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2021-01-08 中國網

綜述及基本情況

設施概述

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是我國首艘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深遠海探測與研究能力的 4 000 噸級綜合科考船;定員 80 人,續航力 15 000 海裡,自持力 60 天,DP-1 動力定位,可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有全球航行能力;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其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範圍涵蓋全球 99.2% 的海域。

投入使用 6 年來,「科學」號聚焦西太平洋深遠海,統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太平洋船時項目等海上作業需求,在航 1 500 多天,累計航行 21 萬多海裡,有力支撐了我國涉海海洋機構深海裝備體系、技術體系、人才隊伍體系建設和深遠海科學研究。

科學目標

「科學」號通過開展全球範圍內(冰區除外)深海及洋區海洋科學綜合考察活動,實現以下 6 大科學領域的相關目標:

大洋環流系統與氣候變化

海洋動力過程與災害

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及生物多樣性

大洋生態系統與碳循環

洋中脊與大陸邊緣熱液系統及地球深部過程

深海海底油氣資源形成機理

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情況

迄今,「科學」號以西太平洋深遠海調查研究為主,累計完成了31個科學考察航次和近 300項航次課題,獲取了高質量的水文、地質、生物生態和地球物理等數據資料逾 15 TB 和大量寶貴的生物、地質樣品。以 2018 年為例,「科學」號承擔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13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8 項、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 8 項、國家海洋局專項課題 1 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項、中國科學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 1 項、企業合作研究課題 3 項、問海計劃 1 項、鰲山科技創新計劃 2 項等 63 個航次課題的調查任務,圓滿完成年度科學目標。

研究進展與成果

建成深遠海綜合探測平臺研發與應用體系

基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通過自主探索與實踐,在國內首次建立了宏觀與微觀、走航與定點、梯度與原位相結合的深遠海環境探測技術體系;突破了 10 000 米深海定點探測、7 000 米深海探測與採樣、4 500 米深海精準探測與取樣、1 000 米水體剖面走航探測、深海 30 米長沉積物取芯等關鍵技術;具備立體同步精準開展深海地形地貌、海底環境、水體環境的綜合探測和樣品採集的能力;實現了深海探測「看得清、測得準、下得去、採得上、功能全以及用得起」的目標。迄今,「科學」號在完成深海大洋考察任務逾 21 萬海裡,「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成功完成 227 次下潛,在南海冷泉、衝繩海槽、雅浦海山區獲得 4 000 餘號大型生物樣品,實現了深海環境和資源新認知,奠定了我國自主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研究的基礎。

建成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太平洋西邊界流三維結構和變異機制研究居國際引領地位

成功建成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首次實現西太平洋主流系潛標觀測的全面覆蓋;首次融合感應耦合和聲學通信技術實時傳輸深海 6 000 米全水深溫鹽流等數據,實現了深海大容量數據實時傳輸的安全、自主和可控。觀測網全流程一體化作業包括科學規劃、深海潛標設計、大洋海上作業、水下和衛星實時傳輸、數據智能分析挖掘、電腦手機終端圖形接收等,其建設與維護實現了批量化、標準化和常態化,為我國大洋觀測網建設提供了示範。

基於上述觀測和歷史積累,深入研究了太平洋西邊界流的三維結構和變異機制,揭示了潛流系統的新特徵和物理機制,構建了熱帶太平洋西邊界流三維結構框架,揭示了西邊界潛流的來源,闡明了西邊界潛流在南北半球水交換中的重要作用。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原創成果,在國際海洋與氣候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標誌著我國在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領域的研究實現了從跟蹤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

深海海洋生物分類與多樣性研究居國際前列

通過對西太平洋海山、熱液、冷泉等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研究,發現並發表了深海巨型和大型動物 12 個新種;首次報導了深海儷蝦與舟體海綿屬的共生關係,為揭示海洋生物的協同演化,探索甲殼動物分子系統演化以及適應深海熱液、冷泉化能生態系統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認知。該成果代表了中國深海生物分類的最高學術水平,顯著提升了我國深海生物的發現和研究能力並與國際研究同步,該團隊也成長為國際上少有的建制完整的海洋生物分類與多樣性研究團隊。

