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之「重器」魏奉思院士寄望深圳建設「數字空間」

2020-11-06 用戶4726425354


數字空間是中國科學家們率先提出的新概念、新工程、新產業。24號上午,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在第二十八期院士講堂上作《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主題演講,分享了上述令中國科學家們自豪的觀點。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南山區副區長練聰、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劉石明、南山區人才工作局局長徐哲,以及區直機關代表、區高層次人才代表、省市創新創業團隊、相關企業和市民代表等150餘人前來傾聽。

魏院士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行星際激波動力學過程與空間天氣預報方法研究,起草中國空間物理發展規劃,2016年率先在國際上提出「數字空間」科學構想。

什麼是「數字空間」?魏院士從基本概念入手,向聽眾重點講解如何以數字量化空間為基礎,依託衛星探測、通訊導航等空間通信網絡,融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打造具有「感知、認知、行為」功能的「空間大腦」,提升人類空間利用開發能力與效益,及其在空間強國戰略下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信息、計算機、航天等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巨大拓展作用。

魏院士介紹,數字空間是我們向空間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補上我國空間活動重大「短板」、開啟數字中國空間數字經濟大產業的好「抓手」;也是我們向空間科技要新突破、帶動航天科技、空間科技、信息科技與計算科技等多種科學技術領域融合發展、助力解決空間重大科技與活動難題的「數字空間實驗室」。

「數字空間是我們向空間要空間科技非對稱趕超、打破當前世界空間格局、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種重大戰略舉措」。

魏院士介紹, 數位化、智能化正成為第四次全球工業革命競爭的焦點,航天領域從總體上看尚處於初級階段,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技術差距。當前,無論在衛星的設計研製、衛星有效載荷、空間數據系統、智能算法、應對空間天氣災害、空間軟體技術體系,還是在軌飛行控制、自主選擇目標、衛星間通信接力、衛星自主管理等方面的數位化、智能化水平,美國走在前面,我國多處於跟隨和「卡脖子」困境中。

不過,令人鼓舞的是我國的「嫦娥」、「北鬥」、「高分」等專項在數位化、智能化方面已有一些亮點舉世矚目。

「我們堅信在航天智能化的初級階段實施《數字空間工程》就有望用十年左右時間從『卡脖子』困境中突圍,成為有空間大腦的數字航天、智能航天強國。」魏院士信心十足地說。

演講最後,魏院士寄語深圳, 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要打造的是國之「重器」,深圳把這個旗幟舉起來,將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深圳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他還與在座的企業界代表共勉,抓住當今60年未有之數字空間新機遇,開啟未來100年空間數位化智能化新時代!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打開「空間創新鏈」與「空間產業鏈」融合發展的一扇新窗口做出一份貢獻!

