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出路在哪--訪全國政協委員何祚庥

2020-12-02 搜狐網

  在今年兩會上,「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如何提高?」、「科普的出路在哪裡?」等等,成為委員代表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就此,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記者:去年中國科協公布的最新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有基本科學素養,不及美國10年前的六分之一。調查還發現中國人很少去科普場所等等。中國人真是這麼「不熱愛科學」嗎?

  何祚庥:首先得明白什麼是「科學素養」。粗略地說,就是「人們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它們的影響了解有多少,有多深」。中國人的科學素養現狀不佳,其原因,我認為,首先是因為經濟落後。我國經濟水平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公眾科學素養也是「初級階段」,很正常。

  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一個疑惑:中國古代科技很發達也很實用,但是,為什麼到了近代就落後了?我個人的回答是:這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軌跡有密切關係。中國古代科學比較發達,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比西方封建社會發達。正因為封建社會太強大了,因此,資本主義進入中國就相對較難。自然科學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業發展較快,而這要有科學技術的參與。因此,中國科學水平在近代開始落在西方國家後面。加之,解放後我們在發展經濟上又走了一些彎路。這導致了中國科技的欠發達現狀,也因此,中國公眾科學素養不夠高。

  記者:難道說,我們只有等國家富了,才能提高科學素養?

  何祚庥:科普很大程度上是溫飽後才去思考的事。要提高中國人的科學素養,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發展生產力!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科學知識普及的工作必須抓緊並大大加強。

  記者:在科普方面,目前國內科學界是不是做得還不夠?

  何祚庥:當然。一些合適搞科普的人出於種種顧慮不太熱心,比如,覺得做科普耽誤他做課題,耽誤他多寫幾篇論文,隨之可能耽誤他評職稱,等等。這就牽涉到體制問題了。

  但是,目前科普力度不夠,最本質的還在於我們的科技隊伍太小。隊伍壯大了,我相信肯定會有人來做這些事,哪怕只是幾個百分點,其絕對人數也會相當可觀。可是,目前全國科技隊伍只有幾百萬號人。且不跟歐美國家比,連印度都不如。

  記者:可是,就現階段而言,在崗科技人員就是這麼多,又如何推進科普的進一步深入?

  何祚庥:一方面,政府要繼續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同時,需要對從事科普熱心科普的人進行適當鼓勵甚至是獎勵,並輔之以規章保障。比如,據我所知,科普法草稿已經擬就多時,應該為科普儘早立法。不過,另一現實問題是,我們在做科普中確實遇到了種種障礙。比如,揭露「神功異能」、封建迷信時,阻力重重。

  因此我強調,公眾之所以科學素養低下,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科學水平不發達,但也還應看到,雖然黨和政府非常支持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但畢竟中國社會封建傳統相當悠久,會有那麼一些人會採取一些手段來進行抵抗。所以,除了一方面鼓勵科學工作者多做科普工作外,政府還應該多採取一些措施,減少、避免一些人為的障礙。

  記者:一個社會科學素養如果長期低下,會有什麼危害?

  何祚庥:首先,任由封建迷信等泛濫,也許就會成為邪教滋生的土壤。其次,對科學知識所知不多,就容易導致愚昧,看病不找大夫找巫婆神漢。我們知道「治窮必先治愚」,既然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愚昧也不是社會主義。

