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2021-01-16 央視網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原標題:

  據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在當天舉行的「海洋六號」科考船成果發布會上,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說,在南極航程中,「海洋六號」掃描長度超過250公裡、寬度超過80公裡,獲得的數據量達80G左右,形成的無縫隙近三維立體海底地貌圖可為我國後續極地科學考察和船舶航行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水深及海底數據。

  多波束探測是一項集合水聲技術、計算機技術、導航定位技術和數位化傳感器技術等為一體的海底地形測量技術。「海洋六號」多波束專業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劉勝旋介紹說,和傳統的單波束只能獲得測量船垂直下方一個海底深度值相比,多波束探測可以向海底發射一個類似扇面的聲波「寬帶」,反射回的聲波信號不僅能以立體的方式描繪海底地貌,還能通過信號強弱判斷地質構成成分以及水體成分,對於我國科考人員增進對南極海底地質演變的認識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六號」科考船從2016年12月底開始在南極海域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航程近7萬公裡、歷時共232天。這是一次從深海大洋向極地冰海跨越的歷史性航程。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一艘高性能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海洋六號」同時還執行了2016年深海地質航次、中國大洋41航次科考任務。藍白相間、具備極地夏季輕度冰區航行能力的「海洋六號」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橫穿赤道、最南抵達南緯63°09』海域的「科考弧線」。

  這也是一條成果纍纍的「科考弧線」。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在14日舉行的科考成果發布會上介紹說,「海洋六號」累計完成多道地震測量1420千米、多波束測量12326千米,淺層剖面測量7083千米,深海攝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狀取樣、箱式取樣、地熱測量以及溫鹽深探測共74個測站等,獲取了一批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取得了豐碩的科考成果。

  這條「科考弧線」還刷出了多項我國極地和深海科考新紀錄。通報表示,在科考期間,「海洋六號」首次對南極海域進行了大面積、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地球物理調查,為研究南極地質演化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奠定了基礎。

  它首次開展了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獲取了南極海底近2萬平方千米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資料。

  它首次應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地熱探針,採獲到南極海底地熱流實測數據,填補了我國在高緯度寒冷海域相關探測空白。

  此外,它還首次在南太平洋開展地質調查,發現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積物,開闢了深海地質調查新區域並拓展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戰略空間。

  「這是『海洋六號』船入列以來,調查時間最長,參航和輪換人員最多,作業區域跨度最廣,航行條件最複雜的一個航次,充分彰顯了我國深海進入和深海探測的能力。」王研說。

  在「刷紀錄」的背後,也意味著我國極地科考「多船多站」「海陸聯合」新模式呈現了旺盛活力。第33次南極科考由「雪龍」號破冰船和「海洋六號」共同執行,這是時隔26年後,我國再次同時部署兩艘科考船在南極進行作業。作為中國極地科考的「主力軍」,「雪龍」船完成了羅斯海新建站選址工作並刷新了全球科考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端紀錄,考察隊還圓滿完成中國首個南極冰蓋機場選址、勘察工作,實現了「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首次降落南極冰蓋最高點等新突破。

  「『海洋六號』與『雪龍』船聯合極地科考的模式,是對我國在極地開展更大範圍、更多學科考察活動的有益探索。」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副主任夏立民說。

  目前,我國在南北極已經分別設有長城、中山、崑崙、泰山、黃河等多個科考站點,而更多的、新的科考站點也在建設與籌劃之中。為滿足日益提升的極地海洋科考需求和極地運輸保障需求,去年底,我國新一代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已經開工建設,預計於2019年投入使用,再加上其他科考船的加入,「多船多站」將成為我國邁向極地科考強國的標誌性特徵。

