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完成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參與的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日前完成。獲得的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磁條帶新信息,為重新認識南海擴張的歷史、更好地解決南海演化的時代以及結構等關鍵科學問題奠定了基礎,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調查技術的發展。

據介紹,南海擴張、形成和演化的歷史與過程一直備受關注和爭議,缺乏高解析度、高精度的磁條帶信息是制約該問題得以解決的關鍵之一。為此,上述四個研究機構共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海」計劃重點項目「高解析度磁異常測量研究南海海盆擴張過程及洋殼磁性層結構與演化」研究。

自2012年10月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先後完成兩個航次的海上資料採集工作,利用深拖磁測新技術,採集了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異常數據,目前已完成西南次海盆測線225公裡、中央次海盆測線1100公裡的數據採集。其中,拖體保持在近海底300~500米高度上進行連續測量,有效保證了測量的精度和準確度。

據了解,深拖磁測新技術包括綜合導航定位、水下定位、回聲測深、海洋重力以及綜合海洋磁力測量儀器和技術。其中,綜合海洋磁力測量技術包括五套地磁觀測系統:雙拖魚組合的磁力梯度測量技術、船載三分量磁通門測量技術、深拖動態激發質子旋進磁力測量技術、深海型三分量磁組構磁測技術和海底地磁日變觀測技術,觀測信息量遠超常規海洋磁測信息。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4-1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東方紅3」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任務順利返航青島
    2020年10月7日上午10時,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調查任務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科學」號完成西太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2020年1月5日,「科學」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胡敦欣院士、王輝書記以及科考船運管中心負責人、相關部門同事到碼頭迎接。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南海島礁背後附帶的國家海洋權益,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嚴峻。拯救南海島礁已成當務之急。院士的擔憂「很多島礁面積非常小,一隻狗上去,3天就會發瘋。」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9月16日電 綜述: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記者伍嶽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完成全部科考任務,搭乘「雪龍」船啟程返航。  從7月18日抵達第一個作業站位起,考察隊在54天內共完成84個海洋綜合站位作業,其中在北冰洋區域完成59個站位作業,最北到達北緯82度53分。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相裡斌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目前,中國科學院已建設了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三個涉海的創新研究院、一個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啟動實施了「南海環境變化」和「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等5個先導專項,發揮多學科交叉和集團軍優勢,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萬米深淵科考、深海實時觀測、深海滑翔機研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為我國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這也是該所首次在南海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航次分為兩個航段實施,緊密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的重要科學問題,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此次任務作業海域範圍廣、水深跨度大,且頻受颱風等影響,全體船隊員凝心聚力 、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氣象探測中心完成西太平洋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綜合考察船圓滿完成歷時33天、總航程5600海裡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科考任務。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務回青 帶回颱風玉兔一手資料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11月5日中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薛家島碼頭上秋雨濛濛,「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緩緩駛入青島母港。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中沙群島綜合科考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高解析度磁異常測量研究南海海盆擴張過程及洋殼磁性層結構與...
    1月23日至2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第一批重點項目「高解析度磁異常測量研究南海海盆擴張過程及洋殼磁性層結構與演化」第一次會議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順利舉行。該項目由同濟大學李春峰教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孫珍研究員、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徐行高級工程師聯合牽頭負責。
  • 國內最長最深海底大地電磁探測完成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蓋倫)1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牽頭的一次海底大地電磁探測實驗已於近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陸坡—洋陸過渡帶—北部洋盆完成。此次探測剖面測線長度超過300千米,最大投放水深近4000米,是國內目前為止最大最深的二維大地電磁探測。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目前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
  • 中沙群島科考項目完成今年航次任務,證實海星災害呈嚴重態勢
    來源:新華社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8月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圓滿完成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
  • 【中國科學報】解密地質科考「神器」
    戶外服裝  野外地質考察是一個艱辛而又複雜的過程,在這項特殊的工作中,科研工作者們往往需要藉助許多「特別裝備」才能完成任務。因此,地質羅盤也是野外科考中不可或缺的強大工具。  「儘管電子產品的風起雲湧正逐漸取代著傳統機械羅盤的地位,機械羅盤的使用仍然是當代地質工作者的必備技能。」對此,南古所博士生曾晗深有體會。他曾經參加過多次野外科考,在野外原始的自然條件下,許多電子設備往往派不上用場,這時候傳統的機械羅盤就成了他們最可信賴的夥伴了。
  • 「向陽紅18」返回即墨:南海科考60天,一次遠行完成25個項目
    近日,在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任務後,「向陽紅18」科考船返回位於即墨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向陽紅18」在南海進行CTD採樣。這是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首次在南海組織和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 圖說中國海洋科考船─「探索一」號
    「探索一號」海洋科考調查船原名「海洋石油299」,經改造後於2016年5月5日交付使用,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負責管理維護。該船排水量為6250噸,船長94.45米,主機功率達12000馬力,續航能力大於1萬海裡,是4500米載人潛水器母船。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孫珍告訴《中國科學報》,南海的「4+1」個國際大洋鑽探航次使得南海成為全球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之一,成為國際海洋科學的天然實驗室。在全球研究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的主動投入,不僅給中國科學家創造了難得的學習機會,同時為國際很多科學家提供了重要研究平臺。
  • 蛟龍號科考船抵達南海作業區計劃4.26日首潛
    「蛟龍」抵達南海作業區計劃今日首潛4月25日上午,「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南海作業區,正式展開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學考察, 計劃4月26日首潛。本航段共計有來自15家單位的96名科考隊員參航,肩負著在南海北部開展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集系統海試區的選劃任務,計劃獲取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工程所需海底地質、深海環境參數等。同時開展選劃區域的相關環境基礎數據收集,為構建海洋採礦環境評價體系提供支撐,為我國今後參與國際海底採礦相關規則的制定、爭取國際話語權等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