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獲取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形地貌數據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在當天舉行的「海洋六號」科考船成果發布會上,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說,在南極航程中,「海洋六號」掃描長度超過250公裡、寬度超過80公裡,獲得的數據量達80G左右,形成的無縫隙近三維立體海底地貌圖可為我國後續極地科學考察和船舶航行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水深及海底數據。

  多波束探測是一項集合水聲技術、計算機技術、導航定位技術和數位化傳感器技術等為一體的海底地形測量技術。「海洋六號」多波束專業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劉勝旋介紹說,和傳統的單波束只能獲得測量船垂直下方一個海底深度值相比,多波束探測可以向海底發射一個類似扇面的聲波「寬帶」,反射回的聲波信號不僅能以立體的方式描繪海底地貌,還能通過信號強弱判斷地質構成成分以及水體成分,對於我國科考人員增進對南極海底地質演變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六號」科考船從2016年12月底開始在南極海域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家、教授級高工丁維鳳說,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應用多波束探測技術以來,先後在我國沿岸、南海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取得豐碩成果,對我國海洋工程、地質勘探以及國際大洋礦產開發、大洋地質調查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摸底」南極也將給全球極地科考研究提供新的豐富資料。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原標題:   據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
  • 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展開海底地形區塊調查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31日電(記者劉詩平)12月29日至31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在南極太空人海海域開展地球物理作業,經過近50小時連續走航,成功探測約900公裡多波束測線和120公裡淺地層剖面。
  • 我國首次編制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地貌圖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以海底環境調查與研究為主題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成果學術交流會上獲悉,908專項通過海底環境調查研究,對我國近海海洋沉積、地形地貌、地球物理特徵和演變規律有了系統認識,首次編制了我國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圖
  • 5潛印度洋:我國"潛龍二號"自主潛水器獲大量海底精細三維地形數據
    這是一套集成熱液異常探測、微地形地貌探測、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測等技術的實用化深海探測系統,主要用於多金屬硫化物等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作業。大洋49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陶春輝表示,「潛龍二號」本航段在西南印度洋我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玉皇」「白堤」等作業區塊進行了5個潛次的下潛作業,水下作業時間共計141小時,使命總航程325公裡,獲取到大量近海底精細三維地形、區域水體異常及近底地磁等分布特徵數據。
  • 「雪龍」船完成南極海底精密勘測 覆蓋面積超3000平方公裡
    央視網消息:央視隨隊記者從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了解到,22-25日期間,考察隊在南極羅斯海特拉諾瓦灣開展地球物理調查,獲取了海底地形、海洋重力、磁力數據。這是「雪龍」船首次以全覆蓋勘測方式獲取南極海洋的海底地形地貌資料。
  • 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真三維地圖製作完成
    近日,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由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完成。該地圖具有精度高、現實感強、可量測等特點,能夠直觀反映地物的外觀、位置、高度等屬性,可為科考站區的空間演示、規劃研究、分析評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長城站也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我國首次編制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圖和地貌圖
    新華社廈門12月11日電(記者 孟昭麗)記者從11日在廈門舉行的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海底環境調查與研究學術交流會上獲悉,908專項全面更新了我國近海海底環境基礎數據和資料,首次編制了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圖和地貌圖。
  •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在我國第32次南極考察長城站度夏期間,考察隊員首次採用「冰川」號傾斜攝影測量無人機系統,共執行8個架次飛行,利用獲取的南極長城站站區周邊5000餘張釐米級高解析度航空影像製成該地圖。該地圖的製作完成驗證了傾斜攝影測量技術在南極惡劣自然環境中應用的可行性,為後期在南極其他科考區域的順利實施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今天科普一個高大上的系統,能搞清海底的微地形地貌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人類開啟智慧的大腦,從古至今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海洋探測儀器來探尋海底的真實地形地貌。原始的方式有測深杆、測深錘等,近代的單波束測深,現代的多波束測深等,依據上述儀器設備獲取的水深值,就可以編制海底的地形圖,這樣海底就非常直觀地呈現出來。然而水深值僅僅反映海底某一處的深度,那這一處海底表面是什麼呢?泥土?沙粒?巖石?
