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惠州兩大「重器」對全國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2020-07-28 南方plus客戶端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惠州兩大「重器」對全國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點擊圖片查看系列報導

近日,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時認為,中科院與惠州市在惠東縣建設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大「重器」,將為惠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動力」,推動我國核物理科研整體水平邁向更高水平。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惠州兩大「重器」對全國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中科院惠州兩大科學裝置效果圖。

他表示,兩大科學裝置論證、建設及啟用等不同階段在壯大主業、引進要素以及連結產業方面產生的集聚效應,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都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和發展意義。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惠州兩大「重器」對全國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建設中的中科院惠州兩大科學裝置項目。

相比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惠州的HIAF、CiADS體量更加龐大。何祚庥表示,從投入資金來看,惠州兩大科學裝置項目是東莞散裂中子源項目的近3倍。從科研價值、示範效應來看,惠州兩大科學裝置進一步彌補了東莞散裂中子源在產業應用性方面的不足,形成珠江口東岸前沿物理研究與生產配套應用協同並進、先進能源技術和材料探測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格局。

惠州建設HIAF、CiADS,並配套成立省實驗室,另一層重要意義在於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平臺,推動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產業合作。在何祚庥看來,兩大科學裝置雖立足惠州,但應用範圍並不局限於惠州。「以大科學裝置為媒,惠州將打造連通全球頂尖應用資源的科創高地。」

