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戰略賦能松山湖,甘子釗院士寄語:著力做好科研成果轉化

2020-11-16 幸福松山湖

今年,隨著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推出體積小、充電效率極高的「氮化鎵」充電頭,一時間讓「氮化鎵」這個原本冷門的材料熱了起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科院院士甘子釗就已經意識到這一材料在LED領域的重要作用,著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並將相關成果帶到東莞,建立起了中鎵等創新企業,並為松山湖帶來了北大光電研究院這一新型研發機構。不久前,他又接受專訪,對東莞與松山湖在新的時代機遇下如何實現發展,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甘子釗

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人物簡介

1938年生於廣東信宜,曾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學理學部首任學部主任。曾任國家超導技術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超導研究。

甘子釗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凝聚態物理和光學物理。上世紀80年代末,甘子釗在國內提出要重視介觀物理的研究,並主持在北京大學建立了這一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不迷信價值規則

在雙循環格局中實現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帶了風氣之先。原本東莞是廣東、珠三角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借著改革開放的機會,以及跟香港聯繫較多的優勢,抓住機會實現了快速發展。」甘子釗說到,不過同時,東莞當下也面臨很多問題。

「最近中央提出,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東莞今後的發展應該思考如何同這一思路緊密結合起來。」甘子釗認為,在這方面應該總結過去的經驗,形成比較長遠的規劃,不能僅從眼前一時的利益出發。特別是當前經濟全球化還是以西方強國為主導的,所以對於全球化規則中不合理的部分不能完全接受。

北大光電研究院

在他看來,全球化背景下,大的跨國集團掌控著對於價值的評判體系,因此當下這個時代,價值法則很大程度上是與原意相背離的。過去一段全球化過程中,包括東莞在內,珠三角是取得了很多實在利益的,但必須認識到,這些發展很多是基於對規則體系的合理運用,不能反過來受到不合理的制約。

單價幾十萬的國外手錶,與幾千塊的國產表,都是一個電路管線加上石英震蕩器,裡面一模一樣,甚至可能是同一家元器件公司供貨,為什麼可以形成這麼大的價差呢?「社會上有一種戴國外名表就顯得身份更高,而戴國產表就沒面子的風氣,這本質上是幾百年歷史形成的西方商品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優勢。」他說到。

中圖公司正在進行產品製作研發

「在發展高技術上也必須認識到,當代的這種普遍現象。」甘子釗說到。他認為,對東莞來說,雖然是面向全球謀求發展,但不能迷信全球化的法則。分析什麼產業能賺錢,什麼產業不能賺錢,哪些事情即使不賺錢也得做,「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另一方面,未來面向新農村建設,面向廣大農民真正增收致富,提升農業的現代化、精細化水平,都有著廣闊的空間。圍繞農業和衛生健康等許多民生領域,都是東莞產業可以發力的空間。要立足於國內大循環,把東莞的產業發展跟落後地區的提升結合起來。

轉變成果轉化思路

不能一味強調個人利益

雖然過去60多年裡,甘子釗的工作大都跟前沿基礎研究相關聯,但實際上,他對於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一直非常關注,曾多次指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而是要跟產業應用相結合。在多次創業和推動研究成果落地的過程中,他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思考。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借鑑西方的經驗,很強調成果轉化中的個人利益,例如股權激勵等等,給科學家以物質激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勢下,這些老的經驗做法也需要及時反思。」甘子釗表示,當前還應該注重強調國家重大需求,將成果轉化跟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大計劃相連接,而不能一味強調個人利益。

其次,從科研工作的規律看,假如一項研究達到證明有用的程度,要投入10塊錢,到可以展示和演示能用的程度,需要花費100塊錢,那麼到最終生產出來能用的產品,可能要再花1000塊甚至更多。「但國內由於原來的歷史基礎,或其他各種原因,大家常常誇大前頭這一步,很多拿來大講特講的應用,連展示這一步都還沒到。」

甘子釗建議,地方政府真正應該下大力氣投入的恰恰在第三部分,即已經能夠實現展示,但是還沒有實現量產或者產業應的這部分。這是地方政府和企業適合切入的部分。

東莞大力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當前,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主體。東莞也正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在甘子釗看來,這幾年廣東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在基礎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投入。不過從整體上看,基礎研究主要靠國家投入和布局,地方在此基礎上配合給予一些相應支持,更多精力還是應當關注最後一步成果的轉化應用。東莞也應該集中主要力量在這一環節,並且東莞本身也有突出的優勢。

幾年合作下來,甘子釗對東莞的創業環境也非常認可,其中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的辦事風格非常務實,這是一大優點。但他也指出,與廣州、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東莞在政策水平、整體文化氛圍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未來應該實事求是,繼續學習借鑑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相信在粵港澳大灣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將有更大作為。

