界百強,位列第82位。濟南科技創新能力指數位列第14位,較上一年度前進3個位次,被列為「創新策源地」城市。
  • 中科院展示「率先行動」重大成果
    多項化學和化工類成果位列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的基礎上,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並在官網進行展示,多項化學和化工類成果位列其中。  這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18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29項和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12項。
  • 霍寶鋒教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霍寶鋒教授團隊成功獲批重大項目充分體現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硬實力也彰顯著管理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先後發布了《關於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不僅提出了平臺經濟發展的新前景、新目標,還首次將供應鏈的創新與應用上升為國家戰略。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先行實施多項人事改革
    東方網4月25日消息:一扇創新的「大門」正在上海打開。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了解到,作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頭號「種子選手」,他們已經先行一步,實施了多項人事改革措施。副研究員競爭組長崗位按現有職稱標準,32歲的薛紅衛目前只是副研究員,但這並不妨礙他同時擔任兩個重要崗位的學術帶頭人———中德馬普青年夥伴小組組長和國家973項目的有關子課題負責人。「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自1999年7月成立起,就按知識創新工程要求基本停止了各類職稱的評審和晉升。」
  • ...核動力、載人航天、國家重大任務……是他們研究領域的關鍵詞
    根據2015年在某學術期刊上發布的文章顯示,蒙大橋時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總工程師。他1980年參加工作,長期從事特種材料相容性技術研究及部件研製工作,在特種材料腐蝕與老化機理、特種材料連接技術及氚化學與氚工藝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是我國特種材料與工藝技術領域學術帶頭人之一。蒙大橋研究員求實創新,拼搏奉獻,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等多項國家重要獎項。
  • 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教師團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從團隊帶頭人廖強教授1987年進入研究所學習和工作以來,帶領團隊成員秉承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協調發展,踐行教書育人與創新強國的使命,以「立德樹人、開拓創新、甘於奉獻、服務社會」的團隊精神,瞄準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於微生物能源轉化以及低品位餘熱高效回收和低品位燃料高效清潔燃燒技術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
  • 科技強國,創新圓夢!中科院上海分院多個團隊和個人獲嘉獎
    原標題:科技強國,創新圓夢!中科院上海分院多個團隊和個人獲嘉獎圖片說明: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研究集體獲傑出科技成就獎 中科院上海分院供圖(下同)  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分院了解到,在今天舉行的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及其線站工程
    上海光源榮獲 2012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3 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光源建成以來,聚焦重大基礎科學前沿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在物理、材料、能源與催化、生命與健康等諸多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成果。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紅白相間的外觀,外艙壁上的「三亞」標籤赫然在目,看似不大的「膠囊型」潛水器內,載人艙、推進器、聲學系統、控制系統、液壓系統等囊括其中。就是這顆「小膠囊」,去年通過了嚴謹的海試驗證,實現4500米的下潛深度,為人類探索洋底深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智者先行 不可估量—新聞—科學網
    2014年,中科院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設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成為首批成立的卓越中心之一,承擔起「尖刀連」的作用。3年後,卓越中心又正式「升級」為創新研究院,凝聚了更多國家科技力量協同創新,承擔起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歷史使命。
  •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不忘創新生物醫學工程初心—新聞—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隨著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呈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特點,其中,健康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隨著科技的長足進步和社會的飛速發展,醫療儀器在檢測和治療各類疾病、保障生命和健康方面作用越來越重要。
  • 國家需求放首位中科院上海分院轉變戰略
    日前,接到中科院上海分院領導與新聞界新春聯誼的通知,有記者脫口而出:「新鮮!我跑了多年中科院條線,這還是第一次。」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沈文慶院士、黨組副書記王兆德雙雙出席。每個記者拿到一疊材料,有中科院上海分院去年總結,也有今年工作打算,一些新聞亮點還單獨成篇。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先進院供圖   中新網深圳11月13日電 (鄭小紅 朱族英)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腦聯結解析與調控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成像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粵港澳人機智能協同系統聯合實驗室四大實驗室,落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  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合成所」)去籌儀式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以下簡稱南海創新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會議日前在廣州舉行。中科院副院長、南海創新研究院理事長相裡斌出席會議並講話。  相裡斌指出,創新研究院作為研究所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的「集團軍」,強調發揮中科院建制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優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產出重大創新成果。南海創新研究院緊密圍繞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在植被綠化、生態修復、腐蝕防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在協同創新、制度建設、人力資源等體制機制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2020年重慶兩會上,作為重慶市政協委員,針對目前國家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還提出:「我們國家現在雖然有很多高精尖的產品,但在某些重要領域還是容易被其他國家在技術上『卡脖子』,這些『卡脖子』的難題阻礙了智慧財產權的自主化和科技的創新。」
  • 中國科學院地下工程災變與防護工程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
    2020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地下工程災變與防護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工程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武漢巖土所召開。工程實驗室理事會成員及理事單位代表參加會議。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中科院武漢分院分黨組書記、副院長李海波,武漢巖土所所長薛強和副所長盛謙及中科院科發局邢曉旭等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