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利天下,育才哪為聲名——追記張俐娜院士

2020-10-22 武漢晚報

張俐娜 武漢大學供圖


【追思】

2020年10月17日,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人中龍鳳,科研唯利天下。女界豪傑,育才哪為聲名。」恰如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的唁電所說,張俐娜院士一生懷揣科研報國夢,言傳身教育英才,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

執著科研 愛國為民

少時成績優異的張俐娜,1963年7月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此後十年,她一直在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工作。1973年7月,她回到母校武漢大學。

「我不怕做小事。做每一件小事都認認真真,而且我也非常喜歡做實驗,幾乎到廢寢忘食。」調回武大的張俐娜從不拒絕被分配的工作,無論是做實驗、帶學生,還是校對別人的書稿。1985年5月至1986年7月,她前往日本大阪大學做客座研究員,從事高分子溶液理論研究,從此深耕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領域。

「改革開放初,我到日本留學,看到日本那麼發達,生活水平那麼高,我就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然後讓我們自己的國家也像人家發達國家那樣。」回國後,張俐娜和丈夫杜予民組建了各自的科研團隊,瞄準生物質資源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研究啟動之初,一個實驗臺和一張桌子就是她的實驗室。一支試管、一個燒瓶,都需要她自己去買。經過十餘年的艱辛求索,她終於發現纖維素和甲殼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裡低溫下溶解。這一世界首創的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被國際上評價為「纖維素加工技術上的一大裡程碑」。

因為卓越的研究,2011年3月,張俐娜被授予國際可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她是半個世紀以來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2011年11月,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武漢大學教師中第一位女院士,也是當時湖北唯一的女院士。兩年後,她與團隊完成的「基於天然高分子的環境友好功能材料構建及其構效關係」課題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她被譽為「中國綠色化學先驅」「天然高分子開拓者」。

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張俐娜積極參政議政,圍繞可再生資源的科學研究、環境汙染防治等諸多問題建言獻策。

在張俐娜看來,科學研究要瞄準國家和社會的現實需求,科研成果不能只上書架,更要上貨架,造福百姓。如今,她的許多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物醫學、能源儲存、汙水處理和紡織製造等領域。

成都麗雅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雪梅清晰地記得,張院士每每提及自然界塑料汙染一臉揪心。「她曾說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所以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盡我們所能建設好這個國家。這是院士的夙願,也是我輩科技工作者應牢記的使命。」

「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張俐娜曾說。

甘為人梯 提攜後學

「我很幸運,總是遇上學問好、有責任心的老師。」張俐娜在分享她的求學生涯時曾一再表達她對師者的感恩。

1955年,初中畢業前夕,張俐娜原本打算填報師範學校,成為支援邊遠地區的鄉村教師。初中老師馬叔南向校長舉薦說,張俐娜是塊當科學家的料。於是學校建議她改填南昌市第一高中。

數十年後,調入武漢大學的張俐娜,也時刻不忘自己人民教師的使命。張俐娜在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的辦公室的門,常常敞開著,方便學生來找。

「這些都不是你該做的事,你來這裡應該專注於科研。」張俐娜的博士楊雪峰依然記得,第一次跟張俐娜共同進餐時,自己準備幫她盛飯,張俐娜及時制止並且很認真地說了這一句話。楊雪峰說,張老師在生活上和藹可親,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張奶奶」,但其實作為張老師的學生,我們感受更多的是她在科研上的異常嚴厲。

張俐娜時常告誡學生,科研要拋棄浮躁,堅持「鑽洞」。這裡打一個洞,那裡又打一個洞,科研的大廈就怎麼也建不起來。她也時時鼓勵學生,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上不畏勞苦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即使當選院士後科研和其他事務繁忙,張俐娜一直堅持親自給碩士和博士生修改論文、討論研究計劃,經常工作至深夜。面對未曾相識的年輕人來尋求科研指導,張俐娜也毫無門戶之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丁侃回憶說,他2005年年底回國,2006年想申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基金,但苦於剛回國,沒有科研基礎,想到了在我國多糖構象研究領域耕耘已久的張俐娜老師。雖然慕名已久,但從未謀面,拿起電話,心有忐忑。然而張老師一口答應,使他倍感幸運和鼓舞。

張俐娜在教學科研一線辛勤耕耘數十載,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而且每次上課都要更新PPT課件。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深受學生喜愛。她曾榮獲1993年「全國優秀教師」,被學生評選為2017年「武漢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

張俐娜常常這樣勉勵學生:「中國人應該做自己的創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礎研究時還要考慮應用前景,這樣才對國家、對人民有用,也才會有科研激情和動力。」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2日 8版)