出品:松山湖融媒體中心

來源:松山湖《人才參考》

責編:劉慧茹

▶用書畫藝術演繹莞邑發展勝景!「狀元筆杯」作品展開幕

▶學習國防知識,爭做愛國青年!松山湖開展國防教育宣講活動

▶松山湖將新增一綜合性長者頤養機構,營造優質養老環境

相關焦點

  • 松山湖科學城:一座冉冉升起的「C位」之城
    院士之名,在中國可謂是學科領域的天花板,而能稱之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也就意味著其處於國家創新體系金字塔的塔尖之上,代表著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力量。院士於松山湖畔論道,助力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此時的松山湖科學城魅力四射,正聚焦著海內外越來越多的目光,醞釀著「C位」出道。
  • 甘子釗丨信宜籍著名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7月,北京大學理學部成立,甘子釗擔任首任學部主任 。人才培養科研態度甘子釗認為:領導終究是少數人,多數院士還是要更多的做科學研究工作,另外多數人還要爭取吸引人才,請一匹好馬,然後讓自己儘早的變成伯樂 。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產學研」新路徑: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死亡谷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擔任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他透露目前實驗室已引進各類人才近800人,包括兩院院士10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46項。   「探索這個成果轉化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松山湖或東莞落地幾個產業,而是為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更高效的成果轉化路徑。」陳東敏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實驗室與國投的合作不僅是項投資,而是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價值。
  • 東莞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 打造「一軸、一區、兩心、三組團...
    當前,東莞市政府正積極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雙方將採取「院地合作、所企對接」的模式,由中國科學院著力整合優勢創新資源,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在土地、資金、政策上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以松山湖科學城為抓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構建院地合作與發展新格局。
  • 院士們為何青睞松山湖?「高光時刻」背後的品質攻堅
    11月初,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在風景宜人的東莞松山湖舉行,54位院士出席,共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大計,莞邑大地群星閃耀。近日,松山湖被納入科技部火炬中心固定監測點,與中關村並列,全國僅14個高新區上榜。
  • 籤約共建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院地緊密合作下,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重大裝置、重大平臺落地東莞,多項一流創新成果在此誕生。如今,在國家戰略賦能東莞的重要節點下,雙方再度攜手深化合作,為大灣區時代東莞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 姑蘇實驗室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誰更強?
    創新樣板工廠則致力於推動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產業技術研究與科研轉化,為科技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提供強力引擎。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則依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聯合國內外各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機構共建,拓展與其他科學領域的交流和合作
  • 創新賦能,2020京津冀石墨烯大會即將開幕!
    共襄盛會 洞察石墨烯前瞻趨勢本屆峰會以「『烯』材『石』代 濃『墨』重彩」為主題,旨在為更好服務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促進石墨烯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不斷推動石墨烯新組織形式和新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全面構建信息、技術、產品、市場全鏈條產業創新模式,努力打造石墨烯領域集科技交流、創新成果展示、科研成果產業化於一體的科技創新交流平臺。
  • 首期「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本周四開幕
    11月26日至27日,首期「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將在松山湖舉行。活動目的在於構建「科研-產業-資本」對話平臺,加速新材料行業、前瞻性研究成果向市場轉化,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 2020年東莞科技工作交出亮眼答卷:躋身國家科創大局 打造源頭創新...
    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在東莞舉辦。東莞時間網1月15日訊 2020年,東莞市科技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鏈條創新體系。
  • 「越科技 越自然」第五屆生活榜發布會於松山湖高新區舉行
    松山湖高新區始終致力於科技發展與打造美好生活協同並進,早在2016年,園區便與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合作成立松山湖生活學院,以科研數據的方式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訴求;今年9月,《關於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審議通過,文件提出松山湖科學城要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人文宜居地,為園區打造美好生活地奠定了大方向。
  • 喜訊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截至目前,實驗室積極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41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截至目前,實驗室積極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
  • 創新企業數位化賦能平臺落地東莞松山湖
    南方網訊 近日,在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支持下,聚智誠(東莞)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聚智誠」)和接點智能技術(東莞)有限公司(下稱「接點公司」)在東莞市松山湖正式開業,兩家企業攜手打造的創新企業數位化賦能平臺同時揭牌啟用。
  • 沈寅初院士:「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曼姣 童禹婷 「按照我的上課習慣,是要站著講課的。但我年歲大了,如果一會兒站不動坐下來了,請大家原諒……」每年的浙江工業大學新教師培訓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總是溫文爾雅,給新入職的教師上「特殊一課」。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教授「下海」激起產業「浪花」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當前,多個重大國家戰略布局在粵港澳大灣區交匯。提升區域原始創新能力,加速前沿技術應用與產業升級相結合,成為廣東面臨的新課題。為此,自2017年底開始,廣東先後啟動三個批次10家省實驗室建設,對標國際一流,在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兩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9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申請2020年項目評審結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與此同時,實驗室7名雙聘研究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 2020年松山湖功能區投資推介會④|松山湖功能區,投資興業的熱土
    松山湖重視營商環境打造,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契機,園區整合了建園以來零散出臺的系列政策,累計出臺產業扶持、創新創業等各類政策文件20多項,基本構建起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體系。松山湖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致力於構建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提升高端電子信息產業,著力推進生物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機器人與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積極培育發展科技服務、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不斷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9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申請2020年項目評審結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與此同時,實驗室7名雙聘研究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 珠三角離「國家實驗室」還有多遠?
    坐落於東莞市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毗鄰中國散裂中子源,布局前沿科學研究、創新樣板工廠、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形成「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研究模式,成為具有國際品牌效應的粵港澳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