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致信祝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建所60周年。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致辭,並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賀信中指出,南海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報】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如今,在中科院提出「率先行動」計劃的大背景下,蘇州醫工所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該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表示,未來,他們將致力於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這也是我們的定位,作為共建所,既要完成中科院的各項要求,也要服務於江蘇省的經濟發展。」鄧強說。 蘇州醫工所自成立以來,一直面向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的重大需求,開展先進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力圖引領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建成醫療儀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平臺,成為不可替代的國立科研機構。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目前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
-
【中國科學報】先進機器人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獲悉,「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近日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機構學機器人學中心正式揭牌。 這是我國在機器人學與機構學領域的首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也是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籌)獲得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首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1月20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今天在滬揭牌成立。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創新體系」專項已育成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模塊新品系110個,5個水稻新品系通過省級和國家品種審定,示範面積達3萬畝,推廣面積26萬畝。「嘉優」系列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南海環境變化」專項面向南海可持續發展戰略需求,在珊瑚礁生態修復、植被綠化、環境安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
【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201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提出按照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種類型,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確立四類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 近年來,王小凡擔任了多個中科院研究所和卓越創新中心的國際評審專家,也曾參與3個卓越創新中心的建立和遴選。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究竟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又有怎樣的挑戰?
-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2019-11-13 21:58:06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去籌成立。
-
【中國科學報】上海張江實驗室正式成立
白春禮在講話中回顧了中科院和上海市精誠合作的歷程,介紹了中科院在推進張江實驗室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面作出的努力。他指出,張江實驗室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重大決策的切實舉措,是院市雙方站在國家科技創新總體布局的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必將在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徵程中發揮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
-
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智者先行 不可估量—新聞—科學網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科學院的遠見卓識和提前布局之下,中國科學家已然走到了這一領域的前列,成為被國際同行追趕的目標。 2014年,中科院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設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成為首批成立的卓越中心之一,承擔起「尖刀連」的作用。3年後,卓越中心又正式「升級」為創新研究院,凝聚了更多國家科技力量協同創新,承擔起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歷史使命。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南海島礁背後附帶的國家海洋權益,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嚴峻。拯救南海島礁已成當務之急。院士的擔憂「很多島礁面積非常小,一隻狗上去,3天就會發瘋。」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合成訪問南海海洋所
7月18日下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黨組書記張合成在水科院南海水產所、珠江水產所領導的陪同下到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訪問和交流。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黃羽庭及所辦公室、科研處、工程中心總工辦,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東省應用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熱帶海洋生物標本館等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參加了座談。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秘近千年前南海古海嘯
一般認為,中國近海發生海嘯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孫立廣研究小組的最新成果改變了這種認識。他們發現,在公元1024年前後,南海西沙群島發生過強烈的海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
-
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招聘啦!辦公地點在這兒→
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籌)管理崗位招聘啟事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定位於統籌全院相關創新資源,建設中科院支持和參與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發展的綜合集成創新平臺;創新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成為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推動關鍵技術在雄安新區落地轉化
-
歷年國家優青:中科院研究院所哪家強?
歷年國家優青:中科院研究院所哪家強? 從統計結果來看,2012年-2019年共有151家科研機構(不包含普通高校、軍校),總共691人獲國家優青項目,佔總人數的20%左右; 其中,中國科學院系統為581人,為科研機構的主要單位,佔比超80%; 其他單位有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中醫藥科學院、解放軍科學院等單位,但所佔比例較少; 從國家優青項目獲得者人數來看,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入選人數最多
-
南海企業家與中科院開展創新成果對接
面對中科院眾多的科研技術,企業又該如何進行對接合作和實現轉化? 12月10日—11日,「南商新生代,走進中科院—2019年佛山市南海區青年企業家高級研修班」的企業家們聚焦5G時代的行業和社會變革,深入探討精益生產在智能製造上如何落地,並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舉行了創新成果對接。 在對接會後,不少企業家對中科院的專家團隊產生濃厚興趣。
-
【中國科學報】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完成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參與的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日前完成。獲得的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磁條帶新信息,為重新認識南海擴張的歷史、更好地解決南海演化的時代以及結構等關鍵科學問題奠定了基礎,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調查技術的發展。據介紹,南海擴張、形成和演化的歷史與過程一直備受關注和爭議,缺乏高解析度、高精度的磁條帶信息是制約該問題得以解決的關鍵之一。
-
凱普生物與中科院深圳先進研究院籤約成立精準醫療聯合實驗室
11月11日,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下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會展中心舉辦《科學與中國》院士巡講暨重大項目籤約儀式,凱普生物(300639)董事兼副總經理管秩生受邀出席並籤約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凱普生物「精準醫療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建所初期,南海海洋所就把南海和鄰近大洋的海洋科學調查研究與開發利用同建設祖國與鞏固國防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制定實施了「立足南海,面向大洋,由淺及深,分段進行」的辦所方針。近10年又根據發展的需要,跨越深藍,拓展了印度洋研究領域,推進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