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隨著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推出體積小、充電效率極高的「氮化鎵」充電頭,一時間讓「氮化鎵」這個原本冷門的材料熱了起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科院院士甘子釗就已經意識到這一材料在LED領域的重要作用,著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並將相關成果帶到東莞,建立起了中鎵等創新企業,並為松山湖帶來了北大光電研究院這一新型研發機構。不久前,他又接受專訪,對東莞與松山湖在新的時代機遇下如何實現發展,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甘子釗
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人物簡介
1938年生於廣東信宜,曾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學理學部首任學部主任。曾任國家超導技術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超導研究。
甘子釗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凝聚態物理和光學物理。上世紀80年代末,甘子釗在國內提出要重視介觀物理的研究,並主持在北京大學建立了這一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不迷信價值規則
在雙循環格局中實現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帶了風氣之先。原本東莞是廣東、珠三角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借著改革開放的機會,以及跟香港聯繫較多的優勢,抓住機會實現了快速發展。」甘子釗說到,不過同時,東莞當下也面臨很多問題。
「最近中央提出,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東莞今後的發展應該思考如何同這一思路緊密結合起來。」甘子釗認為,在這方面應該總結過去的經驗,形成比較長遠的規劃,不能僅從眼前一時的利益出發。特別是當前經濟全球化還是以西方強國為主導的,所以對於全球化規則中不合理的部分不能完全接受。
北大光電研究院
在他看來,全球化背景下,大的跨國集團掌控著對於價值的評判體系,因此當下這個時代,價值法則很大程度上是與原意相背離的。過去一段全球化過程中,包括東莞在內,珠三角是取得了很多實在利益的,但必須認識到,這些發展很多是基於對規則體系的合理運用,不能反過來受到不合理的制約。
單價幾十萬的國外手錶,與幾千塊的國產表,都是一個電路管線加上石英震蕩器,裡面一模一樣,甚至可能是同一家元器件公司供貨,為什麼可以形成這麼大的價差呢?「社會上有一種戴國外名表就顯得身份更高,而戴國產表就沒面子的風氣,這本質上是幾百年歷史形成的西方商品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優勢。」他說到。
中圖公司正在進行產品製作研發
「在發展高技術上也必須認識到,當代的這種普遍現象。」甘子釗說到。他認為,對東莞來說,雖然是面向全球謀求發展,但不能迷信全球化的法則。分析什麼產業能賺錢,什麼產業不能賺錢,哪些事情即使不賺錢也得做,「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另一方面,未來面向新農村建設,面向廣大農民真正增收致富,提升農業的現代化、精細化水平,都有著廣闊的空間。圍繞農業和衛生健康等許多民生領域,都是東莞產業可以發力的空間。要立足於國內大循環,把東莞的產業發展跟落後地區的提升結合起來。
轉變成果轉化思路
不能一味強調個人利益
雖然過去60多年裡,甘子釗的工作大都跟前沿基礎研究相關聯,但實際上,他對於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一直非常關注,曾多次指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而是要跟產業應用相結合。在多次創業和推動研究成果落地的過程中,他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思考。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借鑑西方的經驗,很強調成果轉化中的個人利益,例如股權激勵等等,給科學家以物質激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勢下,這些老的經驗做法也需要及時反思。」甘子釗表示,當前還應該注重強調國家重大需求,將成果轉化跟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大計劃相連接,而不能一味強調個人利益。
其次,從科研工作的規律看,假如一項研究達到證明有用的程度,要投入10塊錢,到可以展示和演示能用的程度,需要花費100塊錢,那麼到最終生產出來能用的產品,可能要再花1000塊甚至更多。「但國內由於原來的歷史基礎,或其他各種原因,大家常常誇大前頭這一步,很多拿來大講特講的應用,連展示這一步都還沒到。」
甘子釗建議,地方政府真正應該下大力氣投入的恰恰在第三部分,即已經能夠實現展示,但是還沒有實現量產或者產業應的這部分。這是地方政府和企業適合切入的部分。
東莞大力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當前,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主體。東莞也正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在甘子釗看來,這幾年廣東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在基礎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投入。不過從整體上看,基礎研究主要靠國家投入和布局,地方在此基礎上配合給予一些相應支持,更多精力還是應當關注最後一步成果的轉化應用。東莞也應該集中主要力量在這一環節,並且東莞本身也有突出的優勢。
幾年合作下來,甘子釗對東莞的創業環境也非常認可,其中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的辦事風格非常務實,這是一大優點。但他也指出,與廣州、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東莞在政策水平、整體文化氛圍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未來應該實事求是,繼續學習借鑑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相信在粵港澳大灣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將有更大作為。
出品:松山湖融媒體中心
來源:松山湖《人才參考》
責編:劉慧茹
▶用書畫藝術演繹莞邑發展勝景!「狀元筆杯」作品展開幕
▶學習國防知識,爭做愛國青年!松山湖開展國防教育宣講活動
▶松山湖將新增一綜合性長者頤養機構,營造優質養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