海山航次發現的稀有海蛞蝓、未知的珊瑚、馬蹄螺、深海扇貝、多毛類、海鞘、蝦蟹和魚等深海生物,在寡營養海域發現的多片五彩斑斕的珊瑚林、多種深海生物共存共生、深海蝦孵卵及海星攝食柳珊瑚等現象,為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研究與保護提供第一手重要資料。

系統性揭示了雅浦俯衝帶俯衝侵蝕特徵,建立了其新生代以來的完整演化模式

雅浦俯衝帶地貌-沉積特徵研究表明,雅浦弧前區約 4 000 米水深處形成了明顯的坡折帶,其存在主要由於弧前斜坡上發育的兩期大型滑塌體所導致;在俯衝板片前緣細緻刻畫了一個正斷層發育帶,其成因與俯衝過程中板片前緣的撓曲作用相關;在俯衝板片內部地層內識別了強烈的不整合面,其記錄了卡羅琳洋脊的初始張裂事件。研究揭示了雅浦俯衝帶的俯衝侵蝕模型,認為該區域俯衝板塊的粗糙程度是控制上覆板塊侵蝕過程的主要因素,俯衝板塊內部海山與地壘地塹構造帶的發育增大了俯衝板片的基底起伏,其俯衝造成了雅浦俯衝帶弧前或島弧地殼的侵蝕。該觀點修正並完善了雅浦俯衝系統的演化模式,對於重新闡明雅浦俯衝帶的演化模式及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深海原位拉曼定量探測領域取得新突破

成功研製出國際首臺耐高溫(450℃)的熱液流體拉曼光譜探針(RiP),攻克了光學鏡頭不耐高溫和高濃度顆粒附著對光學系統的影響等國際技術難題。該系統自成功研製後依託「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和「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對馬努斯熱液區、衝繩海槽熱液區的高溫熱液噴口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探測,採集到大量原位光譜數據。基於國內首次獲得的亞米級馬努斯熱液區的深海高分辨地形圖,發現 2 個國際上未見報導的熱液區,獲得了該熱液噴口周圍溫度梯度分布(最高溫度 344℃)和物質成分數據;成功確定了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噴口流體中 CO2、SO42− 的濃度,通過對比在同一熱液噴口保壓取樣方法測量的 CO2 濃度,發現原位測量的濃度可高出保壓取樣實驗室測試濃度的 3 倍以上;在我國南海約 1 100 多米深的海底首次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生物適應機製取得新認知

