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2020-12-05 中國天氣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記者從中國大洋協會了解到,第三航段科考自10月2日開始,「向陽紅03」船從美國夏威夷起航,科考隊員先後在中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海域開展了深海生物多樣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學和海洋地質環境等多學科綜合調查作業。

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黃浩說,第三航段大洋調查面廣點多,取得了多項科考成果:圓滿完成了東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的調查作業,獲取了豐富的資源環境數據、現場分析測試資料和實物樣品;對中東太平洋海山區進行科考調查,完成了4條加密測線作業,為未來我國在該區域開展調查奠定了堅實基礎;首次在中東太平洋北緯10°斷面開展多要素全方位調查,進一步深化區域生物多樣性地理分布及其對全球變化響應的認識。

「向陽紅03」船是7月12日從廈門出發,前往太平洋執行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任務的。大洋45航次是國家海洋局組織的第一個綜合考察航次,分三個航段進行:第一航段以海山生物多樣性調查為主,在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及周邊海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調查;第二航段以資源調查為主,主要在東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地質調查;第三航段以深海環境調查為主,兼顧開展多金屬結核和稀土資源調查。

第一航段首席科學家汪衛國表示,第一航段科考隊員在西太平洋海山作業區利用走航調查、船舶大面調查和錨系潛標定點長期觀測等手段,開展了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和海洋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綜合調查,獲取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觀測資料及實物樣品。

第二航段科考隊員在東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鄰近海域,將重力柱取樣器從5800多米深的海底回收至科考船甲板,獲取了1.55米沉積物柱樣品。隨後,科考隊員在東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區內,利用6000米集成化光學拖體,完成了3條共計156公裡的深海測線攝像照相作業,獲得大量海底實時影像和圖片資料。

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馬維林表示,海底沉積物記錄了豐富的科學信息,所獲樣品為了解該海域結核資源成礦環境變化提供了基礎材料;利用集成化光學拖體調查,則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海底資源分布及生物多樣性狀況。

相關焦點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在調查區和走航途中開展了水文氣象、地球物理、生物生態、微塑料等多學科綜合調查,布放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白龍浮標」,收集了寶貴的樣品和資料,為評估印度洋的海洋環境、生物生態和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數據。   2、南大西洋熱液硫化物考察獲得重大突破   迄今為止,南大西洋中脊絕大多數的熱液區和熱液異常點都是我國發現和命名的。
  • 縱橫太平洋,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將探尋哪些深海秘密_滾動新聞_中國...
    新華社廈門7月12日電(記者 劉詩平)中國大洋45航次科學考察12日從廈門起航,前往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區、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中東太平洋一帶,進行為期將近120天的科學考察。科學家們縱橫太平洋,將重點探尋哪些海洋科學奧秘?會有哪些亮點?
  • 「向陽紅18」船完成東海海洋及長江口多學科綜合調查與實驗返港
    冉祥濱 攝 中新網青島11月3日電 (記者 胡耀傑)記者3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日前,「向陽紅18」船順利停靠國家深海中心碼頭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東海科學考察實驗研究」秋季航次任務。該航次科考針對長江口及東海海洋水文、地質和生態環境特點,進行了多學科綜合調查與實驗。
  • 中國大洋46航次環球科考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年的兩次重大增改裝,現成為一艘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滿足海洋科學多學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現代化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先後完成10多個深海地質及大洋科考航次,南極科考航次等重大項目,足跡遍布中國海、太平洋和南極海域。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原標題:   據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7名科考隊員參加大洋培訓
    中國網11月25日訊 大洋39、40航次出航在即,近日,記者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了解到,黃威等七名中國大洋科考隊員在杭州參加了中國大洋39、40航次前的地質專項培訓工作。培訓期間,青島研究所科研人員了解了這兩個航次地質工作的任務和整體設置,學習了調查區潛在地質作用過程和相關產物的識別鑑定方法,並實際進行了攝像記錄、手標本描述、礦物光學鑑定以及XRF半定量測試分析等操作。此次培訓增強了我所科研人員對大洋地質調查工作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他們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心。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據新華社2017年1月1日報導,當地時間去年12月31日凌晨3時30分,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駛抵南緯60度、西經60度附近海域,開始了跨年度的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 這是中國時隔26年再次開展以綜合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為重點的國家專項南極科考調查,也是2017年新年到來之際,我國海洋科考的「地質首炮」。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 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杜巖以及相關管理部門和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人員到碼頭送行。據了解,東印度洋航次計劃執行時間81天,總航程約14000海裡,共設CTD大面站111個、全水深生物拖網站位12個、沉積物捕獲器2個、柱狀採樣6個、潛浮標站位3個。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浙江在線8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8月12日,「向陽紅10」緩緩抵靠舟山長峙島科考碼頭。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解說】  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於2018年11月11日凱旋,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我國大洋科考船自 20 世紀末我國開始大洋科學考察時起,在「大洋一號」船購進專用大洋科考前,我國已有多艘調查船進行了多個航次的大洋科考。「向陽紅 5 號」萬噸級海洋調查船原系波蘭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1966 年下水。
  • 「向陽紅06」船連續航行作業96天 圓滿完成太平洋航次返航青島
    向陽紅06」船緩緩靠泊自然資源部北海局青島科考基地碼頭 (北海勘察院 供圖)科考隊員開展「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20年太平洋調查航次相關任務 (攝影 陸會勝)自4月14日青島出航至7月18日返回青島,太平洋航次共歷時96天,創造了國內海洋科考船單航段最長航時的新記錄。
  • 航行96天創新紀錄,「向陽紅06」船完成太平洋航次返青
    自4月14日青島出航至7月18日返回青島,太平洋航次共歷時96天,創造了國內海洋科考船單航段最長航時的新紀錄。航次前期充分估計面臨的困難,制定了多種應急預案,採取了航前核酸檢測、備足防疫物資、一次性上足油料和食品等補給物資、取消原計劃的中途停靠補給改為單一航段執行等措施,確保了年度重點調查任務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