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空間是中國科學家們率先提出的新概念、新工程、新產業。24號上午,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在第二十八期院士講堂上作《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主題演講,分享了上述令中國科學家們自豪的觀點。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南山區副區長練聰、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劉石明、南山區人才工作局局長徐哲,以及區直機關代表、區高層次人才代表、省市創新創業團隊、相關企業和市民代表等150餘人前來傾聽。
魏院士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行星際激波動力學過程與空間天氣預報方法研究,起草中國空間物理發展規劃,2016年率先在國際上提出「數字空間」科學構想。
什麼是「數字空間」?魏院士從基本概念入手,向聽眾重點講解如何以數字量化空間為基礎,依託衛星探測、通訊導航等空間通信網絡,融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打造具有「感知、認知、行為」功能的「空間大腦」,提升人類空間利用開發能力與效益,及其在空間強國戰略下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信息、計算機、航天等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巨大拓展作用。
魏院士介紹,數字空間是我們向空間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補上我國空間活動重大「短板」、開啟數字中國空間數字經濟大產業的好「抓手」;也是我們向空間科技要新突破、帶動航天科技、空間科技、信息科技與計算科技等多種科學技術領域融合發展、助力解決空間重大科技與活動難題的「數字空間實驗室」。
「數字空間是我們向空間要空間科技非對稱趕超、打破當前世界空間格局、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種重大戰略舉措」。
魏院士介紹, 數位化、智能化正成為第四次全球工業革命競爭的焦點,航天領域從總體上看尚處於初級階段,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技術差距。當前,無論在衛星的設計研製、衛星有效載荷、空間數據系統、智能算法、應對空間天氣災害、空間軟體技術體系,還是在軌飛行控制、自主選擇目標、衛星間通信接力、衛星自主管理等方面的數位化、智能化水平,美國走在前面,我國多處於跟隨和「卡脖子」困境中。
不過,令人鼓舞的是我國的「嫦娥」、「北鬥」、「高分」等專項在數位化、智能化方面已有一些亮點舉世矚目。
「我們堅信在航天智能化的初級階段實施《數字空間工程》就有望用十年左右時間從『卡脖子』困境中突圍,成為有空間大腦的數字航天、智能航天強國。」魏院士信心十足地說。
演講最後,魏院士寄語深圳, 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要打造的是國之「重器」,深圳把這個旗幟舉起來,將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深圳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他還與在座的企業界代表共勉,抓住當今60年未有之數字空間新機遇,開啟未來100年空間數位化智能化新時代!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打開「空間創新鏈」與「空間產業鏈」融合發展的一扇新窗口做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