  此外,在南極科考期間,「海洋六號」科考船組織的登陸考察隊伍還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科考隊員聯合開展陸地科考,這一「海陸聯合」也是我國拓展極地考察學科領域的有益嘗試。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獲取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形地貌數據
    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 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真三維地圖製作完成
    近日,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由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完成。該地圖具有精度高、現實感強、可量測等特點,能夠直觀反映地物的外觀、位置、高度等屬性,可為科考站區的空間演示、規劃研究、分析評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長城站也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2016-02-26 科技日報 陳瑜 【字體:大 中 小】 《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長城站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我國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每日科技網】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
  • 我國建北極科考站 武大版地圖為科考導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趙飛通訊員張文燕報導: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已於近日啟程前往北極建立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共有兩位專家參與,而由武大製作的兩種北極地圖,將為整個科考行動導航。據介紹,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將建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西斯匹卑爾根島新奧爾松地區。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據新華社2017年1月1日報導,當地時間去年12月31日凌晨3時30分,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駛抵南緯60度、西經60度附近海域,開始了跨年度的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 這是中國時隔26年再次開展以綜合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為重點的國家專項南極科考調查,也是2017年新年到來之際,我國海洋科考的「地質首炮」。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我國的四個南極科考站我國為了在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自1985年開始,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南極科考重大成果是捕蝦? 關於磷蝦你不知道的事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3月28日,我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傳來喜訊:經過4年多的快速發展,中國南極磷蝦產業從無到有,一條從捕撈到加工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南極磷蝦端上中國百姓的餐桌成為可能。這個消息讓不少吃貨們大感振奮,但也有不少網友心存疑慮,南極磷蝦到底是啥,能吃嗎,怎麼吃?撈蝦也需要科考?南極科考都幹啥,為啥科考出一道菜?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向陽紅01船於2017年8月28日從青島出發,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個太平洋,歷時263天,行程38600海裡(71000餘公裡),航次圓滿完成了大洋、極地多項科考任務,實現了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是「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一次重大實踐,開啟了我國深遠海科考的歷史新篇章。
  •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此次科考計劃12天完成42個重點站位的考察作業。自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以來,南極半島海域都是我國南極科考的研究重點。大洋隊科考隊員都在專注於哪些研究?想要獲得哪些樣本和數據?新華社記者帶你走近南大洋上科考作業現場,聽聽科考隊員們的介紹。南大洋中溫室氣體的「物理泵」此次作業航線中完成了西風帶區域內兩條重要的海域斷面考察。
  • 如果當年不是蘇聯,或許我國就不能在南極建科考站了
    並宣布對南緯50度以南延伸到南極的所有陸地享有主權,英國之後跳出來的就是法國等西歐國家。阿根廷阿根廷離南極也非常近,1941年阿根廷新地圖上出現了南極大陸的身影,並且表示阿根廷擁有對西經25度到西經75度的南極領土的主權。而且開始在南極上面插上各種有關於自己國家的標誌。
  • 中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這塊寶地有啥奧秘
    執行我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科考隊員們現在正乘坐雪龍號船,駛出南極洲,闖過咆哮的西風帶,趕在回家的路上。  我國現有南極科考站四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其中崑崙站由於選址在南極內陸的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設計壽命只有10年。同樣,泰山站的設計使用壽命也只有15年。
  • 高考熱點|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有哪些新亮點?以往高考怎麼考?
    據媒體報導,4月23日,「雪龍」號和「雪龍2」號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誌著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我們先來看看往年涉及南極科考的地理高考試題。例1.(2009年寧夏文綜,3、4題)南極中山站(69°22'24"S,76°22'40"E)時間(區時)2009年2月2日9時25分,我國在南極最高點附近建立的崑崙站(80°25'01"S,77°06'58"E)正式開站。據此完成3~4題。
  • 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圓滿完成第31次南極科考極地航海保障任務
    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消息,執行第31次南極科考極地航保任務的兩名海事測繪人員陳正偉、裴寧於4月10日順利返滬,圓滿完成南極冰區航標導航、科考站水域航道掃測及海圖編繪任務。據了解,此次極地航海保障任務是自1984年我國開展南極科考以來,交通運輸部首次派員參加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在極地航標導航、海道測量及繪圖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
  • 歷經冰霜考驗,南極倆「兄弟」出大成果了:科大00後功不可沒
    大家還記得南極那倆兄弟嗎?2019年1月,在我國第35次南極科考期間,國家天文臺在南極冰穹A崑崙站安裝了兩臺視寧度測量望遠鏡(KL-DIMM)。他們經歷了冰霜的考驗,也經歷了零下70多度的低溫,在極夜裡頑強地工作。→ 留在南極的那倆「兄弟」咋樣了?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
    在比賽進行到44分多時,一道身臨其境題一下子將觀眾帶入了南極。晶瑩剔透的雪山,憨態可掬的企鵝,破冰前行的「雙龍」……閃過幾個鏡頭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科考隊員慄多武出現在視頻中。他說:「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我國南極中山站,儘管時值春節,我們都願意為祖國事業堅守在南極陣地。
  • 南極大陸發現史前文明,運用高科技繪製地圖,曝光亞特蘭蒂斯所在
    我們對南極最大的印象就是冷。其實冷的同時,南極大陸的總面積還是非常大的,它的面積大約是中國土地面積的1.5倍。並且近些年的研究發現,在南極大陸厚厚的冰層下竟然還存在著四百多個冰下湖泊,湖泊中還發現了生命體的存在。還有研究表明,南極在六千多年前並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那時的南極曾處於冰川前期很溫暖的時候,百川奔流,草木,蔥茂,充滿了生機。
  • 南極大陸發現史前文明,運用高科技繪製地圖,曝光亞特蘭蒂斯所在
    我們對南極最大的印象就是冷。其實冷的同時,南極大陸的總面積還是非常大的,它的面積大約是中國土地面積的1.5倍。並且近些年的研究發現,在南極大陸厚厚的冰層下竟然還存在著四百多個冰下湖泊,湖泊中還發現了生命體的存在。還有研究表明,南極在六千多年前並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那時的南極曾處於冰川前期很溫暖的時候,百川奔流,草木,蔥茂,充滿了生機。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