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4日
東莞松山湖將迎來
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
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
上百位院士專家將集結松山湖
助力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10月26日起
特別推出「院士說」系列報導
講述松山湖與院士之間的精彩故事
從花甲到古稀,十餘年磨一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躬耕松山湖數十載,成功建設了「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這一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運行以來,通過服務全球用戶,已經完成超過200項關鍵課題研究,成為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正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陳和生說,能取得今日的成績,離不開廣東省和東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會的大力支持。
陳和生接受媒體採訪
服務全球1500多位用戶,完成超200項課題
「我們能夠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這句話,堅定了陳和生建設我國散裂中子源裝置的決心。
2006年5月,為了給中國散裂中子源尋找合適的建設地點,中科院專家們到珠海、廣州和東莞三地進行實地考察,最終選擇了如今松山湖科學城範圍內的大朗鎮水平村。「背後靠山,前面是高速公路,交通方便,四周有發展空間。」這一年,陳和生60歲,正到了花甲之年。
「中子散射就像『探針』,是探索物質微觀結構的有力手段之一。」他表示,散裂中子源可以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新能源等諸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平臺,對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散裂中子源
2011年10月,總投資23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東莞奠基,由陳和生擔任工程總指揮。然而,工程建設並非一蹴而就的。作為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不僅造價高,而且技術複雜,是各種高、精、尖設備組成的整體。
為了攻克一系列的技術難題,項目從2006年起開展了一系列的預製研究工作。各項設備的批量生產在全國近百家合作單位完成,許多設備的研製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6% 以上。
陳和生回憶道,建設初期,由於經費有限,中國散裂中子源地下隧道甚至沒有規劃建設電梯,無論是科研人員檢修設備,還是接待參觀交流,都只能通過電梯在地面和十幾米深的隧道之間往返。
歷經重重困難,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實現第一束質子打靶產生了第一束中子。2018年3月25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順利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填補了國內空白。項目建成後,陳和生與團隊成員們馬不停蹄,加緊調試改進。2020年2月,裝置完成打靶功率達到100kW的設計指標,比原計劃的3年時間,提前了一半時間完成任務。
「大科學裝置為各個專業的研究提供最先進的研究手段,以中國散裂中子源為例,自從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通過服務全球1500多位用戶,已經完成超過200項原創性課題研究。」陳和生表示。
8月13日,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實驗裝置,也在散裂中子源園區研發成功。這是基於中國散裂中子源相關技術催生的首個產業化項目,同時也意味著國內腫瘤治療將迎來技術性革新。
吸納高端人才,為松山湖科學城「添磚加瓦」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同意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片區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主體,定位為重大設施平臺等創新資源集中承載區。
9月,東莞市委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按下「加速鍵」。
松山湖科學城正在加快建設腳步
陳和生是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者,同時也是這塊土地的見證者。「當時我們選址,就跟地方黨委政府說明,我們這個項目,不會直接帶來GDP,但我們有信心將這裡打造成為全新的科研創新中心。」陳和生說。
回憶起十多年前,他頗有感慨:「10多年前,我來到松山湖時,這裡大部分地方都是工地。現在再看看東莞、看看松山湖,各類產業園項目、高校、知名企業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
陳和生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是非常稀缺的大科學置資源,對人才聚集具有強大的磁吸效應。正如他曾在採訪中表示:「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再意外。」過去10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還培養出一支年輕加速器和中子散射研究應用隊伍,近400名科研工程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
陳和生高度肯定東莞在人才引進方面的各項舉措。每年東莞都組織「人才周」活動,面向海內外人才提供來莞交流學習的機會,高端的人才的到來,可以為東莞建設建言獻策。同時,來莞人才也能受到重視,在落戶、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這也為科研人員解決「後顧之憂」,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談及松山湖科學城建設,陳和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包括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先行區兩個科學城的建設應當統一規劃,優勢互補,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為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添磚加瓦」。
目前,已過古稀之年的陳和生又參加了我國2035年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的規劃。「我們也在積極爭取,將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設納入國家規劃,希望能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設備功率,提高測量精度,加快實驗進度,解決源頭創新問題,更好地服務實驗用戶,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多貢獻。」陳和生說。
出品:松山湖融媒體中心
來源:南方+客戶端
責編:張珊珊
▶院士說丨汪衛華:松山湖科學城為材料實驗室提供「源頭活水」
▶視頻 | 打造數字科技創新高地,中集產城數字科技產業園開園!
▶「環衛工人節」,向松山湖的「城市美容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