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綜合考察船圓滿完成歷時33天、總航程5600海裡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科考任務。此次科考中,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以下簡稱探測中心)的海洋氣象觀測試驗任務順利完成。探測中心基地室工程師胡樹貞、華雲升達公司竇源組成氣象組參加了此次科考任務。
「科學」號緩緩駛出母港。胡樹貞 供圖
為研究西太平洋低緯度地區海上雲的生成和演變過程,獲取海洋上空雲的宏觀和微觀特性,同時測試多種國產雲觀測設備在海洋性氣候下的探測性能及環境適應性,探測中心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空天地多源協同測雲關鍵技術研究」,在「科學」號上搭載兩種型號毫米波雲雷達、雙波段全天空成像儀,並通過同船定時釋放北鬥/GPS探空儀等方式開展走航式西太平洋地區海上雲觀測試驗。氣象組在「科學」號上成功布放了4臺海洋氣象漂流觀測儀,其觀測數據通過北鬥通信衛星直接傳送至北京數據處理中心。此次布放是繼漂流觀測儀在中國南海進行海試以來又一次在遠海地區開展試驗,有助於積累西太平樣地區的海洋氣象觀測數據。
據介紹,此次西太平洋地區雲觀測試驗是我國首次將不同型號毫米波測雲儀等主被動雲觀測設備同時安裝在科考船上,將為海上雲綜合觀測試驗,推進從陸基氣象探測強國向海洋氣象探測強國邁進奠定基礎和提供參考經驗。探測中心通過此次試驗獲取了大量一手探測資料,將結合探空數據及衛星資料開展天地空多角度雲數據融合分析,為理解和研究海洋雲特性提供數據支撐。
科考人員暴雨中堅持作業。胡樹貞 供圖
「科學」號走航期間,先後遭遇今年第21號超強颱風「蘭恩」、22號颱風「蘇拉」和第24號颱風「海葵」,氣象組海試隊員在暴風雨中加固了氣象設備,並在14米/秒的風速狀況下成功釋放了探空儀。「科學」號從青島出發,在西太平洋低緯度海域主要完成北緯18°、北緯8°以及東經130°共3個斷面50個站位的勘察採樣工作,其中22個站位分別位於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經濟專屬區,開展了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及生態、海洋地質、海洋化學等方面科考任務。
科考人員施放探空氣球。胡樹貞 供圖
(責任編輯: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