【記者】趙雨笙 周歡

【作者】 趙雨笙;周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相關焦點

  • 惠州「國之重器」又有重大進展,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開建
    惠州的兩個「國之重器」建設提速,繼裝置區去年底在惠東縣開工建設後,項目總部區今天在惠城區開工建設了。12月26日,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暨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區工程開工動員會在惠州市惠城區河南岸街道河橋片區舉行。惠州市政府副市長馮起忠參加活動並宣布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工程動工建設。
  • 被譽為「國之重器」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落戶廣東惠州
    圖為正在動工建設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施工現場 宋秀傑 攝記者11月6日從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委宣傳部獲悉,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已落戶該縣稔平半島能源中心,目前已動工建設,預計在2026據介紹,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為「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與「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被譽為「國之重器」,是「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預計投資68億元,建成後將成為所在領域國際領先水平的大科學裝置,將吸引約1500名海內外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在能源等領域產生大量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 廣東惠州打造「國之重器」兩大科學裝置助力大灣區建設
    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正在惠東縣稔平半島建設。(央廣網記者 陳越 攝)央廣網惠州11月4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陳越)11月4日下午,記者隨「新發展新作為新惠州」主題採訪團來到廣東省惠東縣稔平半島能源中心,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正在這裡建設中。兩大科學裝置建成後,有望形成國際領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中科院正在粵港澳大灣區下一盤大棋
    作為總投資約68億元的&34;,惠州在建的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是&34;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兩個緊密相連的大科學裝置&34;。在兩大科學裝置、廣東太平嶺核電等&34;項目引領下,惠州稔平半島將崛起成為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王貽芳等人對撞機方案是個釣魚工程
    原標題:何祚庥:我的一點補充意見 | 大對撞13- 編者按 -關於中國是否建巨型對撞機,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曾在2017年1月曾提出幾點意見, 其中回顧了美國國會在1993年拋棄計劃能量為20TeV的超導超級對撞機(SSC)的一個理由: 沒有太大的科學價值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任 鵬攝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是「中國科學院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今年的主題為「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在此期間,中科院在全國的幾乎所有科研機構將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   要想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需要讓「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出科技圈,走進百姓視野。近一年來,中科院推出的「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截至5月15日,共吸引約5.6萬人次參觀,線上訪問量達5.9萬。
  • 堅守創新使命 鑄就「大國重器」——記全國勞動模範,沈鼓集團黨委...
    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載譽歸來的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幾乎未作休整,就投入緊張工作中:與員工座談交流,參加國際合作論壇,圍繞市場創新思路、夯基布局……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行業支柱型、戰略型領軍企業——沈鼓集團的帶頭人,戴繼雙始終秉持創新使命
  • 【兩會問教育】全國人大代表王貽芳:改革大科學工程建設管理方式
    這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備受鼓舞。他建議,改革大科學工程建設管理方式,助力科技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王貽芳  提高大科學裝置不可預見費比例
  • 打造國之「重器」魏奉思院士寄望深圳建設「數字空間」
    24號上午,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在第二十八期院士講堂上作《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主題演講,分享了上述令中國科學家們自豪的觀點。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出路在哪--訪全國政協委員何祚庥
    就此,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記者:去年中國科協公布的最新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有基本科學素養,不及美國10年前的六分之一。調查還發現中國人很少去科普場所等等。中國人真是這麼「不熱愛科學」嗎?  何祚庥:首先得明白什麼是「科學素養」。粗略地說,就是「人們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它們的影響了解有多少,有多深」。
  • 何祚庥:在科技界 50歲的院士都屬於年輕人
    院士退休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怎麼選?怎麼退?近日,成都商報記者專訪魏復盛、何祚庥、吳有生三位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的院士。
  • 中科院-中廣核第六屆科技創新交流會召開
    中科院-中廣核第六屆科技創新交流會召開 2020-11-27 重大科技任務局 【字體:  中科院院士詹文龍表示,中科院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廣核是具有開放包容性的創新型國企,希望中廣核與中科院進一步提高站位、加大合作力度,在國家的角度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主動謀劃關鍵技術前瞻布局,為我國核科技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中廣核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龐松濤表示,雙方過去八年搭建了非常好的合作平臺,開展許多項目合作,成果豐碩。
  • 習近平十大金句告訴你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2018年10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的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 惠州市政府與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擬組建惠州...
    作為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雙方將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惠州石油化工與應急管理學院,並聯合開展石化類新材料技術研究,促進石油化工科研成果轉化,推進化工安全和化工園區綠色化建設以及石化等相關經濟技術高端智庫建設,開展石油化工等相關產業文化和科技人員技能培訓。
  • 何祚庥等多位院士集體發聲:「水變油」是偽科學
    來源:院士論壇這兩天,「水氫發動機」引發全網關注,令人不得不聯想起一件往事:1984年3月,哈爾濱普通司機王洪成宣布發明「水變油」,稱熱值高於普通汽油、柴油,且無汙染,成本極低。隨後,這項「發明」受到不少權威人士肯定,並騙取大量投資。
  • 何小剛:評何祚庥院士對中國建設大型對撞機的意見
    歐洲核子中心當時堅信高能對撞機的物理意義。他們並沒有因為美國政府取消SSC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聯合各國的物理學家,繼續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建設。這個正確的決定帶來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導致了希格斯粒子的發現,也使歐洲在高能物理方向上成為世界的領袖。何院士認為基於「大沙漠」理論,未來的加速器將不會有新發現。在此首先要澄清,「大沙漠」並非一個理論,而僅是一種猜測。
  • 科學院院士何祚庥:我國首創新型太陽爐生產多晶矽技術
    在現場考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說,利用新型太陽爐生產多晶矽新技術是世界首創。  甘肅電投日新應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甘肅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出資控股、中科院陳應天教授以技術和自有資金參股合作成立的高科技新能源公司,公司以陳應天教授最新研發的新型太陽爐生成多晶矽材料領先技術等10多項發明專利為依託,致力於開發生產更低廉、更潔淨、更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和高科技服務。
  • 【中國科學報】爭議何祚庥
    何祚庥故居,被稱為「晚清第一園」的何園走出不少仁人義士。這個何祚庥先生,有著不一般的較真的精神、積極的態度與新鮮的活力。這一點當然是可愛的。何祚庥大約是中國千餘名院士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在公眾印象裡,他顛覆了傳統、嚴謹、專注、低調的院士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或天真可愛、或自大無畏的批判者的誇張表情與激烈言辭。多年來,他對偽氣功、偽科學、怒江大壩、轉基因、中醫等等都大放其炮,四面出擊。以致樹敵無數,有人把他列為「四大惡人」之首,說他是「萬能院士」,「什麼都懂,就是不懂物理」;也有支持者認為他思想先鋒、自由解放,是敢說真話、不庸俗、不世故的老天真。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做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論壇」。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領域的研究,在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有較大影響力。
  •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09-08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9月2日,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入選,並將作為上海地區候選人參加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