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說丨陳和生: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科學家將不再意外

2020-10-29 幸福松山湖

11月2日至4日

東莞松山湖將迎來

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

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

上百位院士專家將集結松山湖

助力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10月26日起

特別推出「院士說」系列報導

講述松山湖與院士之間的精彩故事

從花甲到古稀,十餘年磨一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躬耕松山湖數十載,成功建設了「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這一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運行以來,通過服務全球用戶,已經完成超過200項關鍵課題研究,成為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正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陳和生說,能取得今日的成績,離不開廣東省和東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會的大力支持。

陳和生接受媒體採訪

服務全球1500多位用戶,完成超200項課題

「我們能夠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這句話,堅定了陳和生建設我國散裂中子源裝置的決心。

2006年5月,為了給中國散裂中子源尋找合適的建設地點,中科院專家們到珠海、廣州和東莞三地進行實地考察,最終選擇了如今松山湖科學城範圍內的大朗鎮水平村。「背後靠山,前面是高速公路,交通方便,四周有發展空間。」這一年,陳和生60歲,正到了花甲之年。

「中子散射就像『探針』,是探索物質微觀結構的有力手段之一。」他表示,散裂中子源可以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新能源等諸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平臺,對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散裂中子源

2011年10月,總投資23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東莞奠基,由陳和生擔任工程總指揮。然而,工程建設並非一蹴而就的。作為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不僅造價高,而且技術複雜,是各種高、精、尖設備組成的整體。

為了攻克一系列的技術難題,項目從2006年起開展了一系列的預製研究工作。各項設備的批量生產在全國近百家合作單位完成,許多設備的研製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6% 以上。

陳和生回憶道,建設初期,由於經費有限,中國散裂中子源地下隧道甚至沒有規劃建設電梯,無論是科研人員檢修設備,還是接待參觀交流,都只能通過電梯在地面和十幾米深的隧道之間往返。

歷經重重困難,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實現第一束質子打靶產生了第一束中子2018年3月25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順利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填補了國內空白。項目建成後,陳和生與團隊成員們馬不停蹄,加緊調試改進。2020年2月,裝置完成打靶功率達到100kW的設計指標,比原計劃的3年時間,提前了一半時間完成任務。

「大科學裝置為各個專業的研究提供最先進的研究手段,以中國散裂中子源為例,自從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通過服務全球1500多位用戶,已經完成超過200項原創性課題研究。」陳和生表示。

8月13日,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實驗裝置,也在散裂中子源園區研發成功。這是基於中國散裂中子源相關技術催生的首個產業化項目,同時也意味著國內腫瘤治療將迎來技術性革新。

吸納高端人才,為松山湖科學城「添磚加瓦」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同意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片區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主體,定位為重大設施平臺等創新資源集中承載區。

9月,東莞市委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按下「加速鍵」。

松山湖科學城正在加快建設腳步

陳和生是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者,同時也是這塊土地的見證者。「當時我們選址,就跟地方黨委政府說明,我們這個項目,不會直接帶來GDP,但我們有信心將這裡打造成為全新的科研創新中心。」陳和生說。

回憶起十多年前,他頗有感慨:「10多年前,我來到松山湖時,這裡大部分地方都是工地。現在再看看東莞、看看松山湖,各類產業園項目、高校、知名企業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

陳和生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是非常稀缺的大科學置資源,對人才聚集具有強大的磁吸效應。正如他曾在採訪中表示:「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再意外。」過去10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還培養出一支年輕加速器和中子散射研究應用隊伍,近400名科研工程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

陳和生高度肯定東莞在人才引進方面的各項舉措。每年東莞都組織「人才周」活動,面向海內外人才提供來莞交流學習的機會,高端的人才的到來,可以為東莞建設建言獻策。同時,來莞人才也能受到重視,在落戶、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這也為科研人員解決「後顧之憂」,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談及松山湖科學城建設,陳和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包括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先行區兩個科學城的建設應當統一規劃,優勢互補,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為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添磚加瓦」。

目前,已過古稀之年的陳和生又參加了我國2035年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的規劃。「我們也在積極爭取,將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設納入國家規劃,希望能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設備功率,提高測量精度,加快實驗進度,解決源頭創新問題,更好地服務實驗用戶,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多貢獻。」陳和生說。

出品:松山湖融媒體中心

來源:南方+客戶端

責編:張珊珊

▶院士說丨汪衛華:松山湖科學城為材料實驗室提供「源頭活水」

▶視頻 | 打造數字科技創新高地,中集產城數字科技產業園開園!

▶「環衛工人節」,向松山湖的「城市美容師」致敬!

