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曼姣 童禹婷
「按照我的上課習慣,是要站著講課的。但我年歲大了,如果一會兒站不動坐下來了,請大家原諒……」每年的浙江工業大學新教師培訓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總是溫文爾雅,給新入職的教師上「特殊一課」。
今年82歲高齡的沈寅初是我國著名的應用微生物學家、生物化工專家,長期從事生物農藥和生物化工的研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主持開發了井岡黴素、7051(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產品,為我國生物農藥工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大師何以謂之?在年輕教師的眼中,浙工大名譽校長、浙工大生物工程學科首席科學家沈寅初即是仰望的榜樣,除了高深的學術造詣,更有寬宏的氣度,這是高尚師德的重要內涵。
井岡黴素風靡近半個世紀
在中國生物化工學界,沈寅初的名字與井岡黴素緊密相連。從20世紀70年代研製成功上市至今,生物農藥井岡黴素一直是我國水稻常見多發病「紋枯病」防治的首選農藥。
再次提起井岡黴素,沈寅初為我們講述了這段令人振奮的歷史。
1964年,沈寅初從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剛成立不久的上海市農藥研究所工作。當時,中國還沒有解決國民溫飽問題,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安全的重點。然而,紋枯病成為我國水稻的第一大病害,每年發病面積上億畝,嚴重威脅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面對這種國情,沈寅初力圖尋找真正無毒害的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特效農藥。1971年,沈寅初等人在經歷了上萬次的實驗失敗後,終於在位於井岡山革命老區的吉安縣發現了一種微生物,它的代謝產物能非常有效地防治水稻紋枯病,由此取名為「井岡黴素」。由於無汙染、沒有耐藥性、對人畜安全,井岡黴素的使用經久不衰,至今仍在為水稻高產保駕護航,年防治面積2億多畝,年挽回的糧食損失約50億公斤。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新建生物農藥廠30餘家,佔全國農用抗生素生產應用的80%以上。我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井岡黴素生產國,產業效益達五六億元,對國民經濟影響重大。
「得益於沈院士的科研成果,浙江成為井岡黴素的重要生產基地,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80%。如今,除了在水稻上應用外,在其他經濟作物上也廣泛嘗試,而且勢頭很好。」桐廬滙豐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正剛說。
20世紀80年代,沈寅初又成功研發高效殺蟲殺蟎抗生素——阿維菌素(7501殺蟲素)和瀏陽黴素。1992年,阿維菌素技術成果轉讓給一家浙江企業,進行工業化生產。作為一種有效替代高毒農藥的綠色生物農藥,阿維菌素備受市場寵愛,特別是在多種高毒農藥禁用後,阿維菌素獲得迅速發展。
科研成果要有硬通貨
20世紀90年代,進入跨越式發展快車道的浙江工業大學,向沈寅初院士拋出「橄欖枝」。「當時沒談什麼引進條件,我覺得浙江是一個很適合我的地方,根本沒考慮其他。」由於多年來與浙江多家企業合作研發,多項科研成果在浙江實現產業化,再加上退休後想教書育人的理想,1998年,沈寅初來到浙工大生環學院任教。2000年12月至2005年5月,擔任浙江工業大學校長。
20年多年來,沈寅初一直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發展,為生物化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搭建了高層次國際研究及學術交流平臺。「好的高校教師一定要搞科研,而且科研成果要有硬通貨」,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他也總是這樣教導自己的學生:「科研選題要有創新性,要選解決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需求,成果要有產業化前景,教師和科研人員一定要摸準國民經濟發展的脈搏,一定要了解國家的需要和世界的前沿。」
在浙工大,沈寅初組建了繼承發揚他科研理想的年輕團隊。在他的悉心指導和精神感召下,這個團隊創造了一項又一項令人激動的科學成果。「我們的選題總能結合區域、國家的重大需求並實現產業化,所以顯示度高,影響力也大。」團隊成員鄭仁朝覺得成功不是偶然:「我們團隊經常深入到各大企業調研,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結合自身積累來排定科研選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裕國是沈寅初在浙工大本土培養的新一代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改革開放後,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增長,國內藥廠卻又缺乏具有降糖療效的阿卡波糖核心技術。針對這一情況,鄭裕國團隊傳承並發展了沈寅初的研究課題,通過和華東醫藥的產學研合作,成功研發了阿卡波糖產業化新技術,打破國際製藥巨頭德國拜耳公司對技術和市場長期壟斷。2015年,鄭裕國團隊憑藉該項技術第三次問鼎國家科技獎。
近年來,浙工大的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環境工程等學科先後入選省重點學科,省「重中之重」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並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重大科技獎項。
團隊成員們都深知,如果沒有沈院士多年的研究積累和精心培養,他們不可能獲得這麼多的科研成果。然而,沈寅初把自己的名字排在了很多獎項後面。他說:「做科研,要有不計得失、無私奉獻的團隊合作精神。老教師要真心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團隊領頭人要有先人後己的精神,在獎金分配、成果分享等方面都要體現高風亮節。」
「生物化學是我終身從事的事業」
幾十年來,沈寅初始終保有「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的科研精神,在生物化工領域不斷拓展深耕,並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奉為圭臬,為中國生物農藥工業奠定了基礎。生物農藥「井岡黴素」、「阿維黴素」,及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醯胺,這三大科研成果奠定了他在科學界的地位。
他發明的井岡黴素,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十年沒有漲價,至今仍是我國防治稻紋枯病的首選最廉價的藥物;
他主持開發的阿維菌素也在全國推廣應用,是目前全國用量最廣的綠色生物農藥;
他最得意的成果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醯胺的工藝,2000年前就已進入萬噸級工業化生產階段,應用於大慶、勝利等油田和許多大型企業的汙水處理以及石油三項採油的添加劑,生物催化後的聚合物全國產量達100萬噸,是目前生物催化技術生產化學品的最大品種。
「生物化學是我終身從事的事業。我最自豪的是,老百姓吃的每一粒糧食幾乎都用過我的農藥!」沈寅初畢生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始於一個原則:如何用生物化學技術生產出對環境汙染少、健康危害小的產品。每當問及沈寅初的成就,他總是謙虛地說:「一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並轉變為商品,需要企業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密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