構建了深海無脊椎動物養殖體系,實現了深海貽貝(水深 2 000 米)化能營養生物活體的實驗室培育,我國成為繼德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成功開展人工模擬環境下化能營養生物培養的國家。基於「室內模擬實驗—海洋移動實驗室—深海原位實驗室」研究,發現深海貽貝的免疫基因整體收縮,為共生系統的建立和維持創造了有利條件,而 Toll 樣受體(TLR)、肽聚糖識別蛋白(PGRP)等免疫受體收到了正選擇且特異性的擴張,提示上述分子在共生菌的特意識別中發揮作用;Bathymodiolus platifrons 基因組多種類型的通道蛋白發生了擴張並且高表達,提供了適宜的共生環境。此外,細胞外基質的糖基化為共生菌的選擇性富集提供有利條件;新的證據支持溶酶體的細胞內消化是深海貽貝獲取物質能量的重要方式。以上成果首次基於多物種的比較組學提出了深海無脊椎動物宿主與共生菌互作的概念模型,為深海生物適應性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科學號」海洋綜合考察船通過國家驗收
    4月24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設項目的驗收會在青島市召開。    「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設項目,總投資5.2億元,青島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為項目法人單位。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以「專業運行、開放共享」的管理模式運行。
  • 「向陽紅10」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正式上水
    向陽紅10全貌中國網8月26日訊 8月24日,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太和航運有限公司聯建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向陽紅10」號在溫州正式上水,標誌著國內第一艘由國有事業單位與民營企業聯建的科考船在施工建設上取得階段性勝利。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多家院內外單位共同建設。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綜述及基本情況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美期間籤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建立的,於 1986 年 12 月建成並正式運行,並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2007 年,地面站納入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的科技體系。
  • 感受海洋科技魅力!雲遊「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舉行
    8月24日-26日,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全國活動——「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舉行,通過雲遊「科學」號科考船、與船長和首席科學家面對面、海洋科學考察連線、邀請航次首席科學家作專題報告等形式,讓營員們了解海洋科學考察,探索海洋科學奧秘,感受海洋科技魅力。活動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承辦。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2019 年 6 月,在懷柔科學城北部核心區開工建設、懷柔大裝置集群中的核心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igh Energy Photon Source,HEPS),是我國第一臺高能量同步輻射光源,也將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綜述及基本情況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多家院內外單位共同建設。
  • 揭海洋考察船「科學」號:長99.8米 已行逾5萬海裡
    正赴西太平洋執行科考任務的「科學」號考察船被稱為中國劃時代海洋綜合考察船的「長子」,承載了幾代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夢想。  「科學」號長99.8米,寬17.8米,核定總噸位4711噸,續航能力1.5萬海裡。自2012年9月建造完畢後,至今已航行逾5萬海裡,航次涉及南海成因演化、南海北部冷泉區及衝繩海槽熱液區生態系統調查、西太平洋地質、氣候及海山環境調查。
  • 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順利抵達舟山
    2020年8月18日上午7時許,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順利抵達舟山後,一名隊員展示大型底棲生物活體標本——遁形長臂蟹。2020年8月18日上午7時許,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順利抵達舟山後,一名隊員展示大型底棲生物樣本。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綜述及基本情況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 科學引領,問道深藍 ——香港路小學開啟海洋研學之旅
    海洋科學  大海蘊藏著巨大的奧秘。  3月17日,香港路小學部分學生在周旭校長的帶領下開啟了海洋研學之旅,上了一堂意義非凡的海洋研學實踐課。  同學們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辦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2019年度公眾開放活動,深度接觸海洋研究,問道科學。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張江實驗室的建設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重大決策的切實舉措,是院市雙方站在國家科技創新總體布局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2018 年是蛋白質設施實現轉折跨越的關鍵一年,在張江實驗室的帶領下,蛋白質設施始終牢記責任,主動抓機遇、迎挑戰,凝心聚力推創新,為建設張江實驗室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圖說中國海洋科考船─「科學」號
    「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以下簡稱「科學」號)於2012年9月建成交付使用,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維護,是中國國內綜合性能最先進的科考船之一。「科學「號全貌「科學」號配備的探測與調查設備包括:水體探測系統、大氣探測系統、海底探測系統、深海極端環境探測系統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調研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備組組長、海洋研究所和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結合海洋大科學的特點,從融合中科院涉海優勢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先進平臺,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軍民融合等方面,匯報了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進展。
  •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使用2019-07-01 10:00:他表示,兩艘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的順利交付,是我國現代漁業設施裝備發展進程中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是落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漁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肩負著解決漁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基礎性、方向性、前沿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的重大使命;兩船正式交付後,將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已入列的「北鬥」號、「南鋒」號、中漁科系列漁業資源調查船一起構成較完備的海洋漁業調查船體系
  •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啟航赴西太平洋科考
    央廣網青島11月26日消息(青島臺記者楊有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今天在青島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相關觀測網升級及洋流觀測任務。
  • 惠州「國之重器」又有重大進展,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開建
    惠州的兩個「國之重器」建設提速,繼裝置區去年底在惠東縣開工建設後,項目總部區今天在惠城區開工建設了。12月26日,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暨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區工程開工動員會在惠州市惠城區河南岸街道河橋片區舉行。惠州市政府副市長馮起忠參加活動並宣布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工程動工建設。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LAMOST 在國際上首先發展了在一塊鏡面上同時實現幾十塊薄鏡面的拼接和曲面形狀的連續變化的主動光學技術,以及新的數千根光纖的快速定位技術,從而成為全球光學天文望遠鏡的一個裡程碑。LAMOST 在科學上開創了大規模的光譜巡天,成為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具有「光譜之王」的美譽。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神光高功率雷射實驗裝置
    依託該設施的研製與穩定運行,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先後發展了集成前端、再生放大、時空整形技術、焦斑控制、大口徑磁光隔離及放大技術、三倍頻及綜合測試技術、啁啾脈衝放大技術,帶動了國內大口徑釹玻璃及晶體生長和加工等技術發展,為國內高功率雷射驅動器支撐體系的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
  • 「科學三號」考察船勘察大連獐子島海洋牧場
    新華網大連9月27日電(記者閆平)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26日圓滿完成我國北黃海海洋牧場項目2012年航次考察任務。大連獐子島也因此進入科學指導、精準投放、集成增殖、生態化、可持續的海洋牧場建設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