相關焦點

  • 院士們為何青睞松山湖?「高光時刻」背後的品質攻堅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所說,「在美麗的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再意外。」11月初,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在風景宜人的東莞松山湖舉行,54位院士出席,共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大計,莞邑大地群星閃耀。近日,松山湖被納入科技部火炬中心固定監測點,與中關村並列,全國僅14個高新區上榜。
  • 東莞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 打造「一軸、一區、兩心、三組團...
    原標題《加快建設松山湖科學城 做世界一流科學城》。  歲末年初,大多數人已經放鬆身心,準備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而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以一大批頂尖院士領銜的科學家,正在開啟創新升級加速度,各類大平臺、大機構、大企業等高端科技創新要素加速向松山湖科學城集聚,帶動當地創新氛圍愈加活躍、高水平創新愈加豐碩。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
  • 松山湖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逐漸「發光」
    資料圖7月3日,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龔國平與市委常委、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一行進行座談,圍繞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展開討論,明確指出支持松山湖高新區布局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部署散裂中子源譜儀建設,聯合各部門推動南方先進光源預研建設,積極推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
  •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
    2020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做了題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學術報告,福建物構所副所長林文雄主持報告會。陳和生介紹了中子散射探針的特點,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學技術、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領域前沿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的典型應用,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工程建設及其應用成果和未來發展規劃。報告結束後,陳和生與福建物構所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 2021-12-23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2020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松山湖科學城:一座冉冉升起的「C位」之城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將於11月2-4日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舉辦。該工程的成功建設將為今後南方先進光源落戶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工程技術支撐,也標誌著松山湖科學城從單個大科學裝置加快向大科學裝置集群進發,將帶動更多高端創新要素在科學城集聚。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第三個新型光源大科學裝置正在謀劃推進中,將與南方光源和散裂中子源形成互補效應,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能力,推動多學科運用與交叉。
  • 國家戰略賦能松山湖,甘子釗院士寄語:著力做好科研成果轉化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科院院士甘子釗就已經意識到這一材料在LED領域的重要作用,著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並將相關成果帶到東莞,建立起了中鎵等創新企業,並為松山湖帶來了北大光電研究院曾任國家超導技術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超導研究。甘子釗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凝聚態物理和光學物理。上世紀80年代末,甘子釗在國內提出要重視介觀物理的研究,並主持在北京大學建立了這一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 VLOG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太高大上了!把主播都整蒙圈了,差點……
    VLOG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太高大上了!17日 23:54   今天,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動工
  • 首期「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本周四開幕
    11月26日至27日,首期「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將在松山湖舉行。活動目的在於構建「科研-產業-資本」對話平臺,加速新材料行業、前瞻性研究成果向市場轉化,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產學研」新路徑: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死亡谷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擔任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他透露目前實驗室已引進各類人才近800人,包括兩院院士10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46項。你能想像,在不久的將來,東莞會將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科研重地?   變化就源自東莞東南角的松山湖。這裡原本是位於東莞市大朗鎮境內的一個大型天然水庫,被政府部門以湖泊為中心,將大嶺山、寮步和大朗三鎮靠近松山湖的部分邊緣地帶劃分出來與湖泊區域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就是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松山湖)。
  • 2020年松山湖功能區投資推介會④|松山湖功能區,投資興業的熱土
    未來將不斷深化與東莞的合作。同樣,此次籤約的項目中,也包含廣東安達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該公司成立於1999年,總部位於松山湖功能區內的寮步鎮。廣東安達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飛說:「在東莞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近年來公司每年實現20-30%的增長,納稅額也突破7000萬,明年將有計劃籌備上市,實現新一輪發展。」
  • 西湖大學校長、大科學家施一公院士半馬139:跑步讓工作更高效身體更健康
    很難想像,如今的大科學家當年還從事過競走這樣專業性、技術型極強的運動項目。施一公院士說:跑步讓人有更充沛的體力,有的人以為,花了很多時間鍛鍊學習效率會降低,實際上,如果跑步方法得當,能有效增強心肺機能,還能讓大腦供血充足、思維敏捷。施一公出生於河南,父母都是知識分子。
  • 建立工作站的29位院士,因何愛上東莞?
    圖片來源/南方記者 8月22日,「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採展暨東莞院士創新成果展在東莞松山湖舉辦,集中展出了徐光憲、師昌緒、謝家麟等27位院士的人生經歷和智慧風採,同時展出10個在莞工作院士的創新成果,展現東莞的科技魅力。
  • 東莞推進園區統籌組團發展 松山湖片區「1+6」打出試點組合拳
    而隨著松山湖片區統籌發展推向縱深,優惠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如今整個片區「一園六鎮」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都同樣享受免費的檢測服務。羅日輝告訴記者,實驗室運營三個月來,共為松山湖周邊30多家企業提供了近600次測試服務。如今每天都有至少5家企業排隊預約,大朗塔菲爾、石排力川五金等周邊企業都是實驗室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