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分為陸地與海洋,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裡,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水量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但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
浩瀚無垠的海洋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可分為四個主體部分,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們進行了不限的探索。1925~1927年期間,德國「流星」號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1953年以來,開始使用精密的回聲測深儀獲得越來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洋底也和陸地一樣,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長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大洋最深點深11034米,位於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這一深度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島上的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而島嶼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納羅亞火山實際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約萬米的山體。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質演化的結果,在內外營力的作用下經歷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而成為今天的狀態。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徵,大致可分成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個大單元。
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太平洋海底地形起伏較大。東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海底山嶺,中脊是巨大的弧形,海嶺北從阿留中海盆開始,經阿拉斯加灣、加利福尼亞灣、加拉帕戈斯群島,再向西與印度洋中脊系統相接。它的北段被美國太平洋沿岸大陸所淹埋,南段是比較明顯的東太平洋海嶺。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條略呈西北東南走向的雄偉的海底山脈.北起堪察加半島,經夏威夷群島,綿延一萬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東西兩部分。山脈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還有許多分散的海底山。山脈以東,除北太平洋海盆、東太平洋海盆和秘魯~智利海盆外,還有東太平洋高原和阿爾巴特羅斯海臺等。
大西洋海底地形:大洋中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大西洋海嶺。它從冰島海岸起向南延伸,穿過大西洋南部,直到南極洲附近.南北全長達15000千米。海嶺走向與大西洋的表面形態基本一致,也略呈「S」型。海嶺寬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約佔大西洋總寬度的1/3。高度一般在200~4000米。海嶺的中央地帶最高,也最陡峭,山峰距海面只有1500米,有的甚至露出海面成為高峻的島嶼,如亞速爾群島的山地。沿著大西洋海嶺的脊部有一條非常陡峭深邃的大裂谷,深度達 2000米,寬30~40千米,長1000多千米。
印度洋海底地形:印度洋中部,分布著「入」字形的中央梅嶺。它是由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一澳大利亞海丘組成的,三者在羅德裡格斯島交匯。中印度洋海嶺是中央梅嶺的北部分支,海嶺向西北叫阿拉伯一印度梅嶺,再向西延伸進入亞丁灣,與紅海和東非裂谷系統相連。西印度洋海嶺是中央海嶺的西南分支,與大西洋海嶺南端相連。南極一澳大利亞海丘是中央梅嶺的東南分支。中央海嶺由一系列平行於中脊軸的嶺脊組成,嶺脈崎嶇錯雜,其間還分布著許多橫向的斷裂帶。「入」字形的中央海嶺,把印度洋分為東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
北冰洋海底地形:北冰洋中部,橫臥著兩條海嶺,即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夫海嶺。兩條海嶺把北冰洋海底分為三個海盆,即南森海盆、加拿大海盆和馬卡羅夫海盆。北冰洋海底地貌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陸架非常寬廣,總面積達440萬平方千米,佔北冰洋總面積的33.6%,是世界四個大洋中大陸架面積佔大洋總面積比例最大的一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