【編輯:餘麗娜】

相關焦點

  • 科研唯利天下 育才哪為聲名——追記張俐娜院士
    「人中龍鳳,科研唯利天下女界豪傑,育才哪為聲名。」恰如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的唁電所說,張俐娜院士一生懷揣科研報國夢,言傳身教育英才,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執著科研 愛國為民  少時成績優異的張俐娜,1963年7月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
  • 科研唯利天下 育才哪為聲名
    「人中龍鳳,科研唯利天下。女界豪傑,育才哪為聲名。」恰如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的唁電所說,張俐娜院士一生懷揣科研報國夢,言傳身教育英才,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執著科研 愛國為民少時成績優異的張俐娜,1963年7月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逝世
    張俐娜院士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今年8月,張俐娜院士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仍堅持為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參與中學生帶來一堂「綠色化學」科普課,這堂課也是張俐娜院士上的最後一堂課。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14日出生於福建省光澤縣,祖籍江西萍鄉。
  • 深切悼念 | 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她主持承擔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局諮詢項目「海洋生物質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以及「發展綠色和可持續化學與化工的重要性及對策」,為國家海洋經濟及可持續化學與化工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張俐娜院士始終堅信科研首先應該服務於國家的重大需求,十分注重產學研結合和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並為之鍥而不捨。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曾為我國高分子做出傑出貢獻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現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生前,張俐娜曾多次接受採訪,她說得最多的是:「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46歲首次有了科研方向對於張俐娜,科研註定是一條格外艱難的路。1963年,她大學畢業,沒能留在武漢大學任教,被分配到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年逾七旬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
    張俐娜院士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為我國化學學科特別是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她在教學科研一線辛勤耕耘數十載,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堂深受學生喜愛。
  • 張俐娜院士昨晚逝世,71歲成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在武漢逝世
    中新社武漢10月18日電 (馬芙蓉 吳江龍)武漢大學張俐娜院士治喪委員會18日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逝世
    張俐娜於 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 年曾獲日本政府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 (JSPS) 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2014 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逝世
    張俐娜是一名大器晚成的科學家,46歲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60歲開啟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全新領域研究,71歲成為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她是一位心懷國家、心懷天下的開創者,為推動中國和全球的綠色發展嘔心瀝血,憑藉全球首創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成為獲得國際可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的中國第一人;她也是一位溫文爾雅的教書先生,是武漢大學師生眼中真正的「女星」。
  • 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教授逝世!71歲曾榮獲世界化學大獎
    張俐娜教授在不惑之年才加入到科研隊伍,當時實驗室設備簡陋,科研環境艱苦。可她不僅是享譽國際盛名的科學家,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也是唯一一位女院士。今年已有30位巨星隕落,無不兢兢業業!張俐娜院士是我國今年以來痛失的第30位兩院院士。這30位院士分別是1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和張俐娜院士同樣是女性院士的有兩位——肖碧蓮院士、李芳華院士。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因病逝世,享年80歲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院士主要從事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的專業方向研究。她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在全球首創的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為生物廢棄物製作新材料打開了一扇「綠色」的新大門,未來可在生物醫學等領域展開廣泛應用。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生前最後一堂課獻給了廣大中學生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 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據了解,今年八月,張俐娜院士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仍堅持為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參與中學生帶來一堂「綠色化學」科普課,不料這堂課成為張俐娜院士生前最後一堂課。
  • 哀悼 | 沉痛悼念張俐娜院士,她的研究成果助力纖維素材料行業大發展
    >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訃告稱,遵照張俐娜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科學網—張俐娜院士:珞珈山下的化學魔術師
    她就是現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近日,她因獨創的「水體系低溫溶解法」獲得美國化學頂級大獎安塞姆·佩恩獎,成為半個世紀以來首個捧得該獎的中國人。 踏上搞科研之路 1940年8月,張俐娜出生於福建光澤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張國熊畢業於清華大學。
  • 又一80歲巨星隕落,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因病救治無效逝世
    據最新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這個消息播報出來之後,不少人強忍悲痛為她的離世沉痛哀悼。不禁感慨一代科研巨星隕落,張俐娜的名字乃至全球在科研發展事業上都是享譽盛名的。
  • 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10月17日,記者從武漢大學相關人士獲悉,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 張俐娜院士1962年在武大圖書館前留下的三張照片
    現在,張俐娜院士也去世了,可惜我對她了解很少,沒有什麼特別的話可說,但從我個人的工作角度出發,我還是想跟所有關心張俐娜院士的人們分享一下她早年在武大校園裡留下來的幾張珍貴照片。——這本相冊中編號分別為306、307、308的三張照片,是三位女同學在學校圖書館(現為老圖書館,檔案館與校史館所在地)前學習的情景,在306、307號照片下方的文字說明中,我還看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張俐娜!
  • 武漢大學唯一的女院士張俐娜逝世,身後留下無盡的綠色財富
    張俐娜是一名「大器晚成」的科學家,46歲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60歲開啟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全新領域研究,71歲成為武漢大學唯一的女院士。她是一個心懷國家、心懷天下的開創者,為推動中國和全球的綠色發展嘔心瀝血,憑藉世界首創的一種神奇低溫水溶劑「秘方」,成為獲得國際可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的中國第一人。她也是一個溫文爾雅的教書女先生,是武漢大學師生眼中真正的「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