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國之重器」又有重大進展,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開建

2020-12-05 騰訊網

惠州的兩個「國之重器」建設提速,繼裝置區去年底在惠東縣開工建設後,項目總部區今天在惠城區開工建設了。

12月26日,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暨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區工程開工動員會在惠州市惠城區河南岸街道河橋片區舉行。惠州市政府副市長馮起忠參加活動並宣布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工程動工建設。

總部區開工建設,意味著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取得又一重大進展。

總部區一期約5.2萬平方米

將建設科研辦公樓實驗樓

落戶惠州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是「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被視為「國之重器」。未來建成後,有望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核物理研究裝置,形成國際領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

作為國家大科學裝置,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總投資超過60億元,分為裝置區、總部區兩大部分。

其中,裝置區位於惠東縣黃埠鎮,HIAF項目已於去年12月底開工建設;總部區位於惠城區河南岸街道河橋片區,由廣東省和惠州市共同為兩大科學裝置配套建設,也是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的核心承載區。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胡正國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動工建設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一期總建築面積約5.2萬平方米,總投資近2億元,建設周期為一年半,計劃2021年中建成。

資料顯示,該總部區主要將建設科研辦公樓、科研實驗樓、學術交流中心、職工食堂、總部科研配套服務中心以及機動車地下停車庫等。

「國之重器」和省實驗室加持

惠州劍指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在距離總部區數十公裡之外的惠東縣黃埠鎮,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的裝置區正在加快建設。

胡正國介紹,項目建設周期為6-7年,未來建成後將集聚國內外約1500名科研人才,形成國際一流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將以兩大科學裝置為核心依託,由惠州市政府主建,採用「核心+網絡」模式,惠州市承建實驗室核心總部,陽江、佛山、雲浮、汕尾設立分中心。該實驗室將對標國家實驗室,著力突破先進能源領域重大科學問題與關鍵「卡脖子」技術,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隨著兩大科學裝置、能源省實驗室建設,通過吸引、培養和集聚一批國際一流人才及研發團隊,惠州將逐步打造國際核科學研究中心,劍指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記者/攝影】周歡