  • 海底地形及其特點,四大海洋
    浩瀚無垠的海洋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可分為四個主體部分,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們進行了不限的探索。1925~1927年期間,德國「流星」號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1953年以來,開始使用精密的回聲測深儀獲得越來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鳥巢」黑煙囪區位於東太平洋赤道附近洋中脊擴張中心,水深約2700米,是2008年「大洋一號」第20航次第三航段在該區新發現的5個熱液噴口區之一,因其地貌形態似國家體育場「鳥巢」而得名。  據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依靠「大洋一號」船的精確動力定位,我國自主研製的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準確降落抵達「鳥巢」黑煙囪區海底,並展開了攝像觀察、熱液環境參數測量。
  • 姿態萬千的海底地形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下您的公眾號,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本文節選自《科學世界》2014年第7期《姿態萬千的海底地形》,由編輯戚妍配圖整理。(《姿態萬千的海底地形》 撰文/黨皓文 對全文感興趣的讀者請點擊本段購買雜誌)陸地上壯觀巍峨的群山、高原,每每令人讚嘆。
  • 我國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每日科技網】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
  • 我國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單元和地貌類型?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沿海國家,我國東西南北跨度極大,國土面積極為遼闊。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角度來看,我國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三大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對於我國宏觀地形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 蛟龍號獲海底三維地形圖 靜止定位精度2釐米
    三是科學家首次下潛。本航段首次搭載科學家下潛,下潛的科學家涉及地質、生物等專業,幾乎沒有工程技術背景。這對於剛剛完成海試任務的「蛟龍」號來說,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四是作業海區環境異常複雜。就潛水器下潛作業而言,無論是冷泉區還是海山區,與以往海試區域相比,海底作業環境都更為複雜。冷泉區作業區位於南海陸坡,是連續的陡坡和溝壑;在海山區作業則必須面對陡峭的崖壁。
  • 摸清南極固定冰「家底」,不僅關乎企鵝繁殖和捕食
    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極地遙感團隊與國內外科研人員合作,基於高解析度SAR(合成孔徑雷達系統)影像首次獲取了環南極長時間序列固定冰數據集,揭示了南極固定冰的時空分布、變化特徵及其與冰山的相互作用等。 什麼是固定冰?為什麼要對固定冰分布進行測量?這些測量數據有什麼科研價值?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這些數據對於認識和研究地球最深點馬裡亞納海溝俯衝帶結構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
  • 哪些渠道容易獲取到地面高程數據?
    數字高程模型簡稱DEM,是地形表面形態屬性信息的數字表達,也是帶有空間位置特徵和高程屬性特徵的數字描述。、地貌和水文信息,研究DEM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DEM數據的獲取來源1、通過測量或者地圖矢量化獲取這種方式費時費力,測量工具的價格與人員投入,也使得這個途徑實現的成本極高;並且在區域尺度研究時,大中比例尺地形圖獲取困難,獲取到的數量與質量也有限。一旦遇到大範圍、大尺度的項目,就很難獲取以及應用。
  • 成都縱橫協助海底科學實驗室地形地貌團隊,完成海洋調查項目 這是...
    隨著科技的發展,海洋調查中引入無人機測繪技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成都縱橫協助海底科學實驗室地形地貌隊共同完成海洋調查。  2018年,李守軍教授所在的作為國內較早使用無人機進行海島、海岸帶地形地貌探測與研究的團隊地形地貌團隊,開始著手採用無人機搭載光學相機,對海域劃界、海岸線、海島調查進行航空攝影測量,通過攝影測量的方法構建數字地面模型(DTM)、數字正射影像圖(DOM)等產品,對海島、海岸帶地形地貌進行調查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