相關焦點

  • 魏奉思院士:逐夢「數字空間」
    空間物理學以觀測為基礎,魏奉思認為首先要把觀測能力建設起來,中國處在東半球,於是他提出了「東半球空間環境子午圈監測鏈」的設想。當時有人贊同,也有人說你這簡直是在做夢,不可能實現。「科學家應該有夢想,如果連夢都不敢做,那就成不了大事。」後來,魏奉思了解到科學院正在向國家科技委報送重大科學工程計劃,他就把「東半球空間環境子午圈監測鏈」項目報了上去。
  • 魏奉思院士: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有人說,太陽打個「噴嚏」,地球就會「感冒」。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說,太陽風暴一旦發生,就像太陽打了個「噴嚏」,噴射而出的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將嚴重影響地球的空間環境,使地球磁場產生激烈擾動,從而幹擾無線通信等。   太陽風暴來自距離地球1.5億公裡之外的太陽表面,包括黑子、耀斑、日珥爆發、日冕物質拋射等多種表現形式。
  • 陳祖煜錢七虎等人發起「蓮花池倡議」,推進國之重器TBM建設
    TBM作為國之重器,其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家佔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祖煜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經歷風霜雨雪之歷練,已成國之重器;機器學習是一門多領域交叉學科,是人工智慧的核心,是使計算機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徑。」
  • 河南打造傳感器「一谷兩基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魏奉思說。 傳感器產業作為進入21世紀以來優先發展的十大頂尖技術之一,河南該如何順勢而為,搶佔新一個「風口」?從企業分布來看,國內傳感器企業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鄭州、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分布。 方寸之間,「智」有天地。走進位於鄭州高新區的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展廳,萬物智能互聯的場景讓人驚嘆:當你在商場裡購物,手機上突然顯示報警信號,原來是廚房裡忘了關天然氣。不過你不用擔心,在報警的同時,智能家居聯動系統就會自動關閉天然氣閥門,並打開抽風機,防止燃爆事故的發生。
  • 共享共建,深圳打造數字經濟樣板城市
    值得指出的是,深圳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打造智慧深圳」的概念。 從物理空間到數字空間的突破,正是城市群協調發展以及城市規模與資源分配破題的關鍵。 9 深圳要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智能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院士寄語深圳乘風破浪未來可期
    深圳商報首席記者吳吉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深圳的成功離不開開放和包容在我看來,深圳的成功離不開開放、包容、年輕、富於活力的特質。我希望更多有志之士能夠聽到時代的聲音,投身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中來,成為見證歷史、參與歷史、創造歷史的領軍者與弄潮兒。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攻關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目前,深圳在集成創新和消化引進再創新方面做得不錯,但原始創新還是短板。
  • 中國核電:從國之光榮到國之重器
    「中國核電與世界的發展差距就是發展空間。」……中國核學會理事徐瀏華在浙江海鹽的秦山核電科技館開館的第一場科普講座上神採奕奕的說道。秦山核電科技館致力打造最具特色的公眾溝通交流平臺、核安全文化傳播平臺、核電發展服務平臺;建設最受公眾歡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核能科普宣傳基地、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為建設綠水青山的美好生活展現核能的魅力。國之光榮: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能量從無到有。
  • 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核心技術超越美國,東方或將領跑世界
    圖為中國空間站想像圖近日,據媒體報導,亞洲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它就是中國的天宮空間站,現在天宮空間站的核心艙樣品已經開始生產,將於2020年發射升空,它的出現代表著東方或將領跑全世界,而美國對此只能幹瞪眼,就目前來看天宮空間站的核心技術已經超越了美國,因為美國現在根本沒有能力建造空間站,這代表一旦現役的國際空間站退役,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隨著這一國之重器被曝光,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體轉向了東方
  • 國之棟梁!哈工大劉永坦院士捐800萬獎金,直言榮耀屬於愛國學者
    昨天,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先生將最高科技獎的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以幫助哈工大在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 深圳交行「新識貸」 「國高貸」 打造智融新模式
    圍繞深圳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的進程,積極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引擎作用,以金融科技賦能,創新服務模式,為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提供金融動能。 同時,深圳交行注重金融科技賦能,近日通過該行線上智慧財產權融資平臺的首筆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也成功落地。實現了線上及線下一體化,全方位打造交通銀行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深圳模式,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 地下五層+水下三層——深圳探索特大型城市交通建設創新
    跨海通道、穿山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在深圳從規劃變成現實,高速公路海底互通立交和五路交會複雜立交等超級工程也將在深圳誕生。深圳交通建設繼承「逢山開路」的「開路先鋒」精神,敢為人新創新思路「海底修路」、「路下造路」,將一個個交通瓶頸打造成通途大道。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2020-09-27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咖論成渝丨李曉江:國之重器——成渝「雙城經濟圈」再認識
    筆者曾經多次傾聽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當年中央大學學生吳良鏞先生,與筆者的導師、當年在李莊就讀同濟大學的董鑑泓先生講述關於文化抗戰的故事。兩位先生都說到了抗戰時期求學生活的艱苦,但也都說到即使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中,「在四川至少沒有餓過肚子」,這也說明了成渝地區優越的資源稟賦。1950和1960年代,成渝地區是新中國工業和「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
  • 專家解讀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開工建設,標誌著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從「規劃設計」進入到「實施建設」階段。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目前,他正在幫助深圳規劃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
  • 港中大(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與深圳燃氣集團「結對子」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馬明霞日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與深圳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管網洩漏監測預警、管網安全監測、地熱資源勘探開發、能源合同及綜合能源高效利用系統平臺建設、課題申報及人才培養合作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籤約儀式現場港中大(深圳)協理副校長李學金教授在致辭中表示,雙方具有紮實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前景。
  • 院士說丨陳和生: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科學家將不再意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躬耕松山湖數十載,成功建設了「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這一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運行以來,通過服務全球用戶,已經完成超過200項關鍵課題研究,成為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正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 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來源: 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開工建設,標誌著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從「規劃設計」進入到「實施建設」階段。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
  • 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麼
    原標題: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麼深圳商報2019年01月17日訊 不久前市委全會提出,深圳今年將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共建行動,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 打造...
    原標題《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基因。歷經40年,深圳的人工智慧、5G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速。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深圳將如何勇立潮頭,賡續奮進,譜寫創新發展「新樂章」?
  • 首家沉浸式未來體驗空間登陸深圳,感受科學震撼之美
    原標題:首家沉浸式未來體驗空間登陸深圳,感受科學震撼之美  宇宙離我們有多遠?地球上有外星人嗎?汽車越輕就跑得越快嗎?……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可囊括世界。」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如浩瀚星空,無窮的宇宙,沒有盡頭卻充滿無限的可能。他們所有的好奇與疑惑將在Skyland未來科技館中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