【視頻剪輯】王昌輝

【作者】 周歡;王昌輝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被譽為「國之重器」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落戶廣東惠州
    圖為正在動工建設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施工現場 宋秀傑 攝記者11月6日從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委宣傳部獲悉,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已落戶該縣稔平半島能源中心,目前已動工建設,預計在2026據介紹,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為「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與「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被譽為「國之重器」,是「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預計投資68億元,建成後將成為所在領域國際領先水平的大科學裝置,將吸引約1500名海內外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在能源等領域產生大量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 廣東惠州打造「國之重器」兩大科學裝置助力大灣區建設
    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正在惠東縣稔平半島建設。(央廣網記者 陳越 攝)央廣網惠州11月4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陳越)11月4日下午,記者隨「新發展新作為新惠州」主題採訪團來到廣東省惠東縣稔平半島能源中心,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正在這裡建設中。兩大科學裝置建成後,有望形成國際領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惠州兩大「重器」對全國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大「重器」,將為惠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動力」,推動我國核物理科研整體水平邁向更高水平。中科院惠州兩大科學裝置效果圖。他表示,兩大科學裝置論證、建設及啟用等不同階段在壯大主業、引進要素以及連結產業方面產生的集聚效應,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都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和發展意義。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
    綜述及基本情況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 年)》確定的「十二五」建設重點內容之一,由項目建設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籌建,項目主管部門為中國科學院。
  • 中科院正在粵港澳大灣區下一盤大棋
    在粵港澳大灣區東端的惠州市惠東縣黃埠鎮,群山之巔,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裝置區配套工程正加快建設。作為總投資約68億元的&34;,惠州在建的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是&34;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兩個緊密相連的大科學裝置&34;。在兩大科學裝置、廣東太平嶺核電等&34;項目引領下,惠州稔平半島將崛起成為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 這倆「國之重器」要放大招!助力打造國際核科學中心
    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施工現場。圖片來源: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粵港澳大灣區東部,一塊近1平方公裡的地塊在山海間格外顯眼。在惠州市惠東縣黃埠鎮,兩大國之重器將在群山之巔嶄露頭角。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懷柔園區啟用 「一裝置兩平臺」率先進入科研狀態
    北京商報訊(記者 方彬楠)10月30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懷柔園區正式啟用,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平臺率先進入科研狀態,物理所5個研究組、近150名科研人員入駐開展科研工作,年底將超過200名,標誌著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
    研究進展與成果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的建設1988 年,國家大科學工程「分離扇重離子回旋加速器(SSC)」建成,其等時性磁場精度為 1×10−4、5 個高頻諧振腔,相對相位精度為 0.7°,100 m3 整體式大型真空室真空度達
  • 惠州市政府與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擬組建惠州...
    在籤約現場,共同組建惠州石油化工與應急管理學院的合作協議由三方籤署,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惠州市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同時,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與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也籤署了相關合作協議。
  • 「科學重器」來了
    1月7日,記者從重慶高新區經濟工作會上了解到,重慶首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超瞬態實驗裝置預計年內在科學城開工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由重慶大學建設,建築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該裝置將集成同步輻射光源和超瞬態電子顯微,利用X光和電子的互補性,在空間尺度上實現從埃到米、時間尺度上從飛秒到秒的覆蓋,以滿足超瞬態研究的需求。
  • 大氣環境探測與強光磁集成兩大科學裝置開始預研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記者29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正在預研兩個新的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裝置是「國之重器」,又被稱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需長期穩定運行和持續開展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重要科學技術和公益服務目標的國家大型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據介紹,這兩個正在預研中的大科學裝置是「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和「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
  • 大氣環境探測與強光磁集成兩大科學裝置開始預研
    科技日報合肥7月29日電(記者吳長鋒)記者29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正在預研兩個新的大科學裝置。
  • 鐫刻在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上的「洛陽創新」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共和國「科研重器」上,也深深鐫刻著「洛陽創新」。  「大科學裝置」媲美原子彈和人造衛星  聊起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這個「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礦研院副院長王智敏就有說不完的故事。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迎來了建院70周年。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整個展覽以「三個面向」和「四個率先」為主線,集中展示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17日考察中國科學院以來,其所取得的主要新進展和新成就。展區共有102項科技成果,包含17個著重講解的駐足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用中科院的技術展示中科院的成果」。
  • 「北京光源」年內開建
    記者昨天從市發改委獲悉,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俗稱「北京光源」)可研報告近日已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擬於年內在懷柔科學城開建。北京光源將具有世界最高光譜亮度,高於目前世界上現有和正在或即將建設的光源,並且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項目建成後將為基礎科學和工程科學等領域的原創性、突破性創新研究提供重要支撐平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由中科院高能所承擔建設。
  • 東莞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 打造「一軸、一區、兩心、三組團...
    「一區」即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集聚區。巍峨山是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的共享綠核,利用其地質穩定、環境優越的條件,環山區域規劃布局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功能。巍峨山北麓目前已集聚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原始創新資源,未來將繼續依山而聚,承載更多科技創新資源。 「兩心」即北部城市配套服務中心和南部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神光高功率雷射實驗裝置
    依託該設施的研製與穩定運行,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先後發展了集成前端、再生放大、時空整形技術、焦斑控制、大口徑磁光隔離及放大技術、三倍頻及綜合測試技術、啁啾脈衝放大技術,帶動了國內大口徑釹玻璃及晶體生長和加工等技術發展,為國內高功率雷射驅動器支撐體系的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
  • 【北京日報】北京市與中科院領導檢查懷柔科學城建設進展
    6月29日上午,懷柔科學城傳來捷報——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兩大科學裝置開工,標誌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北京市與國家發改委、中科院、北京大學領導察看兩大科學裝置開工,並進一步檢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進展情況,研究推進相關工作。市委書記蔡奇強調,懷柔科學城肩負著提升我國基礎前沿領域源頭創新能力的重要使命。
  • 打造國之「重器」魏奉思院士寄望深圳建設「數字空間」
    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南山區副區長練聰、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劉石明、南山區人才工作局局長徐哲,以及區直機關代表、區高層次人才代表、省市創新創業團隊、相關企業和市民代表等150餘人前來傾聽。
  • 重慶首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超瞬態實驗裝置年內在科學城開工建設
    1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高新區經濟工作會上了解到,重慶首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超瞬態實驗裝置預計年內在科學城開工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由重慶大學建設,建築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該裝置將集成同步輻射光源和超瞬態電子顯微,利用X光和電子的互補性,在空間尺度上實現從埃到米、時間尺度上從飛秒到秒的覆蓋,以滿足超瞬態研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