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荊楚網、鳳凰網、央視新聞等
10月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在武大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張俐娜在全球首創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並憑藉這一發明榮獲美國化學會2011年安塞姆·佩恩獎。這是國際再生資源領域的最高獎,而張俐娜則成為了半個世紀以來獲得該獎項的首位中國人。
她個子嬌小,但身姿優雅,體態端莊,總是挺直脊背;她說話不緊不慢,節奏恰到好處,嘴角總帶著淡淡的笑;她在意形象,短捲髮利落又不失溫柔,衣著永遠優雅得體。她是張俐娜,武漢大學首位、也是唯一女院士。10月17日晚8時,她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離開後,湖北目前沒有了女院士。
生前,張俐娜曾多次接受採訪,她說得最多的是:「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對於張俐娜,科研註定是一條格外艱難的路。1963年,她大學畢業,沒能留在武漢大學任教,被分配到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1973年,歷盡千辛萬苦後,張俐娜調入武漢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任教,後經推薦在日本作為訪問學者進行高分子溶液理論研究。
1986年,張俐娜回國。此時,她已經46歲,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開始了關於可再生資源天然高分子新領域的研究。
彼時的中國還不富裕,張俐娜只有一張桌子、一個實驗臺,甚至試管和燒瓶等實驗器皿都得自己去買。她克服一切困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生物質資源、通過「綠色」技術製造對環境友好的新材料上。
經過不斷努力,1993年,張俐娜創建了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科研組。2000年1月,已經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的她,開始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研究。
這一年,她已經60歲,但她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戰剛剛開始。
在世界上最常見的可再生資源當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纖維素和甲殼素。前者主要來源於農業和林業廢棄物,如竹子、甘蔗渣等;後者主要是蝦殼和蟹殼。它們永遠不會枯竭,但很難溶解也無法熔融加工,如何開發利用堪稱世界難題。
張俐娜團隊的成員日以繼夜、奮力拼搏12年,終於發現纖維素和甲殼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裡低溫下溶解。他們創建了簡便易行的水溶劑低溫溶解方法以後,各式各樣新材料也相繼開發出來。
對纖維素,她的團隊製成氣凝膠或水凝膠,可促進軟骨修復等;對甲殼素,則製成無紡布用於創口修復,甚至輔助心肌細胞生長。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時年71歲的張俐娜,也因此獲得2011年度安塞姆·佩恩獎,這是國際纖維素與可再生資源材料領域的最高獎。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2011年,71歲的張俐娜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俐娜不斷產出原創成果攻克國際難題,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有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等。
她說:「科學家就是要解決被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在她看來,科研成果只有經由工程化,成為新的產品,並且為市場所接受,才真的具有價值。張俐娜獲獎的「水體系低溫溶解纖維素技術」,儘管被國際上評價為「纖維素加工技術的裡程碑」,然而產業化之路相當艱難。她說,只有打通各種潛在的瓶頸,科研成果向產業的轉化才能順暢進行。
「我要打起精神,來一場新的奔跑。」去年,79歲的張俐娜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說,「國家需要綠色發展,所以我要把我們的技術做成各種各樣的材料。我還要加強基礎研究,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讓我們的產品慢慢走向市場,走出一條新的『官、產、學、研』道路。這是我一個新的夢想。」
同時,張俐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近50年,年逾七旬仍堅持給本科生授課,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堂深受學生喜愛。她培養了一百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幾十年如一日親自與學生討論研究計劃和檢查實驗結果,修改論文,常常忙到深夜。張俐娜曾榮獲1993年「全國優秀教師」、200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2017年度「武漢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2019年「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傑出貢獻校長獎」等榮譽。
18日凌晨,武漢大學發布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
據央視新聞統計,張俐娜是2020年送別的第30位兩院院士。
1月4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2月5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
3月4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
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
4月1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鬱銘芳
5月兩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
6月兩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
7月5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
8月1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
9月4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
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張新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
10月兩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劉若莊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專家張俐娜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