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凌晨,武漢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
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
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張俐娜46歲開始踏入科研領域。2000年元月,60歲的張俐娜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始了與纖維素的死磕。
張俐娜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溶劑——用尿素、氫氧化鈉和水作為溶劑,預冷至零下12℃,將極難溶解的纖維素放進去,一兩分鐘便化為粘液。這樣最大的好處便是,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因為傳統溶解纖維素的方式是靠高溫加熱,不僅成本高、能耗大,還汙染重。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致力於原始創新科研,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涉及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等。
要將理論轉化為成果,解決「卡脖子」的難題
「論文做得再好,基礎研究最終也要為成果轉化服務。」張俐娜院士曾在2018年11月接受長江日報專訪時表示,在人才強國戰略背景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人勤奮、充滿智慧,在國際上的原始創新性成果卻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率不高。
張俐娜認為,科研目標要選準,我們科學家就是要解決被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圍繞其開展原始創新研究。只有打通各種潛在的瓶頸,科研成果向產業的轉化才能順暢進行;已經投入的資金,也才不至於因為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而浪費掉。
2019年8月,張俐娜(右一)指導研究生。
讓湖北由科教大省變成科技強省,張俐娜建議,一定要加快政產學研「實打實」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促成科技成果在本地快速轉化。
政產學研該如何結合?「政府出資一部分,企業投資一部分,讓院士科研人員明確好技術部分,在合作前三方籤訂協議。」張俐娜說。
長江日報曾報導,張俐娜院士主動要求企業撤銷院士工作站
長江日報2019年12月曾經報導:張俐娜院士工作站在廣西大學揭牌時,她曾表示,「早年拉我建站的企業,這些年我都主動要求他們撤銷了。因在廣西大學帶有博士生,才合建了院士專家工作站。」
2011年,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後,「有不少企業說要給我報酬跟我合作建站。」但張俐娜選擇了拒絕,「我們平時做科研已經夠忙的了,哪裡有時間去應付這些」。
「只是冠上我的名字,剛開始說得好好的,要合作開發一些項目,但過去一年半載都沒有實質性進展,這不是虛的嗎?」張俐娜說,時間一長,甚至都不知道企業用院士的名字做了什麼違規的事沒有。
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五大國家戰略之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科學家應該做些什麼?近5年,張俐娜專注於神經導管、骨缺損修復等天然綠色生物醫學材料領域的研究。
沉痛悼念張俐娜院士
一路走好!
長江日報記者陳曉彤 部分內容來源武漢大學
◇ 閻志獲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 武漢第二家消費扶貧專館——洪山館開業。
◇ 武漢大學重離子醫學中心建成後,將成為華中地區唯一使用重離子射線治療腫瘤疾病的醫院。
◇ 正在國博舉行的2020武漢國際車展迎來了雙休日客流,會展現場人氣火爆。
記者李子云 攝
◇ 武漢西藏中學新一屆「山南班」42名西藏新生入校。
記者彭年 攝
◇ 金銀湖萬達12月11日開業,環形綠道府河段年內完工……近日,在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不少市民關注東西湖區商業、交通、教育等發展建設。針對市民提問,相關職能部門作出回應。
參觀「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預約方式——
關注「長江日報」微信公眾號,在底部對話框輸入關鍵詞「預約」,進入預約通道▼
◇ 新修改國旗法國徽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對於損害國旗、國徽尊嚴的行為作出進一步禁止性規定。
◇ 國家建立性侵害拐賣等犯罪人員查詢系統,密切接觸未成年人單位定期查詢。
◇ 中疾控在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新冠活病毒。
◇ 我國萬餘家創業孵化載體帶動近450萬人創業就業。
◇ 2020財年(截至今年9月30日)美國財政赤字達到創紀錄的3.13萬億美元。
阿里巴巴公布5年來網友共同助力貧困縣脫貧攻堅的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9月,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經阿里平臺發出的電商包裹總數達12億個,網絡銷售額已超3100億元。你通過網購買過助農產品嗎?
製圖 | 胡欣
整理 | 陳智 製圖 | 胡欣
長江日報出品 來源:長江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等 音頻:葉鳳 製作:葉鳳 校對:胡蝶
【編輯:丁翾】