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及基本情況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美期間籤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建立的,於 1986 年 12 月建成並正式運行,並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2007 年,地面站納入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的科技體系。2012 年 9 月,對地觀測中心、遙感應用研究所合併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簡稱「遙感地球所」)。2017 年,遙感地球所與電子學研究所、光電研究院合併組建成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
研究進展與成果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的建設
地面站的主要任務是接收國內外陸地觀測衛星和我國空間科學衛星數據,提供衛星數據的歸檔、處理、分發以及共享服務,為國家重大需求、重點項目提供數據保障;開展地面系統能力建設、相關技術研究和國內外科學技術合作。它的建立填補了我國在衛星遙感數據接收技術領域的空白,開創了我國遙感技術和遙感應用的新時代。
地面站現建有密雲、喀什、三亞、昆明、北極 5 個衛星接收站,具有覆蓋我國全部領土和亞洲 70% 陸地區域的衛星數據實時接收能力,以及全球衛星數據的快速獲取能力。地面站是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成員,是世界上接收與處理衛星數量最多的機構之一,迄今為止保存了自 1986 年以來的各種衛星數據資料 360 多萬景,是我國時間最長的陸地觀測衛星數據歷史檔案庫。地面站提供的衛星數據廣泛應用於土地、林業、農業、水利等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地質勘探、測繪、城市規劃、災害監測評估等眾多領域,用戶遍及政府部門和全國 30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全力支持國家重大項目,提供持續可靠的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保障
地面站自 2011 年開始實施「對地觀測數據共享計劃」,已連續 8 年向全國廣大用戶免費共享持續更新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截至 2019 年 8 月底,「對地觀測共享計劃」系統註冊用戶共計 41 468 人,系統訪問量超過 290 萬次,在線共享數據總量超過 350 TB,用戶下載次數 52 萬次以上,下載數據總量超過 260 TB。「RTU 產品數據服務計劃」作為「對地觀測數據共享計劃」的子計劃,向社會免費發布正射校正、融合、鑲嵌、星上反射率、星上亮度溫度、歸一化差值植被指數、歸一化差值水分指數、歸一化燃燒指數、全球環境監測指數、植被覆蓋度、地表反射率、地表溫度等 18 種深加工產品。此外,地面站牽頭負責運維的「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匯聚的元數據超過 2 960 萬條,實體數據量超過 288 TB,累計向政府間地球觀測組織(GEO)推送超過 120 萬景數據。
地面站長期以來一直為國家重大遙感需求提供持續服務,先後為國家西部測圖工程項目、全國土地大調查項目、環渤海灣油汙染監測項目、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項目、全國地面沉降 InSAR 監測項目等國家重點項目提供數據支持與服務。
2004 年,地面站獨立承擔完成的「衛星遙感數據存檔介質轉換與處理系統」項目獲 2003 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成功地實現了衛星遙感數據地面運行性系統的自主設計、自主集成,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6—2018 年,利用地面站接收的陸地觀測衛星數據,「國產陸地衛星定量遙感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全球 30 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項目和「高光譜遙感信息機理與多學科應用」項目,先後榮獲2016、2017 和 2018 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積極開展國內外重大自然災害監測
地面站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中的科技優勢,在 1987 年大興安嶺火災、1998 年長江特大洪水、2008 年汶川地震、2010 年玉樹地震和南方洪水、2013 年四川雅安地震、2017 年四川九寨溝及西藏林芝地震等我國多次重大自然災害中第一時間進行應急響應,為救災和災害監測提供了急需的數據保障與信息支持,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強烈地震。災情發生後,對地觀測中心緊急啟動災情遙感應急響應體系,快速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災害遙感監測網絡。地面站緊急處理了一批玉樹地區災前衛星影像數據,並以最快速度申請並接收了災區雷達及光學衛星監測數據,為災情監測和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保障,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和相關部門的救災決策和災後重建規劃工作。2010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舉行青海玉樹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榮獲「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
2017 年 8 月 8 日 21時 19 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 33.2 度,東經 103.82 度)發生裡氏 7.0 級地震。地震發生後,地面站在第一時間緊急開展了關於地震災區的遙感監測工作:成功接收了「高分二號」「高分三號」和「高分四號」衛星的地震災區觀測數據;及時獲得 0.5 米解析度的 PLEIADESA-1A/1B 災區衛星影像;處理了災區的災前存檔數據,通過網絡向社會進行數據共享。
此外,地面站還通過「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積極開展重大自然災害的響應和跨國援助,對薩摩亞、湯加、紐埃、紐西蘭、寮國、印度尼西亞等 10 多個國家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提供國際災害空間信息應急援助,得到了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度讚揚和感謝,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地位與作用。
由於遙感地球所等多家研究所在災害應急方面作出的積極貢獻,「科技救災」在 2018 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 40 項標誌性科技成果」。
科研創新,發布首幅全球30米解析度火燒跡地分布圖
火燒跡地是全球及區域碳循環和氣候變化等研究所需的重要參數之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空間局(ESA)、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等已發布各種基於不同衛星遙感數據獲取的全球尺度火燒跡地信息產品。地面站科研團隊經過近兩年科研攻關,基於 LANDSAT 系列衛星數據構建了全球高精度火燒跡地和非火燒跡地樣本庫,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全球 30 米解析度火燒跡地產品(此前火燒跡地遙感產品的最高解析度為 250 米),總體精度達到 93.92%。
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及重大應用成果產出提供數據支撐
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負責地面接收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工作。
地面接收系統是整個衛星工程中連接從天到地的關鍵環節,地面站在建設過程中解決了針對空間科學衛星接收特殊需求的低信噪比跟蹤與接收、窄波束高動態穩定跟蹤、複雜信道解碼處理、虛擬通道數據實時提取與傳輸、高精度軌道預報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建設完成了布局於我國南-北-西的空間科學衛星接收站網系統,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5 年底至今,地面站先後成功實現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硬 X 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的數據接收和穩定運行,數據接收成功率達到 99.8% 以上,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及重大應用成果產出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硬 X 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的成果連續入選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美國物理學會《物理》網站公布的 2018 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多項研究成果在 Science、Nature 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空間科學實驗衛星」等 2 項成果還在 2018 年被列入「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 40 項標誌性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