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縱橫協助海底科學實驗室地形地貌團隊,完成海洋調查項目 這是...

2021-01-09 齊魯晚報網

  隨著科技的發展,海洋調查中引入無人機測繪技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成都縱橫協助海底科學實驗室地形地貌隊共同完成海洋調查。

  2018年,李守軍教授所在的作為國內較早使用無人機進行海島、海岸帶地形地貌探測與研究的團隊地形地貌團隊,開始著手採用無人機搭載光學相機,對海域劃界、海岸線、海島調查進行航空攝影測量,通過攝影測量的方法構建數字地面模型(DTM)、數字正射影像圖(DOM)等產品,對海島、海岸帶地形地貌進行調查與研究。但是,傳統的海洋調查通常以船舶(科考船)作為調查載體進行,但在淺水區域由於受到船舶適航性的影響,存在調查空白區,特別是在潮灘等極淺水區,易造成海底地形調查困難。成都縱橫的大鵬無人機在船上穩定可靠的飛行,以及技術的嫻熟解決了海洋調查中環境複雜多變、風場較大等場景問題。

  無人機航測的發展也為海洋調查提供了便利。2019年,海底科學實驗室地形地貌團隊使用縱橫大鵬無人機實現了溫州市平陽縣綠鷹礁、落陰山礁調查,建立了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DEM)和數字正射影像圖(DOM)。近期,CW-10縱橫大鵬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也成功完成蘇魯海域劃界調查、舟山-六橫藍色海灣整治、蒼南海灣生態化建設等項目。縱橫大鵬無人機搭載多種傳感器,應用於海洋調查,可實現海陸過渡帶大比例尺測圖,具有調查精度高、全覆蓋、避免調查空白、高效等優勢。

  未來,無人機測繪技術在海域劃界、海岸帶測繪、海島礁調查、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海域管理、海洋資源調查、涉海工程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鵬友專欄丨無人機眼中的海洋世界
    「無人機」和「海洋世界」,可能很難有鵬友將這兩者聯繫到一起。然而有一群人,他們通過無人機,探索著海洋世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實驗室地形地貌團隊。作為國內較早使用無人機進行海島、海岸帶地形地貌探測與研究的團隊,2018年,李守軍教授所在的地形地貌團隊,開始著手採用無人機搭載光學相機,對海域劃界、海岸線、海島調查進行航空攝影測量,通過攝影測量的方法構建數字地面模型(DTM)、數字正射影像圖(DOM)等產品,對海島、海岸帶地形地貌進行調查與研究。
  • 我國首次獲取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形地貌數據
    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 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展開海底地形區塊調查
    從北京時間12月29日13時始,「雪龍2」號在太空人海沿著既定測線勻速航行,開啟了高解析度地形區塊調查。通過對數條近等間距的測線進行「犁地」式來回測量,最終「掃描」出了一張面積約4900平方公裡的長方形海底地形圖。
  • 我國首次編制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地貌圖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以海底環境調查與研究為主題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成果學術交流會上獲悉,908專項通過海底環境調查研究,對我國近海海洋沉積、地形地貌、地球物理特徵和演變規律有了系統認識,首次編制了我國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圖
  • 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更好地經略海洋就要探明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
  • 海洋所製成首套真實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
    57餘萬張實測照片和海底地形地貌等資料,於近日製作完成了一套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用於精細海洋調查研究。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李超倫介紹,這套VR系統的海底虛擬實境場景是基於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約3米左右航行,採集的200餘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拍攝的57萬餘張高清照片等多種資料,經過數據處理、拼接製作而成。
  •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研團隊國際首創「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曹曦 通訊員 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
  • 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 海底探測「神器」
    想要「看看海底有什麼」進行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為海底繪製地圖更好地經略海洋就要探明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近日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雪龍」船完成南極海底精密勘測 覆蓋面積超3000平方公裡
    央視網消息:央視隨隊記者從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了解到,22-25日期間,考察隊在南極羅斯海特拉諾瓦灣開展地球物理調查,獲取了海底地形、海洋重力、磁力數據。這是「雪龍」船首次以全覆蓋勘測方式獲取南極海洋的海底地形地貌資料。
  • 「科學三號」駛入獐子島為海洋牧場體檢
    隨著沉積物取樣設備將最後一個站點的樣本帶回甲板,9月26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了我國北黃海海洋牧場項目2012年航次考察任務。,代表了我國海洋科學考察的最高水平。9月21日,科考船駛入獐子島海域,全面勘察獐子島海洋牧場地質和水文等蝦夷扇貝、海參等生物生長環境的相關要素。據此航首席高級工程師欒振東介紹,北黃海海洋牧場項目的核心就是獐子島海洋牧場項目。在過去的5天的時間裡,研究人員相繼進行了精確海底地形大區面探測、底播試驗區塊精細化調查、原位探測與取樣、精細化地貌調查和沉積物埋深聲學探測等地質項目調查,同時針對海洋水文、海洋化學、海洋生態等方面開展了項目研究。
  • 姿態萬千的海底地形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下您的公眾號,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本文節選自《科學世界》2014年第7期《姿態萬千的海底地形》,由編輯戚妍配圖整理。(《姿態萬千的海底地形》 撰文/黨皓文 對全文感興趣的讀者請點擊本段購買雜誌)陸地上壯觀巍峨的群山、高原,每每令人讚嘆。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科學三號」考察船勘察大連獐子島海洋牧場
    新華網大連9月27日電(記者閆平)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26日圓滿完成我國北黃海海洋牧場項目2012年航次考察任務。大連獐子島也因此進入科學指導、精準投放、集成增殖、生態化、可持續的海洋牧場建設新時代。
  • 科學網—科學基金促地貌學研究再上新臺階
    ,經3代地貌學家、60 多個單位的200 多名學者共同努力,我國完成了大規模地貌條件詳細遙感調查,建成首個國家級地貌資料庫共享系統,編制出版我國第一部百萬比例尺國家地貌圖集。這便於數據的質量控制。」 全面更新近海基礎數據 海底地形地貌圖反映海底地形地貌特徵和分布變化規律,展示了各種海底地貌的形態、結構、成因等類型,這些研究為近海資源開發、國防安全與建設、科學研究、海洋考古等工作以及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工程建設等海洋產業發展提供海底基礎資料。
  • 海底地形及其特點,四大海洋
    ,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裡,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水量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但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   浩瀚無垠的海洋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可分為四個主體部分,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們進行了不限的探索。1925~1927年期間,德國「流星」號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1953年以來,開始使用精密的回聲測深儀獲得越來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
  •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招聘40人
    4、海洋科考平臺海洋科考平臺依託海洋科考船,用各種儀器、儀表在近海河口、深遠海乃至極地開展大氣、海面、水體、海底綜合科考監測和資源調查等。海洋科考平臺根據不同學科需求分物理海洋科考系統、海洋大氣科考系統、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科考系統、海洋生化科考系統及智能化海洋科考集成系統五大系統進行建設。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由李偉研究員等人發表在《Sedimentology》上,合作者包括博士研究生李爽、特別研究助理馮英辭以及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和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 深水重力流普遍發生於主被動大陸邊緣,通常以海底滑坡和濁流的形式出現。
  •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