  陳娉舒


相關焦點

  • 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另一場「大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說,「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具有必要性、迫切性。」1 科學素養是戰勝危機的利器所謂科學素養,通常是指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資訊時代,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概念迭代日新月異。當新冠疫情暴發後,有關病毒傳播、預防診療措施等打著「科學」幌子的謠言屢見不鮮。
  • 紫荊花終要向陽開放——訪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
    紫荊花終要向陽開放——訪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凌友詩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7月1日以來,香港國安法落地施行,填補了香港回歸23年來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漏洞,為香港社會由亂入治打開全新局面,讓香港民眾歡欣鼓舞。
  • 白氏頭條:全國白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
    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評論員、《新聞周刊》節目主持人,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 (兼),2018年3月,任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201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白虹光(女)第九、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革命委員會)人物簡介1949年9月生,河南省許昌市人。1968年3月參加工作。大學文化程度。副研究館員。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婦聯執委。歷任許昌師範專科學校圖書館館長,政協許昌市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許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現任許昌市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委,許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科學抗疫——一堂公眾科學素養課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科學普及,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持續提升,目前已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科學素質是走出危機的基石近日,於北京舉行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政府領導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齊聚一堂,就公眾科學素質與科學抗疫等主題展開對話。「中國人民的公眾科學素質,是我們走出疫情危機的重要基石。」
  • 【中國科學報】爭議何祚庥
    南渡北歸何祚庥的一生從理論物理學轉到科學哲學,其實從來沒有脫離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崇奉。他說自己選擇學物理,也是出於自己的政治理想。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扔了兩顆原子彈,這給何祚庥帶來了極大的思想震動:「一看名單,都是全世界鼎鼎有名的物理學家。物理太重要了!我一定要幹這個!」
  • 兩會聲音|政協委員田字彬:普及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臺雪超 齊春贊 1月11日,青島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開幕。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大附院大內科兼消化內科主任田字彬提出進一步普及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質的建議。青島市應當在此基礎上遴選、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讀物和科普材料,遴選一批醫療、教育等行業專家,針對重點人群、重點健康問題(腫瘤篩查早期診斷、心腦血管疾病預防、婦兒健康保健及糖尿病預防等代謝相關性疾病等)組織編制相關知識和信息指南,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健康教育活動,同時對於出現問題較多的健康信息平臺要依法依規勒令整改,直至關停,對於傳播範圍廣、對公眾健康危害大的虛假信息,組織專家予以澄清和糾正
  • 全國政協委員萬捷:公務宴請應禁止魚翅
    2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萬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坦白地說,作為一位企業家,十幾年前我的確吃過魚翅。」2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萬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他告訴記者,在當時,消費魚翅是一種禮貌,一種文化和企業接待的面子。「但是5年前開始,我身邊的人都不消費魚翅了。」「當然,我也會遇到尷尬,比如上個月我去成都,兩頓飯都有魚翅,但我都拒絕了。
  • 科學運動,客觀認知,科技助力——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敏豪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科學運動,客觀認知,科技助力——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敏豪  新華社記者丁文嫻 吳俊寬  突如其來的疫情激發了民眾對健身的熱情,也讓更多人認識到科學適度運動的重要性。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謝敏豪建議,運動要循序漸進,同時要客觀認識運動處方的作用。  循序漸進是運動原則  謝敏豪今年帶來了一個有關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提案。他表示,近年來全民健身的熱度本就很高,疫情讓更多人意識到了健身的重要性,倡導全民健身也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裡。
  • 全國政協委員王水:醫務戰線「老兵」的「醫者仁心」
    我是全國政協委員王水,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我是一名在醫務戰線工作了近40年的「老兵」。在今年的醫衛46組,其中包括近三分之一的院士,他們中的很多人作為中央指導組成員被派往抗「疫」一線,有提出「方艙醫院」的王晨院士、疫苗專家陳薇院士,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們討論的議題很廣也很多,但「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依然是焦點和熱點。
  • 被網友「熱搜」的這些政協委員提案,你關注了嗎?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認為,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必須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掌握主動權。他建議,選擇圍繞重大科學問題,布局一批類似國家實驗室的科技創新平臺,組織實施「大科學」工程。科學決策部門要更加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制定旨在發展「大科學」「大工程」的決策和科學規劃,為科學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條件。
  • 獨家:劉長樂白巖松朱軍周濤 傳媒界全國政協委員知多少
    編者按: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傳媒界的政協委員都有誰,他們帶來什麼提案,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饗讀者。(按委員所在屆別排序) 【中國共產黨】
  • 武漢市政協挖掘高校智庫潛力激發委員履職積極性
    本報訊湖北省武漢市政協黨組成員陳邂馨近日赴武漢大學看望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4位委員。近年來,每逢教師節等重要節日,武漢市政協領導都會分頭帶隊看望慰問高校委員,這一暖心做法,已成為武漢市政協的傳統。
  • 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評「量子波動速讀」:公眾科學素養有待提高
    對於近期被曝光的騙局「量子波動速讀」,王貽芳對紅星新聞記者評價稱,「公眾的科學素養有待提高。」對於基礎物理領域,王貽芳稱,中國的科學發展到今天,絕大部分研究的問題都像是打「遊擊戰」。「最難的、最核心的、最關鍵的東西,我們還沒有真的去做過類似於攻堅戰的事情。」王貽芳說道。當紅星新聞記者問及如何看待當前大型粒子對撞機面臨的爭議——部分公眾認為投入高額資金建設,還有可能沒有任何成果,因此反對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
  • ...訪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多蒙德實業集團董事長石磊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多蒙德實業集團董事長石磊表示,作為一名政協委員,自己一直在盡最大努力做好實業、搞好調研、寫好提案。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認真整理一年來實地走訪調研的成果與思路,石磊表示,今年要圍繞民營企業融資難、資金鍊安全和人才引進難等方面帶去提案。「2020年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黨中央把保就業放在了『六保』之首,充分顯示了保就業的重要性。
  • 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我們還需要更多原創性研究
    成功創立西湖大學後,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剛剛舉行的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披露了西湖大學的最新情況——過去兩年來,西湖大學共收到6000多份申請,擇優聘用近百位科學家,其中80%都是由中國自己培養,再輸送到海外深造的學生。
  • ...來自上海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最強大腦」,他們在想什麼
    全國兩會開幕在即。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昨天抵京參會。 在這些代表委員中,兩院院士雲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梳理發現,57名在滬全國人大代表中有4位院士;104名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中,有10人是兩院院士,佔比十分之一。 這些「最強大腦」都關注啥?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儘快制定完善高新技術知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但是,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制建設起步較晚,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高新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目前公眾和企事業單位智慧財產權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普遍缺乏。」
  • 建設「五型機關」服務委員履職——訪市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
    建設「五型機關」服務委員履職——訪市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魏增新 2017-10-01 09:14
  • 青島市政協委員田字彬:進一步普及醫學科普知識
    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制定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正在進行的青島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田字彬提出,在此背景下,我國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總體仍較低。
  • 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委員通道」講述西湖大學的故事
    浙江在線3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翁傑)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一層中央大廳北側開啟。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亮相,他深情講述了西湖大學的故事。  施一公委員表示,西湖大學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大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